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2020-12-23 冷暖時光

王陽明先生的家裡,來了一個小偷,被發現以後,先生好為人師的勁頭上來了,他著著實實地給小偷上了一課。最後,小偷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好巧不巧,曾國藩也跟小偷挺有緣。

曾國藩家裡進了一個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等到他們全家人都睡了進去偷東西。當時曾國藩在背《嶽陽樓記》。小偷睡了兩覺之後,發現曾國藩還在背《嶽陽樓記》,無奈覺睡足了,索性跟著也開始背,到後來連躲在房梁上的小偷都會背誦了,曾國藩還是背不下來。

梁啓超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孔子自然不用說,大名鼎鼎,教育界千年大咖,一生裡弟子三千加,賢德七十二人,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是適合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態之下的先進理念。

曾國藩力挽狂瀾,平定太平軍,創立湘軍,開辦洋務,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裡,堪稱中流砥柱。他集凜冽,決斷,政治,軍事才能於一身。一生轟轟烈烈,振聾發聵。

這兩個人,普通人無法企及,也無法接近。只有王陽明,他所創立的「心學」,他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適用於每一個平凡的人,給人心裡點亮一盞明燈,帶來煥然一新的力量,去穿越茫茫人生。

王陽明的人生波瀾起伏,幾經困頓,貧苦,但他守仁守心,整個人通透明晰,做事務實,做人務虛,入世造就業績,出世超脫凡塵。出與入,都有著極其高遠開闊的格局和世界。在虛虛實實之間,造就獨特,非凡的人生傳奇。

如果深入地了解了王陽明,那麼,你的人生也很可能走入那種出與入,虛與實,理想與現實完美和協地統一,轉換的境界,在個人的選擇和人生路途中,很好地把握自己,過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王陽明,正是那種把自己活得暢快的人。

一、五歲才說話,一說話便一鳴驚人的孩子

王陽明原名王守成,字伯安,號守仁。這些字眼,每一個都喜歡。

中國古代,但凡大人物,出生總也與眾不同。王陽明也不例外,堪稱傳奇。

大概集天地精華於一體,他在母親的肚子裡,呆了比常人更久一些的時間,出生前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家世淵源,家境優渥,書香門弟,是個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好環境。有了家庭的關注和寬鬆的成長環境,王陽明才得以自由生長。

從小,他就被給予厚望,但王陽明,顯然是一個相當與眾不同的孩童。五歲還不說話,把個父親急得不行。好在隔代親的祖父挺他,讀書的時候,總把他帶在身邊。

後來遇到一神奇道士開化,說一句,好好一個孩子,可惜道破了。祖父好好地琢磨了這句話以後,又把他的名字,從「雲」改成了「守仁」,從此他便開口說話了。一開口不得了,祖父平常的四書五經,張口就來。堪稱一奇。

王陽明十二歲入學堂,頑劣相當不一般,老師管不了,總是叫家長。好在,父親是個斯文人,懂分寸,不打不罵,跟他論道理。

當時明朝廷腐敗,義軍四起。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虜,朝廷賠款求和。年少的王陽明倍感屈辱,被深深刺痛,發誓要學好本領,報效國家。

他這麼說,也這麼做。考上國家公務員,參政議政,上書朝廷,並且遊歷四方,跑到了北方的戰場上,拔箭殺敵。

二、苦難的修行,悟道從容人生

青年王陽明也曾幾次進京趕考而不中,別人為仕途無望而煩惱,他則不以為然,為別人認為的仕途無望的煩惱而煩惱,站位與眾不同,心思也與眾不同。

洞房花燭他卻跟一個道士論道,急壞了嶽父親一家人,四處尋找。這赤條條的大意,也是沒誰了。

原來新婚那天。他閒逛遇到一道士,於是跟道士請教問題。兩人甚是投機,聊著聊著,夜已深,兩人對坐到天明。

老道問起他的家事,他才想起來,那是結婚當天,趕緊匆匆而回。

王陽明心性單純而好思考,像個永遠也裝不滿的寶袋子,永遠在參悟。

他因上書朝廷,參議宦官劉謹而遭到陷害。被發配途中,佯裝溺水而亡躲過被追殺。

偷偷地見父親,兩人商量對策。父親還是勸他去上任,王陽明依言而行,去了遙遠的貴州龍場。也正是在那裡,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

這場悟道,也徹底地奠定了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中不可撼動的地位。而這個著名的悟道時刻也是是王陽明一生最難的時候,他的身心,可以說是完全陷入了絕境。

龍場這個地方,跟中原的繁盛比起來,那就是原始森林,蠻荒之地,野獸出沒,再加上瘟疫橫行,再加上水土不服,王陽明的身體隨時有垮掉的危險,另一方面他還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小心翼翼提防惡人的追殺,精神高度緊張。

