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億光年,兩顆中子星發生碰撞,結合在一起,場面很震撼

2020-12-18 猩猩科學頻道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

在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對於我們來說,最常見的可能是恆星、行星等天體,因為當我們仰望星空時,就會看到繁星點點,這些小星星其實就是遙遠的恆星、行星。其實,在宇宙中除了這些天體以外,還有很多天體,如黑洞、中子星等。相信大家也有聽說過中子星、黑洞,有研究表明,在宇宙深處發現了兩顆中子星發生了碰撞。

據2020年1月7日的一則科學新聞消息,兩顆距離我們大約5.2億光年遠的中子星發生了碰撞,結合成為一個質量更大的物體。天文學家將這一次碰撞事件稱為「GW190425」,是目前已知的第二次中子星碰撞事件。當然,並不是說這是宇宙中第二次出現中子星的碰撞,這些情況其實經常會出現,畢竟宇宙中中子星的數量非常多,但是我們想剛剛好發現它們相撞的一幕,確實是不常見。

根據科學資料顯示,第一個被發現的中子星碰撞事件是在2017年8月發現的,當時科學家將其命名為「GW170817」。時隔兩年左右時間,再次發現了中子星的碰撞事件,對於我們認識宇宙來說,是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這些碰撞事件雖然時有出現,但是如果我們沒發現,意味著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事件的存在。

第一次已知的中子星碰撞事件

早在2017年,科學家發現距離我們地球大約1.3億光年遠的宇宙深處,有兩顆中子星發生碰撞,並將其命名為「GW170817」。在「GW170817」中子星碰撞事件,兩顆中子星的質量大致是太陽質量的1.1倍至1.6倍之間,加起來就是太陽質量的2.7倍。當時這兩顆中子星環繞一個直徑大約為300公裡的螺旋形軌道運行,隨著這個軌道不斷縮小,最後這兩顆中子星扭曲了它們周圍的時空,並在整個宇宙中發出了漣漪。

相信大家都知道,宇宙中天體碰撞的場面是很劇烈的,即使是小行星碰撞地球,都有可能導致地球發生重大的變化,更別說是比太陽質量還大的中子星。所以當這些中子星在碰撞時候,爆發出了強烈的伽馬射線,可以說是很震撼。即使碰撞事件過去幾個月,還是可以看到撞擊餘暉。因為碰撞以後,還有大量的發光物質被拋射到宇宙中,所以,我們可以持續對這些發光物質進行觀測,以了解這些撞擊事件的情況。

第二次已知的中子星碰撞事件

時隔兩年左右時間,科學家再次發現了中子星碰撞的場景。雖然都是中子星碰撞事件,但是這兩次的情況不大一樣,在第二次中子星碰撞事件「GW190425」中,科學家並沒有監測到類似「GW170817」碰撞事件所發出的強烈的伽馬射線。雖然如此,科學家還是可以發現了這次撞擊事件的一些情況。

根據科學報告,「GW190425」事件源自一個雙星系統,其中一顆中子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4倍,另一顆中子星的質量則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倍,加起來大約是太陽質量的3.4倍。從數據來看,比「GW170817」事件中的中子星質量還大,而這個數值也超過了我們銀河系已知的中子星雙星系統的總質量。所以,這一碰撞事件,又刷新了我們對銀河系中雙星系統的認識。

一般情況下,中子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之間,現在這些中子星發生了碰撞,結合成為了一起,所以新生的天體質量更大,在「GW170817」中子星碰撞事件中,兩顆中子星的結合體是太陽質量的2.7倍,在「GW190425」中子星碰撞事件中,兩顆中子星的結合體是太陽質量的3.4倍。從數值來看,新形成的天體已經超出了中子星的質量,因此,對於這些碰撞事件產生的天體會繼續保持中子星的狀態還是會演化成為黑洞,但是還不清楚。

太陽,未來會變成中子星嗎

對於太陽的未來,我們也很關注,和黑洞一樣,中子星也是恆星演化而成,因此,未來太陽到底會不會變成中子星、黑洞,很多朋友都有興趣知道。根據科學資料顯示,太陽並不會演化成為中子星或者黑洞,因為太陽的質量不夠大。前文中也有提到中子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之間,黑洞的質量就更大了。當我們太陽衰老時,會先變成一顆巨大的紅巨星,最後變成一顆白矮星。

