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智慧:人生僵化的時候,記住這一點,避免故步自封

2020-12-18 汪默韓

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

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每個人的身邊有這樣一種人。經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當年怎麼怎麼樣,當年如何輝煌。其實這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說明那是他當年輝煌過,如今落魄了,垂垂老矣,不勝唏噓。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年輕的時候特別的輝煌,到了晚年卻變得特別平庸。

年輕的時候做出過很多功勳卓越的事情,但是到了晚年,卻平淡而又平凡。這似乎也說明,他的人生在退步,他只有拿他當年的那一點事情作為談資來回憶過去。

很多人對過去念念不忘,就是因為他們的現狀和以前的歲月出現了落差,心理上特別失落,難以平衡,他需要拿以前的成就來讓自己心裏面有一個平衡的心態。

王陽明曾說:無欲之謂也,是謂集義者也。

王陽明一生都在做官,他並不是像平常人所形容的那樣,年輕的時候做官,老了年齡大一點就退休在家養老。

王陽明一生為官,在軍事這個行業也有一些很大的功勞,作為思想家,他開創了儒學的天地,他的一生都在為事業,為他的心學做出了不少的貢獻,一生特別的坎坷,無數次的波折。

最剛開始王陽明做官,被劉瑾地質,被貶到貴州龍場,劉瑾倒臺了,他重新啟用,但是後來又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

後來又回家養病為由,辭職回家教書育人,在後來的時候,兩廣地區爆發了一些叛亂,朝廷又想起他,又讓他去剿匪。王陽明那個時候,身體已經很差了,年齡已經很大了,又重新上路。

其實生活中有一些人,當他到了一定的年紀,或者是做成了一定的成就之後,他便止步不前,不願意再學習了,不願意再付出了。

嚮往著安逸的生活,一句話叫做平平淡淡才是真,很多人嚮往平淡的生活,覺得平平淡淡的過一生就好著,這固然是一個正確的想法,但是有的時候,人如果平庸,或許就沒有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有一些人,只是學習到20多歲,然後他的一生都在沿用他之前學習的方法去度過一生。

而有一些人,當他年邁老矣的時候,還是在不斷地學習新東西,適應新的社會。或許不能給整個社會做出太大的貢獻,但是足以讓自己的人生更有色彩。

蘇洵參加考試,落榜了後,然後他又把《論語》《孟子》這些文章,仔細品讀了幾年,才感覺古人的文章寫得確實不錯。

有一天,他一生氣,把自己之前所有的寫的文章全部燒了,來激發自己文學上的潛能。又攻讀了幾年,終於文筆大進,下筆有成。才有了蘇洵蘇軾,這些名垂千古的人。

蘇洵能夠燒了自己之前寫的所有文章,摒棄自己以前價值並不高的一些小成就。他以後的道路才能夠長久的發展。

有時候要學會清空自己的內心,要時刻都有重新上路的勇氣,這樣你才能擁有更大的成就。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了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只會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怎樣自明?就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王陽明說,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有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這樣呢?比起自己以前小小的那些成就,不要總說我當年怎麼樣,怎麼樣輝煌。

你當年的輝煌早就已經是過眼雲煙,如果你能真正地把那些小的成就放下,慢慢的學習新的東西,慢慢的努力,無論是什麼樣的年紀,無論是到哪一個地步,不停止學習,你的人生才會更多更好。

有一句話說得好:智者默念昔日功,好漢不提當年勇。

對當初的輝煌,不要念念不忘的還掛在嘴邊,要懂得活在今時今日,才是真正人生的智者。

了解陽明心學,可以去掉你內心的濾鏡,讓你更真實的了解你的內心,更清楚的看這個世界,很多的事情你就有不一樣的看法,很多問題你也就有不一樣的解答。

了解陽明先生一直看的兩本書,推薦給大家看是《傳習錄》和《知行合一》。

尤其是《傳習錄》,這是陽明心學的精華部分,是他所有智慧的結晶。書裡面教會我們如何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如何清除自己內心的雜質。如何讓自己的心靈實現跟世界的對話。了解王陽明,這本書是必讀的。

《知行合一》裡面則是記載了王陽明的生平。裡面有陽明先生一生故事的記載,有他的得意,有失意,有他遇見的苦難,也有他人生的高光時刻。想要更多的了解王陽明,了解一個不一樣的王陽明,那麼這本書是你的不二之選。

