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2020-12-18 散人於浪

追求目標,追求有所成就,是人的本性,然而歷經世事,千帆過盡許多人仍停在原地,一事無成。

王陽明人到中年,龍場悟道後,終於明白了「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王陽明用他的親身親歷告訴我們:無論是上班,還是創業,一定不能有下面這四種毛病,如果不戒掉,一定會一事無成。

面對機遇,搖擺不定

《命運賦》裡有言:「馬有千裡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就,不僅需要天分、才能,最重要的是把握時機,天時、地得、人和缺一不可。

在股市有一句話叫「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這意味著,只要選對了時候,即使股盲也能賺到錢,可見,抓住機遇的重要性。

人生有3次最不能錯過的機會,第一次一般出現在20歲左右,而這時,往往因為太年輕而不能抓住。

第二次機會一般出現在30歲以後,這時人成熟了、具備一定能財力、人脈、實力,這時是最容易成事的時候。

第三次在40歲以後,此時,人已經趨於穩定,綜合實力到達了最頂峰,縱觀歷史上成大事的人,展現實力的時候往往在30-50這個區間。如王陽明、曾國藩、馬雲、任正非等。但這時,也是最容易被放棄的,因為人過40,失去了挑戰性。

好的機遇能成就人,但很多人面臨機會的時候卻猶豫不決,生活給了我們風景,卻還奢望相遇更美的;生活給了貴人,自己卻左顧右盼。

而當失去時,卻還安慰自己:沒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很多人面對機遇時,為什麼會糾結,最終失去,糾結的本質是格局小,太看重得失。往往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被各種自己幻想出來的後果乾擾,無法準確權衡利弊。

面對機遇,如同握在手中的沙,即想擁有更多,又害怕放棄已有的。猶豫不決、焦慮不安。

把精力耗費在無益的小事上,而沒有時間來提升自己,做事猶豫不決,搖擺不定。

忌自視甚高

人活到一個年齡後,就喜歡以「過來人」自居,開始好為人師,甚至開始指點江山,一副「吾即宇宙中心」的姿態。

王陽明從小就是神童,學什麼都特別快,1492年王陽明參加浙江鄉試,裸考過線,第二年,他參加京城的考試,沒想到卻落榜了。

當時,王陽明父親的同僚都來安慰他,首輔李東陽更調侃道:「你這麼有才,下一次一定會中狀元的,不如先寫一篇《來科狀元賦》如何?

王陽明對自己的才華十分自信,在11歲時,就曾大放豪言:寫文章是小事。王陽明見李東陽的吹捧,毫不客氣地拿筆就寫下了《來科狀元賦》。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都認為這是一篇好文章,然而另一邊,朝中的大臣們聽說了王陽明這個行為後,紛紛認為這個年輕人太自負了,簡直是目中無人,如果將來入仕途,必定不會將這些前輩放在眼裡。

而三年後,王陽明參加考試,再次落榜了,其實寫下《來科狀元賦》時,就已經註定了王陽明落榜的結局。

王陽明前半生非常狂妄不羈,人生的許多毛病都來自於一個」傲「字。

傲是自信的一種表現,自信可以激發人的鬥志,堅定克服困難的信心,但同時過份自信就是自負,做人可以自信,但千萬不要自負。

忌情緒失控

古人云:「性躁氣粗,一生不濟。」王陽明說:「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

憤怒就像是失去理智的獅子,行為完全不可控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讓自己失去機會。

有一次,我約一個客戶在茶館準備談合同籤約的事情,結果在等客戶的過程中,一個服務員將泡好的茶擺上桌後,又用手去擺正茶具時,一不小心將剛泡好的茶水打翻,全部撒在了我身上。

滾燙的開水全部倒在了我的腿上,痛的我當場就跳了起來,對著服務員大吼:你就不能小心點,這水這麼燙,你想謀殺嗎?

