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安心做好當下事,不妄自外求

2020-12-16 司馬文君

1512年,王陽明在寫給王純甫的一封信中,說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信中有這麼一句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這句話出自《中庸·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內心安於當下的身份而行事,不妄自外求。無論處在什麼角色、地位,內心都怡然自得。當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就不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安心做好當下事,心中自然安寧,正如有句歌詞唱道:「內心的平安,那才是永遠。」

而王陽明引用《中庸》的這句話,是為了解釋如何安心做好當下事,不妄自外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其中的這個「素」字,即是事物原本的樣子,整句話是說一個人原本是富貴的,就要行富貴之事,比如花錢多做善事;原本就貧窮的,就不要勉強自己做窮人難以做到的事;處在相對落後和偏遠地區的,就要做出合乎當地的事;處在患難之中的,就做當下患難可以做的事。如此一來,一個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安然自得了。

王陽明在這裡表達的意思並不是說富貴的人就一直富貴下去,窮人就一定窮下去,他只是想說一個人無論處境如何,都安心做好當下事,即使暫時感到痛苦也向內求,而不是妄自向外求,讓自己過得越來越累。

比如清朝的道光皇帝,明明是富貴之人,卻為了裝作簡樸而刻意穿打補丁的衣服,就顯得矯情了。如果他真有這樣的愛好,就可以私下穿而不讓別人看到,畢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面的大臣們看到了也會跟風,這就不是一國之君所為了。窮人打臉充胖子也是如此,有的人為了買到一部新手機,不惜四處舉債甚至賣腎,就是向外求而過得不安寧了。

在《論語·學而篇》裡子貢和孔子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問到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驕傲的人怎麼樣,孔子自然不太認可,他認為貧窮之人做到安貧樂道,富貴之人還謙虛有禮,才是最理想的。

王陽明則更進一步,他認為不管窮人還是富人,不需要用外在的一切行為來標榜自己的品德,只要在自己良知認可的範圍內去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就好。比如一個人明知道自己沒有多少錢卻為了面子大肆消費,就違背了自己的良知,這樣的人就是自己沒有某一樣東西而強行向外求,即使得到了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當一個人只有正視自身條件,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行事,才不會做出身份之外的事情。這一點自然需要極高的道德修養,至少以孔子修身四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即做事不主觀臆斷,不能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才有了後人眼裡豁達的孔子,不僅貧無諂,富無驕,還貧而樂,富好禮,最後做到了淡化貧富劃分,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的顏回也是這樣的人。

回到王陽明寫給王純甫的勉勵之語上來,就明白他說的和先賢做到的,都是同樣一件事,即踏踏實實、不卑不亢地做事,不會為了面子、為了尊嚴、為了滿足私慾而拼命向外求,到頭來不如安心做好當下事讓自己收穫更多。

