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智慧: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2021-01-11 小白白說教育

王陽明智慧: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

當壞情緒湧上心頭時,人就會不受控制,變成一個衝動的「魔鬼」,傷人又傷己。很多人也理直氣壯地認為:「我就是天生脾氣差,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能怎麼辦呢?」而在王陽明看來,情緒穩定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以通過智慧和修行來獲得的能力。

1、情緒穩定的人,活在當下

王陽明曾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說,只要能夠存此心,就會時刻覺察到此心,這便是在做學問。對於已經過去的事情和將來尚未發生的事情,現在想它有什麼用呢?總是胡思亂想,只會讓自己失去本心,徒增煩惱!

曾國藩也曾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過不念。 一個人情緒不好,可能因為過去做了一些令自己懊悔的事情,也可能在擔憂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這樣往往就忽略了當下。其實過去的早已過去,與其自己鬱鬱寡歡,倒不如想想如何解決它,讓自己跨過這個坎;將來的事情還未發生,與其憂心忡忡,倒不如做好當下,讓自己的未來生活更有保障。

2、情緒穩定的人,立志堅定

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情商也不會很高,更難有遠大的志向。

王陽明看問題向來都很徹底,他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很徹底。對於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並不像普通人那樣告訴你遇事要在心裡數十下,或者事前思慮周全,他給的方法很徹底,那就是要做一個有志向的人。一個有志向的人肯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就如同你要有錢,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成為一個有賺錢能力的人。

王陽明與弟子有一段對話。弟子問志至氣次的問題。王陽明說:這是「志之所至,氣亦至焉」的意思,不是極至次貳的意思。保持自己的志向,則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在其中了,不要放任自己的情緒,這樣也就是保持自己的志向了。孟子要糾正告子學說的偏頗,因此就這樣幫助者說。

王陽明與弟子的這段對話主要闡述了保持志向和控制情緒的關係。保持了自己的志向,就等於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控制了自己的情緒,也就等於保持了自己的志向。

所以,對於那些無法控制自己情緒、情商比較低的人,應該先找到自己的志向,有了志向之後,就會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情商也會隨之提高。

3、情緒穩定的人,直面挫折

誠然,我們每天要與很多人打交道,要發生很多事情,哪能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讓你快樂呢?當我們發生不愉快的時候,要迅速讓其翻篇,不要讓壞情緒久久佔據心底。

如果是我連續兩次高考都未中,會怎樣?估計也不會有第三次了,應該是陷入深深地自我否定與自我懷疑,會抱怨為何自己如此笨拙,為何別人都可以而自己不可以,還會躲避熟悉的親朋與好友,會不想見到任何一個知道我連續兩次高考都未考中的人。

可王陽明不是這樣。王陽明自幼負有盛名,文才武略皆手到擒來,就是這般優秀的王陽明,科舉考試接連三次才最終上榜。像王陽明這樣出身,這樣博學,這樣名聲遠揚的人,落第之時,該有多少同情奚落與冷眼旁觀,可王陽明通通沒把這些放在心上,在短暫的自我懷疑之後他便堅定地一往無前,勢必要將科舉這個關卡攻下。而他也做到了。

「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世人都以科舉考試沒有考上為恥辱,我卻以科舉沒有考上而灰心喪氣為恥辱。要不怎麼能說王陽明超脫呢?他不僅在短短時間內便恢復常態,反而悟出了「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這般思想,當普通人因兩次三番沒有考中而痛哭流涕之時,王陽明早騎著馬到郊外練劍去了,這般灑脫豈是常人可有?

常言道: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被宦官劉瑾貶謫貴州龍場並一路上追殺是王陽明的禍,但參悟多年不曾通透,卻在龍場一日得道就是王陽明的福。

龍場蕭條冷清,生活設施與物需一應短缺,但王陽明的生活卻一向是錦衣玉食的,龍場條件的惡劣甚至曾讓王陽明懷疑人生。但多虧龍場的種種不足,給王陽明的人生帶來了更多的體驗,自己搭建房屋,學習當地語言,教當地人學習識字,有人慕名前來領教,龍場設學授課等等,若非龍場一難,王陽明的心學不知何時能夠參透,更不用說將心學發揚光大,使王陽明成為「孔子之後,唯有陽明」的我國第二大聖人了。

