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入世和出世

2020-12-23 文化旅遊觀察

入世或出世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兩大選擇, 人生有的時候寂寞也是很難耐的。 小的時候一個人在家裡讀書, 暮色漸沉 ,屋內的光開始暗淡下來, 但又不到開燈的時候會有一種空靈悠遠的孤獨。 然後會想外面的世界和未來的路 ,以及要遇到的人, 很多年之後, 不能說見過世面了 ,只能說閱歷增加了一點。 才知道那時候的空靈悠遠其實是一生中美好的時光 ,只是當時不知道 反而覺得難受 。

人生的境界只有到了至大至剛的時候, 才能坦然華山高臥 ,乃至於相位臨門而不動心 。一種人是比較得來的, 富貴場中經過, 眾生覽畢, 覺得實在是顛倒狂妄, 一無是處 ,不堪周旋 ,於是翩然隱去 。

另外一種就更難了, 有生而知之的味道。 就是不必自己去經歷, 觀他人行跡而復瞭然於胸 。其實讀書也能起到這個作用 ,就是不必自己去經歷而達成這種經驗的傳授 ,但隔了一層紙隔的東西就多了。要想深入了解,還要去實踐體會。 這就必須人生經驗的累積。文化的傳承和在時空中的交響共鳴是幾乎永恆的, 這也是立言的有趣之處。 浮生到此, 有無奈之嘆, 微斯人, 吾誰與歸 。