相關焦點

  • 7800光年外,一個雙星系統變亮,兩顆恆星或在本世紀內發生碰撞
    據科學報告的資料顯示,在距離我們大約7800光年的一個雙星系統中,兩顆恆星在未來可能會發生碰撞。如果這些恆星發生碰撞,在那一瞬間確實是會很震撼,可以發出超乎想像的能量,有可能成為夜空中最明亮的存在。雖然,我們沒法想像這些大星球碰撞的場景,但是通過間接的對比,其實可以知道這些撞擊事件非常猛烈。
  • 中子星有多小?直徑22公裡的球體重達兩倍太陽質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依據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塞入一個直徑22公裡的球體,這樣的體積意味著黑洞通常可以直接吞噬整個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殘留的恆星屍體,其密度非常大,一湯匙體積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表面,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相比之下一湯匙太陽質量僅5磅。
  • ...最奇怪引力波信號:由比黑洞小但比最大中子星大的神秘天體碰撞...
    當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我都不敢相信,太震撼了。」科學家們在2019年8月14日捕捉到了引力波,當最初的分析表明這次碰撞可能合併了一個黑洞和一個中子星時,他們更感興趣了。這兩個物體的碰撞是科學家們一直熱切期待的一種引力波事件,因為到目前為止他們只看到了合併。 但隨著天體物理學家對這些數據進行更多的分析,他們意識到所看到的是更奇怪的東西。
  • 如果中子星碰撞變黑洞,地球讓黑洞吃了,人類會進入另一個空間?
    比如,當恆星的核心質量比2.2個太陽質量之和更小、同時又大於1.4個太陽質量的時候(比這個質量更小時會形成白矮星),便會形成中子星,而核心質量達到3倍太陽質量的時候便會形成黑洞。也就是說,中子星、白矮星和黑洞都可能是恆星死亡之後形成,而中子星的質量就處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中子星幾乎囊括了所有脈衝星。
  • 中子星有多大?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答案出爐!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結合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學和核物理,利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方法計算得到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中子星大小由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成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獲得了關於中子星大小的新測量方法。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上面這幅照片顯示的就是距離我們6300光年的蟹狀星雲,這是在1054年爆發的一顆超新星遺蹟,其中心就是一顆中子星,也是一顆脈衝星。中子星的幾個極端特點。中子星的特點除了密度大,還有自轉速度超快、溫度超高、壓力超大等特點。
  • 每秒轉動401次的中子星,距離地球11000光年,它在瘋狂吞噬恆星
    據環球網6月4日的消息,美國天文學會在本周的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子星爆發的報告。該報告稱一支由國際工作者組成的天文團隊觀測到了中子星的爆發過程,該中子星編號為「SAX J1808.4-3658」。據了解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中子星爆發的全過程,對之後的天文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 中子星合併過程產生重金屬元素,填補人類一項空白
    趣味探索訊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猜測地球上那些來之不易的重金屬元素可能來自恆星超新星爆發過程,還有中子星合併過程。但中子星合併事件在宇宙中十分罕見,並且距離又是那麼遙遠,所以這種猜測多少年來一直未得到證實。不過今天,天文學家終於證實兩個中子星合併過程產生了重金屬元素。
  • 【突破】「中國天眼」發現新脈衝星!來聽聽1.6萬光年外的聲音……
    國家天文臺今天宣布,「中國天眼」發現2顆新脈衝星,距離地球分別約4100光年和1.6萬光年,這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
  • 19000光年外!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詭異的雙星系統!
