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幫助這3種人,要懂得點到為止,避免出現「大恩養仇人」

2020-12-22 老黃文化趣談

人之初,性本善。

生而為人,我們本身都是有一顆樂於助人的良善之心,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雖然並不奢望得到他人的回報,但是也並不希望因為做了好事反而惹禍上身。

王陽明在《知行合一》一書中提到「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一觀點,是在王陽明開創「心學」後被世人稱之為聖人,曾對一個弟子施於恩惠,這個弟子不但沒有感恩,還多次利用王陽明的好,給王陽明引來禍端。

但這並沒有打擊了王陽明施恩於人的心,王陽明則選擇將自己的經歷寫在了書中,警醒世人,「有3種人關係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幫助人是需要注意分寸的否則就要小心惹禍上身了。

第一種人:極度貪婪的人

《知行合一》:凡事過猶不及,對於極度貪婪的人關係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貪婪的人也就是充滿欲望的人,一個人慾望越大想要的東西越多,當你對他們給予的幫助滿足不了他們的欲望的時候,他們不僅不會感激你之前的付出,還會怨你恨你為什麼滿足不了他們更多的需求。

當你對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施以恩惠時,可以施以小恩,但是一定不要對他們施以大恩,否則他們就會不斷地向我們索取,一旦滿足不了他們就會被他們記恨上而讓我們惹禍上身。

第二種人:不知感恩的人

《知行合一》: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對於不知感恩的人關係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雖然不一定會以得到別人的回報而去施以幫助,但如果對方一點感恩的心都沒有也會讓我們心寒,而且他們會把我們的付出當作是理所應當一樣,認為自己弱自己有理,我們不幫他們就是可恨。

當你對一個不知感恩的人施以恩惠時,可以施以小恩,但是一定不要對他們施以大恩,你越對他們好他們越會視為理所應當,當你有一天不再幫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仇人。

第三種人:過度自卑的人

《知行合一》:施以恩惠要注意關注對方的自尊心,對於過度自卑的人關係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我們身邊幾乎都有一種人,他們為人忠厚老實卻家境貧苦,作為他們的朋友總想著能夠幫上一點忙是一點,但對於一個過度自卑的人來說別人對自己的大恩就是像是心中的一座大山反而成為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當你對一個過度自卑的人施以恩惠時,可以施以小恩,但是一定不要對他們施以大恩,我們一定要懂得分寸,照顧好他們的自尊心,否則就很容易讓他們誤會我們是可憐他。

王陽明在《知行合一》中所提到的「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正是他自己親身經歷過後而得出的經驗,對於我們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依然會選擇施以恩惠,但是卻要學會分寸,要知道「久負大恩必成仇」避免給自己帶來災禍。

人生一定要讀一讀王陽明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兩個人可以稱為「聖人」,一位是孔夫子、孔聖人,另一位則就是王陽明、王聖人,王陽明其「心學」思想更是被世人稱之為「最具有指導意義的思想」。

王陽明開創的「心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最容易做到的聖人智慧,「心學」顧名思義以心而始,自心開始修煉,讓我們能夠始終保持內心的強大,只有內心足夠的強大,生活中也就沒有什麼能夠傷害的到我們了。

如果你對王陽明的「心學」很感興趣,只是靠小編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小編才疏學淺,能夠將「心學」中的智慧描述個一二也僅僅是王陽明智慧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想要學習「心學」 向您推薦讀一讀《知行合一》和《傳習錄》這兩本書,嘗試著學習聖人王陽明的思想,汲取到聖人的智慧,超越人生極限。

《知行合一》和《傳習錄》這兩本書,一本是記錄王陽明勵志的一生是如何「由凡至聖」怎麼從人生低谷邁向萬丈光芒;一本則是通過記錄王陽明的書信與語錄,傳授王陽明心學智慧與哲學思想。