而這一幕恰好被剛進來的客戶看見,客戶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看到我在大吼服務員,最終這單生意黃了。

情緒和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讓人失去理智,做出過激行為。所以要學會克制,不動於氣,從容淡定,便是修行。

忌勇而無謀

「君子鬥智不鬥力」,有勇無謀,是大忌。

王陽明不僅僅是「心學專家」,也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戎馬一生,戰績斐然,僅用35天就平定了寧王叛亂。

王陽明認為做事最忌諱的便是有勇無謀,缺乏謀略,就如同現在拿到一個項目,不寫計劃書,而是盲目的執行,這樣的人最多就是一個低級的實幹主義者,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蒙蔽。

聰明的人,都會有智慧地選擇,有技巧地轉彎,有遠見地放棄。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王陽明認為一個人要想成事,一定要戒掉這4條忌諱,但是戒掉這4條忌諱就真的能成就大事嗎,並不一定,但如果連這4個毛病都不能克服,必然很難成事。

王陽明號稱中國最後一個聖賢,而他也是經歷了前半生的坎坷,被貶到貴州龍場後,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觀點,並後將他畢生所悟都寫到了他的《心學》之中。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稱「五百年來以來,儒家的源頭活水來自王陽明」。

曾國藩每當夜深人靜時,便細心閱讀,他說:「明代論學,每尚空談,惟陽明能發為事功。」

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稱讚王陽明是最了不起,一本好書,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觀念,而為人父母者,給孩子再多都不如給他一本有用的書有價值。所以本期便給大家推薦這本書王陽明的代表作《知行合一》《傳習錄》。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厚厚的兩大本只要78元。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亦或是步入社會的青年、創業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闆,都值得去認真閱讀。

