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麼一句臺詞: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的人生總會遇到很多道理,有書上寫的,有別人說的,有自己聽的,有教你做人的,有教你做事的,有教你發財的,有教你戀愛的,道理有很多,聽起來都無比正確。
曾幾何,我們會以為人生的不如意,是因為道理懂的還不夠多,悟的還不夠深。可結果如何呢?道理聽得越多越迷茫,或許有句歇後語能言簡意賅的概括:
就如那水泊梁山的軍師——吳(無)用。
一
很多年前,徐愛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身邊總有人樂此不疲的抄寫王陽明的語錄,覺得明白了其中玄機,就能如王陽明一般頓悟了。
徐愛靈機一動看到了機遇,於是跟王陽明說:姐夫(徐愛是王陽明的學生,也是王陽明的妹夫),哦不,師父,我想到一個好方法,一定能讓你火,咱們可以出一套書,裡面全是人們愛聽的道理,
比如:「努力就一定會成功」,「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不是知識不夠,是能量不夠」,「要想成功,先會戀愛」,最後再來個「聽懂,掌聲」,肯定能吸粉無數,到時候讓那個姓湛(湛若水是王陽明一生的摯友,也是批判者)更加望塵莫及,豈不一舉兩得?
王陽明聽後,只說了四個字:鮮不殺人。什麼意思?講太多大道理,說太多雞湯,就等於是殺人。在王陽明看來,
人生在世,豈能活在大道理中?
二
你沒聽懂,我沒聽懂,徐愛也沒聽懂,於是說道:姐夫怕是言重了吧,人生難道不是道理懂的越多,活的越好嗎?
王陽明說:咱們幹教育的就好比是醫生,應該辨症施治,因人而異講有用的道理。否則的話,如果一個人感冒了,把藥房裡的所有的藥都給他吃一遍,最後恐怕病沒治好,人被毒死了。因此「聖賢教人,如醫用藥,皆因病立方」。
聖賢施教定會如鬼谷子提倡的「看人下菜碟」一樣,要「因病開藥方」,每個人的「病情」是不同的,如果講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聽的人信以為真,那不就等同於殺人嗎?這個世上,大道理有很多,但適合自己的卻不多。
徐愛嘟囔著說:可人家「大師」都說只要聽了自己的道理,就能大徹大悟,就能升官發財。
王陽明問:真正的智者想當大師嗎?
徐愛答:不想。
王陽明問:什麼樣的人想當大師呢?
徐愛答:割韭菜的。
王陽明問:真正的大師會滿口大道理嗎?
徐愛說:說大道理的能叫大師嗎?
我腦補了兩個字:下賤。
徐愛還是有些疑惑,便問:恩師,「大師」也講道理,你也講道理,你們有什麼不同呢?
王陽明說:今某與諸君不過各就偏蔽箴切砥礪,但能改化,即吾言已為贅疣。
意思是說,我跟大家講的不過是針對各自的不足之處,提出的些許建議,相互勉勵磨鍊罷了,若是大家能改正,那我說的話也就沒有價值了。如果有人把我的話當成至理名言,打算流傳千古的話,那最終只會誤人誤己,而我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很顯然,在王陽明看來,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如果達不到目的,便不是道理,至少不是你的道理。人生在世,千萬別迷信別人嘴裡的大道理,鬼谷子說的「事無常師」也是這個意思。
道理,即非多多益善,也非永遠正確。
三
相信你心頭定會浮現一個疑問:什麼才是對的道理呢?
答案是,我們需要學會用思辨力和執行力驗證道理的合理性,也就是王陽明說的「行知不一」的問題。
王陽明說:孔子有個徒弟叫子路,這個人雖然魯莽,看起來像極了韭菜,但是子路有一個座右銘: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子路這人有個習慣,在聽到一條道理後,在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這讓他少走了很多彎路。
奈何,很多人不明白道理從來不是用來聽的,而是用來行的。適合自己的,經得起檢驗的道理才有價值。
王陽明接著說:當我們聽到受益匪淺的道理時,應該寫在紙上的,掛在牆上的,還是記在心上的?
徐愛說:當然是記在心上。
王陽明說:非也,道理是要走在路上的,道理是用來執行的。
這便是王陽明「行知合一」的由來,他講究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結果,知行本是一體,聖人的學問只有一個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
聽說了道理還不夠,並不意味著只是結束,其實只是開始,還需要去實踐去驗證。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道理,說起來有道理,聽起來有道理,做起來卻沒道理。如果人到中年,你的人生依舊迷茫,請銘記王陽明的這句教誨:
道是走出來的,理是悟出來的!
道理,在於知行合一。
本文由鬼谷道、鬼谷子智囊團創始人鬼谷信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