    這兩顆恆星被稱為泰山5cx1,位於距離地球約19000光年的一個密集的恆星星團集合中,科學家稱它們為泰山5號。這對恆星由一顆中子星和一顆較小的類太陽恆星組成,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密度極高的殘骸。位於距地球約19000光年的泰山5cx1雙星系統似乎每隔幾年就將其行為從低質量的X射線雙星改變為毫秒脈衝星。從十多年的觀測數據中收集到的數據表明,中子星與其質量較低的恆星伴星緊密地繞著軌道運行。較重的中子星將物質從它的夥伴拉到一個周圍的吸積盤中,這個吸積盤發出錢德拉探測到的明亮X射線光。
  • 根據最新的超精準測量,一個常規的中子星僅有13.6英裡寬
    這是一個極其嚴格的估算,關於這些測量數據是來自於一個合併的中子星叫做GW170817,是由在LIGO和VIRGO參與觀察在2017年8月17日在距離130萬光年外的兩顆中子星碰撞 的項目的天文學家測算的。因此,這一數據還是較為合理的。新的測算方法與之前的估算大致相同,但新的測算方法的誤差會小很多。
  • 為1.3億光年外的那次震蕩:7位科學家點評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
    如果原初恆星質量在8-20太陽質量之間,恆星死亡後只能形成中子星,質量一般在1.2-2太陽質量之間。更輕的恆星(如太陽)只能產生白矮星。引力波的一個重要特徵參數是頻率。頻率依賴於繞轉體的質量。質量越小,繞轉頻率越快(這用牛頓萬有引力理論就能導出)。所以雙中子星併合和雙黑洞併合引力波信號最顯著的區別是前者可以達到更高的引力波頻率。
  • 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為什麼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
    恆星的死亡大致有4種歸宿,即黑矮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些就是恆星的屍骸。黑矮星是太陽質量0.5倍以下的恆星,即紅矮星死亡的歸宿。紅矮星壽命超長,短則數百億年,長的可達數萬億年。紅矮星演化末期既不會發生爆發,也不會變成紅矮星,只會慢慢熄滅。
  • 如果可以從中子星上取下一立方釐米的物質,放到地球上會怎麼樣?
    而恆星的誕生,則得益於在形成過程中不斷吸聚周圍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等物質,不斷壯大核心區的質量,同時在星際物質向核心區坍縮過程中,通過重力勢能的部分轉化以及物質間的擠壓、碰撞和摩擦,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力逐漸提高,當達到700萬攝氏度以上、壓力在幾千萬到上億個大氣壓時,氫原子中的質子便有一定的機率突破庫侖力的排斥,從而進入到另一個氫原子核中,聚合形成氘,開啟了核聚變的第一步,這個過程被稱為量子隧穿效應,至此之後真正的恆星就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 通過雙中子星合併,人類觀測到愛因斯坦提出過的引力波
    科學家觀測到了由兩顆中子星相撞而產生的空間彎曲現象。 他們確認,兩顆中子星的合併產生了在宇宙當中所存在的金和鉑。 這一次大爆炸發生在一個被稱為「NGC4993」的星系,距離長蛇座大約有一萬億億公裡遠。
  • 科學家藉助新引力波模型,有望進一步了解神秘的中子星
    這是因為中子星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變形,導致它們以特徵頻率振蕩,這些特徵頻率編碼了引力波信號中關於恆星的獨特信息。這使得利用碰撞中子星產生的引力波進行星震學研究(恆星震蕩研究)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新手段,可以用來探測密度極高的核物質難以捉摸的性質。中子星是巨大的恆星坍縮後留下的超緻密的殘餘物。電磁波譜中觀察到的中子星數以千計,然而對它們的性質我們知之甚少。
  • 如果一顆足球大小的中子星撞向地球會發生什麼?看後大吃一驚!
    中子星其實就是大質的恆星在演化的末期形成的一種形態。在恆星的主序期內,其內部的組成大部分為氫氣,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發生核聚變反應,向外持續散發光和熱。 中子發生貝塔衰變之後,中子的質量比分解後形成的質子和電子的質量大了約 0.0008的比例,而一立方釐米的中子假設有1億噸,那麼1億噸的中子星物質發生核變後,其中會就有8萬噸物質變成純能量
  • 罕見的宇宙事件:紅巨星復活了死亡的中子星!
    在最近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這種閃光很可能是由中子星所釋放出來的,而這顆中子星剛剛開始從它的伴星——紅巨星那裡吸收物質。對於質量為太陽的8至20倍的大質量恆星,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核聚變燃料之後,將會猛烈爆炸為超新星,而殘餘的核心則會坍縮為中子星。這種天體具有極高的密度,能把一個太陽質量的物質壓縮成直徑僅20公裡的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