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2020-12-23 歷史國學智慧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萬事萬物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齡段所背負的使命也會因此而大不同相同。

四十無疑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年齡,三十沒有立業的四十仍有機會,但四十如果再次錯過,此生恐怕已經木已成舟很難再有大的起色。

所以四十作為人生最後一次分水嶺往往需要我們更加謹慎,因為我們的肩上不僅擔負著自己的下半生還有妻兒老小的未來。

所以無論是事業發展方向還是個人情感生活,如果還被沉迷遊戲、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等等欲望所羈絆必將一事無成,在人生最後一次躍馬揚鞭的時候更應當專心致志,充分利用前半生的閱歷與經驗用最後十年成就自身的價值,為自己與家庭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孩子美好的未來而砥礪前行。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

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

在古代,四十歲被叫做「不惑之年」,古代的皇帝,被視為長壽的,也無非是活過了六十歲以後,秦始皇甚至在五十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了。

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是人生倒計時的開始。人們常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所以大可不必因為人到中年而感到傷感踟躕不前,三十到五十之間短短的二十年只要奮發圖強,都可以創造一生都取之不盡的財富。

如果這個時候因為家有餘財,便開始放縱自己的欲望,開始貪吃、貪睡、貪玩、貪財放蕩自己的生活,無疑又將跌入另一個無底深淵。

所以,當你步入四十歲時,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專心工作、努力生活,做好身為一個子女、丈夫、父親的義務,這樣你才能順從大勢,而不至於大勢將去,人人棄之。

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人到了50歲以後,在事業上已經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應該坦然地面對自己身體上的衰老,無論家族事業或者個人的工作,都應該交給小一輩的人去做,收起年輕時的雄心壯志,應該學會安度晚年,過一段自由自在、心無旁騖的生活。

王陽明在這方面就領悟得特別透徹,這其實跟他的心學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五十歲的你,要千萬注意萬事不要太「多情」。

尤其這時候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活,只剩下自己和老伴,或是自己一個人獨居,千萬不要犯渾,多情只會讓自己「傷神、傷神」,最後鬧的家庭雞犬不寧,自己晚年也不太平。

我們知道,面對人情冷暖,產生焦慮的原因,就在於患得患失,心不定,心不定就會產生焦慮;心若定下來,就不會有得失的煩惱,自然不會產生焦慮。

陽明心學正是定心的學問。

王陽明臨終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我們的心靈越光明,內心能量就越強大,世界也就越光明,人生的焦慮就會越來越少,最終完全消散,得到根除。

