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或出世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兩大選擇, 人生有的時候寂寞也是很難耐的。 小的時候一個人在家裡讀書, 暮色漸沉 ,屋內的光開始暗淡下來, 但又不到開燈的時候會有一種空靈悠遠的孤獨。 然後會想外面的世界和未來的路 ,以及要遇到的人, 很多年之後, 不能說見過世面了 ,只能說閱歷增加了一點。 才知道那時候的空靈悠遠其實是一生中美好的時光 ,只是當時不知道 反而覺得難受 。
人生的境界只有到了至大至剛的時候, 才能坦然華山高臥 ,乃至於相位臨門而不動心 。一種人是比較得來的, 富貴場中經過, 眾生覽畢, 覺得實在是顛倒狂妄, 一無是處 ,不堪周旋 ,於是翩然隱去 。
另外一種就更難了, 有生而知之的味道。 就是不必自己去經歷, 觀他人行跡而復瞭然於胸 。其實讀書也能起到這個作用 ,就是不必自己去經歷而達成這種經驗的傳授 ,但隔了一層紙隔的東西就多了。要想深入了解,還要去實踐體會。 這就必須人生經驗的累積。文化的傳承和在時空中的交響共鳴是幾乎永恆的, 這也是立言的有趣之處。 浮生到此, 有無奈之嘆, 微斯人, 吾誰與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