學習王陽明「心學」,使我們能夠心無外物,每時每刻能夠修心,也只有追隨著其心才能夠使我們的人生愈發的幸福與美好。

一套正版王陽明心學智慧並不算太貴,可是卻蘊藏讓心愈發強大的能量,學習王陽明心學後你可能會大徹大悟,沒想到人生還能夠這樣活!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長善如大惡」,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應該是點到為止
    「大善」則是天地之間的善,在天地間所有人有可能會被老天眷顧,但也會被老天棄之不顧,因為天地的善是最無情的善,一個人的好壞全憑自己的造化。王陽明:「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應該是點到為止。」當我們行善事的時候,不要一味的不計後果的施善,尤其要牢記善良是需要分人的,對於一些好吃懶做的人我們的善,不僅無法改變他還有可能會為我們惹禍上身。一、最好的善良是扶弱王陽明: 「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是懂得扶持弱勢群體。」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越懂得向2種人低頭!積福積德能成大器
    王陽明說過: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只要你悟懂了王陽明心學,你便能有一顆永遠打不死的內心!而這一方面那些真正聰明的人越懂得付出實踐,有的人表面看起來很普通低調,但是他們的內心十分強大,這種人一般都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就像《天道》裡面的丁元英,他可以花幾萬塊錢買個音箱,也可以花2塊錢在路邊吃完餛飩。越聰明的人, 越是懂得向2種人低頭!
  • 王陽明:如果身邊有這3種人,要注意,不能深交
    小時候的王陽明就已經立下志向要成為一代聖賢,所以一直以來嚴格要求自己,即便是被打壓,也不該初心。在王陽明30多歲時,被貶謫到龍場,之後成功領悟到「聖人之道」,後人將這一次的頓悟,稱之為「龍場悟道」。所以,後來成為聖人的王陽明說:一個人如果在30歲之後,人生還不順,可能是因為身邊有這3種人在影響你。1、好機無謀,必險意思是,喜歡投機取巧,但自己的能力又不夠,不懂得謀劃的人呢,最後往往會讓自己陷入險境。
  • 王陽明:人到40歲,要懂得「2不管,2不爭」,教你少走彎路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書,寫盡了心酸,訴說了一生的過往。而人活一世,無非圖個坦坦蕩蕩,求個問心無愧。而人這一生基本都是從不成熟到成熟,從曾經的年少輕狂到上了年紀以後變得成熟穩重。而人這一生有那麼幾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可以說是人這一生中重要的轉折點,就是30歲、40歲。為什麼說這兩個年齡階段很重要?比如有一句老話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以說,30歲這個年紀,要對自己未來有清晰的·規劃,要明確自己的方向。而到了四十歲,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往後的人生中任何選擇不能僅僅只考慮到個人。
  • 王陽明:人在得意之時,在這3種人面前也要「低調」,很有道理
    在你得意忘形的時候,往往會變得驕縱狂妄,自視甚高,對別人不屑一顧,就會刺傷別人的自尊和虛榮,為自己帶來意外之災,做人要懂得,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在這3個人面前,得意時要學會閉嘴。第一個,窮人面前莫炫富自古人心不患窮而患不均,一個人過的富有了大發了,是小概率的事情,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會過得普通平常,一家富貴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一個人過的富有了,要懂得積德行善,才會有長久的富貴。
  • 《易經》提醒:「大恩養仇人」,人過了50歲,儘量遠離這3種人
    易經中提到:「大恩養仇人」,人到五十,遠離此三類人,受益終身。一、混吃等死的親戚《易經》中提到過:「君子以遠小人。」這句話的意思通俗易懂,君子是不會通過報復的手段去對付那些小人,而是遠離他們,撇清關係。
  • 《易經》:「大恩養仇人」,人過50不要靠近4種人,更不要施大恩
    《易經》:「大恩養仇人」,人過50不要靠近4種人,更不要施大恩中國自古以來,就一直研究著《易經》,幾千年來各國的縱橫家、思想家、文學家、天文學家都在研究著《易經》中神奇的奧秘,後經過千年的打磨驗證,發現《易經》中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對政治、天文、以及推算風水等其他奧秘。
  • 王陽明心學:相由心生,臉上出現這3種怪相,多半是心術不正之人
    因為人的內心有什麼想法,常常不經意間表現在細微的面部上,時間長了就容易形成「記憶」神態,從而會影響人的面貌。王陽明有一套心學的「識人術」,能通過相貌來判斷出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特別是臉上出現3個怪相的人,多數是心術不正之人,王陽明告誡人們要小心為妙。
  • 易經: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與這3種人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易經》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知識,不僅可以用來佔卜,而且蘊含著豐富的人生道理。易經: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與這3種人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俗話說: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成為一個「大恩成仇」的人,只是以下的這3種人,即使關係再好,我們也要懂得施恩的分寸,不要做出「大恩養仇人」的遺憾之事了。第一種人:欲望無度的人。
  • 王陽明:「順應人心,無為以牧之」,成功的人往往都懂得這幾句話
    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如果你要嘗試去改變一個人的話,那麼結果一定是會失敗的。到了這個時候你也許會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但其實這件事的本質是,改變一個人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王陽明先生就提倡出了無為智慧。那麼何謂是無為呢?無為並不是沒有作為,而是應該順應著天下的道理人心所向而為之。
