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什麼是「因果」?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

2021-01-19 青衫菩提

佛教:什麼是「因果」?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健康問題,由此,人們對「吃」和適量運動越來越重視,注重科學膳食、搶購保健品、參加街舞、登山等各種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乃至有人提出了「健康是吃出來的」、「生命在於運動」等理念。

然而,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莉莎白等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佔25%,適量運動及其它佔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佔到了50%!可見,用「吃」和運動不能解決健康的根本問題,而保持愉快的心情對於健康的重要程度遠遠高於「吃」和「運動」。「吃」和「運動」僅僅是保障健康的初級需要,而心理健康,保持精神愉悅狀態才是健康的關鍵因素。

而要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唯一方法,就是消除煩惱。煩惱,是人心中的大賊,是破壞人心理健康的毒素,是令人喪失理智的麻醉劑。人在煩惱的擾亂、衝擊下,思想鬥爭益劇,痛苦煎熬日深,加之不能正確看待人間冷暖、社會現象,所以就會引起各類疾病。

為了排除煩惱,不少心理學家認為:明信因果是根治煩惱最有效的辦法。

因果是什麼?

簡單的講,就是任何事物的結果、結局,都是過去、今生自己所種的「因」而結的「果」;而現在的所思所想和行為,又種下了新的「因」,將來必定要結相應的果。不過,因果不僅僅是指當世,而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試想,有的人看起來並不太聰明,事業卻如日中天。

而有的人看起來很聰明,事業卻百般不順,甚至受排擠。再比如,有的人想辦某件事,處處遇到貴人相助,而有的人卻處處受阻。是什麼原因呢?是因果!如果過去世寬以待人,樂於助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就種下了善因,因緣成熟了,就會結出福報的果,事業就容易成功,辦事就有貴人相助。

而如過去世為人刻薄,處處利己,不願意付出,只求索取,那麼,因緣成熟了就必然結出苦果,事業就會不順暢,甚至受到排擠。當然,有的「因」是當世報,有的「因」是來世報。

為了進一步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則公案故事:梁武帝在還沒有顯貴時,曾認識了一位很貧困的人。梁武帝即位後,一天在苑裡遊玩,發現以前認識的那個人正在岸上拉船。梁武帝便上前同他打招呼,得知此人現在還像原來那樣窮困,於是說:「你明天來見我,我讓你當個縣令。」

第二天,這人前去見梁武帝,但沒有見到。前後又去了很多次,但都未能如願。

這貧困的人認識一位高僧,於是他想去請教原因。

這人到了高僧那裡後,還沒開口說,僧人便已經知道他要問什麼了,告訴他說:「你是因為得不到縣令之職來問我原因的吧?那我告訴你,你始終都不會得到啊!因為前世裡,梁武帝曾經是位齋主,你當時曾寫信答應要施捨給他五百錢,而最後卻始終沒有給他,所以現在他只是許諾給你官職,而你卻始終得不到啊!」

這就是佛教中講的三世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不昧,任何人逃脫不掉因果律。明白了因果的道理, 就應該明白無論是被罵、被騙、被排擠,或事業不順、兒女不孝、身患疾病........無一不是過去世或今生所種之因所結的果,既然如此還有什麼理由可埋怨、煩惱、嗔恨的呢?要埋怨,就埋怨自己吧,怨自己種的善因太少啊!

總之,要徹底根除煩惱,就要學佛,學習如來正法,多聽聞南無第三世多傑羌佛親說的法音,學習《極聖解脫大手印》,明信因果,依照佛陀教誨精進修行,這樣不僅可以根除煩惱,還會增加福報,開啟智慧,了生脫死!

