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其中一個是大聖人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另半個是曾國藩。孔子想必大家都已經十分熟悉了,曾國藩早在近代就有人評價他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官、為將、為相一完人」;至於王陽明,他的生平事跡全然不像孔子和曾國藩,而是別有獨特的一面。
王陽明的前半生坎坷動蕩:5歲時仍未學會說話;12歲才正式去學堂上學;13歲母親去世;22歲考進士落榜;25歲再次參考科舉又落榜;28歲參加禮部會試,賜二甲進士第七人,官政工部;35歲時宦官劉瑾擅政,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可這些坎坷的經歷,依舊沒有阻礙他成就後來的豐功偉績。
尤其是他創造的心學,不僅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還成為了中華民族對外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產品,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在他看來,萬事萬物都在我們的內心之中,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
尤其對於中年人來說,作為家庭的中流砥柱,更是社會裡的中堅力量。面對比自己更加年輕優秀的新人,只有不斷的努力向上攀爬,才有機會矗立在頂端不被人踩在腳下。甚至很多人為了跳進更高層次的圈子裡,結識更有效的人脈,會用盡所有辦法不顧一切。
殊不知,有些圈子哪怕我們擠破頭鑽了進去,也許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正如王陽明所說:人過四十避免接近2個圈子,後半生的路會越走越廣
只為謀利的圈子
王陽明說:「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聖人的心,就像鏡子明亮清晰,不沾染一絲纖塵;而常人的心,卻常是滿是汙垢和雜質。
那些能夠謀取利益的圈子,看起來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利益和好處,實際上這個圈子裡的人是靠不住的。我們都知道世態炎涼,所有的情終究抵不過一個利字。混跡在謀利圈的人,常常會把利益放在首位。尤其是那些極為精明,時刻計算個人得失的人,定為一個自私之人。
跟這樣的人在一起相處,肯定可以獲取利益,但這些利益也不過是一時的。一旦你所提供的的利益條件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時,貪婪的本性就會瞬間暴露出來。這個時候的你,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甚至還會因此給自己招惹很多的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不管謀利圈能夠賺取多大的利益,都要禁得住錢財的誘惑。這樣才能讓自己趨利避害,遇見更好更大的機會。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並不意味著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我們都能真正懂得。而是意味著不要為了一時的成功而投機取巧,去經營本不適合自己的圈子。
遠高自身能力的圈子
王陽明常言:「真,吾之好也。」
相信很多人總喜歡在人前巧言令色、百般討好,實際上卻只是隨聲附和,沒有摻雜半點的真心。這樣演戲般的過一生,著實太辛苦,甚至還得不到任何的回應。而實際上,一個人只要能表現出足夠的真誠,總會有打動人的一瞬間。
不僅如此,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喜歡攀龍附鳳,希望藉此機會結識一些身份高貴、資源豐富的貴人。
不得不說,這種方法的確會有很顯著的效果。但是更多時候,這種想法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而已。因為即便我們能夠有機會得到貴人的提攜,但如果我們的專業能力和自身實力跟這個圈子不相匹配的話,很快就會暴露真面目,重新跌回到原來的位置。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雖然跟身份高貴的人在一起相處,但一經犯錯就會被一腳踢開。雞頭和鳳尾各有各的優勢,但很多人寧願做雞頭也不做鳳尾,就是不願意仰人鼻息、任人差遣。單純的溜須拍馬無法得到貴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相當的實力,這種圈子儘量少去。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一定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面對坎坷,王陽明沒有輾轉反側、夜夜難眠,而是抬頭望天,學會釋然。他的一生就像一個傳奇,從一個叛逆少年長成一代聖賢,他的心學智慧更是被諸多學者奉為圭臬。
《王陽明全集》曾影響了無數人,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曾稱讚王陽明最了不起,看王陽明便可增加人生閱歷和智慧。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都值得認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