在這樣惡劣環境下,身邊的僕人紛紛患病倒下。而此時的王陽明,不僅身體無恙,還反過來精神飽滿地照顧起僕人。

這歸功於王陽明擁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他依著強大的內心力量,去尋找答案,尋找未來。

對著山山水水,王陽明終於開悟: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在王陽明看來,人的喜悅和自信來不是來自於外界的事物,而是來自於內心深處強大信念而帶來的喜悅感。

比起身體免疫力,精神免疫力更為重要,它常常可以讓你滋生出強大的能量,境隨心轉,放下那些無謂的焦慮與不安,冷靜出擊,就可以在不利的情況下完成局勢的逆轉,從容應對人生的挑戰與災難。

從儒家到朱熹理學,王陽明統統想了個遍,在設身處地裡,有了自己的見解,從而建立了獨特的心學體系。

一切從心開始,格物致知 。『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心以外沒有『物』。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後『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知孝,見兄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之惻隱。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

總之,就是說一個人,摒棄了私心雜念,從本心出發,外界的事物,也就不能煩擾我心,做起事情來,也就從容了。

簡言之,就是在踐行中立德立言立功。

因為有了這個龍場的悟道,王陽明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王陽明了,他就像是鋼鐵俠的又一次升級改造,強大起來,那簡直無與倫比。

後來,王陽明得到兵部尚書王瓊賞識,升職就像牛市的股票,蹭蹭上揚,最後,王陽明出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裡,王陽明力挽狂瀾,憑著心學強勁有力的體系,憑著出神入化的心思體察,從一介儒生,到統領三軍,他平南贛,擒寧王,撫思田,襲斷藤峽,破八寨,給風雨飄搖的明朝晚期,帶來些許安定。

一些聞風喪膽的首領,聽說對手是王陽明,直接棄甲投降。王陽明歷經數次戰亂,卻無一敗績。這個成績,比起諸葛亮,更勝一籌。中國古代,書生握起筆,文可安天下,放下筆,武可上馬定乾坤。

現代好些人說,文人無用,王陽明聽到,怕是,一笑而過吧。

三、用心入世,虛於內心。

雖然王陽明立了奇功,但並沒有得到褒獎,甚至有點兒尷尬。寧王造反時,武宗朱厚照正想自己藉機南下,御駕親徵,威風一番。走到半路吧,就聽說,寧王已經被王陽明捉住。他三番五次,派人跟王陽明暗示,把寧王交給他,也把功勞讓給他。最終,王陽明也就瞭然了,給就給吧。

對此,他的感悟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對於浮名,王陽明也不在意,甚至,看得很淡,他把人生的重點,從政治的重心,轉移到了著書講學上面。

入世熱熱鬧鬧了一番,也賺得了些許浮名,如果走仕途,也不無可能。但官場那一套,顯然,他看透了。有什麼意思呢?

對於一個已經悟道悟出天際來的人來說,這個時候,又回到了初心裡來,王陽明還是要做聖人。

如何把心學發揚光大,使更多的人受益,使普羅大眾受教,讓世界更美好,成為了大師的首要任務。

他著書,立院,講學,將心學發揚光大。

王陽明心學的別致之處還在於提倡「致良知」,「致」就是通過在事上磨鍊,通過學習和質疑,去獨立思考問題,而後獲得想要的答案。得到答案後,便需要「知行合一」,保證行動與認知的一致性,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 『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

他想人人都成功,這是一個師者的良知,也是一個師者的偉大。更是師者過盡千帆之後的最終夢想吧。

浮名過後,平淡心,喜歡事,一直到老,其實是一個人最好的選擇。

57歲的王陽明,一直想要告老還鄉,結果,還沒等到朝廷的批覆,就因病而逝。臨終前,弟子問他有什麼要交待。大師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可謂道盡一生,也道盡了心學的精髓。

心若沒有棲息地,走到哪裡都是流浪。心若篤定,哪裡,都是適意。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他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內心所想,把自己想明白,把自己管理好。

摒棄雜念,私心,那麼,外在的幹擾,都將困不住一個人。

也許你還想看:

