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不會幸福,希望你不是

2020-12-26 布一定通古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不會幸福,希望你不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開創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列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響。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受的苦難是常人所無法想像的。

不自重、命最苦

最好的教養,不但是對陌生人彬彬有禮,更重要的是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身邊最愛的人。要想獲得別人尊重,最先你需要讓自己值得尊重!

王陽明認為,尋得自知之明本身便是一種修行。不管我們是忙碌或是清閒,自我省察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認清了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才不會得意忘形,貽笑大方。

得意忘形,不之天高地厚的人也只能一時神氣,真的遇到困難時,便會因為過於的自負輸的很慘。

欲想贏得別人的尊敬,最先必須要懂得自己尊重自己、愛護自己。有時,看起來簡單的自尊,通常更需要我們認真去對待。

只有自己學會嚴格要求自身,保持良好的素養修養,才可以獲得別人對等的地位對待。而層次越高、學識越豐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可以量力而行。願你更懂得尊重自己,成為1個真正高尚的人。

自畏,命最苦

便是對自己的言行要有敬畏之心。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唐代韓愈在《賀太陽不虧狀》中道:「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

人如果沒有敬畏之心,通常便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最後吞下自釀的苦果。

王陽明曾說:「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

每一個人都是有善惡正反兩面,就連慈悲的佛祖都是有1個惡毒的影子。

不自量力,不知道敬畏的人,更易於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毀掉自己身上的福氣。

斤斤計較的人,最命苦

只要是你選擇做事情,便會有得與失。小人喜歡計較得與失,君子真正計較的,是自己有沒有更豐富,更立體,有沒有獲得更多的成長。

人生路上,總會有很多的人去選擇斤斤計較,計較的越多,痛苦便會來的越多,生活自然而然越來越苦。

學一學王陽明,人生就能少走一段彎路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

他取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邊只7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被稱作為聖人,便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響。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5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很難獲得幸福,希望你不是
    人生在世,每天都是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而奔波忙碌,但是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有回報。很多人付出了全部,卻依舊不能收穫自己的幸福,最後過著苦兮兮的生活。王陽明一生都在「修心」,他從心學思想出發,認為世界上有三種人最命苦,很難獲得幸福。一、不自重者取辱人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就要先自重,才能值得被尊重。王陽明認為,尋的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 王陽明心學:世間這4種人命最苦,很難獲得幸福,希望你不是
    這人哪,活在世上,每天拼命工作,經受各種壓力磨難,無非就是為了獲得幸福。但是我們也經常會聽到身邊一些人抱怨自己命苦,世界上有幸福無憂的人,相應也就有命苦的人。王陽明是明朝知名的心學研究大家,被譽為「千古奇人」,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更是影響了無數國內外的知名人物。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論,他認為一切事物的根源都在於個人的內心,他曾表示,世界上4種人命最苦,很難獲得幸福,只會「苦上加苦」。
  • 佛教:這5種人,命苦福薄,希望不是你!
    什麼樣的人算是命苦之人呢?心不好的人。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去算命,特別是人生遇到難題了、過不去的難關了,就會想到算命先生那裡算一卦,預測自己未來的人生走向。或者到寺院裡燒香拜佛許願求加持,等等。其實,不論我們做什麼,人生最關鍵的是修好自己的心、自己的德。
  • 王陽明:世間有3種人最有福,有一種也會很幸福,看看有你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王陽明:生活中,這三種人最有福,有其中一種也是幸福。
  • 「智者畏因,愚者畏果」:命苦之人,喜歡做這些蠢事,希望你不是
    實際上,假如這些命苦之人,在「種因」之前,能夠多想一步,想到自己可能會承擔什麼樣的「果」,那麼,他們就很可能會避免讓自己去做一些蠢事。「智者畏因,愚者畏果」:命苦之人,喜歡做這些蠢事,希望你不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福氣和禍患都是不固定的,它取決於一個人自身的性格與行為。有些人天生性格傲慢,總是看不起別人,這種人雖常常自鳴得意,實際上則是非常愚蠢。人心總是相互的,如果你總是看不起別人,別人也必定會看不起你,從而不願意再與你交往,甚至他們會因為你的傲慢,而將你視作仇人。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這3種人「人好命苦」,希望你不是
    我專門研究了一下這句話,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用情太深,那麼這個情不會長久;過於聰慧的人,勞心傷神。」初讀這句話,總覺得言之為過,但是隨著自己在社會上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就越覺得這句話實在是言之有理。生活中有部分人總有這種感覺,自己明明是個好人,也不做壞事,也不存壞心眼,為什麼自己就是命不好呢?可嘆的是有這種感覺的人還不在少數。
  • 佛教:這五種人,命苦福薄,希望沒有你!
    談及「命運」,很多人覺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所以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只知認命。還有另一類人,熱衷於求神算命,若心中有所求時,必定將供品擺滿桌,希望換來生活順風順水。實際上,在佛家看來,這兩種觀念都是缺乏智慧,將希望寄托在外界的表現。正如古德所言,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一切福禍,都是自作自受,倘若無尺寸功德,何談善果福報;如果惡貫滿盈,又豈能妄想逍遙法外?《因果偈》中有這樣幾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有五種人,命苦福薄,希望沒有你。
