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曾經有一句話: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王陽明則把這句話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是被稱為「聖人」的王陽明,前半生卻儘是挫折。
王陽明5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受盡冷眼,13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從小就失去寵愛,在15歲的時候屢次上書皇帝想要為國效力,不過也一直沒有後果,科舉考試王陽明從22歲考到28歲。
這好不容易考上了,能在朝廷裡為國效力了,但是此時宦官亂政現象十分嚴重,宦官頭子劉瑾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陽明看不下去,便替他們求情,這就激怒了劉瑾,被杖四十,被貶到了龍場。
被貶過去還不算什麼,劉瑾還不滿足,在王陽明去上任途中,還派出殺手,辛虧王陽明聰明,留下一首「絕命詩」偽裝跳水自盡躲過一劫。
之後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王陽明去到鳥不拉屎的龍場上任,耐心的開化當地的老百姓,而王陽明也是從這裡悟出了「陽明心學」,自此之後王陽明的後半生就如同開掛一般飛速上升。
此時朝廷宦官爭權,王陽明接宦官張永之手除掉了劉瑾,完成了復仇,第二年便被召回京城,而他所開創的陽明心學也是成為當時的主流學說之一,與儒家齊名,隨後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家,不管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收穫了一大批粉絲,其中就包括千古完人曾國藩、日本經營之父稻盛和夫、日本軍神東郷平八郎等眾人。
而王陽明似乎也在用他的人生經歷來告訴我們:「年輕時遭受挫折落魄,沒關係。」而對於他扭轉人生的密碼,可能就要從《傳習錄》中找到答案,以下就是為大家摘抄的2點。
空心才能容萬物
如果你是一個畫家,給你一張白紙和一張已經畫過的紙,讓你去完成一幅畫,你覺得哪張紙最好畫?肯定是那一張白紙,因為白紙擁有無限可能。
偏見就像是這張用過的紙上的畫,限制了我們的發展,如果我們總是情感大於理性,就會容易出很多錯誤,我們如果總是帶著偏見去做事情,大概率是錯誤的。
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工作和學習上面,公司同事或者上司又或者老師讓你感覺討厭他,漸漸他們說的話你也不會放在心上,總覺得他們是錯誤的,總是一意孤行最終受到的影響就是自己。
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有一句話說得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利己是人生下來就具備的本性,也是我們生存的必要,但是人到了集體中,如果太過於自私自利,對誰都不好,不僅會遭到別人的嫌棄,自己也限制住了自己的發展。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遠,但是一群人走得更遠,螞蟻都知道團隊力量大,但是有些人就不知道,順從別人的人,也會得到別人的支持,更容易成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便正是這個道理,人越在逆境中,越要處好人際關係,因為這是翻盤的一個秘訣。
這是一個到處都充滿機遇的時代,沒有人會一直逆風下去,最主要的是我們要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方式來成就自己,關於這一點,王陽明的《傳習錄》和《心學》裡面就涵蓋了王陽明對於成功的所有答案。
從科舉考試考到28歲歷經坎坷,到走到了同時代人的最前端,王陽明一步一步的走出了成功的道路,現在王陽明用他自己的經驗所得來告訴後世的人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穩定內心情緒?如何在事業上進去和退守?
這些困擾無不困擾人們許久,而《傳習錄》和《心學》的出現,則是點亮了無數人的前進的道路,為迷茫的人們尋找到了方向,現在就讓這兩本書,帶領你脫離困境,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