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2020-12-12 人生智慧全解讀

做人,牢記這一條天規,與一樣東西「斷交」,福氣自來,少有災禍。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

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

王陽明一生都在提倡與貪慾斷交,他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都講求清廉如水,與清風為伴,將不貪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王陽明心學中也一直在講「去人慾,做聖賢」,在他看來,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只有能夠看淡名利、權勢,才能心境淡泊,才能有視名利權勢為糞土,甘心與清風為伴的瀟灑,才能擁有坐觀潮起潮落的豁達。

以為官為例,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傲骨嶙峋的清官,演繹了一出出轟轟烈烈的清廉不貪的典範,他們與貪慾斷交,真正做到了不貪,讓一代又一代後人稱頌。

于謙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的清官,一生都是奉公守法,兩袖清風,深得百姓愛戴。

于謙曾經在河南、山西做過官。按照當時明朝官場的規矩,地方官員必須到京城接受一次考查。為了考察過關,一些貪官就會向京城負責官員行賄。這一年,于謙準備進京接受考察,僕人勸他說:「大人,您一點東西都不帶,拿什麼送給上司啊?」

于謙故作糊塗地說:「你看,我一年就那麼點俸祿,還要養活妻兒老小,哪裡還拿得出有多餘的金銀去巴結上司啊!」

「沒有金銀可以帶些土特產呀,這總比兩手空空要好多了!」僕人著急地說。

「地方特產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麼能拿去討好上司,」于謙說著,又將兩隻袍袖擺了擺,對僕人說,「我帶的東西就是這個。」

僕人不解地問道:「您帶的到底是什麼啊?」

「兩袖清風!」于謙說完,大笑著出門,趕往京城。

試問,這樣兩袖清風,有幾人能做到?縱觀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嘴上說著不貪,然而內心卻依然無法擺脫欲望的控制,卻無法真正地做到不貪、不婪。公生明,廉生威,做人應該明白,這「明」「威」二字不是靠幾句氣壯山河慷慨激昂的話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人腳踏實地地親身踐行,不能為私慾所左右,更不能被貪婪腐蝕了身心。

一個人,當他心境淡泊,遠離貪婪的時候,他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純真、那麼美妙;他會領略「如因蒙昧良知而得官,不如清廉自處而得」的真諦。正如于謙一樣,他不貪婪,視名利淡如水,視百姓重如山,所以他所到之處,人們都對他以誠相見、尊敬有加。

王陽明認為,不貪就是自重,自重才能重人。這樣的人,不論他想做什麼,都能真正走到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不貪的「至聖」境界難以完全做到,但是,如果能以此為人生目標,隨時警醒自己,那何愁福氣不來,何愁會有災禍,做人又怎麼不會瀟灑坦蕩,做事如何能夠不順遂如意呢?所以,我們說,所謂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外就是這兩個字——不貪!(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這2個字,能做到,人生會越來越順
    做人,悟透王陽明這一處世天機,福氣不請自來,人生也會越來越順。這一天機只有兩個字,就是利他!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王陽明一生坎坷,但無論何時,他總是心懷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個體社會責任感,把「利他」這兩個字視為做人的最高境界,結果反而成就一代聖人。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雖然是一個個體,但作為社會的存在,同萬事萬物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只有做到「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王陽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年輕時築室習靜于越之陽明洞,遂號陽明。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年代達到了別人難以及其的高度。
  • 生命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有人問他:「這麼好的種子,為什麼要給其他人?」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風吹著花粉四處飛散,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的種子,在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質量。因此,我把種子給了其他人,也就保證了我的種子質量。」一番話看似簡單,卻深富哲理。世間萬物,皆在舍與得之間。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事上磨鍊,修心至要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有一天,一個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而能夠做到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如何去擁有這種和智慧和修養?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三不管(深度好文)
    從古至今,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定律。宋朝侯蒙曾作詩:「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原來,侯蒙滿腹經綸,由於時運不齊,在考取功名的路上屢戰屢敗,大家都誤以為他真的沒本事。這事若是一般人遇上,火冒三丈、據理力爭或者自慚形穢、心態崩塌都是常見的反應。但侯蒙不僅沒生氣,反而認為是好兆頭,筆鋒一轉,寫到「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既然把我畫到風箏上,那我不就能憑藉風力,一舉飛入高空了嗎?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王陽明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他深知情緒對一個人思維的影響是非常的的,心不動、情緒穩定才能讓自己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這也是智者的表現。
  • 王陽明:做事是人生最靠譜的修煉,人須事上磨,說盡人生智慧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陽明學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更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王陽明認為,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生活中出現的大小情況都是對我們的一種鍛鍊,也是考驗。王陽明這段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真實的體現了現實生活中的智慧。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
    王陽明: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兩個字,若能做到,早晚出人頭地王陽明提醒大家,人和人之間一直有差異性的,我們在致良知的過程中會由於本人的差異性保證不一樣的高寬比。人這一輩子,就應當讀讀王陽明。每個中國人都應讀一讀王陽明。為什麼?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 王陽明:不爭,才是人生大智慧,男人慾成大器,要謹記「三不爭」
    王陽明因屢遭奸人侵害,被貶謫到龍場,歷經艱辛,卻安然無恙。這都是因為他能夠時刻保持著豁達愉悅的心情。在王陽明看來,只要修好這顆心,便能百折不撓,在為人處事上便能不為其所累,這是一種心靈境界。那麼怎樣才能擁有這種心境呢?
  • 「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道德經》來告訴你(深度好文)
    那麼,問題來了,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朱熹讀書法中講到:「居敬持志,讀書之本;循序致精,讀書之法。」《大學》中講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國語·晉語八》中講到:「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 新婚當天逃走的王陽明,與一個道士共度一晚,卻因此悟出了大智慧
    放浪形骸的王陽明在少年時期顯然是一個浪蕩的官二代,他時不時地翹課與小夥伴在街上遊玩,有時候甚至會當著師長的面開一些過分的玩笑。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離經叛道放浪形骸的王陽明,竟然在十幾年後悟出了人生的大智慧,而正是這種大智慧使得他獲得了世俗與聖賢兩個境界的成功。
  • 淡泊,人生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這是諸葛亮對子孫後代的期望,也是他一生立身處世的寫照;莊子在淡泊清貧的生活和在常人看來千載難逢的發達機遇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並留下了「吾將曳尾於塗中」的千古名句;陶淵明因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丟下一句「豈能為五鬥米折腰!」
  • 王陽明:人生分「五度」,大多數人停在了第二,你到了第幾度?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就算到了今天,王陽明為人處事的精髓與智慧,仍然能夠適應這個社會,與當今時代不謀而合。縱觀王陽明一生的經歷,我們會發現擁有大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一、辦事有力度所謂「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生僵化的時候,記住這一點,避免故步自封
    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每個人的身邊有這樣一種人。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我們的心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心之所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 01 平常心 作為狀元之子,王陽明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世人都當他是未來的狀元之才。
  • 王陽明40種人生大智慧,一口氣讀完心學精華
    ——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臨終遺言以下摘錄,皆出自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只是後世的學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卻把難以明白的作為學問,這正是「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生啟迪: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