  • 王陽明:一個人是否命苦,到了50歲的時候,就會一目了然,別不信
    五十歲,就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因為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明白了自己已經不是一腔熱血的青年,知道了自身的局限性,很多事情已經沒有精力再去做,所以這個時候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古人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也許這就是歲月的年輪帶給一個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
  • 王陽明:生活中,這3種人命最苦,希望沒有你
    王陽明是儒家心學大師,他以偉大的文治武功,被譽為古今之完人。王陽明進一步發展了孟子、陸九淵的心學學說,並加以發揚光大,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學,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讓人們從對外界的、功利的、世俗的求索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內心,用心體悟世界,從而獲得心靈主體的自由和大徹大悟。王陽明告誡世人:生活中,這三種人命最苦。
  • 佛教:「命苦福薄」之人,身上通常有這4大特徵,希望你沒有!
    也不是。我們學佛就是為了通過後天的積德修福改善命運。「命」雖然大勢所趨,但是「運」卻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人總是在尋求所謂的好「風水」,其實最好的「風水」就是人的心念、人的德行。修一份善心、行諸善業,自然百業消、福氣來。「福禍無門,唯人自召」,一切所得皆是因果報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行善莫作惡,自然不會致使福薄命苦。
  • 王陽明:人如果沾染了這3個習慣,不會富有,別等40歲以後才醒悟
    如果你的內心接受了一件事,誰也改變不了。其實,早在明代的時候就有人悟透了這個道理,這個人就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王陽明在心學體系的建樹上可以用「絕唱」這個詞來形容,創立了響屬於自己的「陽明心學」,成為後世學習和借鑑的榜樣。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中提到: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有三不沾,越是不沾,越能積德積福,從年輕的時候就要注意,千萬別等到40歲以後才醒悟。
  • 《易經》中的2個人生秘密:有3種人有福,有3種人命苦
    《易經》被很多人認為是迷信,這是不對的。算命和佔卜只是《易經》應用的一種表現。其實《易經》是一部解釋世間事物運轉規律的「奇書「。書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辯證主義哲學和樸素的自然科學法則,是中華傳統民族發展智慧的結晶。正因如此,《易經》也被譽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高僧:這3種好人,註定命苦
    且他們夫妻與人為善,時常伸出援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當地擁有非常好的人緣,日子也剛剛好起來。不料妻子還沒享到福,就斯人已矣。阿萊的故事令人唏噓,難道這世間真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越是好人越命苦?過了會,見朋友情緒稍穩,才對他說到:「眾生百態,菩薩度人也須千百化身因材施教,每個人性格不同境遇不同,不是引入佛門就能全部度化的。你為情所困,若是走不出來,念再多佛經,拜再多佛也無濟於事,還是痛苦的。」「我妻子那麼善良,人那麼好,為何如此命苦福薄,好人卻沒有好報呢?」朋友悲從中來,無法釋懷。
  • 王陽明:幫助這3種人,要懂得點到為止,避免出現「大恩養仇人」
    人之初,性本善。生而為人,我們本身都是有一顆樂於助人的良善之心,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雖然並不奢望得到他人的回報,但是也並不希望因為做了好事反而惹禍上身。但這並沒有打擊了王陽明施恩於人的心,王陽明則選擇將自己的經歷寫在了書中,警醒世人,「有3種人關係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幫助人是需要注意分寸的否則就要小心惹禍上身了。
  • 佛學:有這2個特徵的人,往往命苦
    這樣看來,一切都有了更加合理的解釋,只要我們種下善因,就會收穫善果,我麼一旦種下惡因,就會收穫惡果。只有不斷的行善積德,才會改變當前命苦的狀態,只有行善惜福,福才會源源不斷的來,要是發現自己現在過得很命苦,那就要主義了,有這2個特徵的人,往往都很命苦。
  • 「欲過,命苦福薄」之人,身上往往會有這4大特徵,希望你沒有!
    你的一言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其實都已經有了結果了,如果你做了壞事還想得到好的結果,其實就是違背了規律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當你在日常的行為裡積德行善,樂於幫助他人,那麼自然的就能得到別人的善意,得到好的結果。我們當下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過去種下的「因」,而今感召的「果」。
  • 女人不是生來命苦,只是因為命苦的女人,都有這三個「壞習慣」
    事實上,幸福掌握在她自己手中,取決於一個女人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只有做強勢的女人,才能擁有強勢的命運。女人不是生來命苦,只是因為命苦的女人,都有這樣三個「壞習慣」。1、 沒有底線,總是容易心軟、寬容據說女人是水做的,看不見,無色,柔嫩。
  • 一位老僧的告誡:命苦的人,記住這3句話,可轉運
    佛家這是在提醒我們,人生總要經歷溝溝坎坎,只有自己靠自己,才能到達幸運的彼岸。那麼,對於當下命苦的人,具體要怎樣自渡呢?曾經,就出問題,我跟開福寺的一位老僧有過一次交談,讓我豁然開朗、受益匪淺。老僧告誡我說:命苦的人,記住這3句話,可轉運!一、苦難是人生的財富老僧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你不願吃苦,也就難以享受到成功的樂趣;你承受了苦難,就能享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成功。
  • 《周易》:這3種人命苦,這3種人有福,醍醐灌頂!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中蘊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在《周易》中就曾透露過:世上這3種人命最苦,這3種人最有福。三種人命最苦:1、永遠不會知足的人「天機淺者,嗜欲深。」人若是貪念太重,必然會消耗掉自己的福氣,招來惡果。知足常樂,不知足,則他們的內心永遠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 命苦福薄的人,多半有這幾個特徵,希望你沒有(老祖宗的忠告)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有點誇張了。但事實上,《易經》的確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凡事均有因果,好心有好報,善惡終有報,一報還一報。一個命苦的人,怨不得他人,都是自個產生的後果;一個人的好命,也是自個創造的,並非他人贈與的。《易經》揭示:命苦福薄的人,大多數有這幾個特徵,希望你沒有。做人要懂得看清自己,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的命運,並非一成不變的,是能夠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