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先生的家裡,來了一個小偷,被發現以後,先生好為人師的勁頭上來了,他著著實實地給小偷上了一課。最後,小偷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好巧不巧,曾國藩也跟小偷挺有緣。
曾國藩家裡進了一個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等到他們全家人都睡了進去偷東西。當時曾國藩在背《嶽陽樓記》。小偷睡了兩覺之後,發現曾國藩還在背《嶽陽樓記》,無奈覺睡足了,索性跟著也開始背,到後來連躲在房梁上的小偷都會背誦了,曾國藩還是背不下來。
梁啓超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孔子自然不用說,大名鼎鼎,教育界千年大咖,一生裡弟子三千加,賢德七十二人,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是適合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態之下的先進理念。
曾國藩力挽狂瀾,平定太平軍,創立湘軍,開辦洋務,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裡,堪稱中流砥柱。他集凜冽,決斷,政治,軍事才能於一身。一生轟轟烈烈,振聾發聵。
這兩個人,普通人無法企及,也無法接近。只有王陽明,他所創立的「心學」,他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適用於每一個平凡的人,給人心裡點亮一盞明燈,帶來煥然一新的力量,去穿越茫茫人生。
王陽明的人生波瀾起伏,幾經困頓,貧苦,但他守仁守心,整個人通透明晰,做事務實,做人務虛,入世造就業績,出世超脫凡塵。出與入,都有著極其高遠開闊的格局和世界。在虛虛實實之間,造就獨特,非凡的人生傳奇。
如果深入地了解了王陽明,那麼,你的人生也很可能走入那種出與入,虛與實,理想與現實完美和協地統一,轉換的境界,在個人的選擇和人生路途中,很好地把握自己,過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王陽明,正是那種把自己活得暢快的人。
一、五歲才說話,一說話便一鳴驚人的孩子
王陽明原名王守成,字伯安,號守仁。這些字眼,每一個都喜歡。
中國古代,但凡大人物,出生總也與眾不同。王陽明也不例外,堪稱傳奇。
大概集天地精華於一體,他在母親的肚子裡,呆了比常人更久一些的時間,出生前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家世淵源,家境優渥,書香門弟,是個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好環境。有了家庭的關注和寬鬆的成長環境,王陽明才得以自由生長。
從小,他就被給予厚望,但王陽明,顯然是一個相當與眾不同的孩童。五歲還不說話,把個父親急得不行。好在隔代親的祖父挺他,讀書的時候,總把他帶在身邊。
後來遇到一神奇道士開化,說一句,好好一個孩子,可惜道破了。祖父好好地琢磨了這句話以後,又把他的名字,從「雲」改成了「守仁」,從此他便開口說話了。一開口不得了,祖父平常的四書五經,張口就來。堪稱一奇。
王陽明十二歲入學堂,頑劣相當不一般,老師管不了,總是叫家長。好在,父親是個斯文人,懂分寸,不打不罵,跟他論道理。
當時明朝廷腐敗,義軍四起。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虜,朝廷賠款求和。年少的王陽明倍感屈辱,被深深刺痛,發誓要學好本領,報效國家。
他這麼說,也這麼做。考上國家公務員,參政議政,上書朝廷,並且遊歷四方,跑到了北方的戰場上,拔箭殺敵。
二、苦難的修行,悟道從容人生
青年王陽明也曾幾次進京趕考而不中,別人為仕途無望而煩惱,他則不以為然,為別人認為的仕途無望的煩惱而煩惱,站位與眾不同,心思也與眾不同。
洞房花燭他卻跟一個道士論道,急壞了嶽父親一家人,四處尋找。這赤條條的大意,也是沒誰了。
原來新婚那天。他閒逛遇到一道士,於是跟道士請教問題。兩人甚是投機,聊著聊著,夜已深,兩人對坐到天明。
老道問起他的家事,他才想起來,那是結婚當天,趕緊匆匆而回。
王陽明心性單純而好思考,像個永遠也裝不滿的寶袋子,永遠在參悟。
他因上書朝廷,參議宦官劉謹而遭到陷害。被發配途中,佯裝溺水而亡躲過被追殺。
偷偷地見父親,兩人商量對策。父親還是勸他去上任,王陽明依言而行,去了遙遠的貴州龍場。也正是在那裡,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
這場悟道,也徹底地奠定了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中不可撼動的地位。而這個著名的悟道時刻也是是王陽明一生最難的時候,他的身心,可以說是完全陷入了絕境。
龍場這個地方,跟中原的繁盛比起來,那就是原始森林,蠻荒之地,野獸出沒,再加上瘟疫橫行,再加上水土不服,王陽明的身體隨時有垮掉的危險,另一方面他還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小心翼翼提防惡人的追殺,精神高度緊張。
