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何意?

2020-12-14 諸葛品歷史

人生就像一輛沒有返程票的列車,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跟隨這輛列車往前行駛,直至生命的終點。每個人經歷的事情不同,看到的風景也有很大差別,但對於所有人來說,有一點是非常公平的,那就是時間。無論富貴還是貧窮,每天都擁有二十四小時,不會多一分鐘,也不會少一分鐘。

按照成長軌跡,可以把人生分為五個階段,即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晚年。農村有句老話,處於什麼樣的年紀,就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樣的事,否則就屬於不務正業。文聖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歲立下學習的志向,並且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成為當時最博學的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孔子看來,三十歲的年紀能夠自立,包括精神和物質;四十歲做到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看淡一切,懂得天命所在,餘生才能不後悔。

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有多長,但也不要為此苦惱,做好自己最重要。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不留遺憾就是滿意的答卷。人過中年之後,應該怎樣規劃後半生呢?關於這一點,古人曾給出忠告:「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四十多欲,大勢已去

古人把三十歲視為半輩子,因為那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活到六十已經算不錯的了。但是,按照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三十歲正值壯年,四十歲還被稱為一枝花,四十歲過後,將會開啟人生的下半場,從而慢慢進入暮年。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四十歲屬於人生的分水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處的「欲」,指的是人的各種欲望,比如對財富的貪婪,對名利的追逐,以及在各種不良嗜好中迷失自我。俗話說,君子愛財,物質有道,財富也好,名利也罷,適當追求這些東西,不僅沒有壞處,反而能夠體現自己價值,在追求的過程中感到快樂,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但是,凡事都要有度,過猶不及。年輕的時候,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可以為了所謂的夢想付出一切,哪怕頭破血流,也有大把時間和精力調整。一旦過了四十,不管你承不承認,與年輕時的自己相比,精力上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必須扛起家庭責任,孩子需要照顧,父母需要贍養。

學會放棄以前的一些欲望,尤其是不良嗜好,比如打牌、玩遊戲等。把時間和精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工作,讓日子越過越好,另外一部分用來陪伴家人。可以有欲望,但切記欲望太多,認清自身的能力,儘量做到適可而止。假如過了四十歲,你還像以前那般隨心所欲,餘生很難被幸福光顧。

二、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老祖宗常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與人打交道,就離不開「人情世故」四個字。二十多歲的年紀,或許不懂得珍惜感情,交往過好幾個對象,有的刻骨銘心,有的只是蜻蜓點水。等到三四十歲,思想逐漸變得成熟起來,但也有可能經不起誘惑,在花叢中迷失方向,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等到五十歲之後,一定要管好自己,即便偶爾產生多情的心理,也要及時調整。這裡的「多情」,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操心太多,自尋煩惱;一種是太花心,做出傷害妻子的舉動。對於第一種情況,試著學會看淡,不該管的事情不要管,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不要整天想太多,否則只是徒增煩惱。

對於第二種情況,經常發生在事業有成的人身上,妻子容顏不再,加上身邊出現太多誘惑,不乏年輕漂亮的女人,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犯錯。新鮮感只是暫時的,當新鮮感消失之後,留下的只是愧疚和自責,萬一被發現,輕則被家人責怪,重則妻離子散。所以,拋棄那些多情的念頭,於人於己都有好處。

