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不惑之年,少碰這兩個圈子,人生會過得更輕鬆更幸福

2020-12-22 小匯的浪漫旅行

王陽明是中國文化中的儒家大師,而且是屬於那種站在頂峰上的大師,可以稱之為全能型的思想家。

相比於王陽明取得的赫赫戰績,王陽明為中華文化做出最大的貢獻,是他創造了心學。

在他的有生之年和今後的歷史中,心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人文化心理的一個組成部分。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這構成了王陽明心學大廈的三個基柱。

他認為,萬事萬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們的內心之中。萬事萬物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人到中年閱盡千帆,看王明陽對於中年人的告誡。

網上有句流行語:「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

這句話看起來可笑,但是卻講出了人到中年的無奈,如果你正好人到四十,讀起來會特別的感慨。

人到四十,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有任何閃失,不敢有休息的時間。

對父母要照顧,對孩子要呵護,對妻子要體貼。在外對上司要服從,對同事要遷就,對客戶要逢迎。

而我們自己,只能拿那句「你不對自己狠一點,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來哄哄自己。

對於中年人來說,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拼命往上爬。為了給孩子獲得一個更好的未來,也為了不被他人踩在腳下。

網友都說:「圈子就是人脈,人脈就是錢脈。」 很多人也是絞盡腦汁,為跳進更高層次的圈子、獲得更有效人脈而努力,但是圈子不同,不能強融。

然而有些圈子,我們走進去了,不僅得不到提升,也許會適得其反。

王陽明:人到四十,少碰這兩個圈子,人生會過的更輕鬆幸福。

一、比我們自身高很多的圈子

王陽明常言:「真,吾之好也。」

一些人總喜歡溜須拍馬,臉上擺出一副討人喜歡的面孔,然而卻沒有半點真心。

這樣演戲過一生,未免太辛苦。人生下半場,開始卸下人前的偽裝。

其實,一個人只要足夠真誠,總能夠打動別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攀龍附鳳,希望自己能夠結識貴人。他們口中所謂的「貴人」,是身份地位比他們高很多,擁有很多他們所不具備的資源。

但是,這種期望得到貴人相助的想法,在現實的生活中,往往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而已。

有很多人,自己的上司就位高權重,或者自己的老闆有數之不盡的財富。

可是就算你每天都跟在他身邊,他的朋友你都見過,也都認識,這並不代表你就進入了他的圈子。

不僅你從中得不到任何利益,就算有利可圖的事情,你也沒有資源和資格去做。

跟在身份很高的人身邊,自己甚至會被呼來喝去,一旦犯下錯誤,就會被一腳踢開。

很多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就是不願意仰人鼻息,靠溜須拍馬是得不到貴人尊重的,所以這種圈子儘量少去。

二、唯利是圖的圈子

王陽明說:「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

聖人的心,猶如鏡子般明亮,不沾纖塵。常人的心,卻滿是汙垢雜質。

我們的人脈,都是通過利益得成結合在一起的。

當有利可圖的時候,大家可能會攜手,一旦利益鏈斷裂,大家就會分崩離析。

因為大家聚在一起謀利的圈子,看起來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利益和好處,但是喜歡謀取利益的人,是靠不住的。

在這個圈子裡的人,往往自私自利,他們把利益看得比什麼都重。

其中,越是很精明,很會算計利弊得失的人,就說明他越自私。跟他們在一起,你或許一時能夠得到一些利益,但是這種利益不會讓你白白得到,必會用你的利益去交換,他們才會滿足。

特別是當分配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暴露貪婪的本性。

誰都覺得自己付出的多,誰都覺得自己得到的少。他們這時候就會變得非常斤斤計較,連一點蠅頭小利都不願意放過。

甚至為了利益,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跟他們的打交道,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紛爭不斷,這會給自己招惹莫測的禍患。

所以這個圈子,有再大的利益也不能去,一定要經得起金錢的誘惑,才能讓自己趨利避害。

「四十而不惑。」這並不意味著世上的所有事,我們都真的懂得。但是我們已經走過青年的稚嫩,擁有豐富的閱歷,至少要明辨是非,看透得失。

人到四十,就算自己再想成功,也不能投機取巧,去鑽營不適合自己的圈子。

人生上半場,我們拼命做加法,努力讓生命變得豐盈;人生下半場,開始做減法,讓生命回歸最純粹的模樣。

王明陽一生坎坷,能夠取得最後成就完全要歸功於他的心學。

36歲那年被貶到貴州龍場,當時人們都認為龍場這種人間煉獄,王明陽就算不被殺也就活活憋瘋了,但是聖人之所以能稱為聖人,他一定有有自己獨特的能力。

王陽明在歷經人間的無數的艱難險阻之後,在茫茫大荒的貴州龍場悟道,開創了他的心學理論。

只有收拾好內心,安定自己的內心,你才能達到蘇東坡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才能夠在狼奔豕突的欲望中,在混亂複雜的社會中,找到一處安靜、安然、淡然的精神家園!