相關焦點

  • 佛教:因果不饒人,生活中有3件事,不要亂說
    所以人這輩子,在有限的生命裡,一定要過好自己的生活,若能給自己的靈魂創造無限的價值,也不白來一場。佛教講,得人身不易,有個比喻說,六道眾生得人身者,如大海中盲龜浮木。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我們不是因為偶然才來到這個世界的,而是為了美好的夢想而來,為了繼續偉大而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創造,佛教講,種善因得善果,因緣果報,真實不虛。
  • 道教論承負,佛教說因果!「因果」和「承負」有什麼區別?
    現代社會,「因果」已然不僅僅是佛教徒的口頭禪,很多場合都有人在說因果,道因果。但是因果到底是什麼?這和道教的「承負」有什麼區別?在道教,為什麼又在講「承負」呢?說起因果,最常聽到的便是「因果報應」。到底什麼是因果?
  • 佛教:菩薩識因果,羅漢避因果,凡夫迷因果,愚人逆因果
    百丈禪師除了自己修為高深以外,對於中國佛教的最大貢獻就是組織了一次佛教改革,制定了《百丈清規》,要求所有僧眾都躬耕自食,一邊修行一邊耕作,這樣就大大減輕了施主和國家的負擔。百丈禪師很同情他,就很認真地回答道——不昧因果,其實和他之前所說的話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全變了,表明即使是跳出三界外,不在六道中的聖人,同樣也離不開這「因果」二字。
  • 佛教:善惡因果三世業報
    其實人的一切富貴貧賤、吉兇禍福皆不離因果。在因果業力的作用下,因生成果,果又成因,各種因緣不停的和和合合,如此遷流不止。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中,總有許多類似的鮮活例子,比方說,當有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後,就會被人記恨,如果傷害人的程度較深,更有可能被人記恨一輩子,甚至有可能延續到下一代。
  • 佛教的因果業力規律
    這個公式它有兩種用法,這個要注意,因果是兩重因果,這個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緣觀,它不像儒家思想的因果是一重因果,它是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造善,你的家庭就興旺,你造罪,你德行有虧,你今生的家庭就衰敗有災難,所以它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這樣建立的,它是三世兩重因果。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慾的境界。佛教佛教講因果,所以佛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叫諸法。
  • 佛教:持誦《楞嚴咒》,家裡的一切都在發生改變,人生皆是因果
    宇宙是神奇的,而宇宙本身也是一個謎。佛教的宇宙觀講,一粒沙裡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沙子,還有三千大千世界,無窮無盡。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證得圓滿佛果。  像蓮池大師、智者大師,他們修行的程度,不是我們能測度的,我們就把他們當成佛菩薩,絕對沒錯,也有助於我們的學習。對於我們世間凡夫來講,大多數人學佛,其實都是追求世間的果報,對於無上菩提之路,相差甚遠。當然,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 佛教:生活的不順坎坷?可能是因為你欠了「陰債」,因果真實不虛
    「陰債」這個詞,並不是佛教的講法,它最初起源於道教。但我們不能因為一提到道教就認為是外道。陰債是確實存在的,這就好像佛教中所講到的三世因果一樣。佛教當中有一個名叫還債的詞語,也就是說,如果你曾經虧欠傷害過他人,那麼這些都是要統統還回去的。
  • 佛教:不學佛不打緊,這3件事的因果一件比一件重,真實不虛!
    在當下生活之中,很多人並不相信所謂的「因果有報」,反而更加相信「一切皆是命中注定」。因此也就出現了很多很多亂象,什麼亂象呢?就是「不孝父母、不尊長輩、說話,行事無有底線」等等。但這些行為無論是在佛教之中,還是在傳統文化之中,無一不是被抵制的存在。就如不孝父母、說話行事無有底線而言。
  • 佛教應世的常見問題探討
    佛陀也說過自己是「眾中之數」,佛教徒參與政治,本著愛國愛家及關懷一切眾生的悲心,懷抱淑世濟人的聖賢之心,從事政治的事業,又有何不可呢? 二、佛教對戰爭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崇尚和平的宗教,不主張戰爭,雖然過去的僧團,例如古代的日本、韓國都有僧兵的設立,但這是為了保護聖教不受人欺負、迫害。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什麼是佛教?佛教其實不是教,跳出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即是佛
    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那麼到底什麼是佛家,它只是一種宗教嗎?「釋迦」其實是種族名,是「能」的意思,「牟尼」是「仁、寂,忍」的意思,其實就是對於有智慧的人的尊稱。「釋迦牟尼」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之意。這個釋迦牟尼被尊為「如來佛祖」,是佛教中最高的佛。
  • 佛教之中,所謂的人生意義是什麼?其實就是這4個字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最初的理論就是「四諦」,即苦、集、滅、道「。那麼」四諦「從何而來?答案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因此,佛教也有」緣起論「這個說法。所謂的緣,指的是無限的因果關係。它把世界比喻成一張大網,大網之中有著無限的因果相互聯繫,相互影響,這個世界的一切現象就是由此而來。任何現現象都是因果互的結果。
  • 佛教:姻緣與因果的關係,教你一招,早日脫單,成就美滿婚姻
    按佛教的觀點,兩個人成為夫妻,都是緣分、業力和願力的結合,就算是奉子成婚,其實也是有宿世的因緣。因果報應,六趣輪轉,無有止息,無論是正處於單身的單身狗,還是已婚成立了家庭,若能了之因果道理,都能對自己遇到美滿的因緣,讓家庭幸福和睦起到決定性的幫助。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 佛教講的因果,真的存在嗎?
    如果沒有因果的存在,佛說的很多東西就都不成立了。虛假的東西不會長久保存,只有真理才會延續不斷。佛法既然能夠流傳千年之久,我想這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古往今來無數比我們有智慧的文人、比我們有錢的大富長者,比我們有地位的皇室都對佛法以及僧人非常恭敬。單單從這一點來看,佛教所講的因果就很不簡單。
  • 因果不虛,生活中,傷人最深的兩個字,不要亂講
    所以說,在生活中,傷人最深的兩個字就是「語言」,千萬不要亂講,開弓沒有回頭箭。常言道:「口為禍福之門,」在佛教中,慎護口業是非常重要的修學基礎,《法句經》云:「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在生活總,因為口業所感召的因果報應,無不令人畏懼,因果真實不虛,所以一定要善護口業。
  • 什麼是因果?佛陀通過一個小故事,便告訴了我們因果的真相
    佛教常常講因果,但很多人都難以相信因果的存在,就像不相信輪迴一樣。而佛陀早在2600年前,就已經預見到了,現代人這種對一切都充滿質疑的狀態。,是否真有一股名為因果的力量在決定著一切。都是在述說一個道理,那就是因緣,也就是因果。在佛教的世界觀中,我們的生命並不是斷滅的,而是由一段又一段生命連接成的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我們在上一段狀態中所種下的因、做下的事情,都會影響到下一個生命階段。這就好似佛教的另一種說法中提到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 佛教:人生有4種恩,不知報恩,因果不饒人
    生活中,很多人接受了別人的恩惠,當習慣成為自然,就認為對方是應該的,不但沒有感恩之心,當對方不給予恩惠,反而會抱怨,甚至反目成仇。現在人際關係中,這種情況不在少數。相信,大多數人也都親自經歷過,施人於恩惠,反遭對方怨恨的情況。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對佛法了解比較深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六度波羅蜜」這個佛教名詞,可是它真正的含義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大乘佛教中,「六度波羅蜜」是修行重要的六種智慧、六種途徑。這六種智慧,幫助我們不斷去磨掉人生的弱點,使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自己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踐行「六度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