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沒有一本以唐朝為背景?

2021-02-08 浩瀚的文史

我個人認為金庸的小說裡面沒有以大唐為背景,主要是因為在別的朝代的中國一直處於一種被周邊國家騷擾渾河欺壓狀態,而唐朝過於強大,一直在欺負和碾壓周邊國家和部落,所以用唐朝為背景沒有充分體現出民族大義。

而恰恰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大師的寫作手法,主要是為了能夠體現民主大義,增強觀眾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感下,民主之間的矛盾加深會挑起讀者的一種心理落差。

比如北宋年間的《天龍八部》,南宋末年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元末的《倚天屠龍記》,明末的《闢邪劍》,還有清初的《書劍恩仇錄》和《鹿鼎記》,以及年代不明的《笑傲江湖》和《俠客行》這些的作品。

之所以不以唐朝為背景,很明顯我們能看出這些朝代基本上都是與別的國家處於戰爭狀態。所以它們很容易能夠挑起讀者的裡的一種民主大義來,觀眾更喜歡這樣的作品。

另外從大方面來講,古龍梁羽生的作品,也基本上都沒有以唐朝為背景,因為這些武俠小說泰鬥們,一直是繼承了舊派或者北派武俠小說的影響。而那些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師創作的作品,比如《臥虎藏龍》、《鷹爪王》、《十二金錢鏢》等,大多數都是以清朝為背景。

這些小說創作者們一直處於清王朝覆滅辛亥洗禮之後,反清傳奇故事的民間發酵期,這個時候的民族情結和俠義精神一直在蓬勃湧動中。

此外,因為出生年代的原因使得他們更了解清朝時期真正的江湖,比如當時的鏢局,幫會等等,而這一些的素材比較真實,但也僅限於清朝時機,所以這一些武學泰鬥想要寫真實的武俠就要樹立正確的清朝江湖,要尊重歷史軌跡,不能完全架空歷史隨意穿越。

另外,為什麼說金庸的武俠背景沒有發生在唐朝,我個人覺得這與金庸先生的個人歷史偏好有關。或許是當時查家在明清時期有一點名氣的關係,所以金庸更喜歡寫明朝和清朝的一些江湖傳奇。

總的來說從最早以前的那一些武俠小說開始發展到金庸古龍梁羽生這裡,他們的文筆更趨向於民族大義,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就已經完全深入到民族大義中。

因為從異族的入侵來探討江湖問題,才能更有效的煽動讀者的情緒,最代表廣大人民心中想法的人就是金庸筆下的那些主角們。這些主角生在亂世中,遇到的處境使得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未完成的武俠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等。

如果在盛世大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相當個大俠也是十分苦難的事,縱有盜匪橫生,也有官府解決,那些大俠分分鐘「下崗。」

從人性觀的角度來講,弱者是最容易遭受同情的,不管是國家、朝代還是個人,因為從剛開始的弱者,到後來的奇遇,再到奮起反抗,最後成為一代大俠,這裡面就寄託了每一個讀者心中的一種武俠情結。

唐朝時期,國家富強軍事強盛,一直以武力碾壓異族,作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劍之所指皆為王土。所以原因就很明了,用唐朝歷史為背景無法完全的體現民族之間的矛盾,也無法體現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那種武俠情結。

