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為什麼經久不衰?金庸將武和俠演繹到了極致

2020-12-14 騰訊網

上個世紀中葉,梁羽生和金庸雙雄崛起香江、橫掃東南亞之後,在六十年代臺灣也掀起了武俠小說熱潮,柳殘陽、司馬翎、東方玉、臥龍山、諸葛青雲、獨孤紅、雲中嶽、陳青雲、曹若冰等,群星璀璨,劍氣縱橫。其中捧出一輪充滿金剛煞氣的明月——武林怪傑古龍。

古龍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在藝術上也不拘於常規,獨闢蹊徑。他追求人物的超常怪異、精神的絕對自由,氣氛的詭譎駭人,語言的簡練機智。

古龍為中國武俠小說的開放性和現代性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從1960年一直寫到1985年,讀者也是遍天下,是唯一堪與金庸一較高下的武俠小說家。

儘管古龍的六十多部武俠小說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他仍以自己的獨門刀法為稱霸寶島,與梁羽生、金庸分庭抗禮,有的古龍迷甚至把古龍的成就排在金庸和梁羽生之上。

我們且不管金庸、古龍、梁羽生誰的武俠小說寫得更好,也不管三人誰的地位更高,我們只談談金庸,談談金庸的武俠小說到底有什麼價值,為什麼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金庸武俠小說

金庸先生自1955年執俠筆創作《書劍恩仇錄》出道至1972年《鹿鼎記》創作完成宣布金盆洗手,掛印封金,總共17年的時間創作出15部武俠小說,總計三十六冊。

十五部武俠小說,種類並不算多,但是難能可貴的是部部精彩,字字珠璣,部部被讀者奉為經典。

據統計金庸的武俠小說總印刷數僅僅正版就達到四千萬套以上,加上盜版約摸上億套,注意是套,不是冊,一套是三十六冊。

金庸先生在世時,就擁有數以億計的讀者,這樣的作家,古今中外,只有金庸先生一人。

金庸的武俠小說,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無體不備。

金庸寫武打,有「赤手屠熊搏虎」的氣魄;寫愛情,有「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深情;寫風景,有「江山如此多嬌」的手筆;寫歷史,有「一時多少豪傑」的胸懷。

更難能可貴的是,金庸在這一切的基礎上,寫出了豐富的文化和高深的人生境界。

金庸打通儒道釋三家,馳騁文史哲,驅遣琴棋書畫、星象醫卜,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輝燦爛以最立體的最藝術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現代文學會會長嚴家炎先生曾高度讚譽金庸,稱讚金庸是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金庸小說一出世就引領風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更是「四海翻騰雲水怒,東南亞震蕩風雷激」。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五湖四海,金庸小說迅速進入內地,暢銷速度和傳播速度可謂「七百裡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直接在華人世界樹立起牢固的文學經典形象。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情節既激烈緊張、扣人心弦,又張弛有度、風光旖旎,將懸念和布局控制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變幻莫測而又合情合理,令人拍案叫絕。

半個世紀以來,金庸小說風靡熱度勢頭不減,凡有華人處,皆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其跨越地域之廣,超越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柳永,甚至超越了英國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金庸以無可爭議的功績,被坊間譽為「武林至尊」。

金庸的創作,是二十世紀後五十年間,中國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其超越武俠、超越雅俗,把為人生和為娛樂高度統一起來的卓越成就,不但對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也對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化繼續產生強烈的影響。

五十年彈指一揮間,新派武俠小說為兩岸三地以及五大洲的炎黃子孫貢獻了豐厚無比的精神食糧,從鄧爺爺這樣的偉人到楊振寧、華羅庚、宗璞、王蒙這樣的名流,再到普通的市民百姓,都對武俠小說讚譽有加,並從武俠小說中獲取了有益的營養。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以汪洋恣肆的想像力,17年間寫下15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先河,更以一己之力讓武俠進入百姓生活,成為幾代中國人的武俠記憶。

金庸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夠長盛不衰、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武俠小說,從字面上來看,包含了「武」、「俠」、「小說」這三個要素,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則將這幾個要素,都刻畫到了超一流的境界。

金庸的武俠小說,核心不在武,而在俠,但是又不可缺武。武是次要的,俠是只要的,武是手段,俠是目的,以武達到俠的目的,金庸武俠重俠不重武。有武無俠,武俠小說就會成為暴力小說,有俠無武,那也不是武俠小說了。

金庸武俠中的「武」

武功描寫的好壞,直接影響讀者閱讀武俠小說的體驗效果。舊式的武俠小說,對武功的描寫比較簡單,多為粗線條的寫意式,有的小說雖然寫出了一些打鬥的招數和兵器的名稱,但是對於小說人物使用的什麼武功,內力屬於什麼門派,都沒有具體的說明,讀者讀來印象就不夠深刻。

