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裡武學的藝術轉變

2020-12-23 江湖筆錄

1、

梁羽生先生說過,武俠的時限,一般定在古代,即清朝覆滅以前,因為在這以後是熱兵器時代(說到火器,明朝的軍隊中就有了「神機營」)。其實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槍炮就已經滿天飛,虎門硝煙,是近代歷史的第一步。

傳統武術已無用武之地,舊派武俠興起,以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為代表,尋仙修道、飛劍吐氣、採陰補陽,幾近怪力亂神的荒誕武俠小說。

這類小說符合民眾的心理,在孱弱的舊中國,宛如精神鴉片進行自我麻醉。戰亂的年代,人們需要的不是安寧而是安慰。19世紀二十年代,黃飛鴻還活著,他搏擊洋人,用的是中國功夫,黃飛鴻是民族英雄。

那時李小龍在《精武門》中飾演的陳真,在日本武館將一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踢斷,這一腳幾乎就已神話。民眾有了自信心,不是對自身有了自信,而是對武的一種迷信。直到陳真騰空而起,腳掃日本人子彈,這樣的蒙昧才徹底清醒。

舊派武俠描寫的神怪誌異,很適合電影的拍攝,越虛的東西,越難得到證實,搬上屏幕投射進人們腦海的形象,幾乎就是新生嬰兒喝到的第一口奶,是這樣,就是這樣子,原來神功的特效,這般恢弘龐大。

那時魯迅寫了一部現代武俠小說《鑄劍》,主人公名為「宴之敖者」,這又是一個復仇的故事,不過魯迅止武而重俠義,有別於其他武俠小說打鬥情節,更傾向於新派武俠。

那時老舍有一部未完成的武俠小說《斷魂槍》,小說裡的王大成、宋民良這類人物不再是匹夫、而是俠士。他們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之急,他們平民化弱者化,他們是大多數舊中國裡的螻蟻,卻仍然有著厚積薄發的力量。

梁羽生先生的《龍虎鬥京華》是新派武俠的楔子,一改舊派武俠的習氣,三俠五義衍生的文學形象,再次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龍虎鬥京華》只是改了舊派武俠的習氣,骨子和情節還沒有完全脫離,真要算的上是新派武俠小說的處女作,應該是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

2、

金庸先生的小說既沒有還珠樓主裡的劍仙鬥法、口吐白光,也沒有平江不肖生作品裡的呼風喚雨、馭鬼驅神。

與過去的武俠小說所描寫的武功相比,金庸先生所描寫的武功要平實得多,或引經據典,或來源生活實際,或藝術創造。

郭靖的降龍十八掌,瑛姑的泥鰍功,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術,黃藥師的彈指神通,楊過的黯然銷魂掌,陳家洛的百花錯拳和庖丁解牛掌,張三丰的太極劍,趙半山的亂環訣與陰陽決,段譽的六脈神劍,虛竹的天山六陽掌、袁承志的金蛇劍法、胡斐的刀法……等等一系列的武功名目在龐大的金庸先生小說裡,可謂是中華武術博大精深。

金庸先生筆下的武功境界,是道生技,技生藝。陸高止發金針釘蒼蠅,小龍女絕情谷底玉蜂刻字,黃蓉用蘭花拂穴手揉豆腐球,令狐衝的獨孤九劍,獨孤求敗的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以無劍勝有劍之道。

當然,金庸先生小說裡的武功也最容易被人爭先評價,《九陰真經》與《楞嚴經》(九陽神功),誰甚之?這類的問題,可能是人們還停留在武力強弱的思想上。

對於金庸先生來說,他所創造的武功是有一定的年代性與局限性。比如歷史年代最為久遠的當屬春秋時期的《越女劍》,阿青以一破千藤幾乎算得是上所有其筆下的第一人。

其原型來自《三十三劍客圖》中的越女劍,阿青的武功,不外乎一句話,「三千越甲可吞吳」。在《越女劍》裡,引人為勝的不是武功技藝,而是阿青的選擇,她並沒有為了自己的愛情殺掉西施,她做的是一種成全。

