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美國有個叫博比的學生。
他家庭不幸,缺乏管教。經常在學校惹出各種麻煩。
他就是老師們口中的「問題學生」,經常被老師們送到校長室罰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校長派學校的心理醫生來跟博比談談。
心理醫生,沒有像老師一樣批評、規勸,而是問博比:你有沒有表現好的時候?咱們學校的哪個老師喜歡你?或者你喜歡哪個老師?
沒關係,使勁想。
這一想,博比還真想起來,他說自己喜歡史密斯老師,在史密斯老師的課上,他從不搗亂。
心理醫生接著問博比,這是為什麼。
不會總結沒關係,往詳細了說,他甚至還去觀察史密斯老師。
最後,他了解到,這個史密斯老師做了3件事,對博比特別好:
1 每次博比走進教室,他都跟博比打招呼,而別的老師則是懶得理博比——博比感受到尊重;2 他會安排一些博比會的問題,讓博比回答——博比有參與感,也能感到驕傲;3 學生一起做題時,專門走到博比身邊問詢、指導——博比覺得自己被重視。
這位心理醫生,在知道這些後,立即召集所有老師,建議大家都按照史密斯老師的做法來。
果然,博比大大改觀,去校長室的次數降低了80%。
在這個故事中,心理醫生對博比採用的療法就叫:「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說通俗點,就是「找亮點」解決問題。
這個方法不關注你過去如何,你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它只問你,有沒有亮點,有亮點,咱就推廣亮點。
不要小瞧這個方法,它真的狠狠狠狠!管!用!
01
此法,
常被心理諮詢師使用
著名心理諮詢師,李松蔚老師在他的課程《跟李松蔚學心理諮詢》中說:
心理諮詢師,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服務於來訪者的改變。
怎麼改變呢?不逼迫,不給建議,而是提問和鼓勵。
比如,來訪者說,我孩子總跟我對著幹,我們經常吵,我煩透了。
心理諮詢師要問:孩子有沒有不跟你對著幹的時候?你使勁想想。
當來訪者說有,就讓他使勁回憶、分析,當時做了什麼才不吵的。
最後得出結論,因為當時態度比較好,心平氣和。
然後心理諮詢師就鼓勵:上次你做得太棒了,能不能把這個經驗推廣出去,下次還心平氣和呢?
改變發生。
下一次,來訪者跟諮詢師面對面,諮詢師還要問:你做了嗎?有什麼收穫?
來訪者講完,諮詢師找出來訪者做得好的地方,再鼓勵。
如此,反覆推廣「亮點」。
這樣,來訪者比較容易接受,也更有助於他們的改變。
我們提建議,其實是在否定別人慣常的做法。雖然表面不說,但對方心裡是不舒服的。
這是人的本性,遇到反對,人會首先調動情緒來反駁你,維護自己。
而鼓勵,找對方的好,對方會持開放態度。
繼而,順道讓對方利用自己的經驗,來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不難。
02
我的應用
我就用這個方法,幫助過孩子。
有天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跟我說她在幼兒園睡不著,老師又讓躺著,不想上學了。
「這是你的不對,你應該睡覺,不能因為這就不上學呀!」這樣說,也沒毛病,但想起「找亮點」,話到嘴邊,我收了回去。
改成問她:你以前睡著過嗎?
她說:嗯。
我說:你是如何做到的,跟我分享一下吧。
她說:我想一些美好的故事,想著想著就睡著了。
我說:明天在幼兒園午休,你要不要試試再想一些美好的故事?你打算想什麼樣的故事?