比方說很多讀者熟悉的《水滸傳》和《三俠五義》,這是中國古代文學中非常著名的俠義小說(武俠小說的前身),但是有幾人能說出林衝和關勝大戰用的是什麼武功?展昭和白玉堂大戰用的什麼武功?我想很少有人能說出來。而我們看完金庸小說之後,多數會記得喬峰在少林寺大戰用的降龍十八掌、楊過在襄陽城大戰用的是黯然銷魂掌等,這就是金庸的高明之處。

金庸高度重視小說中武功的描寫,將武功分為內功和外功、拳法和掌法、兵刃暗器、輕功毒藥等,精彩奇異,五光十色,寫得美、寫得奇、寫得絕,每一種武功描寫,都力求合乎情節的需求、合乎人物的性格。比方說喬峰、郭靖、洪七公一身正氣,那就使用大開大合、剛猛無倬的降龍十八掌,楊過至情至性,那就給他配上黯然銷魂掌。

金庸也不是靠著武功描寫成為「武林至尊」的,武功也不是武俠小說的核心,武功是和小說的情節一起,推動著人物命運和情節的發展。

在閱讀效果上,金庸的武功做到了充分的視覺化、影視化、舞蹈化;在美學境界上,金庸的武功達到了「近乎技矣」,直趨於道的地步,同時金庸的武功描寫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發人深省。

金庸武俠中的「俠」

什麼是俠?

俠的定義有很多,梁羽生認為:「俠就是正義的行為,對大多數人有利的行為就是正義的行為。」

通俗點說,俠就是幫助其他人的行為,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捨己為人,捨生取義,在現代的體現便是雷鋒精神。

俠的精神有很豐富的內涵和外延,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俠的不同層次。

金庸筆下有蕭峰這樣為了天下蒼生、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超俠;

有郭靖這樣為國為民充滿儒家精神的俠之大者;

有令狐衝、楊過這樣追求個體精神自由的道家之俠;

有張無忌這樣宅心仁厚、處處為人考慮的仁俠;

有韋小寶這樣溜須拍馬飛黃騰達的「反俠」;

也有洪七公這樣的「正俠」,黃藥師這樣的「邪俠」,嶽不群這樣的「偽俠」。

金庸幾乎寫盡了俠的各種面目,其實也寫盡了人生的各種可能,讓每個讀者都可以從小說中看到自己或者身邊的人的影子。

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塑造了幾十個栩栩如生文學形象,很多人,哪怕是沒有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可能也能隨口說出幾個金庸筆下的人名,比方說喬峰、郭靖、黃蓉、小龍女、楊過、韋小寶、嶽不群等,這些人甚至成為一些品性的代名詞,金庸將武和俠演繹到了極致。