要學王陽明,首先必選的就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最為核心的還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後世對王明陽心學的提取大部分都是來自《傳習錄》,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再看一看《知行合一》,這裡說的除了王陽明智慧外,還有王陽明的生平事跡,更像是人物傳記,關鍵是這兩本書都是以現代的視角,這樣我們看的時候,就很容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這兩本是白話文版本的,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心學的獨特價值在於,強調心的作用,強調人的生命灑脫活潑的靈明的體驗。

對於一個人來說,心境澄澈,則心無掛礙,才能達到大境界。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到中年,兩個「圈子」少接觸,後半生才會過得輕鬆幸福
    有些圈子能給我們帶來好處,有些圈子,如果我們去了,反而會招惹是非和麻煩。特別是人到中年,留給我們奮鬥的時間越來越少,必須行穩才能致遠,走錯一步都可能後悔不已。王陽明:人到四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去,你的生活會過的更輕鬆。
  • 王陽明:人到四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去,你的生活會過得更輕鬆
    這樣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好日子,也是為了避免別人超越自己,被別人踩在腳下。網上有句名言:「圈子就是人脈,人脈就是錢脈。」 所以很多中年人為了成功,想方設法也要擠進更好的圈子。但是圈子不同,不能強融。有些圈子能給我們帶來好處,有些圈子,如果我們去了,反而會招惹是非和麻煩。
  • 王陽明:人到中年,儘量少接觸這兩個圈子,你的生活會越來越輕鬆
    」這句話聽起來是一句玩笑,實際上卻道出了中年人的艱辛與無奈。人到中年,正處於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肩上上的重擔越來越重,有時候為了生活不得不被迫融入一些圈子當中,但是有些圈子我們不能強融,這不僅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反而會招惹更多的是非。
  • 王陽明:處在人生低谷,牢記這3點,你會活得更輕鬆,過得更快樂
    而一個人想要過得幸福並不一定要追求很多的名利和地位,其實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快樂。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生活中往往過得不開心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做到這三點。而王陽明總結的內心的快樂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快樂,這三點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和研讀。
  • 王陽明:人到四十,這2個圈子儘量少去,後半生更加穩妥順利
    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好日子,也為了避免被別人踩在腳下,所以很多中年人為了成功,相信「圈子就是人脈,人脈就是錢脈」的話,想方設法擠進更好的圈子。但是要知道圈子不同,也不能強融。有些圈子能給我們帶來好處,有些圈子則會帶來是非和麻煩。人到四十,能夠奮鬥的時間越來越少,走錯一步都可能毀掉自己前半生的努力和後半生的生活。
  • 王陽明勸誡:人過四十避免接近2個圈子,後半生的路會越走越廣
    甚至很多人為了跳進更高層次的圈子裡,結識更有效的人脈,會用盡所有辦法不顧一切。殊不知,有些圈子哪怕我們擠破頭鑽了進去,也許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正如王陽明所說:人過四十避免接近2個圈子,後半生的路會越走越廣只為謀利的圈子王陽明說:「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聖人的心,就像鏡子明亮清晰,不沾染一絲纖塵;而常人的心,卻常是滿是汙垢和雜質。
  • 王陽明:經常壓抑情緒的人,往往會更加抑鬱,把自己人生變得更糟
    人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見到美女、帥哥,會多看幾眼,本來就是人生正常,對那些程朱理學的儒家來說,都是要不符合聖人的教化,要滅人慾,要克己復禮等等!王陽明(王守仁)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主張要「順其自然」,有「度」就行,不必壓抑自己,他用一首禪詩來表達,「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據《王陽明全集》記載,他看到一個苦修多年和尚,直接問他想娘親嗎?
  • 王陽明:真正精明的人,要學會「2不管,3不問」!人生少走彎路
    人這一生總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坎坷,雖然說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少遇到一些坎坷,也就是少走一些彎路。而這世上有一種人,就是人們口中的「聰明人」,他們這一輩子或許成就沒有取得很大,但是在別人眼中就是英雄一般的存在。因為這種人懂得過好自己的人生。可以說聰明人在面對坎坷時,可以做到氣定神閒,冷靜面對。
