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做鞠躬盡瘁的人,出世,做寄情山水的人

2021-02-08 邢素愛生活

步入社會的人,沒有不想做一番事業的,沒有不渴望成功的。但具體到行動上,有的眼高手低,有的如履平地平步青雲,有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有的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這裡面既有命運的捉弄也有個人的原因。

《菜根譚》裡有這樣一句話:「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用現在話就是說:好動的人就像烏雲閃電,霎時就會無影無綜,又像殘燭孤燈,明暗不定;喜歡清靜的人,猶如熄滅的灰燼和失去生命的枯木。只有在緩動的浮雲下平靜的水面上,才能看到「鳶飛魚躍」的風景,這才算得上是一個有道的人。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唯有認識了自己才能踏出與眾不同的路。

01、人設還是不設的好

著名演員翟天臨的人設就是學霸級的演員,和人們印象中的演員不一樣。他的演技十分精湛,作品頻出,更何況還是個博士級演員,誰不認為這小夥子前程似錦啊。

可是這車翻得有點快,春風得意之時最容易露出馬失前蹄,就像孔雀開屏一樣,展示最美的一面時,背後就無法直視了。

一場直播,一句「知網是什麼」,讓人質疑他學歷造假,儘管隨後他說「只是開玩笑」,但這玩笑開大了,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上。經過調查,不僅撤銷了他的博士學位,連事業也嚴重受挫。應了「好動者雲電風燈」,從此大屏小屏都再也看不到他了。

你是演員,演好戲就好,何必非要戴那個博士帽。子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你有多大的肚子就端多大的碗,貪多會撐壞的。

02、好靜也要入世

有的人好靜,喜歡做「宅男」「宅女」,把自己關在家中,兩耳不聞窗外事,隱身於高樓大廈中。他(她)如果不作聲,你都不知道他(她)還活著。

與世隔絕無疑將自己置身於頹廢之中,縱然你有滿腹才華,無人知曉也難以展示。

古人好隱居,而隱居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主動歸隱的,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有被迫歸隱的,比如「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見俱是不如人」的羅隱;有躲避災禍的,比如「南山豆苗荒數畝,拂袖先歸去」的元代任昱;更有通過「終南捷徑」進入朝廷的盧藏,以「隱」出名,名揚天下。這當然不是真隱士。

以「隱」出名最深入人心的非諸葛亮莫屬。諸葛亮未出山時,他就結交了許多名流,通過這些名流把自己「臥龍」的名號傳播於世間,使得求賢若渴的劉備慕名而來,三顧茅蘆,勢在必得。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浪得虛名,人家是自比管仲、樂毅的人,「其才不可量也」。

所以不要說生不逢時,更別說世上再無伯樂,才華就像懷孕,時間久了自然就看出來了。

你需要的不是抱怨而是沉澱,不是宅在家裡,而是走出去,領略更寬廣的天地,讓更多的伯樂看到你。當然首先你自己得是匹千裡馬。

03、入世而不沉迷

在該奮鬥的年齡不要說看破紅塵,在浮躁的世間你要學會沉靜。

吃別人不願意吃的苦,受他人不想受的累,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享他人享不到的福。

