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2020-12-22 烽火系古今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王陽明提醒大家,人和人之間一直有差異性的,我們在致良知的過程中會由於本人的差異性保證不一樣的高寬比。

假如今日保證了那樣的1個水平,那麼就依據今日的情形再去提升自身;當明日對良心有新的了解和掌握後,便在掌握的基本上再次提升,這才算是潛心這門大學問的心態。

王陽明表示:打開人和人之間間距的,不是工作能力也不是勤奮,只是潛心,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乍一聽,這句話仿佛很晦澀難懂,其實不是。王陽明覺得,人和人之間有差異性是很一切正常的,僅有保證潛心,尤其是要專注時下,循序漸進,才可以真實打開彼此之間的間距。

大多數人都具有工作能力,也是有成千上萬人為因素取得成功投入勤奮,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對於此事潛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若辦事不潛心,不太可能會取得成功。

很多人不理解,「時下」指的是什麼?

時下,實際上就是目前置身的自然環境,已經做的事,如今碰到的人。「珍惜當下」的想法便是要求大家把關注和時間都聚集在這類事情、這些人上。

昨日之日不可追,明日之日不可期,唯有珍惜今日,珍惜當下,潛心時下的人,才可以品味到生活的樂趣和實際意義,才可以慢慢打開與其他人的間距。

自然,潛心時下並不是讓人拋棄以往,只是說「時下」更為關鍵。「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與王陽明的「時下」有異曲同工之妙。「時下」是千裡之行的1個起始點,也是大家所邁出的每步,真實的具有。

殊不知,有很多人儘管有理想,卻一心沉浸在以往,還是過度期待與明日。這些人常常忽視了時下,沒有投入一切行動,而理想也成為了1個空話。

看來1個廣為流傳很廣的短故事:

兩者之間戀戀不捨昨日,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比不上專注時下,立即高效率地行動起來。這樣的人,往後生命才可以有更大的張力。

很久很久以前二個僧人,1個貧困、1個富裕。儘管他們的人生道路不一樣,但這些人有著相同理想,便是雲遊四海。

有一日窮僧人偶遇富僧人,就問起:「我想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呢?「

富僧人說:「我也有去南海的理想!很多年時間前就想租船往南,卻如期還未動手。怎麼樣,你也有此理想嗎?「

窮僧人說:「是的!我現在就去南海,如果也是有此理想就不可怠慢啦,抓牢現在的時間!」

富僧人不解地問:「你現在一事無成,為何能夠去呢?」

窮僧人無謂地說:「1個水瓶、1個飯缽就可以。」

富僧人搖了搖頭:「還是等著我未來有錢再走吧,你一貧如洗又怎能到南海呢?還是不可冒此險了吧。」

窮僧人沒有說話,隔天一大早,他就出發了。

次年,窮僧人從南海雲遊歸來,然而富僧人依然在原地不動猶豫不決沒有任何的行動,僅有妄想自身的南海夢。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人更是這一富僧人,一直期待明天,猶豫不決於以往,長此以往失去上進心與執行力,理想也隨著被淹沒,再無完成的很有可能。

昨天之日不能留,明日之日多愁悶,僅有好好地致力於時下,掌握好時下,才算是最積極主動的生活觀念。

因此,無須為了更好地以往的過失不斷愧疚,更不能把全部的期待都寄予在虛無飄渺的明天。大家應從今天開始,勤奮做到時下的課程,拋開昨天的愁悶,放棄明天的愁悶,心無雜念地,潛心地朝著自身理想所屬的位置邁進。這般,在這個填滿心浮氣躁和功利性的當今社會,你也就實際上已然與絕大多數人拉開距離了。

人這一輩子,就應當讀讀王陽明。

每個中國人都應讀一讀王陽明。為什麼?

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王陽明的心學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人,都是他的「門徒」,他們完善、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

馬雲不止一次公開說過:自己把王陽明語錄看過不止兩遍,對自己的人生以及事業都有很大幫助。

想要真正了解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這本書再合適不過了,當你內心浮躁,久久難以平靜之時,當你遇到困境,遲遲難以逃離之時,不妨看一看王陽明,修身養性。

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全四冊只要89元,是我們不可不知、不可不讀、不可不藏的國學經典,值得拜讀!

而且無論是老師、領導者、決策者,還是學生、員工、學者都能從中受益。謹記人生智慧,早日成就大事!

