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做天下第一等事

2020-12-15 明白

王陽明是一位在世時就被當作聖賢的傳奇人物。他倡導「知行合一」,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傳習錄》),而其本人也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

他一生事功赫赫,發揚心學,桃李遍天下,但他其實沒有正式寫過書。在他去世後,學生們編纂了一部語錄與書信合集《傳習錄》,這部書最集中體現了陽明哲學思想。

《傳習錄註疏》作者:王陽明撰,鄧艾民注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時間:2015年

《傳習錄》中記載了一段非常經典的「巖中花樹」論。

王陽明和朋友去郊遊,看到一株花樹開得正盛。朋友問,花樹在這山中自開自落,和我的心有什麼關係?王陽明回道: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總有人說陽明心學是唯心主義,但世界本原並不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熱衷討論的問題。就如王陽明這句話,強調的是「人」的看與未看,其實是答非所問了。

看與未看之間,心境與世界共同變化。但我們真的可以簡單地用那些現代哲學流派的標準,來評價陽明心學嗎?

01.

宋學的遺留問題

理解陽明心學,首先要了解王陽明面對的哲學論題。明代儒學是承接兩宋而來的,它既繼承了上個時代的豐厚成果,也繼承了那些未解的難題。

宋學是繼漢學後千餘年,儒學的再一次突破。宋代思想家們一改漢學「我注六經」的繁瑣訓詁,奉持著「六經注我」的精神闡釋義理,結合釋道思想,形成了理學流派。

儒家的終極理想是做聖人,而理學的「聖人之道」是滌除私慾,復歸大我,達到一種純理性的境界。至於如何做到,就是理學家們熱烈討論的問題了。

程頤與程顥是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歸結為一句口訣:「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二程遺書》)一方面要敬,就是追求心無所系的空靈心境,另一方面要知,就是要學習世間各種道理。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總結得更為精練:「敬、義夾持,明、誠兩進」。敬、誠是涵養方面的修習,明、義是道理方面的追求,二者缺一不可。

但二程始終沒有交代,每個方向各下多少工夫,有沒有什麼優先順序。因此進入南宋後,分歧就出現了。

朱熹講「格物致知」,把探求事物的道理放在了更為重要的地位,而陸九淵強調心靈的明悟,側重敬、誠這一方面。鵝湖之會上陸九淵向朱熹發難:「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這就有點詭辯的意思了。朱熹接不上來,不歡而去。

二程之後,從南宋到明朝,關於明、誠的分化愈演愈烈,乃至狹義的理學,即程朱一脈,已將陸九淵心學排除在外。

朱熹畫像,[明] 郭詡《文公先生像》

在分歧還未解決的同時,程朱理學已在南宋後期被立為正統,影響力自然蓋過了陸九淵心學。想要科舉進仕的學子們,都必須學習《四書章句集注》,按照朱熹的教誨去博覽群書,明析道理。

關於知行關係,朱熹的觀點是「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但在實踐中,太多人囿於較輕的求知階段,忽視了對儒家理念的踐行。

思想的分野到了王陽明時代,已成為巨大溝壑,而衍生出的時代問題,也亟待解決。

02.

做天下第一等事

錢穆在《陽明學述要》的序言中說道:

「大凡一家學術的地位和價值,全恃其在當時學術界上,能不能提幾許有力量的問題,或者與以解答。」

王陽明生在需要解答問題的時代,也做了解答問題的人。

但面對滾滾而來的時代洪流,王陽明的人生軌跡,卻是不疾不徐鋪展開來的。

王陽明從小就有著很高的志向,要做「天下第一等事」,做儒家聖賢。

他遵循正統的理學路子,準備要格盡天下之物,然後就有了廣為流傳的「格竹失敗」的故事。王陽明對著竹子格了七天,過勞成疾,遂覺得這條路行不通,做聖人太難,轉而去學辭句兵法,追求建功立業。那年他才21歲。