「自古紅顏多禍水」 「禍水」偏到帝王家

古代愛情第一高手:柳三變

唐僧和妖精們的愛恨情仇

《圍城》,人生處處都有圍

有個人叫寤生,成了小霸王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智慧:「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方有不敗人生
    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達到一種境界,方有不敗人生,這種境界就是「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對此,心學大師王陽明有一句話,叫做「我亦愛山仍戀官」。這句話,其實就是向我們闡述「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這一境界。
  • 《水滸傳》:智深,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其痛快了便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不痛快了亦可酒肉飽餐一頓後讓痛苦煙消雲散,全沒有半點過度,如此,其人生裡大概便和痛苦絕緣。打鎮關西那會如此,解救林衝時亦如此。從入世的角度而言,智深亦是活的非常痛快之人!喜了悲了,都不染其一顆明澈之心,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瀟灑,痛快!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我們不能決定雲水的升降,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
  • 道教的世俗與神聖:入世積功累德,出世修仙證道,才能成仙合道
    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故《想爾注》嘗指出:仙人道士與俗人異。所異的並不是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而是俗世之人以功名利祿為追求,仙人道士則當以大道的上善之慈之愛為修行要旨,明白名利財貨皆身外之物,人生不能為外物所累,要棄名利之韁索,以道德為務,使生命達到合道的境界,利益於人心、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常通。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新解
    公司這種形式的存在,使得社會形成了兩種文化形式,即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所以,要想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必須研究適應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做到順勢而為,從而取得最終的成功,這樣的文化便是出世文化,中國古代的兵書,例如《孫子兵法》,便是出世文化的代表,在數千年的之後的今天依然實用。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想一想我們每個月的房貸,車貸,生活開銷等等,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無條件地服從和執行。在一個組織內部,領導者擁有絕對的權威,他所作出的決定也是絕對正確,下屬也必須絕對的服從,但是,這種正確性只存在於這個組織內部,於是在這個組織內部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由於這種文化的正確性是以領導者為基礎的,所以當領導者發生更替時,這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並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
  • 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表面上,這兩句話讓中國文人在儒道之間找到平衡,讓他們可以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由選擇,此路不通,就換另一種。但在實際上,這並不容易做到,「入世」不易,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積極投身社會,最終又有幾人能夠真的「兼濟天下」;「出世」也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有幾人可以完全做到「獨善其身」?
  • 談一談入世和出世
    入世或出世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兩大選擇, 人生有的時候寂寞也是很難耐的。 小的時候一個人在家裡讀書, 暮色漸沉 ,屋內的光開始暗淡下來, 但又不到開燈的時候會有一種空靈悠遠的孤獨。人生的境界只有到了至大至剛的時候, 才能坦然華山高臥 ,乃至於相位臨門而不動心 。一種人是比較得來的, 富貴場中經過, 眾生覽畢, 覺得實在是顛倒狂妄, 一無是處 ,不堪周旋 ,於是翩然隱去 。另外一種就更難了, 有生而知之的味道。 就是不必自己去經歷, 觀他人行跡而復瞭然於胸 。
  • 王陽明:做事是人生最靠譜的修煉,人須事上磨,說盡人生智慧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陽明學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更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這樣一段對話。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的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
  • 做人王陽明、做事曾國藩:一心不動,大巧不工
    如果要從這兩個偉大人物身上獲得人生的最好啟迪,王陽明心學處處圍繞心、良知、知行展開,最值得我們關注的便是做人;曾國藩在功業上的成就尤其讓人膜拜,最值得我們借鑑的便是做事。而如果將王陽明的學問和做人之道歸結為一點,便是「一心不動」;將曾國藩的學問和功業之道歸結為一點,便是「大巧不工」。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譽滿天下,謗亦隨之」,老子也不能例外。即如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嚴格地批判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這首詩大意是「說出來的不如不說的高明,這樣的話我在老子的書裡讀到過,可如果說老子這麼說是對的,那他又為什麼自己寫了五千多文字的書?」
  • 王陽明:「善不可盡言」,下一句更經典卻很少人知,道出說話智慧
    王陽明作為一個讀書人,本身還會打仗,人際關係處理得也非常好,就是他把他的哲學認知跟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能做有機結合,出世我能研究學問,入世可以給自己謀求利益,至少可以明哲保身。王陽明的處世哲學,的確適合所有人都看一看,了解什麼叫做「知行合一」之後,才能心靜下來。
  • 王陽明:人生艱難處,便是修心時,強大的氣場都是在人生低谷煉成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處恰是磨練心性的好時機用深刻的內容佔領最黑暗的際遇,生命才會展現真正的光明。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
  • 甄嬛與如懿 入世與出世的傳奇人生
    同處宮中的兩個貴族女子,因為迥異的性格和人生追求,演繹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世俗與真情,註定只能選擇一個。
  •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1大概是抱憾;今生淪落至此;秉承對古代;生活的灑脫和放蕩不羈嚮往。幻想如果生活在封建時代,也許是火熱的百姓基層;也許是市井小民;但是,精神充實!;然後,在飄然離去的那一刻,不留下一絲絲的遺憾,無論是工作的還是生活的。
  • 道家是怎樣說出世和入世呢?
    道家是怎樣出世和入世的呢?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有的人就會問了,你的意思難道說,不做就等於做了所有的事情,這樣理解就不對了,這裡的無為是指不人為地做事,什麼叫不人為地做事呢?總而言之就是用無為出世用無不為而入世。
  • 入世,做鞠躬盡瘁的人,出世,做寄情山水的人
    步入社會的人,沒有不想做一番事業的,沒有不渴望成功的。但具體到行動上,有的眼高手低,有的如履平地平步青雲,有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有的遊刃有餘得心應手。這裡面既有命運的捉弄也有個人的原因。《菜根譚》裡有這樣一句話:「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