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智慧:「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方有不敗人生

2020-12-23 人生智慧全解讀

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達到一種境界,方有不敗人生,這種境界就是「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對此,心學大師王陽明有一句話,叫做「我亦愛山仍戀官」。這句話,其實就是向我們闡述「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這一境界。

男人慾成大器,如果能夠擁有如大海般的出世心境,則能不為失去而失落,不為得到而欣喜,自然能保持一種大心量下的大淡然。懷著這樣的心境做入世的事業,必定能夠讓我們心靈寧靜,時刻保持良好的秩序和穩定的狀態。

只有懷著出世的坦然心境,做入世事業的男人,才能以出世的淡然心度世間的百般苦,以入世之心求證內心的寧謐。這樣的男人,心靈就像大海般廣博,他們不會為得失而歡喜或悲傷,他們只會用更大的心量主宰自己的行為去探求世界,進而擁有不敗的人生。

唐玄宗天寶年間,當時隱居南嶽嵩山的李泌上書玄宗,論施政方略,頗受重視,因此遭到楊國忠的嫉恨,毀謗李泌以《感遇詩》諷喻朝政,並將李泌貶黜到蘄春郡。面對誣陷,李泌沒有義憤填膺地爭辯,而是淡然處之,索性「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肅宗靈武即位,國難之時李泌又被召回朝廷,此時,他義不容辭地擔起了重任,並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安祿山出謀劃策。雖然,他沒有位居要職,但實際權力卻超過了宰相,因此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嫉恨。面對隨時都可能發生的誣陷和流血衝突,李泌沒有貪戀官場的榮華富貴而奮起爭之,而是在平叛成功後便功成身退,一頭扎進衡山的修道院中潛心修行,不問世事。

肅宗死後,代宗剛一即位,便強行將李泌召至京師,將他任命為翰林學士,使其破戒還俗。當時的權相元載怕李泌將來功勞蓋過自己,便想方設法陷害李泌,最終將李泌再次逐出朝廷。後來,身處險境的德宗又強行把李泌安排在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安定朝綱。

但不論是退還是隱,李泌在官場時便盡心盡力,歸隱時便全身而退,毫無絲毫留戀。也正如此,李泌也贏得了世人的交口稱讚。

入世很簡單,那麼,什麼是出世之心境呢?

古時,印度有一位智者,學識淵博,德高望重。智者有一個小徒弟,天資聰穎,但他心腸狹小,總是對身邊不如意的事物抱怨不已。

這天,徒弟又開始抱怨,覺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很糟糕,他並不快樂。這時,智者對他說:「去取一些鹽來。」徒弟雖然疑惑不解,但還是跑到廚房將鹽拿到了師父面前。隨後,師父吩咐徒弟把鹽倒進一碗水裡,讓他喝下去。徒弟非常不情願,然而,師命難違,便艱難地喝了一口,鹽水自然是苦澀難耐,徒弟不住地咽唾沫。師父問他:「味道如何?」徒弟皺了皺眉頭,答道:「又苦又澀。」

師父笑了笑,隨後,徒弟又拿了一罐鹽和自己一起前往湖邊。到了湖邊之後,師父讓徒弟將鹽撒進湖水裡,並讓徒弟喝一捧湖裡的水。徒弟照做了,喝了一口湖水。師父問:「湖水的味道如何?」徒弟答道:「清爽無比。」師父追問道:「那麼,你可嘗到了鹽的苦澀之味了嗎?」徒弟搖搖頭。

這時,師父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在漫漫人生中,很多事情就如同鹽一樣,如果你將其放入一碗水中,你嘗到的必定是苦澀的滋味;然而,當你將其放到一湖水中,你嘗到的卻是滿口的甘爽。所以,如果你將自己的心變得像湖水一樣寬廣,必然嘗不到人生的苦澀,能將自己從人生之苦中抽身而出。」