相關焦點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新解
    由於公司的決策權和資源的支配權,集中在管理人員手中,所以在公司內部,管理人員的觀點代表的是絕對的權威,其他所有工作人員都要絕對服從,不服從管理人員的工作人員在公司內部是無法生存的。公司這種形式的存在,使得社會形成了兩種文化形式,即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我想很多人有這樣的體驗:雖然有時我們並不贊同領導的決策,但卻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和執行,除非辭職不幹。想一想我們每個月的房貸,車貸,生活開銷等等,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無條件地服從和執行。在一個組織內部,領導者擁有絕對的權威,他所作出的決定也是絕對正確,下屬也必須絕對的服從,但是,這種正確性只存在於這個組織內部,於是在這個組織內部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道家是怎樣說出世和入世呢?
    道家是怎樣出世和入世的呢?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有的人就會問了,你的意思難道說,不做就等於做了所有的事情,這樣理解就不對了,這裡的無為是指不人為地做事,什麼叫不人為地做事呢?首先這個人和為字加起來是什麼字——偽,偽就是造作,道家反對偽,反對造作,道家是中國哲學,凡是中國哲學都有著同一個立場就是天人合一,只不過儒家是講人,而道家講的是天,按照道家以天的出發點來看,認為人類一切苦惱都來自人類自己,所以道家講的就是要我們做減法,叫做為道而損,損之又損,損就是減少,減少人為的因素。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他早年加入同盟會並任上海分會財務科長,後縱橫實業、金融、藝術等多個領域,集書畫家、實業家、銀行家、慈善家、佛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還先後任中國佛教會會長和全國藝術家協會理事,是研究民國時期上海乃至中國經濟、藝術、佛教、慈善等發展繞不過去的一位重要人物。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 王陽明心學智慧:「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方有不敗人生
    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達到一種境界,方有不敗人生,這種境界就是「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對此,心學大師王陽明有一句話,叫做「我亦愛山仍戀官」。這句話,其實就是向我們闡述「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這一境界。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水滸傳》:智深,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直」者,直來直去,全無半點虛情假意和矯揉造作,說話、行事皆如此,對他人全無半點掩藏之心!其痛快了便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不痛快了亦可酒肉飽餐一頓後讓痛苦煙消雲散,全沒有半點過度,如此,其人生裡大概便和痛苦絕緣。
  • 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中國古代的許多文人,一直都處在「入世」與「出世」的困境之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這句話雖然是孟子說的,但我們普遍認為:「兼濟天下」是儒家精神的體現,「獨善其身」則是道家思想的境界。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況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故言則是不言,不言亦是言,笑罵由人而已!儒釋道三家的出世入世有一個有趣的對比。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
  • 如何才能做到出世和入世,我給您講一講儒家怎麼說
    儒家對於出世是怎樣說的呢?簡要的概括就是無所為而為,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他針對的是有所為而為,我們平時做事情,如果我們從未有過出世的境界那麼我們做事情總是有所為而為,什麼叫做有所為而為?
  • 「入世讀孔孟,出世讀佛老」,人到中年,建議讀讀道德經這3句話
    中國文人界有一句話,叫做「入世讀孔孟,出世讀佛老」。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推崇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之道,那就是——入世與出世。想要入世的人,讀仁、愛、禮,讀讀孔孟皆可,而已入世卻迷茫想出世的人,不妨讀讀老子的《道德經》,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困擾已久,積怨已久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道德經》這三個觀點,尤其是人到中年,若是懂得這三個規則,你就知道自己真正所需、所缺,前途自然會更光明。
  • 入世,做鞠躬盡瘁的人,出世,做寄情山水的人
    用現在話就是說:好動的人就像烏雲閃電,霎時就會無影無綜,又像殘燭孤燈,明暗不定;喜歡清靜的人,猶如熄滅的灰燼和失去生命的枯木。只有在緩動的浮雲下平靜的水面上,才能看到「鳶飛魚躍」的風景,這才算得上是一個有道的人。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唯有認識了自己才能踏出與眾不同的路。
  •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1大概是抱憾;今生淪落至此;秉承對古代;生活的灑脫和放蕩不羈嚮往。總是對於中國傳統知識文化,充滿了無盡的喜愛和迎合,對,就是迎合。這個詞語用的巧妙,灑脫!
  • 「後海有樹的院子」入世可遊走自如,出世便怡然自若
    後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觀山,垂柳拂岸的閒散之地,岸上的民居與居民,周邊的王府和名人故居、四合院更為它鋪陳著京味和歷史的無窮韻味。>來這裡消暑遊玩一番後海景象嘗盡藏匿在胡同中的小吃爆肚、滷煮、灌腸的味道還有誘人的豆汁酸在這裡有院真好入世可遊走自如
  • 道教的世俗與神聖:入世積功累德,出世修仙證道,才能成仙合道
    一、入世濟世的教義宗旨道教是來源於民間的宗教,它是在老百姓最需要它的時候應運而生的,所以它在宣揚出世精神的同時,也洋溢著積極的入世情懷,主動關心社會、關愛他人。道教的入世情懷和濟世功德,都建立在其教義思想的基礎上,宗旨在於以入世的態度達到濟世度世之目標,闡揚大道以裨益社會人群,裨益世教。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而這兩本書,也正是對應著中國的出世與入世:想要入世,就要學仁義道德,而想要出世,就要跟著老子學如何生活。中國人對於這兩種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為什麼說要跟《易經》學生存?
  • 入世戒色還是出世戒色
    因為從生理來說,人是有雄性和雌性荷爾蒙的,再加上性意識的助力,幾乎沒有幾個人可以不色。然而從傳宗接代的角度來說,人人又必須要結婚生子,這就涉及到色的元素。人間哪有不色之理,況且「食色,性也」這句話也大大的增加了色的必要性。可是有的時候,人還真的需要戒色。
  • 大徑山:在出世入世間自由徘徊
    出世入世既是人生境界,也是工作方法,從策劃、規劃到計劃就是一種入世、出世、再入世的過程。」這次我們就藉由文光書記的話,來說一說徑山的「合」。四十二章經云: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而禪正是徘徊在出世入世之間的精妙學問。什麼是出世?宗杲禪師年幼時就有絕塵拔俗之英氣,而且「靈根夙具,慧性生知」。12歲時投慧雲齊公禪師門下為沙彌,17歲受具足戒。最終在徑山開辦道場,倡導克勤禪法,於是道業日隆,法緣日盛,「四方納子,靡然紛集,至一千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