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個湖南女學霸高考676分,因為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有些網友甚至吐槽專業沒「錢」途,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興趣遠比「錢」途更重要,我在內心中對這個忠於內心的女孩感到佩服。她就是北大考古系新生鍾芳榮!
而這個女孩最近參加了央視的《面對面》節目,我對她的一句話十分動容,她說:「選擇轉專業只用幾分鐘,但我會堅持很久」。在節目中的採訪中,不僅讓我們看到這個單穿女孩地的執著,也讓我這個當家長的,偷學到了學習秘訣!
自從鍾芳榮在網上火了以後,很多文章都在寫她又多自律,就連她的父親也這樣評價她。但是當在主持人問她:「聽你爸爸說你高度自律」?
鍾芳榮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並且說到自己平時也非常喜歡玩手機、看小說。但是並沒有耽誤學習!於是主持人問她學習效率這麼高的「秘籍」是什麼?
鍾芳榮表示自己之所以學習效率比較高,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看書看得多,所以寫作業的時候看字看得快。而且寫字速度也快,這樣作業就能夠很快完成,這樣背書也會快一點。於是我作為一個望子成龍的寶媽,總結出了兩點,一是從小看書,二是注重孩子的書寫練習。
為了證明這兩個學習秘籍,真的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幫助,於是我查詢了很多相關資料和書籍,發現確實很有道理!
一、從小看書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學霸嗎?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更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反覆閱讀。
談到從小看書,我不得不提起埃隆·馬斯克這個「鋼鐵俠」的原型人物,是一個把幻想裡的世界變成現實的「天才」。他不但將腦機植入了豬腦中,還將太空人送上了太空。一個從斯坦福退學創業的學霸人物,他小時候的愛好也是看書。
因為小時候總受人欺負,所以埃隆馬斯克的性格也比較沉悶,最喜歡和圖書相伴,一天看書時間能達到10小時,正是他喜歡看書,他才把小時候在科幻小說中的情節變成了現實。當然這不是個例,閱讀能改變大腦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日本的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曾經就寫過一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的書籍,在書中闡述了閱讀是如何鍛鍊大腦的。在讀書的過程中,大腦的顳葉內的信息數據不斷積累,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經歷。而這種大腦內的經歷會變成智慧和見識。
這位腦科學家在書中曾表示自己之所以成為一名科學家,就是因為讀了愛因斯坦的傳記。這給我很大的啟發,其實如果孩子正處於小學階段,想要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遠大的理想,名人傳記是非常棒的選擇。我平時就喜歡給孩子看些科學家的傳記,比如牛頓、錢學森、愛迪生、居裡夫人等等。
這種傳記類的也很有趣味性,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當然,想要小學生有閱讀習慣,在學齡前也應該做好準備,因為6歲前會經歷孩子的閱讀敏感期,一般是4歲半到5歲半之間,這個時候孩子對於書本產生濃厚的興趣,不管看不得懂都喜歡翻一番。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曾提出「閱讀馬太效應」,研究發現小時候愛讀書的孩子,長大更喜歡閱讀,而且閱讀能力和認知能力更強。
個人建議可以選擇看圖說話類的繪本,更能引起6歲前寶寶的閱讀興趣,因為此時大腦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孩子更容易被卡通圖片吸引,看圖說話類的繪本,文字較少孩子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而且會讓孩子對於書籍產生喜愛而不是排斥的感覺。
比如我給我家孩子看到《做勇敢的自己》繪本系列,裡面都是大篇幅的圖畫,文字比較少,孩子喜歡看。而且相比無字繪本來說,有一定的文字進行輔助,這樣親子閱讀的時候,我不會因為想像力的缺乏而太尷尬!
二、注重孩子的書寫練習
說實話,在學霸的世界裡我認為多讀書這事兒不稀奇,寫字快也能成為「法寶」讓我覺得很驚訝!但我突然想到有關幼小銜接的建議中,就有提前為書寫做準備。試想一下,多少學渣的在課堂上記筆記的尷尬境地,記錄的速度總是跟不上老師的嘴,這樣學習成績,自然可想而知。
書寫速度不行,回家作業做得慢,考試試卷做得嗎?孩子的心理自然會飽受打擊,內心抗拒學習、寫作業、考試,於是不知不覺在學渣的路上越走越遠。所以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就要進行書寫的提前準備,鍛鍊手部的精細能力、握筆姿勢、手腕力量等等,開始吃點兒寫字的苦,日後回報率更高。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讚、收藏、轉發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