學一學王陽明,人生就能少走一段彎路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

他取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邊只7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被稱作為聖人,便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響。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兩本王陽明心學一共加起來75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王陽明心學書籍全集傳習錄知行合一無刪減精裝原版原著/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 一個人最大的能力,是情緒穩定
    不懂得控制情緒的人,即使天降橫財,也會一敗塗地,而懂得控制情緒的人,即使身處荊棘,也能化險為夷。就像約翰·米爾頓說的:「一個人如果能控制自己情緒、欲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一個人最大的能力,就是情緒穩定。
  • 王陽明忠告: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應該經歷更多的磨礪,才能讓自己立足更穩定,不管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只有做事才是我們人生修行的最好選擇,因為如果心不能靜下來,躁動不安,那麼這些躁動不安就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全部爆發出來。
  • 王陽明: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4句話告訴你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而現在社會的人,仿佛戾氣都頗厚,已有不合心的,輕則怨天尤人,重則想不開而做出傷害自己甚至他人的行為。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不知道是否是這個社會太過於浮躁,還是人太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變得易怒,情緒不好,容易生氣,到最後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心神不寧的。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在贛州的時候,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生病倒下了。
  • 老祖宗智慧:一個人如果有這2種特點,內心一定很強大,不要小瞧
    生活中的各種挫折、磨難,會練就一個人的強大的內心,會讓一個人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為什麼內心強大很重要?因為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克服了內心的憂慮、焦躁、不安、懦弱等不良情緒,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的主宰,活出真正的自我,無怨又無悔。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第二次機會一般出現在30歲以後,這時人成熟了、具備一定能財力、人脈、實力,這時是最容易成事的時候。第三次在40歲以後,此時,人已經趨於穩定,綜合實力到達了最頂峰,縱觀歷史上成大事的人,展現實力的時候往往在30-50這個區間。如王陽明、曾國藩、馬雲、任正非等。但這時,也是最容易被放棄的,因為人過40,失去了挑戰性。
  •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養生
    今天,#年輕人情緒衰竭的徵兆#話題突然登上了熱搜。何為情緒衰竭?情緒衰竭,通常是指由於工作和個人生活中累積的壓力過大,而導致情緒疲憊、生活熱情流失的情況,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積壓太久、非常嚴重者,可能進一步導致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如抑鬱症等)。
  •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難得的修養
    在央視新聞《夜讀》不久前徵集的2021新年願望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這個願望:希望在新年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情緒穩定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是一項需要修煉的技能。有句話說:你可以表達憤怒,但不要憤怒地表達。生活的高手,從來不會讓情緒控制自己,而做出後悔的舉動。
  • 王陽明:一個人走大運前,會遇到3個坎,熬過去,成功越來越近
    王陽明在《知行合一》中提到:一個人走大運前,會遇到3個坎,熬過去,成功越來越近。挫折後的放棄王陽明: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道德修養只有發自內心的自覺要求才有效果很多人之所以會失敗,不是敗在自己遇到了強大的對手。
  • 哲思|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難得的修養
    在《夜讀》不久前徵集的2021新年願望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這個願望:希望在新年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情緒穩定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是一項需要修煉的技能。有句話說:你可以表達憤怒,但不要憤怒地表達。生活的高手,從來不會讓情緒控制自己,而做出後悔的舉動。
  • 新婚當天逃走的王陽明,與一個道士共度一晚,卻因此悟出了大智慧
    放浪形骸的王陽明在少年時期顯然是一個浪蕩的官二代,他時不時地翹課與小夥伴在街上遊玩,有時候甚至會當著師長的面開一些過分的玩笑。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離經叛道放浪形骸的王陽明,竟然在十幾年後悟出了人生的大智慧,而正是這種大智慧使得他獲得了世俗與聖賢兩個境界的成功。
  •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事上磨鍊,修心至要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 王陽明: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原因有3點,根本是智慧不夠
    而關於不開心的原因,老顧認為王陽明是最早剖析這個問題的人。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最難控制的,往往是自己的情緒,情緒掌控展示的是一個人的能力,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成熟,而且,也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一、克制情緒,是一種能力曾國藩說:「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意為在處理事情時,心急如焚不如謀定而後動 ,一味地從方便視角考慮不如從是否恰當的視角思考 ,在情緒化的狀態下感情用事不如平靜下來 ,在自身情緒穩定後再做決策 。
  • 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夠
    決定情緒的不是事情,而是個人對事情的認知。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必須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以下五種人生智慧,幫你拯救所有不開心。王陽明在江西講學,有個地方官經常去聽他講課。有一天他找到王陽明說:「您講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務繁忙,無法經常來聽您講課。」王陽明說:「為什麼要放棄工作來修行呢!」官員問:「難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嗎?」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世界上,王陽明也是響噹噹的人物。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就對王陽明的心學推崇備至,覺得天地萬物都在心學之內,隨身帶了個牌子,上面寫的:一生低首拜陽明。很多人說王陽明的心學是哲學,和自己關係不大其實,心學的根本,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激勵內心的力量,再造自我,開發潛能,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 傳習錄: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應該經歷更多的磨礪,才能讓自己立足更穩定,不管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只有做事才是我們人生修行的最好選擇,因為如果心不能靜下來,躁動不安,那麼這些躁動不安就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全部爆發出來。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並非只是能力,而是這個
    王陽明參透世事人心,創立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終成一代聖哲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一個人心中良知皎潔,不為外物所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自然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其戰略眼光也會高人一籌。內心的志向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