這位師父講的,實則至理,男人慾成大器,也應如此。如果我們將心境局限在俗世的狹小空間內,自然備受世間苦楚的桎梏,而如果我們心如大海,便可達到出世的境界,讓自己遠離世間的紛紛擾擾。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這就告訴我們,在「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當中,男人也要把握好出世和入世之間的起承轉合,不能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只有將二者巧妙結合的人,才能保持心中的方圓,獲得不敗的人生。(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只有王陽明,他所創立的「心學」,他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適用於每一個平凡的人,給人心裡點亮一盞明燈,帶來煥然一新的力量,去穿越茫茫人生。王陽明的人生波瀾起伏,幾經困頓,貧苦,但他守仁守心,整個人通透明晰,做事務實,做人務虛,入世造就業績,出世超脫凡塵。出與入,都有著極其高遠開闊的格局和世界。在虛虛實實之間,造就獨特,非凡的人生傳奇。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生僵化的時候,記住這一點,避免故步自封
    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每個人的身邊有這樣一種人。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王陽明40種人生大智慧,一口氣讀完心學精華
    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知行合一王陽明》|研習陽明心學,做有行動力的人.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王陽明的哲學稱陽明心學。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王陽明智慧:人生過半,守好4個字,下半生才有可能越過越好
    陽明心學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有所啟發讓我們明白自己的內心本來就具有其不可動搖的力量。人到中年閱盡千帆,最難得的是心境,守好王陽明最重要的4個字,下半生才有可能越過越好「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根本,也是王陽明一生貫徹追求的真理。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王陽明:做事是人生最靠譜的修煉,人須事上磨,說盡人生智慧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陽明學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更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王陽明這段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真實的體現了現實生活中的智慧。在漫長的人生修行中,人就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來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澱」的境界,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 王陽明心學:人生再得意,在這三種人面前也要「低調」,很有道理
    王陽明心學:人生再得意,在這三種人面前也要「低調」,很有道理在陽明心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人一直關注「心學」。其實,所謂的「心悟」並不神秘。它是人們經過長期思考後突然認識到的一種新認識、新感知,它是新認識對舊認識的超越,新感知對舊感知的超越。陽明心學講的「心」指什麼?其實,王陽明對「心」有明確的解說:「心」就是「真我」「真吾」。
  •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事上磨鍊,修心至要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對於這個道理,王陽明用八個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八個字,堪稱王陽明的「八字真言」,乃陽明心學的最高精華。其背後,則是一種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人的一生,就應該讀一讀王陽明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要讀王陽明,我推薦大家看一看《傳習錄》。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我們應將禪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之中,不能僅在打坐的時候用禪,世上的人事物都有禪意。所以正果,正道即使是在滾滾紅塵之中也可修得。真正領悟禪機的人,能如風般自由來去於紛亂塵世間,如「孤雲出帕,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世間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很執著。因為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導致活得很累。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 王陽明:人生艱難處,便是修心時,強大的氣場都是在人生低谷煉成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處恰是磨練心性的好時機用深刻的內容佔領最黑暗的際遇,生命才會展現真正的光明。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
  • 男人若不想甘於平庸,人生低谷時,嘗試了解下聖人王陽明的智慧
    男人若不想甘於平庸,人生低谷時,嘗試了解下聖人王陽明的智慧1、低谷時,要學會耐心等待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人生的這趟旅途中,我們會難免會經歷挫折跟坎坷,難免會經歷艱難困苦,學會王陽明的心學智慧,能夠讓男人在低谷時期保持淡定從容,做事情底氣更足,事業上有更好的發展。男人若不想甘於平庸,一定要學習王陽明強大的「心學」智慧,培養自己強大的內心,讓自己從逆境中取得成功。
  • 王陽明心學勸誡世人: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說起王陽明,相信很多讀者都有了解過這個人。王陽明先生一生文武雙全,做了許多現代人不敢嘗試的事情。他一生的智慧無愧於世人的品味。他留下的「知行合一」思想,不僅超越了當時思想的束縛,即使放在現在的思想裡,也沒有過時,甚至有點超前。
  • 王陽明「心學」:福運弱的人,往往會敗在這四個人身上,要警醒
    王陽明:一個人的福運,往往跟接觸的領導密切相關。當一個人出來做事,自己的領導,或者上司,往往能夠決定我們事業的走向。跟著一個品德高尚,或者為人正派的領導做事,我們會覺得做事有奔頭,也會更樂意奉獻自己的。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此後一二十年間,王陽明繼續豐富完善他的學術思想,把最初的「心即理」不斷精細化,先後推出「致知格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論述,終於完成了一套系統的心學理論體系。然而,這種道路絕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有過人的勇氣和膽識,王陽明為此付出了極大代價。本來他面前鋪著一條金光大道,論家世背景,他出生在官宦人家;論個人能力,他上馬能布陣,下馬能談經,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王陽明覺得不行,不僅是自己做不到,其他人也做不到。有一次,他在杭州遇到個修行頗深的禪師,那禪師已經閉關修行足足三年了,從不曾開口說過話。王陽明走到那禪師跟前,見那禪師正打坐閉目修行。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但最後卻成為了承認,秘訣就是修心!修心能讓你的身體以及精神狀態處於最樂觀的狀態,只要內心強大,才能砥礪前行。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影響了中國,更影響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