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2020-12-23 萬卷縱橫眼欲枯

中國古代的許多文人,一直都處在「入世」與「出世」的困境之中。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這句話雖然是孟子說的,但我們普遍認為:「兼濟天下」是儒家精神的體現,「獨善其身」則是道家思想的境界。

表面上,這兩句話讓中國文人在儒道之間找到平衡,讓他們可以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由選擇,此路不通,就換另一種。但在實際上,這並不容易做到,「入世」不易,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積極投身社會,最終又有幾人能夠真的「兼濟天下」;「出世」也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有幾人可以完全做到「獨善其身」?於是乎,孔夫子「以天下為己任」,卻只能「厄於陳蔡」,陶淵明一心歸隱也不得不「為五鬥米而折腰」。悲乎!

「入世」與「出世」,這個困擾了無數古代文人的問題,也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無數英雄人物的精神困局。

金庸從小受中國傳統文學的薰陶,他的武俠小說,寫得雖然是俠士,是武者,但許多人物身上都能夠體現出中國傳統文人的情懷。亦俠亦儒,或者說陽俠陰儒,是金庸武俠小說中許多人物的共性。

他在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中塑造的主人公就是一個文人公子。陳家洛一出場,「身穿白色長衫,臉如冠玉,似是個貴介子弟……」他出身顯貴,是江南名門陳世館的公子,這些都是舊小說描寫儒士的慣常手法。雖然陳家洛有一個江湖怪俠師父,更是江湖第一大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但他的文學修養、聰明才智、風流倜儻,還有行事風格,都和身邊的一大批江湖草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說他是俠士,不如說他是一個儒生。他一心恢復漢家河山,以天下為己任,為此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愛情,更是儒家情懷的集中體現。

類似的還有《碧血劍》的主人公袁承志。他是袁崇煥的兒子,在父親死後,其舊部教他讀書寫字。袁崇煥雖然是明朝大將,但本是一個儒生,是一個甘願為國犧牲、憂國憂民的儒家學者。袁承志以父親為標榜,繼承了父親的思想,所以他為人沉穩,處處以國事為先,他的俠義行為完全是儒家思想的另一種體現。雖然他屢得奇遇,學成了一身驚人武功,但他從骨子裡就不是一個江湖人物。

在金庸筆下,儒和俠結合地最突出的,或者說最能夠體現儒家精神的俠士,無過乎郭靖和蕭峰。

郭靖是金庸小說中最著名的大俠,那句「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名言也是借他的嘴說出的。

從《射鵰英雄傳》到《神鵰俠侶》,我們見證了一個受人崇敬的大俠的煉製過程,也見證了一個儒家仁人志士的煉製過程。

一個真正的俠士,一個真正的儒者,既要有先天素質,也需要後天的培養。而郭靖正好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少年時,他雖然遲鈍木訥,但有著一顆天然的赤子之心。這份與生俱來的俠氣,讓他救哲別,救華箏,助鐵木真解圍,皮鞭和恐嚇,豹子的利口,甚至千軍萬馬的重重包圍,都不能阻擋他的俠義行為。

當然,對於他思想的形成,母親李萍的言傳身教,江南七怪、丘處機馬鈺還有洪七公的諄諄教誨,更是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母親李萍雖然只是一個普通婦女,江南七怪和洪七公也都是市井之人,但在他們身上,卻最能體現傳統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要求。所以,郭靖雖然沒讀過多少書,沒有大儒的文化修養,但他的一生,光明磊落,誠實守信,克己復禮、打抱不平是為義,捨己救人、忠恕待人是為仁,處處堪稱儒家人格的典範。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兼濟天下」的儒家情懷。

郭靖的一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反金和抗元。反金很容易,因為金國王子完顏洪烈是他的殺父仇人,這種國恨家仇是母親從小就給他灌輸的。但抗元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心理的掙扎:他在蒙古長大,接受了蒙古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周圍的人對他很好,這裡有他的結義兄弟(拖雷),有他的師長(哲別),他還為成吉思汗立過許多功勞,差一點就成了成吉思汗的「金刀駙馬」。

