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來自國外的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在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國偶遇了居住在這裡的猶太人艾田。這一發現迅速震驚世界,成為西方學術界的熱門話題。
也就是說,早在北宋時期,就有一批從波斯出發到中國經商的猶太人,穿過絲綢之路來到東京府。據文獻記載,他們把珍貴的西服送給了宋朝皇帝,這讓中國皇帝很高興。因此,他們也有了「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的特權。
也就是說,自北宋以來,猶太人被授予「中國綠卡」。他們可以像其他中國人一樣在這片土地上遷徙、生活、工作、學習、科舉、貿易、結婚,甚至可以保留對西方的信仰。其中,宋朝皇帝賜給他們的八個姓氏,趙、李、金、張、高、艾、石、章八個姓氏。
有趣的是,北宋的皇帝們充分考慮了他們原來的姓氏。例如,如果一個猶太人原來姓「列維」,皇帝就會給他取一個發音相似的姓李。當然,也有例外。例如,姓「趙」是一種榮譽。
畢竟,「趙」是一個相對高貴的姓氏。只有對北宋有突出貢獻的猶太人才有資格使用這個姓氏。縱觀世界猶太人活動的歷史,猶太人在異國他鄉獲得如此自由的生活環境實屬罕見。
然而,這種自由並不意味著有利有弊。雖然他們有權在中國生活,但皇帝給予他們的特權也使他們的宗教凝聚力鬆散。明代,開封的猶太人越來越多。據史料記載,開封至少有500名猶太人。
明清時期繼承了宋朝對這些猶太人的政策,允許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自由生活。在清朝,這些猶太人仍然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科舉決定了他們和其他人一樣的命運,成為了官員。比如趙承基曾經擔任中國軍隊的駐軍,他的地位很高。
1163年,生活在中國的猶太人建造了一座「猶太教堂」。1512年,由於該會堂與清真寺混淆,會堂改名為道經寺。到了17世紀,居住在開封的猶太人已經基本融入了這裡的生活。由於當時中國採取的閉關鎖國政策,這些猶太人與外界同胞失去了聯繫。
道光二十八年,開封最後一位猶太神職人員去世。隨著他的死,希伯來語消失了。這些生活在中國的猶太人逐漸脫離了原來的猶太人生活,完全融入了中國。據文獻記載,這一時期的開封猶太人信奉信仰自由,甚至出現了佛教僧侶。
幾十年後,上海猶太社區希望幫助開封猶太人恢復猶太人的生活。然而,生活習俗不能一蹴而就。當時,開封猶太人社區已經基本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甚至傳統的「割禮」習俗也與猶太習俗有了很大的不同。
儘管少數開封猶太人仍然堅信自己的信仰和習俗,但大多數開封猶太人,甚至猶太教的基本信條,已經忘記了一切。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開封的猶太人大多沒有傳統的猶太節日,但和當地的漢族人一樣,他們有中國特色的節日,如元宵節、送神節、春節。據悉,6年前,開封猶太社區再次慶祝逾越節,這是該社區200年來第一個猶太傳統節日。
值得一提的是,開封猶太人之所以能成功慶祝這一節日,是得益於外國猶太組織的幫助。即使在外國猶太組織的指導下,開封猶太人在逾越節期間烹製的菜餚也充滿中國特色,如清蒸魚、竹筍、豆腐湯等。
開封猶太社區的衰落至今在國外社會學界引起了熱議,有學者認為,開封猶太社區融入中國社會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寬鬆的宗教政策以及中國一些習俗與猶太傳統高度相似。中國社會學家張倩紅教授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她認為,猶太社會在過去的幾百年裡經歷了劇烈的變化,原因是他們的宗教觀念逐漸淡出,他們在潛意識裡進一步認同了中國的儒家思想。
那麼,這些猶太人是從哪裡來的?事實上,開封猶太人的祖先不是猶太人,而是波斯人、索格德人和其他伊朗民族的猶太人。他們的母語是猶太波斯語,不是希伯來語。它與所謂的「以色列失去的十個部落」無關。猶太教在亞洲內陸的繁榮與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早期的文化包容政策密切相關。
因此,說開封猶太人的祖先是猶太人,就像說中國回族的祖先都是阿拉伯人,中國歷史上景教徒都是敘利亞人,吐火羅人和于闐人都是印度人一樣荒謬。
雖然各界學者的觀點相互矛盾,但毋庸置疑,中國自古以來就從未出現過反猶主義,中國人民對外來人口一向寬容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