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中葉,梁羽生和金庸雙雄崛起香江、橫掃東南亞之後,在六十年代臺灣也掀起了武俠小說熱潮,柳殘陽、司馬翎、東方玉、臥龍山、諸葛青雲、獨孤紅、雲中嶽、陳青雲、曹若冰等,群星璀璨,劍氣縱橫。其中捧出一輪充滿金剛煞氣的明月——武林怪傑古龍。
古龍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在藝術上也不拘於常規,獨闢蹊徑。他追求人物的超常怪異、精神的絕對自由,氣氛的詭譎駭人,語言的簡練機智。
古龍為中國武俠小說的開放性和現代性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從1960年一直寫到1985年,讀者也是遍天下,是唯一堪與金庸一較高下的武俠小說家。
儘管古龍的六十多部武俠小說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他仍以自己的獨門刀法為稱霸寶島,與梁羽生、金庸分庭抗禮,有的古龍迷甚至把古龍的成就排在金庸和梁羽生之上。
我們且不管金庸、古龍、梁羽生誰的武俠小說寫得更好,也不管三人誰的地位更高,我們只談談金庸,談談金庸的武俠小說到底有什麼價值,為什麼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金庸武俠小說
金庸先生自1955年執俠筆創作《書劍恩仇錄》出道至1972年《鹿鼎記》創作完成宣布金盆洗手,掛印封金,總共17年的時間創作出15部武俠小說,總計三十六冊。
十五部武俠小說,種類並不算多,但是難能可貴的是部部精彩,字字珠璣,部部被讀者奉為經典。
據統計金庸的武俠小說總印刷數僅僅正版就達到四千萬套以上,加上盜版約摸上億套,注意是套,不是冊,一套是三十六冊。
金庸先生在世時,就擁有數以億計的讀者,這樣的作家,古今中外,只有金庸先生一人。
金庸的武俠小說,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無體不備。
金庸寫武打,有「赤手屠熊搏虎」的氣魄;寫愛情,有「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深情;寫風景,有「江山如此多嬌」的手筆;寫歷史,有「一時多少豪傑」的胸懷。
更難能可貴的是,金庸在這一切的基礎上,寫出了豐富的文化和高深的人生境界。
金庸打通儒道釋三家,馳騁文史哲,驅遣琴棋書畫、星象醫卜,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輝燦爛以最立體的最藝術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現代文學會會長嚴家炎先生曾高度讚譽金庸,稱讚金庸是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金庸小說一出世就引領風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更是「四海翻騰雲水怒,東南亞震蕩風雷激」。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五湖四海,金庸小說迅速進入內地,暢銷速度和傳播速度可謂「七百裡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直接在華人世界樹立起牢固的文學經典形象。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情節既激烈緊張、扣人心弦,又張弛有度、風光旖旎,將懸念和布局控制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變幻莫測而又合情合理,令人拍案叫絕。
半個世紀以來,金庸小說風靡熱度勢頭不減,凡有華人處,皆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其跨越地域之廣,超越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柳永,甚至超越了英國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金庸以無可爭議的功績,被坊間譽為「武林至尊」。
金庸的創作,是二十世紀後五十年間,中國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其超越武俠、超越雅俗,把為人生和為娛樂高度統一起來的卓越成就,不但對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也對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化繼續產生強烈的影響。