所以,抗元更像是在對抗以往的生活,是對抗另一個自己。但面對「大義」,這些都不再是問題。

攻打花剌子國時,郭靖擔任主帥,但之後蒙古軍的屠城卻讓他愧疚萬分,他明白了侵略者的可怕,進而萌生出對侵略的反抗。他要保護那些弱小的民眾,讓他們無須面對侵略者的屠刀,為此,他可以犧牲一切。

不僅是郭靖,就連他的母親李萍,也可以為此毅然地獻出生命,李萍臨死時告訴郭靖,他雖然在蒙古長大,但流的是華夏的血液,他名字就是要他記住靖康之恥。這些更堅定了他保衛南宋的決心,他放棄了在蒙古的高官厚祿,放棄了桃花島的安逸生活,毅然來到襄陽,成為了「義守襄陽」的郭大俠,這一守就是幾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是儒家精神的最高體現。

同樣能夠體現這一精神的,還有蕭峰(喬峰)。

蕭峰和郭靖的身世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郭靖是在蒙古長大的漢人,蕭峰是由漢人養大的契丹人,他們都曾手握重兵,都處在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時候。

在最關鍵的時刻,他們都毫不猶豫的放棄戰略優勢方的榮華富貴,一個站在父母之國,一個站在養育之邦。讓他們做出這種選擇的,其實就是儒家的自我犧牲精神。他們放棄富貴權勢,甚至放棄生命,是因為他們把百姓的苦難放在了第一位,他們或力抗敵軍,或竭力避免戰爭,都是為此。而且,他們都知道自己的所選擇道路的艱難,但都並沒有退縮和猶豫,這就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但是,這些具有儒家精神的俠士們都難以避免各自的人生困境。陳家洛失敗退隱,袁承志遠赴海外,郭靖襄陽殞生,蕭峰自盡身亡……

他們無法逃脫的歷史的宿命,他們在世間奮力拼爭卻最終一事無成。乾隆皇帝不會恢復漢家天下,李自成不會建立袁承志所期望的政權也無法阻擋清兵的入關,郭靖不能挽救南宋滅亡的命運,蕭峰也不能解開遼宋之間的仇怨……

和中國古代文人的「入世」之路一樣,想要實現理想真的很難。於是,「出世」的思想也就應運而生了。

陳家洛的歸隱,袁承志的出海,其實就是「入世」不得之後的「出世」,金庸為這些江湖俠士們找到了道家思想(當然,在一些作品和一些人物身上,還有佛家、墨家思想的印記,此處不論)。

於是,陳家洛學會了以道家哲學為基礎的「庖丁解牛拳」,《碧血劍》裡出現了一個秉性率真的「金蛇郎君」,《倚天屠龍記》的主人公張無忌則一直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在儒家與道家之間徘徊猶豫……

在「入世」和「出世」之間艱難抉擇的還有金庸最後一部作品《鹿鼎記》的主人公韋小寶。這個市井小流氓出身的人物,似乎完全沒有儒家和道家的精神氣質,在官場和江湖都混得如魚得水。但不可否認的是,韋小寶雖然貪財好色,卻依然堅守著一條道德底線,那就是「義氣」。為了義氣,他不肯出賣「天地會」的朋友,為了義氣,他不肯奪取「小玄子」的江山。也正因為此,在雙方的逼迫下,他只能選擇「出世」,帶著七個老婆詐死埋名。

道家「出世」思想表現的最為突出的,是和郭靖、蕭峰截然不同的另一類俠士——楊過和令狐衝。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在道家看來,世俗的一切變化,在實質上並無差別。道家人物,既不看重塵世的興衰、朝代的變遷,也不注重個人的名利得失,他們講求的只是自我的「全性保真」,一切選擇都是從順從本心出發。

所以,和儒俠相比,道家之俠更加率真隨性。他們追求人的個性與天真,就像莊子所說的「聖人法天貴真,不苟於俗」(《莊子·漁父》)一樣;他們還追求絕對的自由,追求一種「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莊子·逍遙遊》的精神境界。