很多人可能會說王陽明是明朝的人,他的書肯定都是文言文,我們文化底蘊太低,怕是看不懂,大家不要擔心,我給大家推薦的是譯文版的。

書裡面不僅有陽明先生文言文的原文,還有精準的白話文的翻譯,即便是對文言文一竅不通也可以看得明白。

現代人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想要更好的守住自己的初心,了解陽明心學是一個捷徑。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中人,難免都會有迷茫的時候,學習陽明心學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的方向,陽明心學就是一個燈塔,時刻給你指引方向。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老友點點頭,就把自己人到五十還覺得自己沒啥作為的惆悵告訴給了王陽明。王陽明聽了,笑著說道:小弟啊,你要記住,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啊,希望你沒有。王陽明是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那麼,54歲王陽明所說的這幾件事,究竟是指什麼呢?
  • 王陽明:人生不順的時候,記住這3句話,福報自然來
    人生路上,總是充滿荊棘與坎坷的,當我們遇到不順時,請王陽明的這三句話,因為這三句話,可以化解煩惱,讓不順的遭遇得到改善,甚至會轉危為安,迎來好運。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遇到不順心的事,不發怒、不埋怨,這是一種修為。要知道,人這一生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或是碰上不順眼的人。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王陽明心學:人生再得意,在這三種人面前也要「低調」,很有道理
    王陽明心學:人生再得意,在這三種人面前也要「低調」,很有道理在陽明心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人一直關注「心學」。其實,所謂的「心悟」並不神秘。它是人們經過長期思考後突然認識到的一種新認識、新感知,它是新認識對舊認識的超越,新感知對舊感知的超越。陽明心學講的「心」指什麼?其實,王陽明對「心」有明確的解說:「心」就是「真我」「真吾」。
  • 王陽明智慧:遇到低谷時記住兩句話,就算沒錢沒勢,照樣出人頭地
    王陽明智慧:遇到低谷時記住兩句話,就算沒錢沒勢,照樣出人頭地菜根譚裡有一句話說: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意思便是,一個人連菜根都能咬得,那這個人一定能做成任何的事兒。比喻的便是人在低谷落魄時,若能挺過去,之後的人生道路無論碰到什麼風雨,都能堅強熬過去!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記住這2句話,成功不難
    心學大師王陽明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低谷中創造的,比如說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早晚飛黃騰達。在人生低谷中不要只會抱怨命運不公,而是修煉好內心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耐心等待,這是王陽明心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處世理念。男人慾成大器,其過程正如做飯煲湯的過程,只有火候到了,做出的食物才會味道鮮美。
  • 王陽明:幫助這3種人,要懂得點到為止,避免出現「大恩養仇人」
    人生一定要讀一讀王陽明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兩個人可以稱為「聖人」,一位是孔夫子、孔聖人,另一位則就是王陽明、王聖人,王陽明其「心學」思想更是被世人稱之為「最具有指導意義的思想」。王陽明開創的「心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最容易做到的聖人智慧,「心學」顧名思義以心而始,自心開始修煉,讓我們能夠始終保持內心的強大,只有內心足夠的強大,生活中也就沒有什麼能夠傷害的到我們了。
  • 王陽明:人到四五十,人生過半,要對這3件事「心狠」一點
    早在明朝就有人悟透了這個道理,此人便是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他是幾百年前的「心理學大師」,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心學。王陽明:心軟之人窮一生,為人處世要對三件事心狠。二、對自己心狠一點人到四五十,我們已經拿到了人生後半場的入場券,身體不如20歲靈活,面容也不如之前年輕,沒關係,不必哀嘆,因為我們多的是閱歷和感情的沉澱,多了年輕人沒有的智慧。
  • 王陽明心學:人生沒有起色,不怪金錢和人脈,而是需要做到這3點
    陽明心學,雖沒有博大精深的繁雜理論,可是清新玄妙,意境悠遠,相對於紅塵俗世的我們來講,物質層面能夠所獲豐富,可是心靈要是迷茫,就可能空虛憂愁,甚至會痛苦不堪,而陽明心學就如同孤島上的指路明燈,能夠使我們於迷途當中看見希望,尋找到方向,更可能抵達幸福彼岸。王陽明曾說成功的人生不需要謀劃,需要做到三點。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生在世,對這3件事要「心狠」
    1、對自己心狠人到中年,就已經相當於已經拿到了人生後半場的入場券,身體不如當年,也沒有年輕人的衝勁,但是不要灰心,因為閱歷和智慧遠遠高於他人。在這個時候,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對自己狠一點,讓自己遠離名利場,遠離不重要的酒局,要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人生的前半段都是在為身家和名譽做加法,這個時候就要學會做減法,但是要做健康的加法。該拒絕就拒絕,對自己狠一點,因為身體是自己的,健康也是自己的。
  • 王陽明「心學」:福運弱的人,往往會敗在這四個人身上,要警醒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險些遺忘了對文史界非常重要的王陽明以及他的「心學」,好在近些年王陽明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大眾的視線中,被我們細細品味他的思想。王陽明:而福運弱的人,往往會敗在這四個人身上,一定要警醒啊。第一個人:德不配位的領導。
  •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事上磨鍊,修心至要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於是王陽明突然高聲喝道: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這是禪宗一貫用的「棒喝」。那禪師一聽便知來人是同道,破例與王陽明攀談起來。王陽明問:你有家嗎?禪師點點頭。王陽明認為這是狡辯,如他所言:「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人生修行,何必要逃?所以王陽明認為,佛家看似「不著相」,實則「著相」。
  • 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記住這兩句話
    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記住這兩句話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而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影響了後世。有人覺得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
  • 王陽明告訴世人:如果你熬不下去了,記住這2句話,點燃你的雄心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人稱之為陽明先生,其享年57歲。他是我國古代封建時代的聖人,作為一代心學大師,他還精通軍事理論,能把自己的心學理念很好地運用到軍事事業之中,能很好地運用其打勝仗,在世人眼中,他是一個十分有智慧的人。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從古代來看,一個朝代進入鼎盛時期都會有思想出現來避免社會走向歧途,但是現在的中國沒有,人們為了一些利益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底線。三鹿奶粉、蘇丹紅、地溝油、有毒大米,我們90後這一代人都是從這些裡面長大的。以至於我們上學的時候,吃到奇怪的東西,害怕是什麼做的時候一般都是笑笑說句:吃不死人就行了,管他呢。雖然是句笑話,但是顯得有些可悲吧。
  • 陽明心學中,這一句與道家理念不謀而合,彰顯心學智慧
    領悟王陽明的心學,可以戒驕戒躁,這一句與道家理念不謀而合。王陽明的心學之強大,可以讓一個人從內心強大自己,給自己的內心上一道盔甲。王陽明一生也徵戰沙場,官場沉浮多年。打仗的時候百戰百勝,沒有一次打輸過,正是這樣的一種心學的智慧,讓他有了這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