在這樣惡劣環境下,身邊的僕人紛紛患病倒下。而此時的王陽明,不僅身體無恙,還反過來精神飽滿地照顧起僕人。
這歸功於王陽明擁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他依著強大的內心力量,去尋找答案,尋找未來。
對著山山水水,王陽明終於開悟: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在王陽明看來,人的喜悅和自信來不是來自於外界的事物,而是來自於內心深處強大信念而帶來的喜悅感。
比起身體免疫力,精神免疫力更為重要,它常常可以讓你滋生出強大的能量,境隨心轉,放下那些無謂的焦慮與不安,冷靜出擊,就可以在不利的情況下完成局勢的逆轉,從容應對人生的挑戰與災難。
從儒家到朱熹理學,王陽明統統想了個遍,在設身處地裡,有了自己的見解,從而建立了獨特的心學體系。
一切從心開始,格物致知 。『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心以外沒有『物』。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後『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知孝,見兄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之惻隱。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
總之,就是說一個人,摒棄了私心雜念,從本心出發,外界的事物,也就不能煩擾我心,做起事情來,也就從容了。
簡言之,就是在踐行中立德立言立功。
因為有了這個龍場的悟道,王陽明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王陽明了,他就像是鋼鐵俠的又一次升級改造,強大起來,那簡直無與倫比。
後來,王陽明得到兵部尚書王瓊賞識,升職就像牛市的股票,蹭蹭上揚,最後,王陽明出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裡,王陽明力挽狂瀾,憑著心學強勁有力的體系,憑著出神入化的心思體察,從一介儒生,到統領三軍,他平南贛,擒寧王,撫思田,襲斷藤峽,破八寨,給風雨飄搖的明朝晚期,帶來些許安定。
一些聞風喪膽的首領,聽說對手是王陽明,直接棄甲投降。王陽明歷經數次戰亂,卻無一敗績。這個成績,比起諸葛亮,更勝一籌。中國古代,書生握起筆,文可安天下,放下筆,武可上馬定乾坤。
現代好些人說,文人無用,王陽明聽到,怕是,一笑而過吧。
三、用心入世,虛於內心。
雖然王陽明立了奇功,但並沒有得到褒獎,甚至有點兒尷尬。寧王造反時,武宗朱厚照正想自己藉機南下,御駕親徵,威風一番。走到半路吧,就聽說,寧王已經被王陽明捉住。他三番五次,派人跟王陽明暗示,把寧王交給他,也把功勞讓給他。最終,王陽明也就瞭然了,給就給吧。
對此,他的感悟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對於浮名,王陽明也不在意,甚至,看得很淡,他把人生的重點,從政治的重心,轉移到了著書講學上面。
入世熱熱鬧鬧了一番,也賺得了些許浮名,如果走仕途,也不無可能。但官場那一套,顯然,他看透了。有什麼意思呢?
對於一個已經悟道悟出天際來的人來說,這個時候,又回到了初心裡來,王陽明還是要做聖人。
如何把心學發揚光大,使更多的人受益,使普羅大眾受教,讓世界更美好,成為了大師的首要任務。
他著書,立院,講學,將心學發揚光大。
王陽明心學的別致之處還在於提倡「致良知」,「致」就是通過在事上磨鍊,通過學習和質疑,去獨立思考問題,而後獲得想要的答案。得到答案後,便需要「知行合一」,保證行動與認知的一致性,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 『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
他想人人都成功,這是一個師者的良知,也是一個師者的偉大。更是師者過盡千帆之後的最終夢想吧。
浮名過後,平淡心,喜歡事,一直到老,其實是一個人最好的選擇。
57歲的王陽明,一直想要告老還鄉,結果,還沒等到朝廷的批覆,就因病而逝。臨終前,弟子問他有什麼要交待。大師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可謂道盡一生,也道盡了心學的精髓。
心若沒有棲息地,走到哪裡都是流浪。心若篤定,哪裡,都是適意。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他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內心所想,把自己想明白,把自己管理好。
摒棄雜念,私心,那麼,外在的幹擾,都將困不住一個人。
也許你還想看:
「自古紅顏多禍水」 「禍水」偏到帝王家
古代愛情第一高手:柳三變
唐僧和妖精們的愛恨情仇
《圍城》,人生處處都有圍
有個人叫寤生,成了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