贏天下是容易的,贏他一人就很難。泛舟五湖已成絕世佳話,阿青還是阿青。

金庸先生筆下武功鼎盛時期是宋元,元末以張無忌,張無忌練的乾坤大挪移,化作於還珠樓主的顛倒乾坤五行挪移大法,而《九陰真經》和《九陽真經》的出現,這是道家陰陽的辯證。金庸先生對武學的觀念是以儒、道、佛三家的轉變。

正如少林寺掃地僧那句話:「王圖霸業,血海深仇,盡歸塵土。」

由此金庸武俠裡的武功似乎盛極而衰,但若是按照金庸先生寫小說時間發表先後來說,書、碧、射、雪、神、飛、白、鴛、倚、連、天、俠、笑、鹿、越,武功卻是弱轉強的變化。

《鴛鴦刀》中鴛鴦刀的秘密是仁者無敵,《笑傲江湖》是一部含沙射影的政治小說,《鹿鼎記》儼然是一部歷史小說,《俠客行》、《連城訣》更多刻畫的是人性。

這個時候,金庸先生已完成對武功技藝和俠義的思考,因而金庸先生武功最盛停留在了《天龍八部》,之後的小說,刻畫出了一個韋小寶,一個半點功夫都不會的角色,憑著一張嘴,一個腦子混跡江湖官場。

恰是這樣的人物,才更為現實裡的人物形象。

3、

或許會有人覺得失望,仗劍走江湖,誰不想憑著一身本事傲然於世。我也不去評說金庸先生筆下誰的武功最強最弱,比較往往容易失去意義。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江湖,天賦使然,有的人揚名立萬後巋然沉寂,有的人始終一言不發掃著自己的地,沒有人能左右自己要走的路,武是外在,俠才是本身。

當人們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武力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是發生矛盾的根源所在,暴力壓制不過是以暴制暴,就好像韋小寶說:「用刀子殺人是殺,用石灰殺人也是殺,又有什麼上流下流?」法乎其中,則得其下。

張藝謀電影《英雄》裡,劍客無名最後的十步一殺,輸給了秦王的「天下」。又試問世間什麼武功能贏得了?要說最厲害的武功,只有兩字而已「權術」。這是所有江湖人都追求的,逃不過的。

古龍先生在《決戰紫禁之巔》裡有一段葉孤城與皇帝的對白,皇帝說:朕習的是天子之劍,一怒可流血千裡,三步可伏屍百萬。韋小寶帶著七個老婆跑路了,葉孤城的天外飛仙最終倒在了西門吹雪的劍下。

