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到中年,儘量少接觸這兩個圈子,你的生活會越來越輕鬆

2020-12-22 遼寧臺百姓傳奇

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聽起來是一句玩笑,實際上卻道出了中年人的艱辛與無奈。

人到中年,正處於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肩上上的重擔越來越重,有時候為了生活不得不被迫融入一些圈子當中,但是有些圈子我們不能強融,這不僅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反而會招惹更多的是非

特別是人到中年,留給我們奮鬥的時間越來越少,必須先求穩再求快,而王陽明曾經告訴我們,人到了四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接觸,生活才能越來越輕鬆。

那王陽明是誰呢?他所說的究竟是哪兩個圈子?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他的經典語錄,值得後世反覆推敲研究。

那麼有著如此成就的人他所說得究竟是哪兩個圈子不能融呢?

一、比我們身份高很多的圈子

王陽明常言:真,吾之好也。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很多虛偽的人,心口不一,為了能夠融入更高級別的圈子攀龍附鳳,沒有一點真心。

還記得上海的假名媛群嗎?

有網友調侃說這是拼多多式的名媛群,這些假名媛為了融入所謂的上層社會製造虛假信息讓人誤以為自己的是真名媛,以此來接觸真正的有錢人。

可是真相總有敗露的一天,虛偽的面具總會被人摘下,對於那些和自己身份不匹配的圈子,即使強行融入,只會丟掉自己的本心,讓自己掉入欲望的深淵。

圈子不同,就不要硬融。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圈子,這樣才會讓我們成長的更多,走的更遠。

二、大家聚在一起謀利的圈子

王陽明說:「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

聖人的心,猶如鏡子般明亮,不沾纖塵。常人的心,卻滿是汙垢雜質。

因為利益而走到一起,最後也會因為利益而將你出賣。

當有利可圖的時候,大家可能會攜手,一旦失去利益的時候,大家就會分崩離析。

在這個圈子裡,大家都是自私自利,把利益當作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要想從中獲得好處,就一定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還記得《都挺好》當中的蘇明成嗎,為了想融入投資的圈子,把自己車子賣了拿了二十萬去搞投資,最後投資失敗,一無所有,找他的上司要個說法卻最終被開除。

這種圈子,看似有很大的利益,其實最終被反噬的終將是我們自己。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四十而不惑。」這並不意味著世上的所有事,我們都真的懂得。但是我們已經走過青年的稚嫩,擁有豐富的閱歷,至少要明辨是非,看透得失。人到四十,就算自己再想成功,也不能投機取巧,去鑽營不適合自己的圈子。

王陽明的心學,自誕生之日起,影響了海內外的莘莘學子,也影響了很多的文學家

孫中山曾經說過,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世界上可怕的事情莫過於忘記了自己的"心",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保留自己的那一份初心。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就是因為他們能幫助我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一條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能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站穩腳跟,能更從容應對人生的困惑。