相關焦點

  • 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1拉開差距的是專注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不是能力,也不是努力,而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這兩個字就是專注!王陽明說:「我輩致良知,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良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王陽明的這段話,就是告訴我們,人與人總是有差異的,所以在致良知的時候,也會因為個人的差異而達到不同的程度。
  • 拉開人與人距離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會出人頭地
    一個人,想要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做到這兩點,就是取捨!做人,要懂得積極爭取,也要學會聰明地捨棄,尤其是在面對兩難的情況時,要懂得舍卒保車,舍小包大。懂得取捨的智慧,你就能真正拉開與他人的距離。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不是能力,也不是努力,而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這兩個字就是取捨!生命能否超凡脫俗,關鍵在於如何取捨,設立人生格局。這5種取捨,決定了人生格局。
  • 王陽明智慧:牢記這3句話,就算沒錢沒勢,照樣能出人頭地
    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軍事家王陽明的3句話值得我們牢記:人生低谷時,踐行這3句話,就算沒錢沒勢,也照樣出人頭地。所謂「志」指的是我們的勇氣、毅力、態度,勇氣使我們「敢」去做,毅力讓我們中途不氣餒,態度讓我們走得更穩妥,王陽明告誡我們,想要出人頭地,必先立志。 第二句:專心致志,方能大成王陽明不僅在心學思想上有所成就,在軍事、書法上也能稱得上是「大師」。他之所以能「事事成」就是因為他能夠在一件事上投入足夠多的專注。
  • 「人不狠,站不穩」,人做到三個狠心,早晚出人頭地
    人要想出人頭地,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還得捨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做到狠心。 「人不狠,站不穩」,人做到三個狠心,早晚出人頭地第一個狠心就在於對小人狠心人活在世,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這些人中,最怕碰到的是小人。小人表面上看著一團和氣,指不定在背後給你使什麼陰招。
  • 曾國藩提醒:「人不狠,站不穩」,如果做到三個狠心,早晚出人頭地
    曾國藩提醒:「人不狠,站不穩」,如果做到三個狠心,早晚出人頭地論天賦資質,曾國藩最多只是中人之屬,智商情商都遠遜於同僚(左宗棠、張之洞和李鴻章都是上上之選);論出身背景,曾國藩家庭也只是平平,學業也非名門高第之流。
  •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2個字,越早知道越早成功
    王陽明是我國心學大家,他與孔子、曾國藩並稱為「兩個半聖人」,他提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心學觀點。王陽明認為,專注是真正拉開人與人的距離的因素,尤其是專注於當下。已經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未來的事情不能被預料,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現在,活在當下,專注當下才能夠充分地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也才能逐漸地拉開與他人的距離。人永遠處在「當下」,這是我們千裡之行的起點,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當下,才能穩紮穩打。
  • 王陽明:真正有本事的人,落魄時這樣做,沒錢沒勢,照樣出人頭地
    在菜根譚裡曾經說過一句話非常引人深思: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意思就是,一個人連菜根都能咬得,那這人一定能做成任何事情。它是告訴世人,一個人深陷低谷的時候,如果能夠挺下來,那麼這個人以後的人生,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困難,也都能順利度過。
  • 《冰鑑》:面相有這四個特徵,非富即貴,若有一個,早晚出人頭地
    面相透露出一個人的精氣神,從一個人的面相往往能判斷他是什麼樣的人。心狠手辣的人,往往目露兇光,眼神陰鬱;寬容慈悲的人,往往慈眉善目,笑容可掬。通過研讀《冰鑑》,作者認為面相有下面這四個特徵,非富即貴,若有一個,早晚出人頭地!1.紫須劍眉,聲音洪壯。俗話說,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現在用來比喻同胞兄弟之間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外貌特徵各有各的特點,就拿眉毛來說,每個人的眉毛形狀、眉毛粗淡都不同,這從面相學上來說代表他們的運勢各有不同。紫須,鬍鬚的顏色為紫色。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做人,牢記這一條天規,與一樣東西「斷交」,福氣自來,少有災禍。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王陽明一生都在提倡與貪慾斷交,他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都講求清廉如水,與清風為伴,將不貪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 王陽明智慧:遇到低谷時記住兩句話,就算沒錢沒勢,照樣出人頭地