金庸與古龍,不謀而合。

少年熱血弄點拳腳功夫鬥狠,青年張狂耍寶賣笑迎他人樂趣,中年收斂藏劍於胸,人生幾何,你來我往。

道家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恰好,佛家也這樣說過。

當那些刀光劍影,被銀屏上的特技取代,當那些人物情節,被劇作家們改寫翻篇,當那些夜卷詩話再被重提,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讀不完的不是金庸先生筆下的武功,是此生,誰論英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沒有一本以唐朝為背景?
    我個人認為金庸的小說裡面沒有以大唐為背景,主要是因為在別的朝代的中國一直處於一種被周邊國家騷擾渾河欺壓狀態,而唐朝過於強大,一直在欺負和碾壓周邊國家和部落,所以用唐朝為背景沒有充分體現出民族大義。而恰恰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大師的寫作手法,主要是為了能夠體現民主大義,增強觀眾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感下,民主之間的矛盾加深會挑起讀者的一種心理落差。比如北宋年間的《天龍八部》,南宋末年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元末的《倚天屠龍記》,明末的《闢邪劍》,還有清初的《書劍恩仇錄》和《鹿鼎記》,以及年代不明的《笑傲江湖》和《俠客行》這些的作品。
  • 金庸武俠小說中有哪些傳統文化的體現?
    一.武學中的哲學文化「武戲文唱」是金庸小說的一大特點。金庸在武功打鬥尤其是在武功招數的描寫上融入中國古代的成語故事、歷史典故等等,是所有讀者的一個共識。在奠定金庸新派武俠小說盟主地位的名著《射鵰英雄傳》中就有這方面精彩的描述。
  • 金庸武俠小說中十大武功排行,第一名貫穿射鵰三部曲
    金庸:當代武俠小說作家。金庸一生創作了十五部著名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加上《越女劍》,無論數量之多,質量之高皆是今人所不及,其代表作《神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多次翻拍,由此可見金庸作品的影響力之大。
  •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十大高手排名——張三丰第七,第一當之無愧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十大高手——張三丰第七,第一當之無愧金庸武俠小說中有許多高手,影響了後世,用震古爍今來描述也不為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十大高手,僅代表小編個人觀點,如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 金庸武俠小說為什麼經久不衰?金庸將武和俠演繹到了極致
    古龍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在藝術上也不拘於常規,獨闢蹊徑。他追求人物的超常怪異、精神的絕對自由,氣氛的詭譎駭人,語言的簡練機智。 儘管古龍的六十多部武俠小說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他仍以自己的獨門刀法為稱霸寶島,與梁羽生、金庸分庭抗禮,有的古龍迷甚至把古龍的成就排在金庸和梁羽生之上。 我們且不管金庸、古龍、梁羽生誰的武俠小說寫得更好,也不管三人誰的地位更高,我們只談談金庸,談談金庸的武俠小說到底有什麼價值,為什麼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 金庸武俠小說中各類武學秘籍都有哪些?
    金庸武俠對於大家來說很熟悉,其中各種武功令人讚嘆不已,我們來總結一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武學秘籍。武俠中慣用的武功基本都集中在刀法、劍法、棒法和內功四大類。其中劍法應該是應用最多最頻繁的。金庸武俠中的劍法:獨孤九劍,劍魔獨孤求敗的絕學,由風清揚傳給了令狐衝。
  • 金庸武俠小說中武功排名前三的是哪幾個?
    金庸武俠小說中武功排名前三的是哪幾個?在金庸先生所有的武俠小說裡,如果排出武功前三的人,我認為郭靖武功排名第一,楊過武功排名第二,張三丰武功排名第三。楊過能排上第二,是因為他蓋過了所有的高手,卻還是比郭靖稍遜一籌:第一,楊過有過人的武學天賦。楊過和郭靖相反,天生就是聰明絕頂的人,尤其是在學武方面,更是有著過人的天賦。他偷偷看了郭靖教大武小武的武功,看一會兒就學會了,而大武小武半天都還雲裡霧裡的。
  • 金庸小說中的十大絕頂武學排行榜
    金庸十大絕頂武學排行榜 1,太玄經 《太玄經》是金庸小說 中的絕頂武學之一,在《俠客行》一書 中於第二十章初次登場,此功在小說當中算是個另類武學秘笈。太初有道,道法自然,眾妙之門,玄之又玄,可以令人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開啟心智。
  • 曾經年少,金庸武俠小說裡的俠客夢,有多少人是熬夜讀完的?
    年少時,喜歡讀瓊瑤的愛情小說,時常為小說裡主人公的愛恨情仇或哭或笑或生愁傷神。而對武俠小說卻一直沒產生興趣,想不到人到中年了,卻迷上了金庸武俠小說。在金庸先生構建的那個武俠世界裡,他筆下的江湖恩怨,兒女情長深深吸引了我,最近一直在讀金庸武俠小說,有時還熬夜讀,簡直快到了痴迷的地步(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似乎有點瘋狂哈)。
  • 為何說金庸筆下武學退化論是無稽之談?看看「笑傲」中的這個細節
    有很多讀者認為金庸先生筆下的武功一直在退化,具體說來,時間越接近現代,武功越差。但是如果我們真正到小說中去尋找證據,我們會發現其實這種退化論並不存在,只能說每一部武俠小說中都有每部武俠小說中的高手,不同小說中的高手並不能去比拼高低。
