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分「五度」,大多數人停在了第二,你到了第幾度?

2020-12-16 遼寧臺百姓傳奇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就算到了今天,王陽明為人處事的精髓與智慧,仍然能夠適應這個社會,與當今時代不謀而合。

縱觀王陽明一生的經歷,我們會發現擁有大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

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

一、辦事有力度

所謂「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王陽明認為辦好事也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回想我們過往的經歷,有多少事情我們是完完全投入進去,認真細心地把它辦好的呢?大多都是避重就輕,敷衍了事。

這種敷衍的態度對我們的人生可算是百害而無一利。

你也不想成為別人口中的不靠譜的人吧,那就就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辦事有力度,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磨練。

二、說話要適度

掌握說話的技巧也是一門本領,很多人為了逞口舌之快,在無形當中就得罪了別人,

王陽明也說過「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若為隨意指責他人不僅會暴露自己的低素質,還會非常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所謂「仁者,其言也訒。」謹言實為修身之要。

三、胸懷有寬度

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心胸狹窄的人凡事都斤斤計較,這樣最終只會是苦了自己。

王陽明認為,心胸狹窄,是災禍的根源,坦然才會有福報

他曾說:「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人無完人,學會包容別人,同時也是在包容自己。芝麻點大的事不如就隨他去。

容別人所不能容的,才能得常人所不能得。

四、眼界有高度

心懷夢想才能奔向遠方,若我們眼界不夠寬廣,容易把自己局限於某個範圍之內,我們終身都不會有很大的成就。

王陽明曾在十三歲是便和老師探討過,人生第一要事是什麼 他說道,「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做聖賢。」

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見識,讓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十分欣賞。

眼界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深度,預示著人生的高度。

五、讀書有厚度

一個人的高度取決於他讀過的書和遇見的人。

王陽明認為,讀書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記得」,第二重境界是「曉得」,第三境界重是「明心」。

「記得」只是記住了書中的話;

「曉得」則是理解了話的意思;

「明心」是需要在心上用功,存本心,讀好書,近賢人。

讀書可以明事理,辯是非,這不僅是修身養性的最好選擇,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教會了我們很多生活中的處事方法,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資訊時代,不如放下手機,一起品味王陽明的心學。

