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智深,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2020-12-23 我是洞察君

水滸裡最知名的和尚,當屬魯智深,其武藝高強,行俠仗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又和佛有緣,最後得一善終,善哉!

智深之性情,大概一「直」字,一「義」字,一「佛」字可概括。「直」者,直來直去,全無半點虛情假意和矯揉造作,說話、行事皆如此,對他人全無半點掩藏之心!

其痛快了便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不痛快了亦可酒肉飽餐一頓後讓痛苦煙消雲散,全沒有半點過度,如此,其人生裡大概便和痛苦絕緣。

「義」者,義氣也,不僅對自己的朋友如此,即使對素不相識的金家婦女亦是如此。

其眼裡含不得沙子,所以總喜歡打抱不平,看到不平事,其拳腳是不饒惡人的。打鎮關西那會如此,解救林衝時亦如此。

其仿佛佛陀派來專門消除世間之「魔」的,所到之處,「魔鬼」們一個個鬼哭狼嚎,叫看官心內好一個爽!

大概每人內心都藏著這「義」,見不平事總要罵上幾句,但敢於付諸行動者渺渺,一是懼怕那「魔」,二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何足道焉?

但智深不幹,他用他強有力的拳頭一次次向這個世界宣誓,這世間終究還是有正義的,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不會缺席。

看著其痛打鄭屠夫之時,想必各位看官心內也是極爽,其總算為金家婦女出了一口惡氣,那一瞬間,我們心內沸騰,因為他用他的拳頭實現了我們未敢實現的理想。

智深之「義」,大概源於其內心之善,因善,所以見不得惡,仿佛水火不能相容,這或許也是其師傅說,其和佛有緣之故的原因吧!

「佛」者,智深和佛頗為有緣,打打殺殺後,終於開悟成佛,一笑歸西!

佛家講發心,所謂破相見心,見一顆真心也,其實智深早已慈悲喜舍俱足,只是其還未知曉也,也是緣分還未到,到了成佛之時自然瓜熟蒂落!

智深最精彩的一段,於大眾而言,可能是拳打鎮關西,抑或野豬林解救林衝等,但對於小說家而言,估計是在智深圓寂那回。

何也?大概兩件事。

一者,一大活人,說死便死,所謂無常是也,即使身強體壯之智深也在所難免,看官不得不警醒,不得不醒悟;

二者,智深終於成佛也,印證了師傅曾經對他所說的「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在聽到如戰馬奔騰的潮信之聲時,其終於大徹大悟,了斷塵緣,立證佛果!其亦知曉自己之將死,於是,叫人為其沐浴更衣,安詳西去,全無將死之人的哭哭啼啼,這捨不得,那放不下,瀟灑!

對於智深,這個殺人無數之人,得此善終,難得,善哉。

大概小說家是要獎勵其平日裡的除暴安良,特意給其善終,不至於不得好死。

也或許暗含,你的去處,早已在你的所作所為裡含著,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相上的事情,因果說了算。

從入世的角度而言,智深亦是活的非常痛快之人!喜了悲了,都不染其一顆明澈之心,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瀟灑,痛快!什麼憂鬱、痛苦、煩悶等客塵煩惱,在其面前都自動絕緣,不敢攀連!

總體而言,智深這個人物塑造的極為成功,其身上流淌的俠客精神與佛家精神並行不悖,入世之俠客精神及出世之佛家精神,都在一顆善心的加持下發揮得淋漓盡致!