「龍場悟道」前的人生,王陽明自稱經歷了「五溺」:一溺任俠,二溺騎射,三溺辭章,四溺神仙,五溺佛氏。神仙和佛氏就是道教和禪宗。他興趣轉變迅速,但每個階段都很投入,他在後來平定宸濠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詩詞文章也寫得十分漂亮,人生可謂豐富多彩。

王陽明平宸濠之亂後,依循古代勒石紀功的傳統,親筆撰寫了這篇紀功碑文。碑文共136字,位於江西廬山。Zhangzhugang

37歲龍場悟道是王陽明一生最重要的轉折點。

他雖然早慧,但28歲才科舉進第,沒做幾年官又告病歸鄉,直到33歲重新入仕。王陽明懷中一顆經世之心,但兩年後就因仗義執言,得罪了權貴,被貶到龍場驛。

龍場驛地處貴州。明朝時的貴州是蠻荒之地,條件艱苦,不僅與當地民族語言不通,王陽明還要時刻擔心政敵會派人來傷害他。在這種境況下,曾經的五溺都忘卻了,唯念生死一事。

理學家要求的心無所系的敬、誠境界,王陽明此刻算是達到了。

但如果聖人落到這樣的境地,聖人會怎樣做呢?王陽明冥思苦想,終於在一個夜晚頓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就是龍場悟道。

他不用再去思考聖人會怎麼做了,因為他自己就是聖人,人人都可以是聖人。

03.

人皆可以為堯舜

「人皆可以為堯舜」一句出自《孟子》,原意是鼓勵人們勇敢行動,認為人人都能有所作為。而到了王陽明這裡,才真正將堯舜解釋為聖人,衍生出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的理論。這也是「六經注我」的一個範例。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說,做聖人的硬性條件,我們都已經滿足了,但為什麼我們不是聖人?因為不夠誠,有私慾橫亙在知和行中間。

王陽明喜歡用《大學》中「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來做解釋。看到了一個好色(知),心裡感到喜歡(行),這就是順應了自己喜歡好色的本心(誠意)。但如果受到其他因素幹擾,看到好色,卻非要讓自己不喜歡,這就是沒有做到誠意。

簡單的道理推而廣之,我們知道何為善惡後,排除雜念的幹擾,所有行為就自然是符合善惡標準的。因此王陽明說,「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傳習錄》)

行是知的結果,相反的,沒有行的知,不能稱為「真知」。比如,我們都知道老虎會傷人,但被老虎傷過的人,對於這個道理,會比沒被傷過的人有更深刻的理解。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針對知行分離的時代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他說,知和行本體是合一的,都是誠意,那麼說到底就是一件事,又怎麼能分離呢。

而對於宋學「敬、義夾持」的矛盾,王陽明也做了彌合。在以往的理學論述中,敬是向內的修養,而義是向外的追尋,比如朱熹說的格物窮理。但到了王陽明這裡,義也是向內的了,與敬合為一體。

王陽明說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知曉善惡是非,如何知曉?要有誠意。他強調的內心誠意,以此填補敬、義之間的鴻溝。這是針對兩宋遺留下來的哲學問題,王陽明交出的答卷。

[清] 沈俊《新建伯贈侯王文成公像》,現藏於紹興博物館

後來陽明心學傳至東亞,對日本明治維新產生了巨大影響。而在發源地中國,陽明心學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在「唯心主義哲學」的預設下,我們與真正的陽明學,距離愈發遙遠。

王陽明強調人的主觀,但他的理論最終都落在了實踐的層面上。為了深入了解王陽明的精神世界,哲學學者、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杜保瑞老師為我們講讀了《傳習錄》。

杜保瑞老師在講讀時,結合現代背景,為我們闡釋了王陽明「聖人觀」:

「我不管做什麼樣的角色,哪怕是交警、消防員、廚師,我都專心把那一件事情做好。我的能力是這麼大,但是我做事的態度和堯舜做事的態度、價值方向卻完全一樣,也就是我的成色和堯舜的成色是一樣的。人要追求的是成色的純粹,而不是分量的大小。」

