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思兄弟在《瞬變》(現翻譯行為設計學)這本書中提出了找亮點解決問題,具體來說,是拿你現在遇到的問題,同你好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對比,追究是你的亮點在那裡。例如婚姻諮詢中,問夫妻倆何時不會吵架,學校裡去看壞學生在那門課表現的好,然而最近的精英日課中,對該思維套路的討論,卻不能認同,尤其是其中寫的,「要解決問題,不一定要理解問題」,我認為情況與之相反,找亮點的問題之所以能快刀斬亂麻的解決困難問題,就在於其理解了問題為何發生的根源。
找到亮點之後,需要做的是判斷為何有些情況下,該亮點會出現,換句話來說,這是找到那些導致亮點出現的原因,之後的解決辦法,則是去再現這些促成亮點出現的條件。這相當於從觀察數據中,計算出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的效果,可以看成是因果推斷在現實中的應用。其威力來源於其能夠釐清問題出現背後的混雜因素,找到真正的成因,即問題的本質。
與亮點思維對應的,是根據相關性去試圖理解問題,婚姻出了問題,就看問題在何時第一次出現,但往往原因的出現和結果發生之間,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孩子學習不好,就那自家孩子和學霸對比,看需要給孩子買書還是買補品,這些都是從相關性的角度,來找問題解法。
與亮點思維類似的,是和自己去競爭,看能不能超越自己之前的最好表現,或者能否更加有把握地,再現之前的最好表現,將偶然的成功,逐漸變成必然。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做的是通過歸納和假設形成「普遍概念」。
在《如何形成清晰的觀點》中寫道:「歸納的本質是它可以從一套事實中推斷出另一套相似的事實,而假設是從一種事實推斷出另一種不同的事實。」。要想提高亮點出現的概率,避免偶然因素的帶來的失敗,就是用歸納去找出一次次嘗試間的共性,排除一切可能的幹擾;而要想超越之前的表現,則要通過假設,去問如果不是這樣,那又會發生什麼?
所謂找亮點,就是找到那些與我們之前所觀察到的任何事實都截然不同的特例。基於我們稱之為常識的假設,我們可以根據已知的法則,得出某些觀察到的事實必然會導致另一些事實,但如今出了特例,那要麼我們用來歸類的常識錯了,要麼是我們解釋事物為何發生的法則錯了,從而這會迫使我們重構自己的認知。從信息熵的角度,亮點意味著意外,意味著相對高的信息熵。
將找亮點的思路延伸類比,研究大腦很難,但是如果研究大腦出問題的狀態,就相對簡單,因此神經科學的歷史中,很多進步來自於奇怪的神經系統病例,往往對一個病例的發病機理研究清楚,就能順帶搞清楚大腦運轉的普遍規律。研究那些基因差異決定了身高差異,你會發現你能找到的相關變異有上萬個,而最近的Nature論文[1],則反其道而行,研究為何秘魯人平均身高最低,從而找到了一個讓人變矮2.3釐米的單個變異。類似的,通過研究為何有些人不管怎麼吃,都天生長不胖,研究者發現了一種促成癌症生長的基因,會促成那些天生的瘦子,而這預示著某些針對該基因的抗癌藥,可以用來治療過度肥胖的病人[2]。
塔勒布的投資哲學,是主動尋找黑天鵝,這其實也可以算成是一種尋找反向的亮點。只是塔勒布找的,是從這些極暗之點中,能夠通過過補償的對衝,能夠獲得的超額收益,以及自身能夠獲得的提升。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找亮點不一定要看何時超常發揮,面試題目中常用的」你是如何克服項目中遇到的困難「,其實也是面試官想從你的經歷,以及你的描述方式中,想找到你曾經的亮點,由於面試官大多經驗豐富,若是這段經歷是你編造的,多半能從你的描述中,找出邏輯不清晰之處。
找到亮點,不止能尋到解決問題的捷徑,還能找出更簡潔的解釋。舉例來說,都市人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比例急劇增加,之前認為的原因之一是現代人很多人都不愛動,但為何不愛動,久坐就會導致心血管風險增加,卻還沒有說清楚。而今年PNAS的一項研究 [3],發現西非的原始部落,每天也花近十個小時,處在非平躺的靜止狀態,只是他們大多數蹲著,之後研究者通過可穿戴設備,測量者蹲著和坐著在腿部動脈血流速度的情況,對比顯示,坐著下半肌肉身完全不用受力,而蹲著雖然是休息,但其腿部肌肉還在輕微運動,消耗更多能量,因此相比坐著,蹲下和跪著的姿勢可能會更有益於身體健康。
之所以能夠得出這一結論,正是來自於研究者找亮點,尋著特例去調查成因的思維套路,正是這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區分開了導遊式的走馬觀花的快餐式學習。但正如皮爾士在《如何形成清晰的觀點》中所說的,也是這本書中我極喜歡的一段話:「一個人對待邏輯思維的態度,應當如同對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愛妻。不必苛責他人,相反對他人報以深刻的敬意,如此更彰顯對思維的尊重,因為這是其自己的選擇,於是他會為期努力奮鬥,對打擊沒有半句怨言,只願暴風雨來得更猛,以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護花使者,充滿勇氣與鬥志」。
其中的邏輯思維,我將其看成是深究因果,不止於相關性的思維模式,若按照皮爾士的說法,不必覺得精英日課沒有講出找亮點解決問題法和因果思維的關係,就對不起精英二字。看的越多,就越深感自己的無知、淺薄與狹隘。追求因果,需要先有假設,先有對世界的模型,這本就是自我選擇的,需要終身實踐的路。
ps 關於蹲著有益健康,建議在家辦公的小夥伴,除了站立辦公,也可以蹲著或者跪姿。
pps 推薦一本硬核哲學書,chaoice love and logic
[1] A positively selected FBN1 missense variant reduces height in Peruvian individuals
[2] Identification of ALK in thinness
[3] Sitting, squatting, and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human inactivity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