  •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不會幸福,希望你不是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不會幸福,希望你不是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開創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列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響。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 王陽明:心術不正之人,臉上多半有3種怪相,別等跌倒後才頓悟!
    王陽明在心學體系中提及:「心術不正之人,臉上多半會出現3種怪相」。面對一些「心術不正」的人,我們要能夠識別出,才能消災減禍第一種:獐頭鼠目,左顧右盼這種人在和別人說話時,眼神躲避,環顧四周。他不敢直視你的眼睛,只是偷偷地假裝漫不經心地瞥了你一眼。
  • 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王陽明(王守仁)平定寧王叛亂之後,個人威望也達到最高峰,追隨者眾多,然而對他的非議同時也達到了頂峰,朝廷上下很多官員對王陽明的心學大加批判,甚至連考題都以批判王陽明心學為題目。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 你幫助了他人,還被恩將仇報,是因為你不懂得這3種「分寸」
    其實,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也要理性思考,就像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一樣。人心是很危險,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只有提前做好預防,才能減少很多麻煩。比如說,幫助了他人,還被恩將仇報,是因為你不懂得這3種「分寸」,避免對方恩將仇報!
  • 王陽明:世間這3種人最命苦,很難獲得幸福,希望你不是
    王陽明一生都在「修心」,他從心學思想出發,認為世界上有三種人最命苦,很難獲得幸福。一、不自重者取辱人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就要先自重,才能值得被尊重。王陽明認為,尋的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注意自我省察,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清晰的認知,才不會自卑,令人小瞧,也不會自負,弄出笑話。想讓別人尊重自己,就要先懂得自愛自重,只有真正懂得尊重自己、愛護自己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高看。要做到自重,就要嚴格要求自身,在自我能力提升的同時,保持良好的修養,才能得到別人對等的地位對待。
  • 王陽明知行合一: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人,否則會一事無成
    王陽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被譽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貢獻尤其卓著。其良知心學遠承孟子,近繼陸象山,而自成一家,影響超越明代而及於後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 家裡常來這3種人,往往是不好的開始,聰明人要學會避免
    家裡常來這3種人,往往是不好的開始,聰明人要學會避免與人交往,是一件很有學問的事情,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生活中,社交都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一起,會產生不一樣的化學效應。要是跟積極正能量的朋友交流,會讓雙方越來越好,能夠學習到對方的優點,一起共同成長;而要跟有壞習慣的朋友待在一起,不僅不會讓自己的變好,還會學習到對方的壞習慣,會讓自己開始墮落。可見,社交有著很大的兩面性,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正是在於自己。這也是告訴了很多人,在社交上不能掉以輕鬆,選擇正確朋友的重要性。所以,要是請人來家裡做客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到這3種人。
  • 王陽明:心術不正之人,臉上多半有3種怪相,別等摔倒了才知道!
    畢竟一個人的內心是什麼狀態都會通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來,長久下去,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神態。王陽明在心學體系中就提到了:「心術不正之人,臉上多半會出現3種怪相」。自己身邊如果有這種人就要小心了,因為這樣的人往往內心都會很複雜,讓人捉摸不定;或者是在計劃這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如果我們遇到這種人就一定要仔細判斷對方,綜合考察對方的為人,一旦發現異樣,一定要趁早遠離!
  • 王陽明「心學」:福運弱的人,往往會敗在這四個人身上,要警醒
    一日,王陽明正坐在開滿了荷花的荷塘邊,閉目養神呢。王陽明指著那一池荷花,感嘆地說道:你看這一池荷花,長得多旺盛啊。可是,你注意到沒有,在這些旺盛的荷花下面,還有一些殘荷敗葉,這些殘荷敗葉,就是因為接觸陽光不良,或者過了生長的旺盛期,結果失去了生機,漸漸地枯萎了。
  • 「人到五十,人生過半」,這3件事要狠心,是對自己大愛,要注意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他是明朝知名思想家、哲學家,開創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問世,便形成了極大的反響。曾國藩曾點評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到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很多人都從這當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