這些,在楊過和令狐衝的身上都有完美的體現。

楊過為人處世不像郭靖那樣善惡分明,完全是憑自己個感情,他說過:「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所以,大惡人歐陽鋒對他好,就真心認為義父,甚至覺得要比人人敬仰的郭靖夫婦要可親可愛得多。古墓派的孫婆婆對他好,他就可以不顧後果地叛出名門正派全真教。

令狐衝的為人處世也完全符合道家的隨性,採花大盜田伯光也好,魔教的向問天也罷,恆山派的尼姑也好,少林武當的和尚老道也罷,無論貧富貴賤正邪,只要意氣相投,就是朋友。

道家對禮教的蔑視,也是他們身上最閃光的地方。

小龍女是楊過的師父,他卻堅持娶她為妻。宋人眼中的師徒倫理綱常,楊過不是不懂,而是偏不放在眼裡,就像他和黃藥師說的那樣:「師徒不許結為夫妻,卻是誰定下的規矩?我偏要她既做我的師父,又做我的妻子。」甚至面對郭靖即將打下來的致命的一掌,他依然不變:「我一定要娶我姑姑作妻子。你不準許,就打死我好啦。」

令狐衝也是個傳統禮教的背叛者。作為「君子劍」的弟子,他卻總是不能遵守華山派的那些門規,那些打著「仁義忠信」幌子的條條框框,和他的本性實在是格格不入。他好酒放曠,行止不謹,是一個典型的江湖浪子,卻也正體現出了道家人物的人格魅力。讀《笑傲江湖》,令狐衝真有「禮教豈為我輩設」的晉人風度。

老子曾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道德經》)莊子也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胠篋》)道家蔑視禮教的虛弱,重視人的自然本性,楊過、令狐衝就是這種抱樸含真、表裡如一的道家之俠。

但是,道家之俠的「出世」理想也是不容易實現的。

楊過沒有「以天下蒼生為念」,只想和「姑姑」快快活活的在古墓生活,但卻總是捲入宋朝和蒙古的紛爭之中。

楊過三次幫助郭靖抵抗蒙古:第一次是為了報父仇和忽必烈合謀設計殺死郭靖,在最後關頭被郭靖感動,轉而奮力幫助郭靖,說明他不能完全把國家百姓拋在腦後;第二次他打著給郭襄過生日的旗號,割了兩千蒙古兵將的耳朵,燒了蒙古二十萬大軍的糧草,揭穿了霍都王子的陰謀,若說只是為了讓郭襄這個小姑娘高興一下,那人們也就不會稱他為大俠了;最後一次,他助宋軍殺死了蒙哥,解了襄陽之危,自己說是為了報答老天,「此生與龍兒相會,老天爺實在待我至厚」,其實還是內心家國情懷的體現。

在放下與放不下之間,他其實一直在徘徊,雖然最後選擇了功成身退,和小龍女攜手歸隱古墓。但就像他初入古墓面對小龍女問題時的猶豫一樣,他真的能把古墓外的萬丈紅塵完全置諸腦後嗎?

令狐衝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厭惡者,甚至是逃避者,他只想在江湖底層快快樂樂的生活,喝酒,打架,和小師妹說說情話,如此而已。但江湖紛爭卻是躲不掉的,蒙冤,被逐,得練神功,救任我行,殺東方不敗,抗左冷禪……他這個只想做個小人物的人,他的一舉一動卻無不改變著江湖的權力格局,自己也深陷江湖的權利鬥爭之中。於是,像他這樣一個無爭無欲的人,卻還是做了恆山派掌門,也差點加入日月教,成為「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教主繼承人。

在小說結尾,楊過和令狐衝貌似都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歸隱世外,琴瑟和諧。可是,如果我們追問一句,終南山的「活死人墓」和杭州西湖的「孤山梅莊」就真的是世外桃源嗎,他們就真的能遠離塵世嗎?