在沒有這種情感抒發的環境下,觀眾也沒有一種從逆境中生長後成為一代大俠的那種江湖,觀眾不一定買帳。

相關焦點

  • 曾經年少,金庸武俠小說裡的俠客夢,有多少人是熬夜讀完的?
    年少時,喜歡讀瓊瑤的愛情小說,時常為小說裡主人公的愛恨情仇或哭或笑或生愁傷神。而對武俠小說卻一直沒產生興趣,想不到人到中年了,卻迷上了金庸武俠小說。在金庸先生構建的那個武俠世界裡,他筆下的江湖恩怨,兒女情長深深吸引了我,最近一直在讀金庸武俠小說,有時還熬夜讀,簡直快到了痴迷的地步(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似乎有點瘋狂哈)。
  • 金庸武俠小說為什麼經久不衰?金庸將武和俠演繹到了極致
    儘管古龍的六十多部武俠小說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他仍以自己的獨門刀法為稱霸寶島,與梁羽生、金庸分庭抗禮,有的古龍迷甚至把古龍的成就排在金庸和梁羽生之上。 我們且不管金庸、古龍、梁羽生誰的武俠小說寫得更好,也不管三人誰的地位更高,我們只談談金庸,談談金庸的武俠小說到底有什麼價值,為什麼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 金庸武俠小說裡武學的藝術轉變
    傳統武術已無用武之地,舊派武俠興起,以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為代表,尋仙修道、飛劍吐氣、採陰補陽,幾近怪力亂神的荒誕武俠小說。這類小說符合民眾的心理,在孱弱的舊中國,宛如精神鴉片進行自我麻醉。戰亂的年代,人們需要的不是安寧而是安慰。
  • 可能是金庸,也可能是古龍,聊聊人生第一回看的武俠小說
    在青莓第一次接觸武俠小說的年代,我們都還叫武打小說——這可能是針對武打電影的一個專業詞彙。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很有記憶的、很親切很熟悉的詞,現在聽到這個詞的頻率很低了。現在叫武打小說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只有在零落的還在存活的舊書店裡聽到一些舊書店的老闆還說武打小說這個詞。
  • 武俠小說入門指南,後金庸古龍時代的江湖入口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我們想拜讀金庸先生的作品,應該從哪本讀起呢?第一集閱讀社按照我們的閱讀感分級,選出了一本最適合入門金庸先生作品的書。《笑傲江湖》閱讀感:三星 推薦語:瀟灑。後金庸古龍時代武俠小說人們常說武俠落寞了,其實現在很多作品都是武俠,都有著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作品的影子,也有很多很優秀的武俠作品,只是他們不筆出兩位先生罷了。
  • 王小波年輕時痴迷金庸的武俠小說,還曾苦練過鐵砂掌
    有一次,他們從朋友那裡找來了一本武俠小說《飛紅巾》,是梁羽生先生的大作。《飛紅巾》是連載於周末報時的名字,後來與《草莽龍蛇傳》一起結集出版時取名為《塞外奇俠傳》。 王小波、王小平兄弟如獲至寶,由這部小說迷戀上了武俠小說。他們到處搜尋武俠小說時,又接觸到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作品《碧血劍》。
  • 金庸武俠小說中,將武功的最高境界定義為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無...
    ,故事的背景雖仍是人世社會,但已逐漸失去現實的色彩;第三種則是敘述虛妄的劍仙鬥法,故事多出幻想,比前者更為惡化。這三者之間的界限是存在的,但有些作品也不是截然劃分的,往往以前一種寫法為主,逐漸摻入後一種的成分;或以後一種寫法為主,而僅以前一種為引端。」民國的舊武俠小說,以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和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為代表,這種奇幻仙俠風格,那時隱隱成為了武俠小說的「正統」。直到古龍大紅大紫之前,臺灣俠壇皆以奇幻仙俠為「正統」。如果說臺灣武俠小說對舊武俠小說繼承更多的話,香港的情形則大不同。
  • 同樣寫武俠小說,金庸、梁羽生功成名就,他卻貧病交加!
    就拿金庸來說,1955年,金庸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以「金庸」為筆名擬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而這位武俠小說家,早在1938年,就因在《庸報》連載《十二金錢鏢》而一舉成名。但最終結局卻是貧病交加,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逝世,年僅67歲。 他,就是宮白羽。
  • 金庸,古龍,梁羽生寫的武俠小說,那個更勝一籌
    ①梁羽生寫的小說比較正統,注重於一招一式的武功描寫,在梁羽生的小說看不到那種大氣磅礴的情矛,梁羽生寫的主人公,故事情節也比較單一化,沒有金庸那種層層鋪墊,而且文學造詣上梁羽生顯然不如金庸的②金庸有十四部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倆句詩詞可以代表金庸的作品,
  • 金庸《笑傲江湖》的兩本續書,一本有名一本沒名,湊合著看吧
