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就算到了今天,王陽明為人處事的精髓與智慧,仍然能夠適應這個社會,與當今時代不謀而合。
縱觀王陽明一生的經歷,我們會發現擁有大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
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
一、辦事有力度
所謂「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王陽明認為辦好事也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回想我們過往的經歷,有多少事情我們是完完全投入進去,認真細心地把它辦好的呢?大多都是避重就輕,敷衍了事。
這種敷衍的態度對我們的人生可算是百害而無一利。
你也不想成為別人口中的不靠譜的人吧,那就就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辦事有力度,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磨練。
二、說話要適度
掌握說話的技巧也是一門本領,很多人為了逞口舌之快,在無形當中就得罪了別人,
王陽明也說過「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若為隨意指責他人不僅會暴露自己的低素質,還會非常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所謂「仁者,其言也訒。」謹言實為修身之要。
三、胸懷有寬度
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心胸狹窄的人凡事都斤斤計較,這樣最終只會是苦了自己。
王陽明認為,心胸狹窄,是災禍的根源,坦然才會有福報。
他曾說:「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人無完人,學會包容別人,同時也是在包容自己。芝麻點大的事不如就隨他去。
容別人所不能容的,才能得常人所不能得。
四、眼界有高度
心懷夢想才能奔向遠方,若我們眼界不夠寬廣,容易把自己局限於某個範圍之內,我們終身都不會有很大的成就。
王陽明曾在十三歲是便和老師探討過,人生第一要事是什麼 他說道,「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做聖賢。」
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見識,讓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十分欣賞。
眼界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深度,預示著人生的高度。
五、讀書有厚度
一個人的高度取決於他讀過的書和遇見的人。
王陽明認為,讀書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記得」,第二重境界是「曉得」,第三境界重是「明心」。
「記得」只是記住了書中的話;
「曉得」則是理解了話的意思;
「明心」是需要在心上用功,存本心,讀好書,近賢人。
讀書可以明事理,辯是非,這不僅是修身養性的最好選擇,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教會了我們很多生活中的處事方法,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資訊時代,不如放下手機,一起品味王陽明的心學。
這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內容也十分豐富,跨越多個維度,讀起來一氣呵成,讓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