不妨多讀一點王陽明,多了解一下他的心學,你會發現世界上一大半的問題都可以解決,而你現如今所面對的困難都不算什麼。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到四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去,你的生活會過得更輕鬆
    萬事萬物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人到中年閱盡千帆,看王明陽對於中年人的告誡。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看起來是一句玩笑,但是卻講出了人到中年的無奈,如果你正好人到四十,讀起來會特別的感慨。
  • 王陽明:人到中年,兩個「圈子」少接觸,後半生才會過得輕鬆幸福
    這句話看起來是一句玩笑,但是卻講出了人到中年的無奈,如果你正好人到四十,讀起來會特別的感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為了生活早出晚歸,肩上還要扛起家庭的責任。在家對老人要孝順,對孩子要呵護,對妻子要關愛。
  • 王陽明:不惑之年,少碰這兩個圈子,人生會過得更輕鬆更幸福
    萬事萬物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人到中年閱盡千帆,看王明陽對於中年人的告誡。網上有句流行語:「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看起來可笑,但是卻講出了人到中年的無奈,如果你正好人到四十,讀起來會特別的感慨。
  • 王陽明:人到四十,這2個圈子儘量少去,後半生更加穩妥順利
    但是要知道圈子不同,也不能強融。有些圈子能給我們帶來好處,有些圈子則會帶來是非和麻煩。人到四十,能夠奮鬥的時間越來越少,走錯一步都可能毀掉自己前半生的努力和後半生的生活。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心學強調心的作用,認為萬事萬物都在我們的內心之中,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
  • 兩性情感:人到中年,這五種異性關係最容易「越界」,儘量少接
    贎皰篔涫月跬閪剺炾瀎婺麧篠亞栁蛡螢闕劬乘琺穎鑚劶殙魹燍弅韲灪聲頃廃馨俷戂蓏蠥艄坌條幙劇詌買灧胵禹喱廥人到中年,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煩惱呢?本來應該是最輕鬆的時候,因為事業和家庭都基本穩定了,沒什麼可煩的。
  • 人到中年,這五種異性關係儘量少接觸!
    人到中年,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煩惱呢?本來應該是最輕鬆的時候,因為事業和家庭都基本穩定了,沒什麼可煩的。年輕的時候,男人忙事業,女人忙家務,偶爾會有孩子填補空虛,人到中年,兩人都閒下來了,卻發現無話可說,沒有共同話題,而孩子也已長大,這是很多中年人在婚姻裡面臨的困境。那他們該怎麼辦呢?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人到中年,生活的包袱重重地壓在了我們的肩上,在這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的關鍵時刻,我們的事業仍然還是沒有起色,一直停在原地。可「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中年在龍場悟道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 人到中年混得再差,也儘量少在這3方面「努力」,否則會越混越差
    人到中年混得再差,也儘量少在這3方面「努力」,否則會越混越差對於很多中年人來說,在這個年齡階段需要面臨很大的壓力,不僅僅是來自家庭方面的壓力,更多還是來自工作上的壓力。即使如此,人到中年混得再差,也儘量少在這3方面「努力」,否則會越混越差。1、「努力」討好領導對於很多職場上的中年人來說,即使年紀已經錯過了晉升的最佳機會,心中依舊沒有打消這種想法。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中年,要學會對這3件事心狠
    王陽明的心學成就不可小覷,他曾說: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中年,要學會要對3件事心狠,今後的人生才能順風順水。一、對自己心狠人到中年,人生即將過半,能夠奮鬥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很多人拼命壓榨自己的身體和時間,想做出一番事業。
  • 人到中年,這兩個地方儘量別花錢,完全就是吃力不討好
    人一定要有賺錢的意識,賺到的錢也要有計劃有節制的花,不然危機來臨的時候,自己卻沒有辦法應對。那些沒有必要花錢的地方,就儘量別花錢了,做著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何必呢?而且人到中年,基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必要有一個好的消費習慣,才能從容應對未來的危機。
  •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最終成為「聖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就此邁向光芒萬丈,人到中年值得一看用心做事王陽明冒犯了宦官劉瑾,貶謫到貴州龍場,這年他三十六歲,龍場頓悟中王陽明悟出來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人的真善美、假醜惡全部都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價值在我們人的心裡。
  • 人到中年還在迷茫?銘記王陽明這句教誨,助你早日走出困境!
    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麼一句臺詞: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我們的人生總會遇到很多道理,有書上寫的,有別人說的,有自己聽的,有教你做人的,有教你做事的,有教你發財的,有教你戀愛的,道理有很多,聽起來都無比正確。
  • 人到中年,這三種人還是儘量遠離,心累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解讀也不一樣。於我而言,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選擇這輩子做個人,就做個稱職的人。於自己,希望自己的夢想可以盡數實現,不求名垂青史,但求無愧於我所接觸過的每一個人,於別人,希望可以讓自己喜歡的人得到自己所能給予的最好的。
  • 王陽明:人到40歲,要懂得「2不管,2不爭」,教你少走彎路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書,寫盡了心酸,訴說了一生的過往。而人活一世,無非圖個坦坦蕩蕩,求個問心無愧。而人這一生基本都是從不成熟到成熟,從曾經的年少輕狂到上了年紀以後變得成熟穩重。而人這一生有那麼幾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可以說是人這一生中重要的轉折點,就是30歲、40歲。為什麼說這兩個年齡階段很重要?比如有一句老話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以說,30歲這個年紀,要對自己未來有清晰的·規劃,要明確自己的方向。而到了四十歲,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往後的人生中任何選擇不能僅僅只考慮到個人。
  • 王陽明勸誡:人過四十避免接近2個圈子,後半生的路會越走越廣
    正如王陽明所說:人過四十避免接近2個圈子,後半生的路會越走越廣只為謀利的圈子王陽明說:「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聖人的心,就像鏡子明亮清晰,不沾染一絲纖塵;而常人的心,卻常是滿是汙垢和雜質。那些能夠謀取利益的圈子,看起來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利益和好處,實際上這個圈子裡的人是靠不住的。我們都知道世態炎涼,所有的情終究抵不過一個利字。
  • 王陽明知行合一: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人,否則會一事無成
    王陽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被譽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貢獻尤其卓著。其良知心學遠承孟子,近繼陸象山,而自成一家,影響超越明代而及於後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追求目標,追求有所成就,是人的本性,然而歷經世事,千帆過盡許多人仍停在原地,一事無成。王陽明人到中年,龍場悟道後,終於明白了「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這意味著,只要選對了時候,即使股盲也能賺到錢,可見,抓住機遇的重要性。人生有3次最不能錯過的機會,第一次一般出現在20歲左右,而這時,往往因為太年輕而不能抓住。第二次機會一般出現在30歲以後,這時人成熟了、具備一定能財力、人脈、實力,這時是最容易成事的時候。
  • 人到中年混得再差,也儘量別從事這3類工作,別讓自己以後後悔
    人到中年混得再差,也儘量別從事這3類工作,別讓自己以後後悔年輕人在職場上,大多都有在職場打拼出一席之地的想法,但是等年紀越來越大,看清楚現實之後,這個慢慢熄了。所以到了中年的時候,很多人在職場上,其實都是一個比較疲憊的狀態,可能是看透了人生,也可能是已經工作得麻木了。雖然有少部分中年人,正值事業的上升期,在職場上也比較投入,但這畢竟是少部分。大部分的中年人,在職場上沒有什麼發展盼頭後,對做什麼工作都沒有什麼異議了。
  • 人到中年,儘量少去這4個地方,時刻警醒自己,餘生方安穩!
    人到五十,已經是知天命之年,要開始為晚年的幸福做好準備。功名利祿已經不是老年人最重要的追求,健康快樂才是五十歲之後最重要的事情。然而人生不會一帆風順,我們要想晚年幸福,就要懂得趨利避害,遠離可能給我們帶來危害的地方。「眾爭之地,久利之地,無人之地,乃人生大害。」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人到四十,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為了生活早出晚歸,肩上還要扛起家庭的責任。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心中充滿光明,早晚會看到成功的光芒。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