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2年,王陽明在寫給王純甫的一封信中,說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信中有這麼一句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這句話出自《中庸·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內心安於當下的身份而行事,不妄自外求。無論處在什麼角色、地位,內心都怡然自得。當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就不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安心做好當下事,心中自然安寧,正如有句歌詞唱道:「內心的平安,那才是永遠。」
而王陽明引用《中庸》的這句話,是為了解釋如何安心做好當下事,不妄自外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其中的這個「素」字,即是事物原本的樣子,整句話是說一個人原本是富貴的,就要行富貴之事,比如花錢多做善事;原本就貧窮的,就不要勉強自己做窮人難以做到的事;處在相對落後和偏遠地區的,就要做出合乎當地的事;處在患難之中的,就做當下患難可以做的事。如此一來,一個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安然自得了。
王陽明在這裡表達的意思並不是說富貴的人就一直富貴下去,窮人就一定窮下去,他只是想說一個人無論處境如何,都安心做好當下事,即使暫時感到痛苦也向內求,而不是妄自向外求,讓自己過得越來越累。
比如清朝的道光皇帝,明明是富貴之人,卻為了裝作簡樸而刻意穿打補丁的衣服,就顯得矯情了。如果他真有這樣的愛好,就可以私下穿而不讓別人看到,畢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面的大臣們看到了也會跟風,這就不是一國之君所為了。窮人打臉充胖子也是如此,有的人為了買到一部新手機,不惜四處舉債甚至賣腎,就是向外求而過得不安寧了。
在《論語·學而篇》裡子貢和孔子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問到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驕傲的人怎麼樣,孔子自然不太認可,他認為貧窮之人做到安貧樂道,富貴之人還謙虛有禮,才是最理想的。
王陽明則更進一步,他認為不管窮人還是富人,不需要用外在的一切行為來標榜自己的品德,只要在自己良知認可的範圍內去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就好。比如一個人明知道自己沒有多少錢卻為了面子大肆消費,就違背了自己的良知,這樣的人就是自己沒有某一樣東西而強行向外求,即使得到了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當一個人只有正視自身條件,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行事,才不會做出身份之外的事情。這一點自然需要極高的道德修養,至少以孔子修身四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即做事不主觀臆斷,不能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才有了後人眼裡豁達的孔子,不僅貧無諂,富無驕,還貧而樂,富好禮,最後做到了淡化貧富劃分,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的顏回也是這樣的人。
回到王陽明寫給王純甫的勉勵之語上來,就明白他說的和先賢做到的,都是同樣一件事,即踏踏實實、不卑不亢地做事,不會為了面子、為了尊嚴、為了滿足私慾而拼命向外求,到頭來不如安心做好當下事讓自己收穫更多。
查理·芒格有一句話,正好跟王陽明的安心做事不妄自外求隔空呼應:「關鍵是把手頭的事情做好,把手頭的事情做好,把已經擁有的客戶照顧好,其他的自然會來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