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因果業力規律

2020-12-26 蔣佳君2046

業力的轉變他都是在死亡到來的時候才算帳的,就像我們一般人說的,臘月三十算總帳。你現在造的業都是先保存,到什麼時候開始算帳呢?臨命終的時候算帳。

它平常都讓你欠著欠著,到臨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的生命有業力主導,叫做隨業往生。第二個你的生命由思想來引導,叫隨念往生。總而言之,當我們的業力儲存到最後的時候,要釋放的時候都是在臨命終的時候。

到臨命終的時候,它由業力或思想去激發我們過去的種子,就使令來生得果報了。假設是善業被激發出來,它就成就天,人,阿修羅,安樂的果報;如果是罪業的因緣被激發出來,那麼就畜生,惡鬼,地獄,就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業到果報他是三個程式,就是第一個形成種子,第二個臨命終時,第三個顯現果報,這三塊。

這個公式它有兩種用法,這個要注意,因果是兩重因果,這個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緣觀,它不像儒家思想的因果是一重因果,它是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造善,你的家庭就興旺,你造罪,你德行有虧,你今生的家庭就衰敗有災難,所以它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

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這樣建立的,它是三世兩重因果。所以這個公式怎麼套用呢?假設這個業是過去,你如果寫過去式的話,這個果報就今生,過去的業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第一重。古人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我們前生做了什麼事,你從你的身心世界去查,你就可以反推出來。比方說你今生衣食無缺,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你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業,你今生很莊嚴,我們可以推論,你前生遇到事情你會選擇忍辱,而不會跟人家爭執,比方說你今生身體很健康,我們可以推論你前生是比較慈悲包容的。所以你今生受的果報,你就可以推論你前生做了什麼慈善的業力,他有一定對應的,一個對應一個等流性的。所以你這個公式如果把業是放在過去世,這個果報就是今生,這第一個。

如果你把這個業放在今生的業,那麼這個果報就來世,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我們來生會是什麼相貌,你看你今生當中你造的哪一個業的次數最多,而且你是深深好樂,數數現行,深深好樂,就是說我們的業,我們後面會講到,有一個主流的,我們一生會造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你的生命當中有一個主流的就是它佔了一個強大勢力的,這個業就會很容易表現出來,就是一個主流的業力。

這個地方就是說,佛教的因果思想它的複雜來自它是隔代受報,就是說,你今生受用的是你前生的業力,你來生受用的是你今生的業力。所以這個地方就很容易讓人家產生錯覺,說為什麼他今生做那麼多善事,他還那麼痛苦?因為你做的善事要先形成一種種子他要先儲存,它不能馬上釋放出來,它到臨命終才釋放。這個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現在這是一重因果,現在未來又是一重因果。

