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牢記這一條天規,與一樣東西「斷交」,福氣自來,少有災禍。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
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
王陽明一生都在提倡與貪慾斷交,他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都講求清廉如水,與清風為伴,將不貪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王陽明心學中也一直在講「去人慾,做聖賢」,在他看來,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只有能夠看淡名利、權勢,才能心境淡泊,才能有視名利權勢為糞土,甘心與清風為伴的瀟灑,才能擁有坐觀潮起潮落的豁達。
以為官為例,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傲骨嶙峋的清官,演繹了一出出轟轟烈烈的清廉不貪的典範,他們與貪慾斷交,真正做到了不貪,讓一代又一代後人稱頌。
于謙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的清官,一生都是奉公守法,兩袖清風,深得百姓愛戴。
于謙曾經在河南、山西做過官。按照當時明朝官場的規矩,地方官員必須到京城接受一次考查。為了考察過關,一些貪官就會向京城負責官員行賄。這一年,于謙準備進京接受考察,僕人勸他說:「大人,您一點東西都不帶,拿什麼送給上司啊?」
于謙故作糊塗地說:「你看,我一年就那麼點俸祿,還要養活妻兒老小,哪裡還拿得出有多餘的金銀去巴結上司啊!」
「沒有金銀可以帶些土特產呀,這總比兩手空空要好多了!」僕人著急地說。
「地方特產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麼能拿去討好上司,」于謙說著,又將兩隻袍袖擺了擺,對僕人說,「我帶的東西就是這個。」
僕人不解地問道:「您帶的到底是什麼啊?」
「兩袖清風!」于謙說完,大笑著出門,趕往京城。
試問,這樣兩袖清風,有幾人能做到?縱觀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嘴上說著不貪,然而內心卻依然無法擺脫欲望的控制,卻無法真正地做到不貪、不婪。公生明,廉生威,做人應該明白,這「明」「威」二字不是靠幾句氣壯山河慷慨激昂的話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人腳踏實地地親身踐行,不能為私慾所左右,更不能被貪婪腐蝕了身心。
一個人,當他心境淡泊,遠離貪婪的時候,他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純真、那麼美妙;他會領略「如因蒙昧良知而得官,不如清廉自處而得」的真諦。正如于謙一樣,他不貪婪,視名利淡如水,視百姓重如山,所以他所到之處,人們都對他以誠相見、尊敬有加。
王陽明認為,不貪就是自重,自重才能重人。這樣的人,不論他想做什麼,都能真正走到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不貪的「至聖」境界難以完全做到,但是,如果能以此為人生目標,隨時警醒自己,那何愁福氣不來,何愁會有災禍,做人又怎麼不會瀟灑坦蕩,做事如何能夠不順遂如意呢?所以,我們說,所謂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外就是這兩個字——不貪!(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