只要不讓私慾蒙蔽本心,凡事依照本心而行,也就是我們講的致良知,我們的心就能定下來,就不會再有焦慮,事業人生的結果自然是好的。

想要了了解王陽明更多心學智慧的,建議讀一讀《傳習錄》和《王陽明傳》這兩本書籍。

《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的精華和核心,裡面通過一些有趣的記載,講出王陽明心學智慧。而《王陽明傳》是人物傳記,講述了王陽明坎坷的一生,講述他是如何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的。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兩本書一共加起來89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點擊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告誡世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57歲時,陽明先生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王陽明在知曉五十天命時,與弟子交流道新心得,有感而發而所說的話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40歲年齡在古代已經被稱為「高齡」,對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一定要有一顆恆心和決心。至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想做什麼,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什麼。避免繼續蹉跎歲月到了垂垂老矣之時,回望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後悔莫及。古往今來在40歲以上,有所成就之人數不勝數。
  • 王陽明心學勸誡世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57歲時,陽明先生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王陽明在知曉五十天命時,與弟子交流道新心得,有感而發而所說的話語。這句話較為通俗,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相信。但這句話雖然較為通俗,但字字道破現實的是殘酷,是生活的無奈,是人間的艱辛。
  •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
    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討論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但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也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身的心學智慧應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王陽明:「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一句更加經典,道出男性缺點
    其實一個男人的一生,總是要經歷那麼幾個階段,而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去重視,會影響到自己今後的人生走向。而對於男人來說,四十歲是一道坎,五十歲也是一道坎。而很早以前,王陽明就對男人如何度過這兩個階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說到王陽明,他可是一位傳奇的存在。
  • 老話為什麼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但在中年人這個階段,還有一句特別重要的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意味深長,不僅僅局限於表面意思,其中包含的道理也值得稱道。1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一般情況下,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大多都已經成家立業。可上有年邁的親人需要贍養,下有年幼的孩童需要照顧,所以,他們身上的壓力是十分大的,也就意味著這不僅僅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年齡段,也是一個需要強大責任心的年齡段。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啥意思?
    來不及品嘗年輕滋味,已至中年。回首過去,唯唏噓而已。建功立業,須從早做起,到了中年再去談及奮勇拼搏,就會有些力不從心。 如俗語所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古人之勸誡,今人須謹記,別讓自己陷入深淵。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 古人常說:「四十而不惑」。
  • 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無論富貴還是貧窮,每天都擁有二十四小時,不會多一分鐘,也不會少一分鐘。按照成長軌跡,可以把人生分為五個階段,即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晚年。農村有句老話,處於什麼樣的年紀,就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樣的事,否則就屬於不務正業。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到現在我都記得一句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現在想來依舊非常的有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逐漸變得更深入更全面,這也是因為不同的年齡,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的不同所導致。老話「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什麼意思?人到中年要謹記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在「三十而立」之後,很多人四十歲還沒有真正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在這個年齡階段為什麼會「多欲」呢?人到四十,在這個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整日貪圖享樂,事業停滯不前,生活中不聞不問。慢慢地,他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承擔不了家裡的開支,與家人也不夠親密,最後可能妻離子散。五十多欲,雞犬不寧並不是說婚戀之情,而是指情緒波動。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後半句才是經典,道盡了人生智慧
    在《智囊全集》中被收錄,被老人家掛在口中的"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其實已經是道盡了中年男人的不易和心酸之處。老人家的話常常會被年輕人視為嘮叨之極的無用之言。所以,在老人家開始說教時,年輕人的態度常常是不耐煩和逃避。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大道至簡,後半句才是精華
    我們先講上半句,大家可能會聽到的多一點,就是「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應該怎麼來理解呢?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生活條件比較差,醫療也比較落後,所以人的壽命普遍都比較短。能夠活到40歲,其實已經屬於是當時的老人了。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半句更經典,70、80後不妨一看
    時間轉瞬即逝,轉眼間就來到了四十歲的年紀,到了這個年紀意味著步入中年,整個人會慢慢老去,身體機能也會逐漸退化。在古代,人們的壽命一般都較短,過了50歲就算是老人了。到了這個年紀就不能想太多了,應該好好享受生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發展中,遺留下來了一些特殊的文化,俗語就是其一。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它們言簡意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既然能夠歷盡千年歲月滄桑而長盛不衰,肯定有它的道理。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但到中年,褪掉了浮躁,變得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老友點點頭,就把自己人到五十還覺得自己沒啥作為的惆悵告訴給了王陽明。王陽明聽了,笑著說道:小弟啊,你要記住,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啊,希望你沒有。王陽明是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那麼,54歲王陽明所說的這幾件事,究竟是指什麼呢?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而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與他開創並秉持的「心學功夫」密不可分。王陽明認為,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是要不斷超越自己,而要想超越自己,就要克制自己的內心,因為勝負往往就在心動與不動之間,總結其核心,不外乎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人類歷史上,有2個5歲才開始講話的人,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德國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一個是我們中國的王陽明,他的心學,改變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
  • 《易經》提醒: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
    一、四十不多欲一個人四十多歲以後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會損害身體。據統計,漢代平均預期壽命為22歲,唐代為27歲,清代為33歲。直到民國初年才35歲。即使是寵愛的皇帝,平均預期壽命也只有40歲左右。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生命的倒計時開始了。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在農村有很多俗語與年齡有關,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三十斷紅,四十斷綠」,人的閱歷、欲望、情感、性格、身體素質、面貌等都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而在這一過程中,古人就總結出很多方便人們更好生活的俗語,也可以說是一種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