人過中年,若想餘生更幸福快樂,希望牢記古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的忠告,越早明白越好。各位看官,如果你事業有成,能否做到不忘初心,不被花花草草迷惑呢?歡迎分享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啥意思?
    如俗語所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古人之勸誡,今人須謹記,別讓自己陷入深淵。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 古人常說:「四十而不惑」。四十往後去,在古代算是老人了,因為生存條件差,人們往往衰老極快。於今人而言,四十歲已至中年。無論是古時的老年,還是今時的中年,「不惑」是必要的。
  • 老話為什麼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但在中年人這個階段,還有一句特別重要的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意味深長,不僅僅局限於表面意思,其中包含的道理也值得稱道。俗話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到了40歲的年齡,身心狀態都大不如前了,所以對任何事情都不能產生太多的奢望,如果不能控制好欲望,隨心所欲,沉迷於物質世界的話,反而會得不償失。
  • 王陽明告誡世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57歲時,陽明先生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王陽明在知曉五十天命時,與弟子交流道新心得,有感而發而所說的話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40歲年齡在古代已經被稱為「高齡」,對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一定要有一顆恆心和決心。至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想做什麼,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什麼。避免繼續蹉跎歲月到了垂垂老矣之時,回望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後悔莫及。古往今來在40歲以上,有所成就之人數不勝數。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萬事萬物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齡段所背負的使命也會因此而大不同相同。「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王陽明心學勸誡世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57歲時,陽明先生說: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王陽明在知曉五十天命時,與弟子交流道新心得,有感而發而所說的話語。這句話較為通俗,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相信。但這句話雖然較為通俗,但字字道破現實的是殘酷,是生活的無奈,是人間的艱辛。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到現在我都記得一句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現在想來依舊非常的有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逐漸變得更深入更全面,這也是因為不同的年齡,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的不同所導致。老話「四十多欲,大勢已去」,老祖宗是說什麼?人過中年要謹記!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王陽明告誡後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
    陽明先生享年57歲,「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討論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但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也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身的心學智慧應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什麼意思?人到中年要謹記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在「三十而立」之後,很多人四十歲還沒有真正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在這個年齡階段為什麼會「多欲」呢?人到四十,在這個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整日貪圖享樂,事業停滯不前,生活中不聞不問。慢慢地,他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承擔不了家裡的開支,與家人也不夠親密,最後可能妻離子散。五十多欲,雞犬不寧並不是說婚戀之情,而是指情緒波動。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大道至簡,後半句才是精華
    我們先講上半句,大家可能會聽到的多一點,就是「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應該怎麼來理解呢?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生活條件比較差,醫療也比較落後,所以人的壽命普遍都比較短。能夠活到40歲,其實已經屬於是當時的老人了。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半句更經典,70、80後不妨一看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如果放在古代,這個年紀就是「高齡」了。一旦到了這個年紀的人,應該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如果在這個年紀還有很多欲望,自己將真的一事無成。從古至今,40歲以後有所成就的人數不勝數,因為他們都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沒有太多欲望,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
  • 《易經》提醒: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
    一、四十不多欲一個人四十多歲以後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則會損害身體。據統計,漢代平均預期壽命為22歲,唐代為27歲,清代為33歲。直到民國初年才35歲。即使是寵愛的皇帝,平均預期壽命也只有40歲左右。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四十歲以後,生命的倒計時開始了。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一但到中年,褪掉了浮躁,變得越來越明白:爭爭吵吵,不如修身。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就是民間百姓針對修身的高度匯總。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何意?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 01 -俗語一:四十不多欲這句俗語是想告誡我們,人過四十不要過分縱慾放蕩,這樣會很傷身體。
  • 王陽明:「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一句更加經典,道出男性缺點
    而對於男人來說,四十歲是一道坎,五十歲也是一道坎。而很早以前,王陽明就對男人如何度過這兩個階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說到王陽明,他可是一位傳奇的存在。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可以說集百家思想大成者,而王陽明的才華更是驚豔了世人。王陽明精通佛家、儒家、道家思想,更是有了自己獨到的感悟。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老祖宗的告誡,中年人值得一看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致意思是男人到了30歲,人生逐漸步入正軌,這個年齡段應成家立業。而古人雖然沒有孔子那樣博學,但他們也在生活中同樣總結出一些相似的哲理,比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雖然這句話沒有孔子說的那樣有號召力,但這句話也並不無道理。「四十不多欲」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從字面不難理解,說的是人到如果到了40歲就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欲望。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在農村有很多俗語與年齡有關,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三十斷紅,四十斷綠」,人的閱歷、欲望、情感、性格、身體素質、面貌等都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而在這一過程中,古人就總結出很多方便人們更好生活的俗語,也可以說是一種養生之道。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啥意思?答案來了
    農村老人常對年輕人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農村老人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換來了就是這幾句話,萬變不離其中,十分精準,我們要理會其中的精髓,避免走彎路,讓我們的人生更加順利,更加精彩。
  • 古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雖然很有道理,但是現在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因為現在的農村生活習慣已經大不如從前。現在可以說,四十正是農村漢子欲望很重的時候。二十三十如狼似虎,那四十的農村漢子,現在物質條件較好,基本都是身體強壯,欲望還是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