很多人都說「富貴由天」,但讀過這本書後,就會明白,決定未來的,是自己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修什麼樣的心,就會讓自己的人生完全不一樣。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人到中年,生活的包袱重重地壓在了我們的肩上,在這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的關鍵時刻,我們的事業仍然還是沒有起色,一直停在原地。可「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中年在龍場悟道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 王陽明知行合一: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人,否則會一事無成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人生更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總是伴隨著一個又一個的坎坷和挑戰。可我們又不能不去面對,逃避對我們來說更是行不通的,我們只有經歷一些坎坷之後,才會成長。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起來。王陽明歷來被稱作是「千古完人」,人到中年要遠離這三種人,否則會一事無成!一、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必險頭緒多,但缺少要點;計謀多,但沒有決斷。指揮不到關鍵的地方。王陽明認為,好謀無決的人,要好過根本無謀的人。
  •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人類歷史上,有2個5歲才開始講話的人,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德國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一個是我們中國的王陽明,他的心學,改變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人到四十,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為了生活早出晚歸,肩上還要扛起家庭的責任。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心中充滿光明,早晚會看到成功的光芒。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 王陽明:人到五十還是一事無成,不是敗於懶,而是亡於它
    真正成大事的人,不是一揮而就,往往是「螞蟻搬家」一樣,一點一點運輸東西,齊心協力把東西往一個方向搬,即便是走了彎路,但後來慢慢又回到了原來的路上,事業就成功了。王陽明:人到五十還是一事無成,不是敗於懶,而是亡於它心中雜念太多,難以取捨。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中年,要學會對這3件事心狠
    王陽明的心學成就不可小覷,他曾說: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中年,要學會要對3件事心狠,今後的人生才能順風順水。一、對自己心狠人到中年,人生即將過半,能夠奮鬥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很多人拼命壓榨自己的身體和時間,想做出一番事業。
  •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 王陽明智慧:人生過半,守好4個字,下半生才有可能越過越好
    人到中年閱盡千帆,最難得的是心境,守好王陽明最重要的4個字,下半生才有可能越過越好「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根本,也是王陽明一生貫徹追求的真理。「知」,並非是「知道」,而是指「良知」,內心的善念,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
  • 人到中年的七大忌諱,違者必將麻煩不斷
    文:十裡 插圖:來源於網絡 「人到中年必有忌諱,年輕人犯錯誤可以說是年少無知,中年人犯錯誤就將不被原諒 人到中年,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都覺得這個人應該成熟應該穩重,如果他犯了什麼錯誤,必將影響他後半輩子。 為了不重蹈覆轍,為了讓自己的人生順風順水,希望所有中年人都能明白以下七個忌諱。
  • 王陽明:人到中年,儘量少接觸這兩個圈子,你的生活會越來越輕鬆
    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聽起來是一句玩笑,實際上卻道出了中年人的艱辛與無奈。人到中年,正處於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肩上上的重擔越來越重,有時候為了生活不得不被迫融入一些圈子當中,但是有些圈子我們不能強融,這不僅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反而會招惹更多的是非。
  • 《天道》:人到中年一事無成,明白這兩個道理,或許可以出人頭地
    借鑑到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一定要明白這兩個道理,才有可能會大器晚成。木秀於林風必摧,做人要懂藏鋒芒翻開史書,歷史上有太多太多天賦異稟之人,但是其中多數都沒有相應的成就。而那些笑到最後的無一不是在處世中懂得隱藏鋒芒,隱藏智慧,千方百計地顯示自己比別人蠢笨,這是掩飾自己、保護自己、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人生韜略。一個人有能力是好事,但是要懂得藏鋒芒。過分外露自己的聰明才華,會導致自己的失敗。尤其是做大事業的人,鋒芒畢露,盡展自己的聰明和優秀,非但不利於事業的發展。甚至,還會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王陽明:人到中年,兩個「圈子」少接觸,後半生才會過得輕鬆幸福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經典語錄,值得後世反覆推敲研究。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
  • 一事無成的人,都缺少一個技能,而王陽明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自西漢時期起,儒家學說就奠定了正統的地位,到了宋朝時期,儒家文化更是達到了巔峰,朱熹、周敦頤這些儒家知識分子,開始提出「存天理去人慾」的核心思想。自此之後,理學開始進入朝堂,到了明朝時期,理學再次迎來了又一個巔峰,當時,要想入朝為官,必須學理學,考科舉。
  • 人到中年依舊一事無成?牢記鬼谷子的這3句忠告,時來運轉不會遠
    人到了中年,髪鬢開始泛白,歲月蒙上眼帘,開始訴說起哀傷。按理說,走過了三四十年的歲月,我們想要的,追求的,都已經塵埃落定。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大部分的人輾轉半生,卻是蹉跎了半生。以至於人到中年依舊一事無成。如此境況,當作何解?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修煉4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一事無成吧,有野心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反而可能很多人都會更喜歡有野心的人。而且,男往往人要比女人還渴望成大器,但是要想成大器,能力可不是唯一的,還得修煉好這4個字,才能早日成功!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並不是沒有志向,而是志向脫離了實際,有的人志向遠大,導致好高騖遠;有人志向渺小,最終妄自菲薄。到最後反而一事無成。所以,這裡要求,先學會「知」,方才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從而減少走歪路,從而也能將人際關係與事業發展得更好。
  •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最終成為「聖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就此邁向光芒萬丈,人到中年值得一看用心做事王陽明冒犯了宦官劉瑾,貶謫到貴州龍場,這年他三十六歲,龍場頓悟中王陽明悟出來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人的真善美、假醜惡全部都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價值在我們人的心裡。
  • 人到中年,不能觸碰的7大忌諱,否則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處於各不相同的階段,如果大家做不到這一點,就難以獲得真正的成長。人到中年,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大家所餘下的時間也不多,所以接下來所走的每一步都十分關鍵,年輕犯錯上有機會改正,而中年人犯錯就很容易陷入絕境當中。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老友點點頭,就把自己人到五十還覺得自己沒啥作為的惆悵告訴給了王陽明。王陽明聽了,笑著說道:小弟啊,你要記住,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啊,希望你沒有。王陽明是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那麼,54歲王陽明所說的這幾件事,究竟是指什麼呢?
  • 王陽明:人到四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去,你的生活會過得更輕鬆
    萬事萬物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人到中年閱盡千帆,看王明陽對於中年人的告誡。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看起來是一句玩笑,但是卻講出了人到中年的無奈,如果你正好人到四十,讀起來會特別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