清朝時期,大多沿用明制,比如:河南行政區劃基本沒變,裁撤了明代獨有的衛所制度。
清代山海關以內、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被稱為關內。內地的行政區劃承襲了明代省—府(州)—縣的建制。
一級政區為布政使司,通稱「行省」或「省」。二級政區為府、直隸州。府管轄的州(散州、屬州)不再領縣,形成了單式的三級制。
清代初年,原為臨時差官的巡撫取代布政使,成為一省的長官。在一些民族雜居之處及戰略要地,設置了新型政區:廳,分為省直轄的直隸廳和府轄的散廳。少數直隸廳下轄縣。
在清代,還有一個獨特的區劃,那就是道,道員的統轄區域是道,介於省與府之間,有分巡道、分守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名目。
清初的道並不是行政區,道員亦無品級。乾隆以後,定道員秩品為正四品,分巡道、分守道的職權也漸趨一致。有的道下直接領縣。有人認為清末的道實際上已成為省、府之間的一級政區
清朝時期的河南,主要區劃是這樣的,9個府,分別是:開封府,河南府,歸德府,彰德府,陳州府,衛輝府,南陽府,汝寧府,懷慶府,5直隸州(鄭州,陝州,光州,許州,汝州),1直隸廳(浙川廳),5散州,95縣。
開封府: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市,為至清末轄禹州及祥符、新鄭、陳留、杞、洧川、鄢陵、通許、尉氏、中牟、蘭封、密等1州11縣,府治祥符縣
河南府,今天的洛陽,府治洛陽縣,至清末轄洛陽、偃師、宜陽、永寧、新安、鞏、孟津、澠池、登封、嵩等10縣
歸德府,府治商丘縣,至清末轄睢州及商丘、寧陵、鹿邑、夏邑、虞城、永城、柘城、考城等1州8縣,與現在的商丘市相對應
陳州府,今天的周口區域,至清末轄淮寧、商水、沈丘、太康、西華、項城、扶溝等7縣,府治淮寧府
彰德府,府治安陽,臨漳、林、武安、湯陰、涉、內黃等7縣,
衛輝府,今天的新鄉市區域,府治汲縣,至清末轄汲、新鄉、淇、輝、延津、獲嘉、浚、滑、封丘等9縣
懷慶府,今天的濟源焦作一帶,府治河內縣,至清末轄河內、濟源、原武、修武、武陟、孟、溫、陽武等8縣
南陽府,府治南陽,至清末轄裕州、鄧州及南陽、鎮平、唐、泌陽、新野、桐柏、南召、內鄉、舞陽、葉等2州10縣。
汝寧府,今天的駐馬店區域,府治汝南,至清末轄信陽州及汝南、正陽、確山、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羅山等1州8縣。
光州直隸州,原屬汝寧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至清末轄光山、固始、息、商城等4縣.
許州直隸州,至清末領臨潁、襄城、郾城、長葛等4縣
汝州直隸州,至清末領魯山、寶豐、郟、伊陽等4縣
陝州直隸州,至清末轄盧氏、閿鄉、靈寶3縣,民國廢州設陝縣
鄭州直隸州,至清末轄滎陽、滎澤、汜水3縣,民國廢州設鄭縣。
民國二十八年,彭雪楓等無產階級革命家開闢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商丘永城為根據地的首府。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河南全境解放。1949年8月,黃河以北地區成立平原省,省會駐新鄉市,河南省保留黃河以南地區。
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其行政區域大部分併入河南省。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駐地從開封市遷駐鄭州市,今日河南區劃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