查理·芒格有一句話,正好跟王陽明的安心做事不妄自外求隔空呼應:「關鍵是把手頭的事情做好,把手頭的事情做好,把已經擁有的客戶照顧好,其他的自然會來找你。

相關焦點

  • 《做人》王陽明心學解讀:做好3件事,就是一生
    ④應當找一個切入點所謂切入點,就是「就地取材」,當下就可以做到的開始,從細微之處,一直到往後餘生的磅礴。在我大二的時候,經歷了一件很困擾的事。高中的時候我選的是理科,自然而然,大學就是理工類專業,但直到大二我才發現,我更加喜歡文化類的東西,更想去做文化類的工作。這其實就是,愛好和所行之事有了衝突,而我所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跟從自己的內心。
  • 王陽明:一個人能不能走出低谷,關鍵在於這3件事,可以扭轉乾坤
    在王陽明的書中那些困擾多年的問題和迷惑,在王陽明的字裡行間都能得到解答。王陽明曾經說過,一個人止步不前的原因在於這3個地方,導致無法走出低谷,早知道早受益!1、不問過去,活在當下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至何益?徒放心耳」過去的事情已經成為定局,我們在想也是無濟於事,只能徒增自己的煩惱罷了。
  • 王陽明:做天下第一等事
    王陽明是一位在世時就被當作聖賢的傳奇人物。他倡導「知行合一」,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傳習錄》),而其本人也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他一生事功赫赫,發揚心學,桃李遍天下,但他其實沒有正式寫過書。在他去世後,學生們編纂了一部語錄與書信合集《傳習錄》,這部書最集中體現了陽明哲學思想。
  • 王陽明:一個人止步不前,就卡在2個問題上,可惜很多人都沒在意
    王陽明曾說:一個人止步不前的最大原因,大都是卡在了這2個問題上,以至於無法繼續前行。卡點一:思想問題,要做到不問過去,活在當下王陽明:「過去未來事,思至何益?徒放心耳。」在王陽明看來,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的事情,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過多的糾結,只會徒增煩惱。與過去和未來相比,更重要的是當下,當下是最真實的,是我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但很多人卻總是錯誤的在當下去懷念過去,憧憬著未來。偶爾回憶和憧憬一下,這都是人之常情。
  • 《心法:傳習錄中的知與行》:讀懂王陽明,就讀懂了當下
    ,以為什麼要提出心學、什麼是心學、什麼是高層次的心學為輔線索,將王陽明一生行事與其弟子所著的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充分糅合,事跡為行,錄為知,穿插來寫,上行下知,逐篇解讀。全面介紹了王陽明的傳奇人生,更解讀出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作者簡介】    宗承灝新一代非虛構歷史作品領軍人物,著名專欄作者,「中國好書榜」獲獎作家。專注於分析和解構中國歷史上各大利益集團的生存競爭與博弈規律,文筆如刀,抽繭剝絲,往往一針見血切中問題之要害。
  • 王陽明訓誡:想要成功,做好這七件事,遲早成大器
    要想成功,就要做這7件事,而不是金錢和人脈。那我們怎麼能成為那一個成功的人呢?那今天介紹一個人吧,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少年時對自己有一個冷靜的計劃。他勤奮好學,認真閱讀經書,長大後憑藉自己驚人的意志在官職上取得了成就,還成為明朝深造的集大成者,成為明朝重要的大人物。
  • 王陽明:人窮想翻身,先別急著掙錢,做好這3件事,比什麼都強
    其實,很多時候限制你發展得並不只是外界條件,還有你的思想、格局、眼界、涵養……「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就曾說過,人生比的其實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自己,當你貧窮的時候,不要急著掙錢,萬事都需要一個過程,先把這3件事情做好,提高自己,遲早會變成有錢人。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有的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王陽明認為,人心是膚淺浮躁的,總是做讓自己覺得輕鬆舒服的事,就越是會貪念這種生活方式,這樣的話自己就永遠不會成長,甚至還有可能會倒退。如果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得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麼,就越逼著自己去做,這也是對心性的磨礪。
  • 亞朵CEO耶律胤:做好當下,即是未來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2月13日,亞朵集團創始人兼CEO耶律胤向全體員夥伴發布主題為「做好當下,即是未來」的公開信,他在信中強調,「認真執著的企業才能經歷風雨更加強大。相信這次疫情過後,我們將迎來大發展的機會。」
  • 王陽明:真正大智慧的人,一生有2不問,可惜很多人知道得太晚了
    一、成熟的人不問過去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王陽明認為,都是過去的事,如果一直執著不放下,只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沒有任何的意義。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都是我們現在沒法改變了的,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做好眼前的事情才是對過去最好的安排,否則你只能反反覆覆地活在過去的遺憾中,所以真正成熟的人,不會追著過去不放,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重新出發。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3不問,別等到50歲才知道
    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智者莫念昔日功」,計較過去,其實是在和自己過不去。真正聰明成熟的人,只會活在當下,不會讓太多的昨天佔據自己的今天。活得乾淨灑脫,才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不問結果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只有活在當下,在一件事上多磨練、多下功夫才會進步成長。
  • 巴菲特: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是成為高手的秘笈
    我們這一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裡,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但一定能把一件事做好,乃至做到極致。所以,我們這一生,只要把時間和精力,專注於做好一件事,爭取做到極致,我們也可以成為真正的高手。
  • 如何能夠,無事可做也安心
    我們一天除了睡覺,都在做事情,沒事可做時,好像不能安心,無聊空虛的感覺浮上來,我們只好再去找些事情。那麼,如果我們什麼事不做,也能安心嗎?不安心之一,我們把事情分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因為把事情分為重要和不重要,我們常常做完自己認為要做的事,便常常感覺沒事可做了。比如我們下班回家時間,常常選擇娛樂,把娛樂看作和工作不同的事情,比如我寫完今天想寫的文章,便感覺完成了要做的一件事情。我們賦予事情不同的意義,所以總有沒事做時,無聊與空虛。
  • 王陽明:持平常心,行本分事,做自在人
    王陽明被譽為明清兩個朝代最一流的人物,他提出要將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行本分事、持平常心,方能成自在人。 01 行本分事 「本分」這個詞,包含著世間最樸素的道理:做自己該做的事,儘自己應盡的義務。既不能胡作為,也不能不作為。老師的本分是教好學生,花匠的本分是養好花,廚師的本分是做好菜。
  • 王陽明智慧: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王陽明智慧: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當壞情緒湧上心頭時,人就會不受控制,變成一個衝動的「魔鬼」,傷人又傷己。很多人也理直氣壯地認為:「我就是天生脾氣差,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能怎麼辦呢?」而在王陽明看來,情緒穩定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智慧和修行來獲得的能力。
  •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
    早點看透這五件事,幫你活得明白、自在!【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交友,真誠就好 王陽明曾說過:「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 交友,最重要的就是真誠。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一、不問過去王陽明:「過去之事,思之合益?」已經過去的事情,反覆地思索,念念不忘,有什麼意義呢?確實,人是活在當下的,最重要的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那些對於過往依依不捨的人,大多是現在不順心的人。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智者莫念昔日功」,計較過去,其實是在和自己過不去,那些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隨風而去吧。二、不問結果為什麼說要不問結果呢?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對這3件事「心狠」,才是對自己大愛
    王陽明還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想到了就去做,想盡一切辦法,一定要把想法變成現實。王陽明曾說過:「心軟之人一生窮」,對這3件事「心狠「,才是對自己大愛第一件事:久利之事如果有人和你說,這件事可以獲得長遠的利益,你是否會心動。
  • 王陽明:為人處世做好這「三不管」,往後餘生才可順風又順水
    王陽明曾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王陽明認為,為人處世要做好這「三不管」,你的內心才可不動如山,餘生才能順風順水。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很多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不知道是這個社會太浮躁,還是人心太急功近利,很多人遇事對人總是易怒易暴躁,到最後也能讓事情越來越糟糕。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的陽明學說對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都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