    金庸的武俠小說長盛不衰,哪怕是武俠沒落的現在,金庸小說依然能夠賣出不錯的銷量。相比其他武俠作者,金庸的確是獨一檔的明星了。如果時光回到武俠熱的當年,我們會發現那時候有大量跟風、模仿、冒名頂替金庸的小說,還有不少金庸武俠續集。比如說,《九陰九陽》啦,《風流老頑童》啦,都相當流行呢。《笑傲江湖》是金庸的代表作,自然也有不少續集。
  • 假冒金庸古龍的2本武俠小說,明知道是贗品,還是讀得津津有味
    在那個時候,武俠小說冒牌貨非常流行,大量武俠小說都披著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外衣」而招搖賺騙,雖然魚目混珠,其中卻不乏良品小說。有些武俠迷明知道這些武俠小說是偽作,卻還是看得很起勁,可能這就是對武俠小說的熱愛吧。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20年的武俠迷。
  • 金庸、梁羽生締造的武俠世界,為啥都不以秦朝為背景?
    縱觀金庸梁羽生所有作品,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故事背景,涉及明清元宋以此成遞減形式,清朝最多再往前至多寫到唐,秦漢末年都不曾有。為什麼他們寫盡其他朝代,獨獨放過了秦朝這個大一統,橫掃六合的傳奇時代,到此戛然而止呢?
  • 女性為主角的武俠小說,作者是金庸梁羽生臥龍生,各有千秋
    大家都知道,武俠小說的主角一般都是男性。因為江湖更多的是廝殺和爭鬥,更多是仇恨和風波。不過,也有一些以女性為主角的武俠小說,成為了武俠世界的一抹亮色。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20年的老書蟲。今天我和大家聊聊女性為主角的武俠小說,作者分別是金庸、梁羽生、臥龍生,風格各有千秋,書荒時候可以看看。
  • 從首訂2200寫到均訂破萬,這本金庸武俠背景的網遊小說火了!
    這本新達成這一成就的小說名叫《我能提取熟練度》,是一本比較小眾向的武俠網遊小說。 在網文裡,如今的主流小說分類是玄幻仙俠、歷史都市,武俠、遊戲這些分類雖然還在,其熱度相比於以往是下跌了很多的。 不過時間久了,總有人能從這樣的小眾分類中殺出來,也不得不讓人感慨網文的生命力了。 這本小說是在八月的最後一天達成萬訂成就的。
  • 假冒金庸和柳殘陽的2本武俠小說,冒名頂替,卻讓人念念不忘
    隨著新版《鹿鼎記》的播出,金庸武俠再次成為網友的討論焦點。在如今武俠沒落的年代,大概只有金庸、古龍等寥寥數人的武俠小說才有討論的價值。時光回到幾十年前,那時候武俠小說真是一股通俗文化旋風,吹遍大江南北,引起無數讀者瘋狂。
  • 飛雪連天射白鹿,金庸武俠小說書名的意思你都清楚嗎
    金庸先生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界的宗師泰鬥,給我們貢獻了一個個光怪陸離又充滿人情世味的瑰奇世界。眾所周知,金庸一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除了越女劍以外,其他14部的小說被金庸概括為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武俠小說迷對這15部小說的內容都如數家珍,但相信還是有不少人對書名的含義不是十分理解。
  • 蹭金庸熱度的3個武俠作者,沒有金庸的水平,卻曾經風靡一時
    武俠小說早已經沒落了,但是武俠情懷還在。當年很多人都是熬夜看武俠,打著個手電筒,躲在被窩裡,看得頭昏眼花,心裡卻高興極了。在武俠小說領域,金庸就是王者。而在當年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金庸到底寫了多少小說,於是就有出版社和小說作者把主意打到金庸身上,蹭金庸熱度,效果居然不錯。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16年的老書蟲。記得關注我,今天我和大家聊聊蹭金庸熱度的3個武俠作者,沒有金庸的水平,卻曾經風靡一時。第1名,金庸新,代表作《九陰九陽》。
  • 武俠小說借出去,還能要回來嗎?你會把收藏的武俠小說借出去嗎?
    黃易武俠小說小時候,娛樂匱乏,有一本書看就能讓無聊的我們消磨半天時光。要是這本書是金庸古龍梁羽生他們的武俠小說,那就更好了。當然,是金庸新古龍巨臥龍生寫的同樣也是來者不拒。在武俠小說盛行的80和90年代,大部分人都也不知道武俠偽作的概念,也懶得管他是不是偽作,能有的看就不錯了!一本武俠小說往往都相互借閱,大家交換著輪流看,就是一本全新的書,最後再回到自己手上之時,能有七成新就謝天謝地了!
  • 盤點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雪山飛狐》滿滿的童年回憶!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勳賢"。本名查良鏞,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鬥",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 金庸武俠小說中有哪些傳統文化的體現?
    一.武學中的哲學文化「武戲文唱」是金庸小說的一大特點。金庸在武功打鬥尤其是在武功招數的描寫上融入中國古代的成語故事、歷史典故等等,是所有讀者的一個共識。在奠定金庸新派武俠小說盟主地位的名著《射鵰英雄傳》中就有這方面精彩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