這個問題,金庸沒有給出答案,但根據世俗經驗,我們知道,「出世」往往也是不可容易的,就像另一位武俠小說家古龍所說的那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入世」與「出世」,真的是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困擾了中國古代的無數文人,也困擾著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無數英雄。

相關焦點

  • 金庸武俠小說為什麼經久不衰?金庸將武和俠演繹到了極致
    古龍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在藝術上也不拘於常規,獨闢蹊徑。他追求人物的超常怪異、精神的絕對自由,氣氛的詭譎駭人,語言的簡練機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金庸小說一出世就引領風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更是「四海翻騰雲水怒,東南亞震蕩風雷激」。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五湖四海,金庸小說迅速進入內地,暢銷速度和傳播速度可謂「七百裡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直接在華人世界樹立起牢固的文學經典形象。
  • 金庸武俠小說裡武學的藝術轉變
    傳統武術已無用武之地,舊派武俠興起,以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為代表,尋仙修道、飛劍吐氣、採陰補陽,幾近怪力亂神的荒誕武俠小說。這類小說符合民眾的心理,在孱弱的舊中國,宛如精神鴉片進行自我麻醉。戰亂的年代,人們需要的不是安寧而是安慰。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他早年加入同盟會並任上海分會財務科長,後縱橫實業、金融、藝術等多個領域,集書畫家、實業家、銀行家、慈善家、佛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還先後任中國佛教會會長和全國藝術家協會理事,是研究民國時期上海乃至中國經濟、藝術、佛教、慈善等發展繞不過去的一位重要人物。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新解
    公司這種形式的存在,使得社會形成了兩種文化形式,即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而那些位於公司內部的工作人員,十分渴望成為公司的管理者,獲得公司資源的決策權,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入世文化》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逐漸形成,《厚黑學》便是這種文化的代表。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秦二世時,趙高成為宰相,一天上朝,趙高牽來一頭鹿,獻給秦二世,說這是一匹好馬,秦二世說:這明明是一頭鹿,怎麼可能是馬呢?趙高對秦二世說:你可以問一問下面的這些大臣。大臣們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散朝之後,說鹿的人被趙高紛紛治罪甚至處死,而說馬的人則加官進爵,這便是指鹿為馬。
  • 《水滸傳》:智深,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其仿佛佛陀派來專門消除世間之「魔」的,所到之處,「魔鬼」們一個個鬼哭狼嚎,叫看官心內好一個爽!但智深不幹,他用他強有力的拳頭一次次向這個世界宣誓,這世間終究還是有正義的,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不會缺席。其亦知曉自己之將死,於是,叫人為其沐浴更衣,安詳西去,全無將死之人的哭哭啼啼,這捨不得,那放不下,瀟灑!
  • 為何說金庸最好的武俠小說是天龍八部?看完懂了
    金庸的武俠陪伴我從少年到如今數十年,去年我還買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全套,整天放在枕邊,隨時翻開,走入俠的世界快意恩仇,那麼金庸先生如此多的武俠小說,哪一部才算得上是巔峰之作呢?我們知道金庸先生寫過很多經典武俠小說,而這部《天龍八部》是排在中晚期的作品,此時金庸還不到40歲,年富力強,也告別了之前的幻想路線,對人性的理解多了些層次也多了些拷問,這是精神上的一個跨越,再加上之前的文筆淬鍊,歷史文化的積澱,故事脈絡的把控,這些內力適時的共同作用於這部小說,於是,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 金庸,古龍,梁羽生寫的武俠小說,那個更勝一籌
    金庸,古龍,梁羽生都是新派武俠作家。這三個人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金庸迷想必都知道,這兩句詩分別代表著金庸的十四部作品的名字。金庸的十四部作品。本本都是精品,特別是《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神鵰俠侶》、更是受到讀者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人物經歷比較坦坷,但卻都能在絕境中迸發,學得了絕世武功,娶得美嬌娘。金庸的小說注重於人性的描寫,和情節的層層鋪墊,由淺入深。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道家是怎樣說出世和入世呢?
