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聽起來是一句玩笑,實際上卻道出了中年人的艱辛與無奈。
人到中年,正處於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肩上上的重擔越來越重,有時候為了生活不得不被迫融入一些圈子當中,但是有些圈子我們不能強融,這不僅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反而會招惹更多的是非。
特別是人到中年,留給我們奮鬥的時間越來越少,必須先求穩再求快,而王陽明曾經告訴我們,人到了四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接觸,生活才能越來越輕鬆。
那王陽明是誰呢?他所說的究竟是哪兩個圈子?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他的經典語錄,值得後世反覆推敲研究。
那麼有著如此成就的人他所說得究竟是哪兩個圈子不能融呢?
一、比我們身份高很多的圈子
王陽明常言:「真,吾之好也。」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很多虛偽的人,心口不一,為了能夠融入更高級別的圈子攀龍附鳳,沒有一點真心。
還記得上海的假名媛群嗎?
有網友調侃說這是拼多多式的名媛群,這些假名媛為了融入所謂的上層社會製造虛假信息讓人誤以為自己的是真名媛,以此來接觸真正的有錢人。
可是真相總有敗露的一天,虛偽的面具總會被人摘下,對於那些和自己身份不匹配的圈子,即使強行融入,只會丟掉自己的本心,讓自己掉入欲望的深淵。
圈子不同,就不要硬融。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圈子,這樣才會讓我們成長的更多,走的更遠。
二、大家聚在一起謀利的圈子
王陽明說:「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
聖人的心,猶如鏡子般明亮,不沾纖塵。常人的心,卻滿是汙垢雜質。
因為利益而走到一起,最後也會因為利益而將你出賣。
當有利可圖的時候,大家可能會攜手,一旦失去利益的時候,大家就會分崩離析。
在這個圈子裡,大家都是自私自利,把利益當作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要想從中獲得好處,就一定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還記得《都挺好》當中的蘇明成嗎,為了想融入投資的圈子,把自己車子賣了拿了二十萬去搞投資,最後投資失敗,一無所有,找他的上司要個說法卻最終被開除。
這種圈子,看似有很大的利益,其實最終被反噬的終將是我們自己。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四十而不惑。」這並不意味著世上的所有事,我們都真的懂得。但是我們已經走過青年的稚嫩,擁有豐富的閱歷,至少要明辨是非,看透得失。人到四十,就算自己再想成功,也不能投機取巧,去鑽營不適合自己的圈子。
王陽明的心學,自誕生之日起,影響了海內外的莘莘學子,也影響了很多的文學家
孫中山曾經說過,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世界上可怕的事情莫過於忘記了自己的"心",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保留自己的那一份初心。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就是因為他們能幫助我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一條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能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站穩腳跟,能更從容應對人生的困惑。
不妨多讀一點王陽明,多了解一下他的心學,你會發現世界上一大半的問題都可以解決,而你現如今所面對的困難都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