金庸小說並沒有停留在對俠的各個側面的展示,而是在看透人生百態之後,依然給人以積極向上的鼓舞和激勵,給人以正義感,豪氣一洗儒生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看透了之後依然努力奮鬥,這才是金庸武俠小說最積極的意義,也是金庸武俠小說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金庸武俠小說裡武學的藝術轉變
    那時李小龍在《精武門》中飾演的陳真,在日本武館將一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踢斷,這一腳幾乎就已神話。民眾有了自信心,不是對自身有了自信,而是對武的一種迷信。直到陳真騰空而起,腳掃日本人子彈,這樣的蒙昧才徹底清醒。
  • 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沒有一本以唐朝為背景?
    我個人認為金庸的小說裡面沒有以大唐為背景,主要是因為在別的朝代的中國一直處於一種被周邊國家騷擾渾河欺壓狀態,而唐朝過於強大,一直在欺負和碾壓周邊國家和部落,所以用唐朝為背景沒有充分體現出民族大義。而恰恰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大師的寫作手法,主要是為了能夠體現民主大義,增強觀眾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感下,民主之間的矛盾加深會挑起讀者的一種心理落差。比如北宋年間的《天龍八部》,南宋末年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元末的《倚天屠龍記》,明末的《闢邪劍》,還有清初的《書劍恩仇錄》和《鹿鼎記》,以及年代不明的《笑傲江湖》和《俠客行》這些的作品。
  • 同樣寫武俠小說,金庸、梁羽生功成名就,他卻貧病交加!
    天氣還不算冷,但他已穿起一件陳舊的老式對襟棉襖,於是人顯得更加蒼老和衰弱。 馮育楠先生說,同樣是寫武俠小說的人,金庸、梁羽生功成名就,譽滿華夏,宮白羽卻貧病交加,在1966年辭世。 小說特點 宮白羽是相當全面的一位武俠小說家。
  • 金庸武俠小說中,將武功的最高境界定義為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無...
    從唐代的豪俠小說到明代的英雄傳奇,直至清代的俠義公案小說,武俠小說作為一種大眾敘事形式的文學作品,大起大落。民國,百家爭鳴。目睹辛亥革命和國民革命的軟弱無效之後,人們寄希望於俠客壯士來創造新的世界,舊武俠的創作在三十年代進入高潮,十年後迅速衰落。直至梁羽生和金庸的崛起,再次拉開了武林至尊笑傲江湖的大幕。江湖風雲變幻,塵世新舊交替。
  • 雖千萬人,吾往矣——論金庸小說中俠之觀念與譜系建構及其演變
    這又是金庸對「俠」的概念的突破,將獨孤九劍與「魏晉風度」緊 密結合,將俠的精神層面,推至極致。五、金庸小說中俠之演變梁羽生(1924-2009)認為在武俠小說中「俠」比「武」更重 要,「俠」是靈魂,「武」是軀殼,「俠」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故此認為與其有「武」無「俠」,毋寧有「俠」無「武」。
  • 金庸,古龍,梁羽生寫的武俠小說,那個更勝一籌
    要說最早寫武俠小說的那當屬梁羽生了,梁羽生的小說如《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等等。金庸的十四部作品。本本都是精品,特別是《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神鵰俠侶》、更是受到讀者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人物經歷比較坦坷,但卻都能在絕境中迸發,學得了絕世武功,娶得美嬌娘。金庸的小說注重於人性的描寫,和情節的層層鋪墊,由淺入深。
  • 可能是金庸,也可能是古龍,聊聊人生第一回看的武俠小說
    古龍武俠小說第一次看的武俠小說這個話題太有回憶了,今天青莓就和大家聊聊人生第一回看的武俠小說這個話題。一、名家名作這遠遠不止是第一本武俠小說這麼簡單,還包括怎麼與武俠結緣的,怎麼莫名其妙的就上了武俠小說這座賊船的。對於這個話題總是感覺總有說不完的情,道不盡的意,一語難言。有的俠友說,我正式讀完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金庸先生的《俠客行》,應該是盜版的那種。
  • 武俠小說入門指南,後金庸古龍時代的江湖入口
    武俠小說慢慢的從報紙連載,到人手一本傳閱,到席捲全部電視劇熒幕只用了短短幾十年,而現在淡出主流舞臺也只用了短短十幾年。武俠小說是一代人的精神支柱。馬雲也被稱作風清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變成了我們俠文化的標語。
  • 有部武俠小說《九陰九陽》曾紅遍大江南北,作者金庸新 你看過嗎
    武俠小說,寫得最好的,莫非金庸了,隨著金庸武俠的興起,也出現了許多盜版金庸武俠,或者是抄襲模仿金庸武俠的作品,其中不得不提及的是金庸新著的《九陰九陽》,這本書在一九九四年發表,銷量超過了四百萬冊,用「紅遍大江南北」來形容這本武俠小說不為過。想必很多人也看過這部《九陰九陽》在了解這部書之前,先來看看作者「金庸新」是何許人也?
  • 金庸的武俠世界,真正的「俠之大者」只有三個半
    俠既是現實存在的人或事,也是人們對於公平正義的期許和精神化現。最早提倡俠客精神的是墨子。墨子在他的著作中,將俠的人格特徵概括為三條:重信義,守承諾;義氣為先,重義輕利;捨己為人,捨生忘死。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俠客的評判標準略有不同,但總體而言,這三條標準是判斷俠客真偽的試金石。這三條金科玉律,被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活靈活現地演繹了出來。
  • 為何說金庸最好的武俠小說是天龍八部?看完懂了