智深,好樣的,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相關焦點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新解
    公司這種形式的存在,使得社會形成了兩種文化形式,即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所以,要想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必須研究適應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做到順勢而為,從而取得最終的成功,這樣的文化便是出世文化,中國古代的兵書,例如《孫子兵法》,便是出世文化的代表,在數千年的之後的今天依然實用。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不同的領導者會在組織中形成不同的文化體系,而處在組織之中的每個人都會受到這種文化的束縛,我們將這種文化稱之為入世文化。處在組織內部的人沒有資格評價自身所處的組織文化,因為其必須絕對的服從。但是組織文化的正確性只存在於這個組織的內部,領導者的所有決策最終還是要在真實的世界之中進行實踐,接受真實世界運行變化規律的檢驗,只有通過檢驗的決策才能稱之為正確,這與領導者的權威無關,由此便形成了另一套文化體系: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不同的是:領導者的更替並不會對這種文化體系造成影響。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譽滿天下,謗亦隨之」,老子也不能例外。即如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嚴格地批判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這首詩大意是「說出來的不如不說的高明,這樣的話我在老子的書裡讀到過,可如果說老子這麼說是對的,那他又為什麼自己寫了五千多文字的書?」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並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
  • 王陽明心學智慧:「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方有不敗人生
    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達到一種境界,方有不敗人生,這種境界就是「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對此,心學大師王陽明有一句話,叫做「我亦愛山仍戀官」。這句話,其實就是向我們闡述「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這一境界。
  • 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中國古代的許多文人,一直都處在「入世」與「出世」的困境之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這句話雖然是孟子說的,但我們普遍認為:「兼濟天下」是儒家精神的體現,「獨善其身」則是道家思想的境界。
  • 道家是怎樣說出世和入世呢?
    道家是怎樣出世和入世的呢?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有的人就會問了,你的意思難道說,不做就等於做了所有的事情,這樣理解就不對了,這裡的無為是指不人為地做事,什麼叫不人為地做事呢?總而言之就是用無為出世用無不為而入世。
  • 談一談入世和出世
    入世或出世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兩大選擇, 人生有的時候寂寞也是很難耐的。 小的時候一個人在家裡讀書, 暮色漸沉 ,屋內的光開始暗淡下來, 但又不到開燈的時候會有一種空靈悠遠的孤獨。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王陽明的人生波瀾起伏,幾經困頓,貧苦,但他守仁守心,整個人通透明晰,做事務實,做人務虛,入世造就業績,出世超脫凡塵。出與入,都有著極其高遠開闊的格局和世界。在虛虛實實之間,造就獨特,非凡的人生傳奇。三、用心入世,虛於內心。雖然王陽明立了奇功,但並沒有得到褒獎,甚至有點兒尷尬。寧王造反時,武宗朱厚照正想自己藉機南下,御駕親徵,威風一番。走到半路吧,就聽說,寧王已經被王陽明捉住。他三番五次,派人跟王陽明暗示,把寧王交給他,也把功勞讓給他。最終,王陽明也就瞭然了,給就給吧。
  • 道教的世俗與神聖:入世積功累德,出世修仙證道,才能成仙合道
    一、入世濟世的教義宗旨道教是來源於民間的宗教,它是在老百姓最需要它的時候應運而生的,所以它在宣揚出世精神的同時,也洋溢著積極的入世情懷,主動關心社會、關愛他人。道教的入世情懷和濟世功德,都建立在其教義思想的基礎上,宗旨在於以入世的態度達到濟世度世之目標,闡揚大道以裨益社會人群,裨益世教。
  • 「入世讀孔孟,出世讀佛老」,人到中年,建議讀讀道德經這3句話
    中國文人界有一句話,叫做「入世讀孔孟,出世讀佛老」。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推崇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之道,那就是——入世與出世。想要入世的人,讀仁、愛、禮,讀讀孔孟皆可,而已入世卻迷茫想出世的人,不妨讀讀老子的《道德經》,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困擾已久,積怨已久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道德經》這三個觀點,尤其是人到中年,若是懂得這三個規則,你就知道自己真正所需、所缺,前途自然會更光明。
  • 入世,做鞠躬盡瘁的人,出世,做寄情山水的人
    02、好靜也要入世有的人好靜,喜歡做「宅男」「宅女」,把自己關在家中,兩耳不聞窗外事,隱身於高樓大廈中。他(她)如果不作聲,你都不知道他(她)還活著。與世隔絕無疑將自己置身於頹廢之中,縱然你有滿腹才華,無人知曉也難以展示。
  • 如何才能做到出世和入世,我給您講一講儒家怎麼說
    儒家對於出世是怎樣說的呢?簡要的概括就是無所為而為,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他針對的是有所為而為,我們平時做事情,如果我們從未有過出世的境界那麼我們做事情總是有所為而為,什麼叫做有所為而為?
  • 大徑山:在出世入世間自由徘徊
    出世入世既是人生境界,也是工作方法,從策劃、規劃到計劃就是一種入世、出世、再入世的過程。」這次我們就藉由文光書記的話,來說一說徑山的「合」。四十二章經云: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而禪正是徘徊在出世入世之間的精妙學問。什麼是出世?宗杲禪師年幼時就有絕塵拔俗之英氣,而且「靈根夙具,慧性生知」。12歲時投慧雲齊公禪師門下為沙彌,17歲受具足戒。最終在徑山開辦道場,倡導克勤禪法,於是道業日隆,法緣日盛,「四方納子,靡然紛集,至一千七百。」
  •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1大概是抱憾;今生淪落至此;秉承對古代;生活的灑脫和放蕩不羈嚮往。
  • 「後海有樹的院子」入世可遊走自如,出世便怡然自若
    >來這裡消暑遊玩一番後海景象嘗盡藏匿在胡同中的小吃爆肚、滷煮、灌腸的味道還有誘人的豆汁酸在這裡有院真好入世可遊走自如出世便怡然自若佔地面積:約180平米建築面積:87.6平米院落布局:4北2西裝修情況:居家裝修地理位置:位於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景色怡人,文化氛圍濃厚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而這兩本書,也正是對應著中國的出世與入世:想要入世,就要學仁義道德,而想要出世,就要跟著老子學如何生活。中國人對於這兩種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為什麼說要跟《易經》學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