五十年彈指一揮間,新派武俠小說為兩岸三地以及五大洲的炎黃子孫貢獻了豐厚無比的精神食糧,從鄧爺爺這樣的偉人到楊振寧、華羅庚、宗璞、王蒙這樣的名流,再到普通的市民百姓,都對武俠小說讚譽有加,並從武俠小說中獲取了有益的營養。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以汪洋恣肆的想像力,17年間寫下15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先河,更以一己之力讓武俠進入百姓生活,成為幾代中國人的武俠記憶。
金庸武俠小說為什麼能夠長盛不衰、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武俠小說,從字面上來看,包含了「武」、「俠」、「小說」這三個要素,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則將這幾個要素,都刻畫到了超一流的境界。
金庸的武俠小說,核心不在武,而在俠,但是又不可缺武。武是次要的,俠是只要的,武是手段,俠是目的,以武達到俠的目的,金庸武俠重俠不重武。有武無俠,武俠小說就會成為暴力小說,有俠無武,那也不是武俠小說了。
金庸武俠中的「武」
武功描寫的好壞,直接影響讀者閱讀武俠小說的體驗效果。舊式的武俠小說,對武功的描寫比較簡單,多為粗線條的寫意式,有的小說雖然寫出了一些打鬥的招數和兵器的名稱,但是對於小說人物使用的什麼武功,內力屬於什麼門派,都沒有具體的說明,讀者讀來印象就不夠深刻。
比方說很多讀者熟悉的《水滸傳》和《三俠五義》,這是中國古代文學中非常著名的俠義小說(武俠小說的前身),但是有幾人能說出林衝和關勝大戰用的是什麼武功?展昭和白玉堂大戰用的什麼武功?我想很少有人能說出來。而我們看完金庸小說之後,多數會記得喬峰在少林寺大戰用的降龍十八掌、楊過在襄陽城大戰用的是黯然銷魂掌等,這就是金庸的高明之處。
金庸高度重視小說中武功的描寫,將武功分為內功和外功、拳法和掌法、兵刃暗器、輕功毒藥等,精彩奇異,五光十色,寫得美、寫得奇、寫得絕,每一種武功描寫,都力求合乎情節的需求、合乎人物的性格。比方說喬峰、郭靖、洪七公一身正氣,那就使用大開大合、剛猛無倬的降龍十八掌,楊過至情至性,那就給他配上黯然銷魂掌。
金庸也不是靠著武功描寫成為「武林至尊」的,武功也不是武俠小說的核心,武功是和小說的情節一起,推動著人物命運和情節的發展。
在閱讀效果上,金庸的武功做到了充分的視覺化、影視化、舞蹈化;在美學境界上,金庸的武功達到了「近乎技矣」,直趨於道的地步,同時金庸的武功描寫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發人深省。
金庸武俠中的「俠」
什麼是俠?
俠的定義有很多,梁羽生認為:「俠就是正義的行為,對大多數人有利的行為就是正義的行為。」
通俗點說,俠就是幫助其他人的行為,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捨己為人,捨生取義,在現代的體現便是雷鋒精神。
俠的精神有很豐富的內涵和外延,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俠的不同層次。
金庸筆下有蕭峰這樣為了天下蒼生、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超俠;
有郭靖這樣為國為民充滿儒家精神的俠之大者;
有令狐衝、楊過這樣追求個體精神自由的道家之俠;
有張無忌這樣宅心仁厚、處處為人考慮的仁俠;
有韋小寶這樣溜須拍馬飛黃騰達的「反俠」;
也有洪七公這樣的「正俠」,黃藥師這樣的「邪俠」,嶽不群這樣的「偽俠」。
金庸幾乎寫盡了俠的各種面目,其實也寫盡了人生的各種可能,讓每個讀者都可以從小說中看到自己或者身邊的人的影子。
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塑造了幾十個栩栩如生文學形象,很多人,哪怕是沒有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可能也能隨口說出幾個金庸筆下的人名,比方說喬峰、郭靖、黃蓉、小龍女、楊過、韋小寶、嶽不群等,這些人甚至成為一些品性的代名詞,金庸將武和俠演繹到了極致。
金庸小說並沒有停留在對俠的各個側面的展示,而是在看透人生百態之後,依然給人以積極向上的鼓舞和激勵,給人以正義感,豪氣一洗儒生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看透了之後依然努力奮鬥,這才是金庸武俠小說最積極的意義,也是金庸武俠小說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