  • 易經:人到中年,早點清楚這5個修身的智慧,生活會過得更輕鬆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了解它,其實這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尤其是這5個修身的智慧,人到中年了解透徹了,生活中遇到想不通的事情很快便能看透,心態變得越來越好,生活也會過得更輕鬆。
  • 王陽明:人到四五十,人生過半,要對這3件事「心狠」一點
    人一輩子都在追求幸福,幸福是什麼呢?是家庭美滿,是事業突飛猛進,是兒成龍,女成鳳……幸福有時很容易,兒女少讓我們操一些心,便是幸福;幸福有時很艱難,即使擁有再多財富,很多人依然愁眉苦臉。王陽明:心軟之人窮一生,為人處世要對三件事心狠。一、對兒女心狠一點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身為過來人,我們最清楚兒女終將成長,他們會獨自工作,獨自生活,會認識自己的愛人,建立新家庭,會比我們過得更幸福。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能力是次要,讀懂這2點,讓你少走彎路
    沒有一個人想要平平淡淡的過完這一生,正像朱自清的《匆匆》裡寫的那樣:匆匆地來,匆匆地去。憑什麼要白白走這一遭呢?人生何其漫長,不活得多姿多彩怎麼對得起自然賦予我們的生命活力呢?但是要想在這個世界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又是何其的困難。
  •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很難獲得幸福,希望你不是
    人生在世,每天都是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而奔波忙碌,但是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有回報。很多人付出了全部,卻依舊不能收穫自己的幸福,最後過著苦兮兮的生活。只有小人才會對得失斤斤計較,真正的君子只會關注自己有沒有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和能力的提升。在人生路上,越是斤斤計較,就越難以獲得幸福。一個人總是在糾結自己一路走來失去了多少,就會感覺人生充滿了痛苦,自己處處都是不幸,這樣的人生活自然越來越苦。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
  •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不會幸福,希望你不是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不會幸福,希望你不是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開創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列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響。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 王陽明心學:世間這4種人命最苦,很難獲得幸福,希望你不是
    這人哪,活在世上,每天拼命工作,經受各種壓力磨難,無非就是為了獲得幸福。但是我們也經常會聽到身邊一些人抱怨自己命苦,世界上有幸福無憂的人,相應也就有命苦的人。王陽明是明朝知名的心學研究大家,被譽為「千古奇人」,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更是影響了無數國內外的知名人物。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論,他認為一切事物的根源都在於個人的內心,他曾表示,世界上4種人命最苦,很難獲得幸福,只會「苦上加苦」。
  • 王陽明:年輕人焦慮急躁,記住這14字口訣,才能過得瀟灑自在
    王陽明:年輕人焦慮急躁,記住這14字口訣,才能過得瀟灑自在。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曾與朋友交談,其內容說的是生活與思想意念雜亂無章,並深究其緣由,尋求解決的方法。《傳習錄》中有一段記載:「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
  • 不惑之年的女性,其實你可以更美的
    女人四十,越發賞心悅目,這無關乎於外貌。把自己打扮得恰到好處,讓男人看到就想到美好的生活。一舉手、一投足都透露出女人的修養與品位。女人四十,對生活、工作、家庭、親情、友情、愛情都不再刻意去追求,心中少了一份年少輕狂的躁動,多了一份淡定從容。做好賢妻良母的同時,把女人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年屆四十,那一份滄桑與沉重卻是愈發的驅之不去,揮之不散。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王陽明:這3種習慣一旦沾上,人生很難幸福,別等50歲以後才明白
    好的習慣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壞習慣卻可以將人拉進深淵。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一切外在事物的變化都是由心決定的。習慣也是由心而生,隨心而變,想要改掉壞習慣就要從心開始。王陽明創立的陽明心學提到: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沾,越是不沾,越能積德積福,從年輕的時候就要注意。一、不沾懶人如果明知自己的惰性,但是卻不願意克服,那麼惰性就會逐漸發展成為懶。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湛若水在王陽明的墓志銘上寫了這麼一句話「溺於佛氏之習」。是的,王陽明曾經一度修行過佛學,可他為什麼最終成為了一代儒學宗師,未能終傳承佛學禪宗的衣缽呢?王陽明對禪學的修為頗高,他本已經遁入山林,希冀能靜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