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謝斯河
總統支持者攻陷國會山,這可不是什麼電影劇本。
當地時間1月6日,就在美國參議兩院聯席會議確認大選結果之時,川普的一眾擁躉闖入並佔領了國會大廈。
美國自大選後的一系列政治鬧劇至此到達一個頂峰,並導致了衝突流血事件。國會大廈形象被辱,世界譁然。毫無疑問,這場鬧劇將作為一個恥辱被載入美國史冊。
(圖說:國會的兩次陷落。圖/Global Times)
美國國會歷史協會表示,這是自1814年英國軍隊縱火燒毀這座標誌性建築以來,國會大廈遭受破壞性最大的一次襲擊。
英軍火燒國會山,年輕的美國蒙受巨大恥辱
1793年9月,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為國會大廈奠基,隨後國會和最高法院在1800年搬進尚未完工的國會大廈,從此這裡成為美國的政治中心,200多年來與美國共同成長。
(圖/國會大廈官方手冊)
建國伊始,美國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在遠離歐洲的美洲大陸上經營著自己的未來,企圖北進加拿大,但這不可避免要觸及當時的殖民帝國英國在加拿大的利益。
矛盾不斷激化的結果,就是美國與英國這個當時號稱"日不落帝國"的戰爭終於在1812年打響。
(圖說:英軍佔領華盛頓。圖/國會圖書館)
1814年8月24日,英軍進攻華盛頓,並放火焚燒國會大廈,一起陷入火海的還有總統官邸(後被漆成白色以掩蓋燒焦痕跡而得名白宮)。
這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晦暗的一天。以至於200年後,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訪問美國時,歐巴馬在白宮的南草坪上,對著卡梅倫調侃道,「200年前,英國人就來過這裡,他們還放了把火。」
(圖說:被燒毀後的國會大廈。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阻止了國會大廈被火焰吞沒,因其建造過程使用了許多防火材料,外部結構得以保留。圖/國會圖書館)
儘管這場被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的最終結局是英美雙方握手言和,但這場戰爭還是為年輕的美國贏得了國際威望,更重要的是美國在經歷了一場民族主義的洗禮之後,它不再是一個鬆散的聯邦政體,首都華盛頓在國民心中有了非凡的意義。
今天,國會大廈走廊裡還懸掛著一幅英軍焚毀國會大廈的油畫,頗有「勿忘國恥,以勵後人」的意味。
207年後國會大廈再次響起槍聲,引世界譁然
2021年1月6日,被視為「民主象徵」的國會大廈再次響起槍聲,而攻陷它的竟是美國自己的國民。
(圖說:國會大廈再次被攻陷。)
隨著選舉和權力交接程序的一步步推進,川普始終沒放棄掙扎,試圖在每一個關鍵節點扭轉變局。
從去年12月19日到新年頭一天,川普連續發了4條推文,關鍵詞都一樣:「1月6日」、「華盛頓」。其用意很明確,煽動支持者向國會發難,阻撓選舉結果的確認。
(圖說:1月6日,川普發表煽動性演說。)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示威者在白宮聽完川普「拯救美國」的演講後,徒步向國會山進發,聚集在國會大廈前抗議,但事態的發展卻超出所有人預料。
當天下午2點左右,抗議者們闖入國會大廈,迅速佔領參眾兩院大廳,議員們「緊急避難」。
執法人員與抗議者發生對峙,一名帶頭衝進國會的女子中彈倒下,不治身亡。此外,還有四人和一名警察也在混亂中死亡。
更令人咂舌的是,有人拍到本該保衛國會的警察主動移走圍欄給暴徒讓路、有的甚至和他們自拍合影,與去年對「黑人的命也是命」示威活動如臨大敵的陣仗形成鮮明對比。
一名示威者衝進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辦公室,把腿翹在她辦公桌上擺拍並留下「我們不會罷休」的字條;多名示威者坐在副總統彭斯不久前坐的主席椅上自拍;更有人直接順走雕像大廳裡的雕塑放到二手網站拍賣。
這場騷亂最終以流血事件告終,美國為其付出了慘痛代價,圍繞大選事件並沒有發生劇情上的反轉,川普的意願還是落空了。參議院議長、副總統彭斯仍然在次日凌晨宣布了拜登勝選的結果。
(圖說:美國第12任總統扎卡裡·泰勒的半身像被塗滿血跡。)
國會大廈遇襲後不久,包括交通部長、教育部長在內的十餘名高官相繼辭職。眾叛親離的川普將面臨被國會罷免和彈劾的後果及未來的更多清算,黯然走向末路。
《華盛頓郵報》發表社論稱,川普本可以帶著儘管存在爭議但並非微不足道的政績卸任,然而他的自戀使他罔顧尊嚴,粗暴地蔑視制度,踐踏民主,分裂陣營,使他的離任以栽進臭水溝作為終點。
一次凝聚,一次割裂
橫跨200年,國會兩度陷落,但帶給美國民眾的意義卻全然不同。一次是對外禦敵遭受的國恥,為美國分散的各州增添了國家凝聚力;一次是國內黨爭極化的鬧劇,將美國本已割裂的社會階層拉扯得更為對立。
從分裂走向凝聚,從凝聚再次走向分裂。國會大廈的兩次傷痛見證了美國社會的百年變遷。這座已經被符號化的建築,鑄就了美式「民主劇本」,不斷地發展淬鍊,卻在今天遭遇滑鐵盧。
(圖說:1月6日,示威者扛著內戰時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旗幟在國會大廳遊蕩。)
自詡能確保權力平穩過渡的「美式民主」不斷出現衝突,最終演變成癲狂的鬧劇。「燈塔之國」露出分裂的底色。如何彌合撕裂的社會傷口,這份劇本卻並沒有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