這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內容也十分豐富,跨越多個維度,讀起來一氣呵成,讓人受益匪淺!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人到中年,生活的包袱重重地壓在了我們的肩上,在這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的關鍵時刻,我們的事業仍然還是沒有起色,一直停在原地。可「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中年在龍場悟道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對這3件事心狠,是在積攢大愛
    古人也說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可能這就是人生年輪給五十歲人的一個忠告或者內心的感悟吧,對於人生到了五十歲這個事實,應該重視這三件事,必須對自己心狠起來,可能很多年輕人看不懂,也可能看起來很是刻薄,但這確實是一種大愛,老了老年慢慢回想自己之前的往事,慢慢地品一品,這個時候才能體會老酒的味道。
  • 王陽明:人這一輩子,該看透的五件事
    人的一生,最長也不過百年。早點看透這五件事,幫你活得明白、自在!【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交友,真誠就好 王陽明曾說過:「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
  • 明朝第一人—王陽明
    看過 《明朝哪些事兒》的都知道,明月在書中明確提到明朝第一人就是王陽明,本來于謙,張居正都該排第一名,但于謙過於陳腐,張居正的個人作風問題使得他們都不能算第一。他說于謙很猛,但只能排第二,不是因為他不行,而是後面那個人更猛,後面那個人除了明朝首屈一指的思想家——王守仁,而王陽明被明月寫的很完美,幾乎成了神,所以他才是在《明朝》中唯一享此殊榮的人物。為什麼說王守仁是明朝第一牛人?簡單地說他的心學影響了整個明朝,在軍事上也是一位天才。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人到四十,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為了生活早出晚歸,肩上還要扛起家庭的責任。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心中充滿光明,早晚會看到成功的光芒。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 王陽明心學:人生再得意,在這三種人面前也要「低調」,很有道理
    王陽明心學:人生再得意,在這三種人面前也要「低調」,很有道理在陽明心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人一直關注「心學」。其實,所謂的「心悟」並不神秘。它是人們經過長期思考後突然認識到的一種新認識、新感知,它是新認識對舊認識的超越,新感知對舊感知的超越。陽明心學講的「心」指什麼?其實,王陽明對「心」有明確的解說:「心」就是「真我」「真吾」。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2句話(值得一看)
    對人生低谷,心學大師王陽明頗有心得,這是因為他一生中的許多成就,都是在谷底中成就的,如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銘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遲早飛黃騰達。第1句話: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耐心等待,這是王陽明心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處世理念。
  • 王陽明:真正精明的人,要學會「2不管,3不問」!人生少走彎路
    很多人都覺得王陽明這一生完了,但是王陽明在龍場徹底感悟心學,人生從此過得通透無比,之後的人生基本沒有什麼坎坷。王陽明:真正精明的人,要學會「2不管,3不問」!人生少走彎路一是不管閒事人生在世,自己的精力有限,很多時候做好自己,不要去摻雜別人的事。特別是自己能力有限,更不要去管別人的事,不然很容易惹禍上身,別人還反過來禍害你。
  • 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記住這兩句話
    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記住這兩句話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而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影響了後世。有人覺得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
  • 王陽明:人到四五十,人生過半,要對這3件事「心狠」一點
    如果兒女想要做一些事情,放手讓他們試試吧,他們也許會跌倒,但那也是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必經之事,身為過來人,大家都知道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催化劑。二、對自己心狠一點人到四五十,我們已經拿到了人生後半場的入場券,身體不如20歲靈活,面容也不如之前年輕,沒關係,不必哀嘆,因為我們多的是閱歷和感情的沉澱,多了年輕人沒有的智慧。
  • 王陽明:幫助這3種人,要懂得點到為止,避免出現「大恩養仇人」
    貪婪的人也就是充滿欲望的人,一個人慾望越大想要的東西越多,當你對他們給予的幫助滿足不了他們的欲望的時候,他們不僅不會感激你之前的付出,還會怨你恨你為什麼滿足不了他們更多的需求。第二種人:不知感恩的人《知行合一》: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對於不知感恩的人關係再好,也不要施以大恩。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追求目標,追求有所成就,是人的本性,然而歷經世事,千帆過盡許多人仍停在原地,一事無成。王陽明人到中年,龍場悟道後,終於明白了「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這意味著,只要選對了時候,即使股盲也能賺到錢,可見,抓住機遇的重要性。人生有3次最不能錯過的機會,第一次一般出現在20歲左右,而這時,往往因為太年輕而不能抓住。第二次機會一般出現在30歲以後,這時人成熟了、具備一定能財力、人脈、實力,這時是最容易成事的時候。
  • 王陽明:經常壓抑情緒的人,往往會更加抑鬱,把自己人生變得更糟
    人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見到美女、帥哥,會多看幾眼,本來就是人生正常,對那些程朱理學的儒家來說,都是要不符合聖人的教化,要滅人慾,要克己復禮等等!王陽明(王守仁)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主張要「順其自然」,有「度」就行,不必壓抑自己,他用一首禪詩來表達,「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據《王陽明全集》記載,他看到一個苦修多年和尚,直接問他想娘親嗎?
  • 王陽明:「人生不易,牢記五忌,與君共勉,順遂無憂。」(深度)
    王陽明說:人至中年,別犯五忌做事有度,才得自在。歷經世事,千帆過盡,方能明白「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想必「一代聖賢」王陽明是有發言權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誡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1.忌猶豫不定成大事者,通常貴在堅持。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只有王陽明,他所創立的「心學」,他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適用於每一個平凡的人,給人心裡點亮一盞明燈,帶來煥然一新的力量,去穿越茫茫人生。王陽明的人生波瀾起伏,幾經困頓,貧苦,但他守仁守心,整個人通透明晰,做事務實,做人務虛,入世造就業績,出世超脫凡塵。出與入,都有著極其高遠開闊的格局和世界。在虛虛實實之間,造就獨特,非凡的人生傳奇。
  • 王陽明:心軟之人無福,人到五十,人生過半,需對3件事夠「狠」
    人們都喜歡和性格溫潤的人相處,因為他們待人更加和善,就能更大程度上的保證你們的這段情誼的「穩固性」,但是一味的心軟和善並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人到中年,五十歲就是一個人生的分水嶺,雖然五十歲的時候我們身體逐漸衰老,肯定不如年輕人「能幹」,但是我們有他們沒有的「閱歷智慧」,以及半輩子對人生的感悟。
  • 王陽明: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故事背景: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王陽明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文天祥說:時窮節乃現。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自覺和修養呢?王陽明還有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 王陽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
    王陽明問:「這要看黃金在什麼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裡呢?」  薛侃搖頭道:「那這就是惡的了。」  王陽明又問:「糞便是善的還是惡的?」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兒肯定是惡的。」  王陽明笑了:「糞便可以讓莊稼生長,在老農心中,它就是善的。  所以說,天下的萬事萬物哪裡有善惡之分?
  • 王陽明的人生目標
    常常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卻不問我到這裡幹什麼,有什麼任務。 人生目標的不選擇:可以看看豬是沒有選擇的,牛是沒有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