努力過,拼博過,不管成功與否,都不枉人生一場。不沉迷得失,不計較長短,熙熙攘攘的人海裡保持獨特,高樓大廈裡心靜如水,你就是最真的隱士。

入世,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社會,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世,將塵世繁雜拋之腦後,像陶淵明那樣寄情山水,陶冶情操,貼近自然,感受自然。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智慧:「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方有不敗人生
    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達到一種境界,方有不敗人生,這種境界就是「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對此,心學大師王陽明有一句話,叫做「我亦愛山仍戀官」。這句話,其實就是向我們闡述「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這一境界。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散朝之後,說鹿的人被趙高紛紛治罪甚至處死,而說馬的人則加官進爵,這便是指鹿為馬。雖然現代社會不會存在這麼誇張的事情,但這卻是很常見的事情,為什麼這樣說呢?我想很多人有這樣的體驗:雖然有時我們並不贊同領導的決策,但卻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和執行,除非辭職不幹。想一想我們每個月的房貸,車貸,生活開銷等等,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無條件地服從和執行。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新解
    公司這種形式的存在,使得社會形成了兩種文化形式,即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所以,要想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必須研究適應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做到順勢而為,從而取得最終的成功,這樣的文化便是出世文化,中國古代的兵書,例如《孫子兵法》,便是出世文化的代表,在數千年的之後的今天依然實用。
  • 道家是怎樣說出世和入世呢?
    道家是怎樣出世和入世的呢?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有的人就會問了,你的意思難道說,不做就等於做了所有的事情,這樣理解就不對了,這裡的無為是指不人為地做事,什麼叫不人為地做事呢?首先這個人和為字加起來是什麼字——偽,偽就是造作,道家反對偽,反對造作,道家是中國哲學,凡是中國哲學都有著同一個立場就是天人合一,只不過儒家是講人,而道家講的是天,按照道家以天的出發點來看,認為人類一切苦惱都來自人類自己,所以道家講的就是要我們做減法,叫做為道而損,損之又損,損就是減少,減少人為的因素。
  •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
    嚮往的中國傳統生活丨恐怕做不到出世,唯有入世經歷1大概是抱憾;今生淪落至此;秉承對古代;生活的灑脫和放蕩不羈嚮往。我們緊緊追求的,堅持不懈的,爭名逐利,罷了~寧靜淡然,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恐怕現在的我,還做不到。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並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
  • 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表面上,這兩句話讓中國文人在儒道之間找到平衡,讓他們可以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由選擇,此路不通,就換另一種。但在實際上,這並不容易做到,「入世」不易,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積極投身社會,最終又有幾人能夠真的「兼濟天下」;「出世」也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有幾人可以完全做到「獨善其身」?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談一談入世和出世
    入世或出世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兩大選擇, 人生有的時候寂寞也是很難耐的。 小的時候一個人在家裡讀書, 暮色漸沉 ,屋內的光開始暗淡下來, 但又不到開燈的時候會有一種空靈悠遠的孤獨。然後會想外面的世界和未來的路 ,以及要遇到的人, 很多年之後, 不能說見過世面了 ,只能說閱歷增加了一點。 才知道那時候的空靈悠遠其實是一生中美好的時光 ,只是當時不知道 反而覺得難受 。人生的境界只有到了至大至剛的時候, 才能坦然華山高臥 ,乃至於相位臨門而不動心 。
  • 儒釋道三家出世、入世的對比!
    故言則是不言,不言亦是言,笑罵由人而已!儒釋道三家的出世入世有一個有趣的對比。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
  • 「入世讀孔孟,出世讀佛老」,人到中年,建議讀讀道德經這3句話
    中國文人界有一句話,叫做「入世讀孔孟,出世讀佛老」。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推崇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之道,那就是——入世與出世。想要入世的人,讀仁、愛、禮,讀讀孔孟皆可,而已入世卻迷茫想出世的人,不妨讀讀老子的《道德經》,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困擾已久,積怨已久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道德經》這三個觀點,尤其是人到中年,若是懂得這三個規則,你就知道自己真正所需、所缺,前途自然會更光明。
  • 如何才能做到出世和入世,我給您講一講儒家怎麼說
    儒家對於出世是怎樣說的呢?簡要的概括就是無所為而為,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他針對的是有所為而為,我們平時做事情,如果我們從未有過出世的境界那麼我們做事情總是有所為而為,什麼叫做有所為而為?
  • 《水滸傳》:智深,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其亦知曉自己之將死,於是,叫人為其沐浴更衣,安詳西去,全無將死之人的哭哭啼啼,這捨不得,那放不下,瀟灑!對於智深,這個殺人無數之人,得此善終,難得,善哉。從入世的角度而言,智深亦是活的非常痛快之人!喜了悲了,都不染其一顆明澈之心,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瀟灑,痛快!
  • 紅塵間,寄情山水,心曠神怡
    也許,你同我一樣,不曾涉足,亦不曾抵達過那樣美麗的地方,但也早已在心中,為自己描摹出一幅水墨丹青的水墨畫,穿過流年的罅隙,或將自己安放在文字間,在紅塵中修行,心卻遊蕩在山水之間。紅塵間,寄情山水,心曠神怡。唐代戴叔倫在《題稚川山水》中寫道:「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 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原標題: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 大徑山:在出世入世間自由徘徊
    關於徑山,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徐文光曾說過:「要在山水之間自由徜徉、在出世入世間自由徘徊。
  • 寄情於山水之間——精品山水畫折射人生感悟
    提筆繪山水,抒情天地間。山水畫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的最愛,是畫家對大自然景色的讚美,也是對人生感悟的一種刻畫。古語有云:江山美如畫,人生苦無涯。這大好的河山與柴米油鹽的生活一對比,往往能折射出許多對人生的感悟與體會。今天與大家分享幾幅精品山水畫,一起來品讀畫中的人生感悟吧。
  • 入世戒色還是出世戒色
    因為從生理來說,人是有雄性和雌性荷爾蒙的,再加上性意識的助力,幾乎沒有幾個人可以不色。然而從傳宗接代的角度來說,人人又必須要結婚生子,這就涉及到色的元素。人間哪有不色之理,況且「食色,性也」這句話也大大的增加了色的必要性。可是有的時候,人還真的需要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