她想了想,沒反對,還準備了故事。
第二天從幼兒園回來,開心地跟我反饋:自己睡著了,做了個美夢。
這不僅幫了她,還讓她收穫自信心——我能應付自己的問題。
我還用這個方法,改善了親密關係。
我和老公有了孩子後,總吵架。
嫌他不夠體諒我、不帶孩子。
一回家我就數落,搞得他很煩,一看他的態度,我更煩。
吵來吵去沒結果。
學了「找亮點」的方法後,我改變了策略。
哪怕是一句:「你吃過飯了沒?」這樣簡單的日常寒暄,我也抓住,說:謝謝你的關心。這讓我想起曾經,你為了給我買包子,走了幾條街,你為了……當他跟孩子相處,哪怕短短十幾分鐘,我也會肯定地說:你們玩得可真好,你是如何做到讓孩子越來越喜歡你的?下一次你肯定會做得更好。
我這是提醒他以往的「亮點」,肯定他現在的做法,下次他不自覺地就會發揚、推廣。
於是,我們吵架的次數少了,他看孩子的時間也多了。
由衷感嘆,要是早知道這個方法,就好了——就沒了以往那麼多傷和氣。
03
找亮點不僅適用於人,
還適用於其他場合
以上兩點,都在說「找亮點」解決問題法,在面對具體人時的應用。
其實,它不僅適用於人,還適用於其他場合。
1990年,越南的經濟狀況很差,很多農村兒童嚴重營養不良。
國際慈善組織,派了一個專家傑裡·斯特寧去解決這個問題。
傑裡·斯特寧沒有挨家挨戶發食物,這治標不治本。
他去找那些狀況良好的孩子,看他們的家長如何做。
他發現,這些孩子的媽媽有三點跟其他媽媽不同。
第一,她們讓孩子一天吃4頓飯,但跟其他吃2頓飯的孩子,進食總量是一樣的;第二,相比於其他家庭的愛吃不吃,她們主動餵孩子;第三,把小螃蟹,小蝦,紅薯葉子等,搗碎拌飯裡給孩子吃。
正是這三點,讓她們的孩子,營養均衡:
小孩子胃容量小,要少量多餐;主動餵孩子,上心;海鮮加綠色蔬菜,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
這一點兒都不難,越南到處是小蝦小螃蟹和紅薯葉子。
於是傑裡·斯特寧迅速把其他媽媽組織起來學習,結果,大獲成功。
李松蔚老師說:每個人都是應對自身問題的專家。
對於人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他們以往的經驗中找方案,來推廣。
對於系統呢,系統很大,每個人都是其中一環。
我們可以找這些環節中,熠熠發光的,來提煉方案。
科學作家萬維鋼在他的《經營日課》裡,舉了一個例子:
有個製藥公司,研發出療效很好的哮喘新藥,銷售量卻不高。
於是,就找一家諮詢公司,給自己出策略。
諮詢公司研究發現,這款藥雖然整體銷售慘澹,但有兩個銷售員做得特別好。
他們兩個人不僅告訴醫生藥的療效,還給醫生講藥的使用方法。
原來,這款藥是需要注射的,比較麻煩。醫生不懂操作流程,就不會給患者使用。
但過了操作這一關,醫生會很樂意給患者開這款藥。
結果,推廣這兩個銷售員的做法後,這款藥在市場活躍起來。
其實,找亮點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
無非找到亮點,推廣亮點。
但很少人能做到。因為我們最愛盯的是問題。
問題使我們焦慮,佔據我們的思維,所以,我們才會經常講「補短、補缺、提升短板!」。
吆喝著讓員工改,讓朋友改,讓親人改。
使勁渾身解數,也不見效。
當然不見效,因為我們的路走錯了。
我們就應該讓人發揚優點、推廣優點。
針對自身,針對系統,已經演化出了這些優勢,為什麼不去使用呢?
這些亮點,才是最適合當下問題的方法。
別再糾結對方人品、性格、認知、原生家庭等等一系列問題。他再有問題,承認得再徹底,對當前形勢也於事無補。不如就問問他,有沒有好的時候,再把好的時候推廣。
本文結束,謝謝閱讀。
【寶媽麗麗在修行】全網同號,原創不易,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