相關焦點

  • 犧牲奉獻/因果業力
    因果業力當你遇到困難時,要好好的面對現實把它解決,這樣就是在了你的業。4.千萬小心謹慎,你肉眼看不見,但是身邊冤魂、厲鬼、妖魔、鬼怪都周旋在你身邊,心要堅實,使它百攻不破,使它沒辦法乘虛而入。5.當你有很多念頭,很多思想,很多不平的想法,都是業力在牽纏。為什麼我靜不下來,別人都靜得下來,這都是自己的業力在拉。6.你們都帶業力而來,但有業力能幫助你成道!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雲笈七籤》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 略說因果業報
    因果這兩個字,因是能生的種因,果是所生的結果,有因就必定生果,依所生的果為因又可以生果,比如起了一個念頭要坐飛機去某地這是因,買到飛機票這是果,又買到飛機票這是因,到機場坐上飛機這是果,又坐上飛機這是因,到達目的地這是果,因此就因果的關係來說,是即因即果、即果即因的關係,這是因果不變的必然規律。
  • 學誠法師:民間的因果報應和佛教的業果定律
    面對一切境界,思維抉擇之前,是業力的作用;當下的選擇,是願力的作用。所以,當下是改變命運的關鍵,願力是轉變業力的核心。12、網友:法師,世間財富名譽皆是果報,福報來臨就要惜福,是前世修來的果。那麼個人努力還有意義麼,因果在上,蹦噠不出東西。學誠法師:因緣果報,宿世的因也要結合今生的緣才能成熟。
  • 佛教:善惡因果三世業報
    也就是你這一生所作的善惡之業,這一生未能受現報,而是在下一世才受報,會稍為晚了一些。按照佛教的說法,凡人都是在「六道」中輪迴的,重新投胎就成為另一個人;在生報中,如果一個人前一生作了善惡之業未受現報,那麼在這一生中就會受生報;同樣,這一生與次一生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些人「含著金鎖匙」出世,而有些人總是遭遇許多苦厄,是極有可能跟前一生有關係的。
  • 佛教:「業力」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命運
    業力不是命運,也不是宿命,但很多人都用它來作結論——「那是我的業力」,暗示「我對它無能為力」,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我們與生俱來就有衝動和偏好、體驗和特徵,這是很明顯的。業力遍布於我們每天的經驗當中,它反映在我們的家庭狀況、職業 ,以及我們富裕與否,它塑造了我們的興趣和行為,減低或增加各種可能性。業力不是判無期徒刑,但它像一個我們可以調整和改變的偏好,並非不可逆轉和改變。
  • 佛教說的業力業障,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
    學佛人經常會聽到業力業障,到底是什麼意思?業就是因果,力就是動力;障就是障礙。這樣就好理解了,業力就是推動因果的動力,業障就是障礙因果的阻力。當然這樣解釋也只能是針對一些學佛人,因為業力業障都是佛教的專用詞。但是不是學佛人如何看待這些?
  • 103歲高僧:如何改變因果?這裡有1個很好的方法,祝你成功
    深信因果老和尚說,我們都明白因果是通三世的,這個三世是指過去、未來與現在。佛教中有這麼一個偈子說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預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想要知道前世與未來,只要看下我們現在所承受的結果以及所種下的善行或惡行就能夠明白。
  • 「因果輪迴」這四個字你知道是什麼嗎?你又了解多少呢?
    「因果輪迴」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再次基礎上衍生出各種細分流派。釋迦牟尼最初教化門徒的時候只提出「因果」理論,但但不能解決許多現實中的問題,比如很多壞蛋並沒有收到相應懲罰,許多善良的人卻日子過得不好。於是引入了「輪迴。因果輪迴並不複雜與深奧。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二):「空」的必然義與「業」論
    「空」的這一必然義,乃衍生佛教中極為重要的理論——業論。所謂「業」(karma),是指有倫理價值的行為,好的行為會產生善業,壞的行為則產生惡業。但為何我們會做壞事?佛教「十二因緣」的理論有以下解釋。故《三世因果經》(編按:此「經」一般被視為世間善書)有言:「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不少文章或書籍均已對佛教的業論有詳盡說明,本文乃不擬重複,而是把討論焦點放在業論的歷史意義和潛在的理論困難兩點上。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顏色一樣,陸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子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學中稱為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的結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
  • 佛教:姻緣與因果的關係,教你一招,早日脫單,成就美滿婚姻
    按佛教的觀點,兩個人成為夫妻,都是緣分、業力和願力的結合,就算是奉子成婚,其實也是有宿世的因緣。因果報應,六趣輪轉,無有止息,無論是正處於單身的單身狗,還是已婚成立了家庭,若能了之因果道理,都能對自己遇到美滿的因緣,讓家庭幸福和睦起到決定性的幫助。
  • 佛教:菩薩識因果,羅漢避因果,凡夫迷因果,愚人逆因果
    百丈禪師,這在禪宗甚至整個中國佛教都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高僧,他的師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馬祖,而馬祖的師父是大名鼎鼎的南嶽懷讓禪師,而懷讓禪師的師父則是最大名鼎鼎的六祖惠能——由此也可見當時禪宗有多興盛,全國無處不學禪,自然人人心清淨。
  • 「因果律」,是人們發現的自然法,還是人為編出來的?
    但是對於「因果律」的看法,世人並不相同,大致分為四類。什麼是「因果」?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因果」是「因緣果報」的簡稱。「因」指主要的、內在的因素,「緣」指次要的、外在的因素,「果」就是結果或者果報。在佛教中,講「因果」離不開講「業」。
  • 《慧燈之光》:淺談因果關係
    從因果不虛的角度來看,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這個因(或業)的能力很微弱,當它遇到強大的對治力時,它的果就不一定發生。前面三種稱為定業,第四種叫作不定業。業的這四種不同的能力唯有佛是全知的,其他的普通人乃至具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羅漢也不能徹底了解。佛出世時,印度有許多外道,他們用神通親眼看到一個一生行善的人,死後卻去了地獄、做了餓鬼或墮為旁生,如果因果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什麼善無善報呢?
  • 因果遊記(一)殺業顯現淪為植物人
    不信因果、不敬三寶,無有行善之舉,並口出穢言,謗佛毀神,此皆罪業之大者。盼望世人有犯此過者,宜速速悔醒,否則業懲來時悔之晚矣!濟佛曰:傻徒兒,新年過得快樂嗎?童生曰:徒兒在此向恩師請安並拜個晚年,好久不見恩師,可想死徒兒。說真實的,今年徒兒過得並不開心!濟佛曰:為什麼事煩惱?
  • 道教論承負,佛教說因果!「因果」和「承負」有什麼區別?
    現代社會,「因果」已然不僅僅是佛教徒的口頭禪,很多場合都有人在說因果,道因果。但是因果到底是什麼?這和道教的「承負」有什麼區別?在道教,為什麼又在講「承負」呢?說起因果,最常聽到的便是「因果報應」。到底什麼是因果?
  • 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野狐身公案的哲理妙趣
    印度佛教認為生命並非一次性的,而是生死輪迴無窮盡的。生命在五道中輪迴。此生為人,來生或為人,或為鬼,或為畜生,或為天人,或下地獄。至於來世出生於哪一道,完全取決於你所作的善惡業績。作善業則得善報,作惡業則得惡報。這叫做因果業報。印度佛教認為,因果報應,毫釐不爽。
  • 佛教:不學佛不打緊,這3件事的因果一件比一件重,真實不虛!
    大德曾說:「就算不學佛、不信佛,但一定要相信因果。」正如佛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因緣果報,它可不是單單只報給學佛之人,對於其他眾生來講,一樣逃脫不了。在當下生活之中,很多人並不相信所謂的「因果有報」,反而更加相信「一切皆是命中注定」。因此也就出現了很多很多亂象,什麼亂象呢?就是「不孝父母、不尊長輩、說話,行事無有底線」等等。但這些行為無論是在佛教之中,還是在傳統文化之中,無一不是被抵制的存在。就如不孝父母、說話行事無有底線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