    金庸的武俠陪伴我從少年到如今數十年,去年我還買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全套,整天放在枕邊,隨時翻開,走入俠的世界快意恩仇,那麼金庸先生如此多的武俠小說,哪一部才算得上是巔峰之作呢?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先生作品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和難以逾越的高峰。
  • 假冒金庸古龍的2本武俠小說,明知道是贗品,還是讀得津津有味
    在那個時候,武俠小說冒牌貨非常流行,大量武俠小說都披著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外衣」而招搖賺騙,雖然魚目混珠,其中卻不乏良品小說。有些武俠迷明知道這些武俠小說是偽作,卻還是看得很起勁,可能這就是對武俠小說的熱愛吧。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20年的武俠迷。
  • 金庸之後真的再無武俠嗎?【俠】仍以不同形式延續著
    「金庸之後,【俠】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著。」  如果有一天,有年輕一些的武俠愛好者問我「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好看嗎?」  我的答案應該會和很多人一樣:「顯然是極好看的。」  以金庸等武俠大家為根基的武俠世界,是幾代人共同享有的理想彼岸。我還記得念小學時,放學就去學校附近的書店,花上兩塊錢租一本武俠小說,晚上帶回家藏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偷偷地看。這麼被我藏在被子底下看完的武俠小說們,讓我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武俠愛好者。而在其中最讓我渾然忘我的,就是金庸先生的小說。
  • 飛雪連天射白鹿,金庸武俠小說書名的意思你都清楚嗎
    金庸先生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界的宗師泰鬥,給我們貢獻了一個個光怪陸離又充滿人情世味的瑰奇世界。眾所周知,金庸一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除了越女劍以外,其他14部的小說被金庸概括為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武俠小說迷對這15部小說的內容都如數家珍,但相信還是有不少人對書名的含義不是十分理解。
  • 金庸武俠小說中有哪些傳統文化的體現?
    金庸把這句話用在這裡,並且是用來解釋「亢龍有悔」這一招,不能不說是神來之筆,亦是金庸融文入武,武戲文唱的典範。二. 融道家哲學於武學眾所周知,金庸本人不會武功,但是他所創作的武俠小說卻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入門級的百科全書。
  • 金庸去世20天後,武俠小說名家蕭逸也作別江湖
    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發訃告:著名武俠小說大家蕭逸先生於2018年11月19日8:45因肺癌晚期,醫治無效辭世,享年83歲。蕭逸,1935年6月4日出生於北京,原名蕭敬人,山東菏澤人。蕭逸先生是將門之後,父親是著名的抗日名將蕭之楚。他自幼受到嚴父的言傳身教,生活有節,勤勉發奮。
  • 金庸武俠小說中武功排名前三的是哪幾個?
    金庸武俠小說中武功排名前三的是哪幾個?在金庸先生所有的武俠小說裡,如果排出武功前三的人,我認為郭靖武功排名第一,楊過武功排名第二,張三丰武功排名第三。為什麼把郭靖排在武功第一的位置呢?主要出於三點考慮:第一,郭靖有救世濟人的胸懷。郭靖性格非常樸實,沒有楊康那種熾熱的名利心作祟,不大計較個人得失,心繫國家、民族利益,這正符合了王重陽所說的,有救世濟人的胸懷才有可能達到絕頂之境;第二,郭靖性格堅毅執著。郭靖從小被人貼上「資質魯鈍」的標籤,這反倒養成了郭靖堅毅執著的個性。
  • 看了《月上重火》,我只想再刷一遍金庸古龍!
    到了唐代,武俠小說就有了成型。唐代遊俠之風甚濃,李白就曾有詩云:「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唐代的俠義概念已經較為寬泛,凡有武功,不分男女老幼,不論隱跡或浪跡山林江湖,以武行事皆稱俠。到了明代,章回小說發展壯大,武俠內容更是佔有了很大的地位。舉兩個例子:《水滸傳》和《封神演義》,這兩個應該都是家喻戶曉了吧。在他們的江湖和世界裡,那都是英雄好漢,但是,當時的人民普遍生活困苦,也使和官府對著幹成為了一個主流。
  • 為什麼金庸小說武功排行榜第一位是獨孤九劍?唯慎獨才是真諦
    50年代起香港和臺灣新派武俠小說,在梁羽生《龍虎鬥京華》中拉開序幕。雖然梁羽生首開先河,不過後來的金庸、古龍等更加技高一籌,在武俠小說領域形成了金、古、梁三足鼎立。特別是金庸,十五部武俠小說,震古爍今,當然愛的人奉為至寶,厭惡者則嗤之以鼻。不過今天江陽沽酒客不跟大家聊金庸武俠小說優劣的問題。今天我想聊一聊他那瑰麗神奇的武俠世界裡的武功,心目中的第一位——「獨孤九劍」。
  • 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廣播版將在臺灣推出(圖)
    金庸(右)與王偉忠在記者會上(中華日報)  中新網香港4月24日消息:臺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將在中廣流行網開播新節目「夜探金庸」,以說書的方式講述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金庸出席了昨天舉行的記者會,並送給王偉忠一塊驚堂木,稱讚他「錄音技術好,講得很不錯。」  金庸表示,有聲書在國外很流行,他的小說曾經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電子遊戲,但從來沒有改編成廣播劇;目前大陸也有人想將他的小說改編說書,但他都覺得錄音品質不夠好,始終沒有同意授權。  王偉忠則表示,自己在1年多以前就已有了將金庸小說搬上廣播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