    王陽明智慧:遇到低谷時記住兩句話,就算沒錢沒勢,照樣出人頭地菜根譚裡有一句話說: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意思便是,一個人連菜根都能咬得,那這個人一定能做成任何的事兒。比喻的便是人在低谷落魄時,若能挺過去,之後的人生道路無論碰到什麼風雨,都能堅強熬過去!
  • 王陽明: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這2個字,能做到,人生會越來越順
    做人,悟透王陽明這一處世天機,福氣不請自來,人生也會越來越順。這一天機只有兩個字,就是利他!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王陽明一生坎坷,但無論何時,他總是心懷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個體社會責任感,把「利他」這兩個字視為做人的最高境界,結果反而成就一代聖人。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雖然是一個個體,但作為社會的存在,同萬事萬物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只有做到「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王陽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年輕時築室習靜于越之陽明洞,遂號陽明。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年代達到了別人難以及其的高度。
  • 王陽明:一個人想要做到真正的強大,不敗於人,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王陽明:一個人想要做到真正的強大,不敗於人,做到這一點就夠了王陽明被稱為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學家,他的「陽明心學」不但對我國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對一整個東亞地區都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比如在日本被稱為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他的哲學理念就深受王陽明的影響,其中「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影響最大。
  • 王陽明心學:人生沒有起色,不怪金錢和人脈,而是需要做到這3點
    王陽明曾說成功的人生不需要謀劃,需要做到三點。第一,保持積極樂觀人的一生是一個過程,有起有落,有挫折也有順境,另外煩心事者十之八九。因此 ,積極樂觀的心態很重要。人的一生是一場馬拉松,說不定有的人剛開始的時候跑得比較快,但要是沒有長久的好的心態及能力,是真的很難走到最後。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徐愛問王陽明,現在人都知道要尊敬兄長,要孝敬父母,但是他們往往做不到,這就說明,知和行是兩碼事。王陽明就說,這的確是現實中存在的狀況,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就是因為人們在起了我應該「行」的這個想法的時候,已經被各種妄念和欲望來幹擾或阻止掉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知」的那個本體了。
  • 人過三十還一事無成?牢記這3字真言,早晚出人頭地
    人過三十還一事無成?悟透《易經》的3字真言,早晚會出人頭地!做想的都是問題,做才算是答案,言行合一,注重的便是想和做。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會失敗,並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猶豫不定,遲遲不做出行動。一個人若能「精」,就沒有了擔心和抱怨的閒工夫。專一能讓一個能力有限的人成就一番事業,心軟則讓實力過人的多面手寸步難行。縱觀古今,成大事者不一定全是天才,但一定都是有恆心,有耐力的人。守得此心不亂,便能獨自穩坐釣魚臺,任爾東西南北風。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徐愛問王陽明,現在人都知道要尊敬兄長,要孝敬父母,但是他們往往做不到,這就說明,知和行是兩碼事。我們雖然與生俱來就有對父母的愛心,對兄長的敬意,這是無需人教,自然具有,這種心意是發自本心的第一念,這才是知,只存著這一個念頭,自然而然就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 曾國藩讀王陽明心學,發現人的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做到4點
    有人認為,只要牢記這4字真言,即使沒錢沒人脈,也能飛黃騰達、出人頭地。這四個字,真的有如此奇效?清清:顧名思義指為官要清,為人要清!曾國藩的湘軍在後期即是晚清唯一能打仗的軍隊,同時也讓滿清朝廷擔心不已,朝廷一方面要重用他,而另一方面卻也不得不防著他。而這此,手下卻有不少人在慫恿他,曾國藩卻在打下天京後,主動裁撤湘軍,交出了兵權。人最容易的拿起,但難的是放下!
  • 龍場悟道之前的王陽明,經歷什麼,讓他能脫凡入聖?你也能做到!
    當有學生向他請教,如何做到「不動心」之時,他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據《王陽明全集》中,王陽明強調,人生經受磨難,是命運的轉折點,決定人生成敗關鍵點,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關鍵還是轉折點,看你是否能抓住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 老祖宗的告誡:人微言輕時,牢記這二句話,早晚出人頭地!
    老祖宗的告誡:人微言輕時,牢記這兩句話,早晚出人頭地!一、運命在天,立命在己生活中有很多人會將自己的不幸歸結為命運的不濟,認為自己就是命運的棄兒。可是,那麼多從不幸走向成功的人,他們中有幾個曾經的條件比你現在的條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