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還在迷茫?銘記王陽明這句教誨,助你早日走出困境!

2020-12-23 鬼谷道

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麼一句臺詞: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的人生總會遇到很多道理,有書上寫的,有別人說的,有自己聽的,有教你做人的,有教你做事的,有教你發財的,有教你戀愛的,道理有很多,聽起來都無比正確。

曾幾何,我們會以為人生的不如意,是因為道理懂的還不夠多,悟的還不夠深。可結果如何呢?道理聽得越多越迷茫,或許有句歇後語能言簡意賅的概括:

就如那水泊梁山的軍師——吳(無)用。

很多年前,徐愛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身邊總有人樂此不疲的抄寫王陽明的語錄,覺得明白了其中玄機,就能如王陽明一般頓悟了。

徐愛靈機一動看到了機遇,於是跟王陽明說:姐夫(徐愛是王陽明的學生,也是王陽明的妹夫),哦不,師父,我想到一個好方法,一定能讓你火,咱們可以出一套書,裡面全是人們愛聽的道理,

比如:「努力就一定會成功」,「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不是知識不夠,是能量不夠」,「要想成功,先會戀愛」,最後再來個「聽懂,掌聲」,肯定能吸粉無數,到時候讓那個姓湛(湛若水是王陽明一生的摯友,也是批判者)更加望塵莫及,豈不一舉兩得?

王陽明聽後,只說了四個字:鮮不殺人。什麼意思?講太多大道理,說太多雞湯,就等於是殺人。在王陽明看來,

人生在世,豈能活在大道理中?

你沒聽懂,我沒聽懂,徐愛也沒聽懂,於是說道:姐夫怕是言重了吧,人生難道不是道理懂的越多,活的越好嗎?

王陽明說:咱們幹教育的就好比是醫生,應該辨症施治,因人而異講有用的道理。否則的話,如果一個人感冒了,把藥房裡的所有的藥都給他吃一遍,最後恐怕病沒治好,人被毒死了。因此「聖賢教人,如醫用藥,皆因病立方」。

聖賢施教定會如鬼谷子提倡的「看人下菜碟」一樣,要「因病開藥方」,每個人的「病情」是不同的,如果講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聽的人信以為真,那不就等同於殺人嗎?這個世上,大道理有很多,但適合自己的卻不多。

徐愛嘟囔著說:可人家「大師」都說只要聽了自己的道理,就能大徹大悟,就能升官發財。

王陽明問:真正的智者想當大師嗎?

徐愛答:不想。

王陽明問:什麼樣的人想當大師呢?

徐愛答:割韭菜的。

王陽明問:真正的大師會滿口大道理嗎?

徐愛說:說大道理的能叫大師嗎?

我腦補了兩個字:下賤。

徐愛還是有些疑惑,便問:恩師,「大師」也講道理,你也講道理,你們有什麼不同呢?

王陽明說:今某與諸君不過各就偏蔽箴切砥礪,但能改化,即吾言已為贅疣。

意思是說,我跟大家講的不過是針對各自的不足之處,提出的些許建議,相互勉勵磨鍊罷了,若是大家能改正,那我說的話也就沒有價值了。如果有人把我的話當成至理名言,打算流傳千古的話,那最終只會誤人誤己,而我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很顯然,在王陽明看來,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如果達不到目的,便不是道理,至少不是你的道理。人生在世,千萬別迷信別人嘴裡的大道理,鬼谷子說的「事無常師」也是這個意思。

道理,即非多多益善,也非永遠正確。

相信你心頭定會浮現一個疑問:什麼才是對的道理呢?

答案是,我們需要學會用思辨力和執行力驗證道理的合理性,也就是王陽明說的「行知不一」的問題。

王陽明說:孔子有個徒弟叫子路,這個人雖然魯莽,看起來像極了韭菜,但是子路有一個座右銘: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子路這人有個習慣,在聽到一條道理後,在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這讓他少走了很多彎路。

奈何,很多人不明白道理從來不是用來聽的,而是用來行的。適合自己的,經得起檢驗的道理才有價值。

王陽明接著說:當我們聽到受益匪淺的道理時,應該寫在紙上的,掛在牆上的,還是記在心上的?