  • 金庸武學的五重境界,張三丰入神坐照,獨孤求敗返璞歸真!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十五本武俠小說囊括了天下各門各派武學奧秘,更兼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融入其中,自成一道,有佛門、有道家,更有西域奇門,種類繁多不可勝數,但是不論武功多雜,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武學一道有一個脈絡可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金老武學的各個境界。
  • 金庸武俠小說十大武功排名,降龍十八掌僅排第十
    上榜理由:此功由炫耀百代的一代武學道學大師張三丰所創,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張無忌及武當七俠均修煉。而且其他武俠小說基本都有太極功夫出現,後世在中國乃至國際此功發揚光大,現在太極分陳氏、楊氏、吳氏,武式、孫式五大流派,已成為中國功夫的代表。
  • 武俠小說界高學歷作者,司馬翎是博士,金庸上了大學被退學
    以《飲馬黃河》為例,首先是鬥智情節比較多,各種出乎意料的反轉,各種你強我更強的勾心鬥角,各種符合邏輯的推理與復盤,都讓司馬翎的武俠小說顯得與眾不同。另一個優點是博學。大家誇金庸,往往會說金庸小說詩情畫意,有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而司馬翎的小說中也有很多雜學,比如堪輿之學、比如奇門遁甲,比如算術謎題……林林總總,都顯示了司馬翎的博學。
  • 金庸,古龍,梁羽生寫的武俠小說,那個更勝一籌
    金庸,古龍,梁羽生都是新派武俠作家。這三個人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金庸的十四部作品。本本都是精品,特別是《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神鵰俠侶》、更是受到讀者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人物經歷比較坦坷,但卻都能在絕境中迸發,學得了絕世武功,娶得美嬌娘。金庸的小說注重於人性的描寫,和情節的層層鋪墊,由淺入深。
  •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五位用劍高手,楊過墊底,劍魔獨孤求敗僅排第二
    金庸先生創作了很多經典的武俠小說,他的作品深受大眾喜愛,很多部小說都被屢次翻拍。 古龍筆下的劍神甚多,比如西門吹雪、葉孤城、燕南天、謝曉峰等。與古龍小說中不同的是,金庸小說的一般更注重內功,兵器倒是其次。但金庸江湖中也不乏用劍的高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五大劍神。
  • 金庸宇宙的武學體系脈絡分析
    在看點刷的過程中,就被推送了很多金庸武俠相關的文章。愚不自覺參與了部分討論,討論過程中收到的回覆裡,有支持,有反對。但是部分人的言論不僅言之無物,話語粗鄙,讓人忍俊不禁。 金庸作品,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改編作品眾多。然改編作品良莠不齊,讓很多未讀過原著的觀眾對作品產生了很多無解。同時,因為金庸作品屬於半娛樂,半文學範疇,所以極有深度,理解起來也需要一定的精力。
  •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中,寫得最好的是哪一部?
    金庸是當代最著名的武俠大宗師之一,他的武俠小說不單單僅限於「武俠」,因為武俠小說並不純粹是娛樂的無聊作品,其中也可以抒寫世間的悲歡,能表達較深的人生境界,而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更是寶貴的文學著作。因此,要說金庸武俠小說哪一部最好,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討論:「武俠」和文學高度。
  • 如果你可以學會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三種武功,你會選哪三種?
    金庸先生創作了很多經典的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部小說已經成為了很多武俠迷心中的必讀之作,還有一部早期的作品《越女劍》。 金庸先生的作品中,令人沉醉其中,是因為有很多重情重義,俠骨柔腸的江湖大俠,比如郭靖、喬峰,也因為讓人感動的愛情,比如神鵰俠侶楊過與小龍女。
  • 盤點金庸的四大武學境界,武俠極限是什麼?只有2人能達到
    所謂「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的十五本武俠小說囊括了天下各派的武學奧秘,更是出現了很多的絕世高手。而且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武學之道有脈絡可循,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金庸武學的境界。這層境界的武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著重點在於外招,比如《天龍八部》中的段延慶,他的一陽指就練的爐火純青,還有《雪山飛狐》的胡斐,他僅僅學了父親那門厲害無比的「胡家刀法」,而刀刀攻守並備,不求守而自守,不必攻卻猛攻。二境界:出神入化登峰造極此境界是指把自己的武功練到絕妙的境界,造詣已經接近頂級了。江湖中能達到這個境界的,皆是各部書中的絕頂高手,也是名揚天下的人物。
  • 同樣寫武俠小說,金庸、梁羽生功成名就,他卻貧病交加!
    就拿金庸來說,1955年,金庸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以「金庸」為筆名擬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而這位武俠小說家,早在1938年,就因在《庸報》連載《十二金錢鏢》而一舉成名。但最終結局卻是貧病交加,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逝世,年僅67歲。 他,就是宮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