因而,與其說陽明心學的「心」是唯心,毋寧認為它是用心。人要追求的是成色的純粹,純粹之上,人皆可以為堯舜——杜保瑞老師的對陽明哲學的體會亦可說是純粹。

相關焦點

  • 王陽明:12歲立志做「聖賢」,終身踐行五個法則,一生只做一件事
    事實上,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在於他的五個生活法則。這本由文化學者費勇所著的《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讓讀者看到王陽明的一生都在踐行這五個生活法則,一生成就一件事。本文,著重闡述三個法則。但王陽明反駁道:「恐怕不是吧,應該是讀書做聖賢。」自從王陽明確立了「成聖」的志向後,使他和同齡人拉開了差距,讓他一步步走上了自我人格完善的道路。為了成為聖人,他先後沉迷於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家,尋找人生的出路,最終歸於儒家,開創了自成一派的心學體系。
  • 王陽明: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故事背景: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頓了頓,一臉鄭重地繼續說道:「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中國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強調立志的重要性。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後來果然成為聖賢,則為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和證明。立志為什麼重要?因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
  • 王陽明:做個心中有光的人
    有一天上課的時候,王陽明突然站起來,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說:「惟讀書登第耳。」王陽明很不以為然:「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王陽明在嶽父家住了半年,嶽父怕他再走丟了,天天帶他去衙門上班。王陽明無事可做,便在衙門練習書法,很快便成為一代大家。
  •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最終成為「聖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就此邁向光芒萬丈,人到中年值得一看用心做事王陽明冒犯了宦官劉瑾,貶謫到貴州龍場,這年他三十六歲,龍場頓悟中王陽明悟出來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人的真善美、假醜惡全部都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價值在我們人的心裡。
  • 王陽明:能靜中體悟,事上磨練,方為人
    弟子們險些被噴出老血來,這顯然驢唇不對馬嘴,若要靜中體悟就不可能事上磨練,若去事上磨練,就不可能靜中體悟,一動一靜,怎麼可能合一!?二、事上磨練方得靜王陽明對弟子們說,此須識我立言宗旨,我說靜中體悟和事上磨練,只是效仿知行合一,知和行本一回事,正如靜中體悟和事上磨練是一回事。
  • 王陽明:安心做好當下事,不妄自外求
    當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就不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安心做好當下事,心中自然安寧,正如有句歌詞唱道:「內心的平安,那才是永遠。」而王陽明引用《中庸》的這句話,是為了解釋如何安心做好當下事,不妄自外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有人不服氣,認為他可能提前有草稿,於是當場另命題,讓他就身後的蔽月山房再作一首,王陽明不假思索:「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可見王陽明很小的時候,氣魄、眼界都和別人不一樣。還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王陽明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當然考狀元是第一等事。王陽明說,「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做聖賢。」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的高度與格局,並不是能力,而是內在的志向
    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就先要學會立志,否則就會一事無成。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因為有著志向的追求,才會學有所成。志向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點根本。
  • 為何說王陽明之後再無來者?開創心學解讀人性,內心躊躇時的定心丸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這是青年主席曾在研習心學時,於文章《心之力》對王陽明的至高評價。發出王陽明之後再無來者的感慨。儒家歷史上曾產生過兩個半完人,一是至聖先師的孔夫子,一是開創心學的王陽明了。為何王陽明在世人心中有如此地位和評價呢?
  •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
    早點看透這五件事,幫你活得明白、自在!【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交友,真誠就好 王陽明曾說過:「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 交友,最重要的就是真誠。
