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金庸的小說裡面沒有以大唐為背景,主要是因為在別的朝代的中國一直處於一種被周邊國家騷擾渾河欺壓狀態,而唐朝過於強大,一直在欺負和碾壓周邊國家和部落,所以用唐朝為背景沒有充分體現出民族大義。
而恰恰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大師的寫作手法,主要是為了能夠體現民主大義,增強觀眾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感下,民主之間的矛盾加深會挑起讀者的一種心理落差。
比如北宋年間的《天龍八部》,南宋末年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元末的《倚天屠龍記》,明末的《闢邪劍》,還有清初的《書劍恩仇錄》和《鹿鼎記》,以及年代不明的《笑傲江湖》和《俠客行》這些的作品。
之所以不以唐朝為背景,很明顯我們能看出這些朝代基本上都是與別的國家處於戰爭狀態。所以它們很容易能夠挑起讀者的裡的一種民主大義來,觀眾更喜歡這樣的作品。
另外從大方面來講,古龍梁羽生的作品,也基本上都沒有以唐朝為背景,因為這些武俠小說泰鬥們,一直是繼承了舊派或者北派武俠小說的影響。而那些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師創作的作品,比如《臥虎藏龍》、《鷹爪王》、《十二金錢鏢》等,大多數都是以清朝為背景。
這些小說創作者們一直處於清王朝覆滅辛亥洗禮之後,反清傳奇故事的民間發酵期,這個時候的民族情結和俠義精神一直在蓬勃湧動中。
此外,因為出生年代的原因使得他們更了解清朝時期真正的江湖,比如當時的鏢局,幫會等等,而這一些的素材比較真實,但也僅限於清朝時機,所以這一些武學泰鬥想要寫真實的武俠就要樹立正確的清朝江湖,要尊重歷史軌跡,不能完全架空歷史隨意穿越。
另外,為什麼說金庸的武俠背景沒有發生在唐朝,我個人覺得這與金庸先生的個人歷史偏好有關。或許是當時查家在明清時期有一點名氣的關係,所以金庸更喜歡寫明朝和清朝的一些江湖傳奇。
總的來說從最早以前的那一些武俠小說開始發展到金庸古龍梁羽生這裡,他們的文筆更趨向於民族大義,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就已經完全深入到民族大義中。
因為從異族的入侵來探討江湖問題,才能更有效的煽動讀者的情緒,最代表廣大人民心中想法的人就是金庸筆下的那些主角們。這些主角生在亂世中,遇到的處境使得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未完成的武俠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等。
如果在盛世大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相當個大俠也是十分苦難的事,縱有盜匪橫生,也有官府解決,那些大俠分分鐘「下崗。」
從人性觀的角度來講,弱者是最容易遭受同情的,不管是國家、朝代還是個人,因為從剛開始的弱者,到後來的奇遇,再到奮起反抗,最後成為一代大俠,這裡面就寄託了每一個讀者心中的一種武俠情結。
唐朝時期,國家富強軍事強盛,一直以武力碾壓異族,作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劍之所指皆為王土。所以原因就很明了,用唐朝歷史為背景無法完全的體現民族之間的矛盾,也無法體現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那種武俠情結。
在沒有這種情感抒發的環境下,觀眾也沒有一種從逆境中生長後成為一代大俠的那種江湖,觀眾不一定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