    道家是怎樣出世和入世的呢?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有的人就會問了,你的意思難道說,不做就等於做了所有的事情,這樣理解就不對了,這裡的無為是指不人為地做事,什麼叫不人為地做事呢?舉個例子,人都要吃飯,因為天道規定,天道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胃,所以吃飯這件事情合乎天道,如何吃飯呢?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金庸武俠小說:郭靖的三個歷史原型人物,其中一個投降元朝……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郭靖夫婦鎮守襄陽數十年。最後在蒙古決心滅宋的時候,襄陽終究是難以抵抗而失守。郭靖夫婦以身殉國,演繹了一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然而真實的歷史背景卻不是這樣,郭靖分別出自三個歷史人物原型。
  • 同樣寫武俠小說,金庸、梁羽生功成名就,他卻貧病交加!
    就拿金庸來說,1955年,金庸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以「金庸」為筆名擬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而這位武俠小說家,早在1938年,就因在《庸報》連載《十二金錢鏢》而一舉成名。但最終結局卻是貧病交加,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逝世,年僅67歲。 他,就是宮白羽。
  • 武俠小說入門指南,後金庸古龍時代的江湖入口
    武俠小說慢慢的從報紙連載,到人手一本傳閱,到席捲全部電視劇熒幕只用了短短幾十年,而現在淡出主流舞臺也只用了短短十幾年。武俠小說是一代人的精神支柱。馬雲也被稱作風清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變成了我們俠文化的標語。
  • 金庸武俠小說中有哪些傳統文化的體現?
    一.武學中的哲學文化「武戲文唱」是金庸小說的一大特點。金庸在武功打鬥尤其是在武功招數的描寫上融入中國古代的成語故事、歷史典故等等,是所有讀者的一個共識。在奠定金庸新派武俠小說盟主地位的名著《射鵰英雄傳》中就有這方面精彩的描述。
  • 曾經年少,金庸武俠小說裡的俠客夢,有多少人是熬夜讀完的?
    而對武俠小說卻一直沒產生興趣,想不到人到中年了,卻迷上了金庸武俠小說。在金庸先生構建的那個武俠世界裡,他筆下的江湖恩怨,兒女情長深深吸引了我,最近一直在讀金庸武俠小說,有時還熬夜讀,簡直快到了痴迷的地步(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似乎有點瘋狂哈)。
  • 金庸武俠小說中,將武功的最高境界定義為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無...
    這三者之間的界限是存在的,但有些作品也不是截然劃分的,往往以前一種寫法為主,逐漸摻入後一種的成分;或以後一種寫法為主,而僅以前一種為引端。」民國的舊武俠小說,以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和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為代表,這種奇幻仙俠風格,那時隱隱成為了武俠小說的「正統」。直到古龍大紅大紫之前,臺灣俠壇皆以奇幻仙俠為「正統」。如果說臺灣武俠小說對舊武俠小說繼承更多的話,香港的情形則大不同。
  • 飛雪連天射白鹿,金庸武俠小說書名的意思你都清楚嗎
    金庸先生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界的宗師泰鬥,給我們貢獻了一個個光怪陸離又充滿人情世味的瑰奇世界。眾所周知,金庸一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除了越女劍以外,其他14部的小說被金庸概括為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武俠小說迷對這15部小說的內容都如數家珍,但相信還是有不少人對書名的含義不是十分理解。
  • 假冒金庸古龍的2本武俠小說,明知道是贗品,還是讀得津津有味
    在那個時候,武俠小說冒牌貨非常流行,大量武俠小說都披著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外衣」而招搖賺騙,雖然魚目混珠,其中卻不乏良品小說。有些武俠迷明知道這些武俠小說是偽作,卻還是看得很起勁,可能這就是對武俠小說的熱愛吧。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20年的武俠迷。
  • 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沒有一本以唐朝為背景?
    我個人認為金庸的小說裡面沒有以大唐為背景,主要是因為在別的朝代的中國一直處於一種被周邊國家騷擾渾河欺壓狀態,而唐朝過於強大,一直在欺負和碾壓周邊國家和部落,所以用唐朝為背景沒有充分體現出民族大義。另外從大方面來講,古龍梁羽生的作品,也基本上都沒有以唐朝為背景,因為這些武俠小說泰鬥們,一直是繼承了舊派或者北派武俠小說的影響。而那些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師創作的作品,比如《臥虎藏龍》、《鷹爪王》、《十二金錢鏢》等,大多數都是以清朝為背景。這些小說創作者們一直處於清王朝覆滅辛亥洗禮之後,反清傳奇故事的民間發酵期,這個時候的民族情結和俠義精神一直在蓬勃湧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