  • 王陽明:持平常心,行本分事,做自在人
    王陽明被譽為明清兩個朝代最一流的人物,他提出要將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行本分事、持平常心,方能成自在人。 01 行本分事 「本分」這個詞,包含著世間最樸素的道理:做自己該做的事,儘自己應盡的義務。既不能胡作為,也不能不作為。老師的本分是教好學生,花匠的本分是養好花,廚師的本分是做好菜。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是能力
    王陽明曾經年少的時候,他就在書館裡問及自己的老師,天下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講述,唯有讀書登第二。王陽明竟持著懷疑的態度反駁說道,登第應該不是天下第一等事?王陽明當時就回答,讀書學聖賢。在王陽明的心裡,做聖賢才是他內心的第一頭等大事。這就是他遠大的志向,當他具備這個志向的時候, 他後來所做的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他曾經在考試的時候,幾次落榜。
  • 《做人》王陽明心學解讀:做好3件事,就是一生
    顯然不是,王陽明的一生從不缺席的就是質疑,但就如同《做人》中所說:「做人,就是做你應該成為的那個人,無關他人。」費勇,著名學者、作家,暨南大學教授,文藝學博導,昊達文化創始人。而此後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循著這唯一一個樹幹,開放枝丫。就像書中講述的和尚的故事:小和尚問:「為什麼我們那麼忙碌,做了那麼多的事,還是沒有什麼進步?」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對這3件事「心狠」,才是對自己大愛
    王陽明還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想到了就去做,想盡一切辦法,一定要把想法變成現實。王陽明曾說過:「心軟之人一生窮」,對這3件事「心狠「,才是對自己大愛第一件事:久利之事如果有人和你說,這件事可以獲得長遠的利益,你是否會心動。
  • 你猜王陽明少年時期有多奇葩?出關單馬追韃靼,敢給皇帝寫奏章
    因自號陽明子,世人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非但兼通文史,而且善於統兵作戰,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全能大儒。特別是他所開創的兩年心血籍儒釋道三家之大成,強調心底裡知行合一致良知。他的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也是近500多年來最神奇的人生大智慧。後人將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儒家四聖。公元一四八一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高中狀元,進了翰林院。
  • 王陽明大智慧: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
    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沒看透這5件事01、不要在意得失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有些話聽過就好,切莫當真;有些事知道就好,切莫說破;有些人看清就好,切莫拆穿;有些情隨緣就好,切莫執著。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只是能力
    王陽明曾經年少的時候,他就在書館裡問及自己的老師,天下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講述,唯有讀書登第二。王陽明竟持著懷疑的態度反駁說道,登第應該不是天下第一等事?王陽明當時就回答,讀書學聖賢。在王陽明的心裡,做聖賢才是他內心的第一頭等大事。這就是他遠大的志向,當他具備這個志向的時候, 他後來所做的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他曾經在考試的時候,幾次落榜。
  • 王陽明:不立志,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1508年,王陽明在環境惡劣的貴州龍場驛任驛丞。當地人在與王陽明日益親近之後,不忍心看著他居住在糟糕的環境裡,於是集體出力為他建了龍岡書院、何陋軒和君子亭等。王陽明深受感動,當時就寫了一篇名叫《教條示龍場諸生》的文章,是為龍岡書院成立後追隨他的學子們而寫的。這篇文章較長,他從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四個方面寫的。今天我們就先從立志說起,淺談王陽明為什麼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意思是如果一個人不立志,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 王陽明學識淵博,為何不被嘉靖皇帝的重用?有4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志向原因據了解王陽明十二歲就已經開始在私塾讀書了,那個時候的他就顯露出了,不同於常人的頭腦和心思。在一次私塾先生在和學子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的時候,王陽明就指出科舉考官並非天下第一等要事,他認為最要緊的事乃是讀書做一個賢聖之人。
  • 《知行合一王陽明》|研習陽明心學,做有行動力的人.
    王陽明看著一位弟子說:「你胸中有個聖人。」這名弟子馬上站起,慌張得很:「不敢。」王陽明叫他坐下,笑著說:「眾人皆有,你怎麼就沒有?天下萬事都可謙虛,唯獨這事不可謙虛。」該弟子笑著接受。王陽明掃視眾弟子,先誦了自己的一首詩:「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