徐愛說:當然是記在心上。

王陽明說:非也,道理是要走在路上的,道理是用來執行的

這便是王陽明「行知合一」的由來,他講究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結果,知行本是一體,聖人的學問只有一個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

聽說了道理還不夠,並不意味著只是結束,其實只是開始,還需要去實踐去驗證。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道理,說起來有道理,聽起來有道理,做起來卻沒道理。如果人到中年,你的人生依舊迷茫,請銘記王陽明的這句教誨:

道是走出來的,理是悟出來的!

道理,在於知行合一。

本文由鬼谷道、鬼谷子智囊團創始人鬼谷信原創出品。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財運還沒起色,懂得這3個規則,助你走出困境
    人們如何相處這其中充滿了大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這有好有壞。鬼谷子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幫助大家與他人相處,一個人的人生註定不會一帆風順。如果你到中年仍無所事事,甚至還會遇到經濟困難,那麼早日學習鬼谷子的思想將有助於你擺脫困境,鬼谷子在這方面有三種方法。
  • 王陽明:掌握這幾點助你走出人生困境,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是想著把它做成功,能有一番結果才去做的,沒有人想失敗,但是總有人在失敗,那些做成一番事業的人不一定就比一事無成的人運氣好,他們結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處人生困境,面對失敗的心態不同。人要想走出此時所經歷的困境,建立屬於自己的功業就得懂一些權變通達的方法,做事千萬不要鑽牛角尖,要懂得適當的迂迴。只有懂得變通,辦事才能更加順暢。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人到中年,生活的包袱重重地壓在了我們的肩上,在這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的關鍵時刻,我們的事業仍然還是沒有起色,一直停在原地。可「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中年在龍場悟道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 王陽明:人到中年,儘量少接觸這兩個圈子,你的生活會越來越輕鬆
    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聽起來是一句玩笑,實際上卻道出了中年人的艱辛與無奈。人到中年,正處於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肩上上的重擔越來越重,有時候為了生活不得不被迫融入一些圈子當中,但是有些圈子我們不能強融,這不僅不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反而會招惹更多的是非。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人到四十,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為了生活早出晚歸,肩上還要扛起家庭的責任。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心中充滿光明,早晚會看到成功的光芒。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 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
    人到中年,本應該是如日中天的,卻在這時還沒有站上頂峰,反倒是不斷下降,無法找到正確的道路,反而會變得越來越迷茫。在這關鍵的時候,我們還不能迷茫太久,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家人都需要依靠自己,不能輕易放棄。
  • 王陽明:人到四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去,你的生活會過得更輕鬆
    萬事萬物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人到中年閱盡千帆,看王明陽對於中年人的告誡。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看起來是一句玩笑,但是卻講出了人到中年的無奈,如果你正好人到四十,讀起來會特別的感慨。
  • 王陽明:人到中年,兩個「圈子」少接觸,後半生才會過得輕鬆幸福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經典語錄,值得後世反覆推敲研究。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
  • 《認知覺醒》:中年人走出焦慮與迷茫的困境,從改變認知開始
    人到中年總會有太多力不從心,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人生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和大多數步入中年的同齡人一樣,35歲的我也陷入焦慮與迷茫的困境,面對夢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生活和工作的重重壓力,眼看著優秀的同齡人絕塵而去,自己卻待在原地不知所措。直至看到《認知覺醒》這本書,仿佛如夢初醒。
  • 王陽明知行合一: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人,否則會一事無成
    王陽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被譽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貢獻尤其卓著。其良知心學遠承孟子,近繼陸象山,而自成一家,影響超越明代而及於後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最終成為「聖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王陽明以前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需心裡充滿光明,遲早會見到成功的光芒。貧困潦倒時,恰好是磨練一個人氣魄的時候,如果能從困境中自救,那麼就能從低谷期邁向光芒萬丈,如果就此沒落,人生的黑暗將無邊無際!
  • 王陽明告誡男人:人生後半輩子,不靠錢和人脈,而是這七個字
    在王陽明的觀點裡,他認為,男人後半生的運勢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而是在這七個字。究竟是哪七個字呢?感興趣的話,就接著往下面看吧。有信譽的人,在哪裡都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與待見。二、勤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勤能補拙,業精於勤」。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行業,都應該勤勉地去做事。在成大器之前,必然要先經歷一番磨練,這樣我們才能擺脫困境,早日成功致富。
  • 30歲很迷茫?不知道做什麼?5招讓你走出中年危機……
    每天過著機械的生活,上班下班,吃飯睡覺,做同樣的事,見同樣的人,行屍走肉生活上沒有特別的衝擊,久了就變機器人了多數人沒用腦思考,在不清醒的情況走完人生你去問一些人,為什麼結婚,他會說,因為到了結婚年齡還有更過癮的,他說,
  • 人到中年你要明白,和人打交道,有一條天規鐵律要銘記
    人到中年,我們一定要明白,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這條天規鐵律,一定不要違背!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其實說過多的命令會讓人困惑,也會讓人無法施行,所以要儘量克制。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還可以將之理解為:當一個人話說得多了,往往會讓自己陷入一個困境,所以還不如讓我們保持沉默,儘量少說話。所謂的沉默是金,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中年,要學會對這3件事心狠
    王陽明的心學成就不可小覷,他曾說: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中年,要學會要對3件事心狠,今後的人生才能順風順水。一、對自己心狠人到中年,人生即將過半,能夠奮鬥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很多人拼命壓榨自己的身體和時間,想做出一番事業。
  • 鬼谷子:人到中年,要守住這兩條底線,後半生會越過越順
    人到中年,忽然間好像很多的事情都一下子壓在了自己的身上。如果在這個時候,還是碌碌無為的狀態,那麼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也不會走得非常的順利。想要避免這種狀態,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不斷的努力,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
  •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乍一聽,這句話仿佛很晦澀難懂,其實不是。王陽明覺得,人和人之間有差異性是很一切正常的,僅有保證潛心,尤其是要專注時下,循序漸進,才可以真實打開彼此之間的間距。大多數人都具有工作能力,也是有成千上萬人為因素取得成功投入勤奮,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對於此事潛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若辦事不潛心,不太可能會取得成功。
  • 王陽明:當你覺得難熬時,要做到這三點,探索其中的奧秘
    王陽明,是赫赫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對明代的哲學思想影響顯著。而這樣有成就的人,王陽明的一生其實並不順遂。在他年少時科舉考試落榜,仕途也一路艱辛坎坷,在中年時被貶至貴州龍場,在晚年帶兵平定叛亂後卻被人誣陷是謀反。
  • 走出史書的王陽明
    古代的史官們並不介意讓自己成為一名刀筆吏,不但傾向於記錄盛衰,更在意於如何以史為鑑,讓歷史在當下的語境中發揮出現實主義的積極作用,這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也是一種難以抗拒的使命感。然而因為種種原因,到了近現代,在陳寅恪、錢穆、呂叔湘等老一輩史家之後,我們的歷史研究者逐漸陷入了文史分離的困境,文者不能史,史者不能文。
  • 《誰的青春不迷茫》,生命中只有一次青春,願你早日走出迷茫!
    《誰的青春不迷茫》生命中只有一次青春,願早日走出迷茫,首見雲開你們好呀,又到了小編與你們講電影的時刻了,我希望小編寫的文章能給你們帶來更多的快樂,和更深的感悟。今天我們講的電影與青春有關,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每一個人對青春的認識也不一樣吧,今天我介紹的事是《誰的青春不迷茫》。想必這部電影大家都應該看過吧,講的是一些高中生的青春時代。你們看過的有什麼感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