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業力」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命運

2020-12-26 蓬萊白鶴童

業力不是命運,也不是宿命,但很多人都用它來作結論——「那是我的業力」,暗示「我對它無能為力」,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我們與生俱來就有衝動和偏好、體驗和特徵,這是很明顯的。

儘管我們粗暴的衝動並不一定導致殺人,我們本能的向善,也不一定開展成無量的慈悲,但是任何本能習慣的成熟,就像種子需要因緣條件的輔助。充分運用我們所賦予的和與生俱來的,去把握和引導我們的行為,始終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業力遍布於我們每天的經驗當中,它反映在我們的家庭狀況、職業 ,以及我們富裕與否,它塑造了我們的興趣和行為,減低或增加各種可能性。業力不是判無期徒刑,但它像一個我們可以調整和改變的偏好,並非不可逆轉和改變。

在止的禪修時,我們練習在衝動初露徵兆的時候就看到它,我們可以探測到偏向憤怒的衝動,避免它向火山一樣爆發。如果我們認識不到衝動出現,那麼反覆發怒,會加強憤怒的傾向而形成業力——重複發生的習性。

認識,幫助我們瓦解對衝動習慣的認同,因而從中抽離。我們也可以用易怒來培養慈悲,讓它成為對己對人有利的成分。身為人類,我們可以在正面和負面之間做選擇,我們的業力也因此引向正面或負面。但如何選擇是我們的責任,而它將影響我們的未來。

我們既不能支配,也無法控制生活的每一面。善行不一定能防止我們遇到障礙,過去的惡業成熟形成的惡果,由於業力太強,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能在一生中受盡其果報,這就解釋了,因緣業力是多生累世影響著我們的。

同樣的,也可以看到在一生中,作惡的人慾遇到好結果,如果只從一世來評判,這看起來很「不公平」,但是要用今生我們記得的所有行為,來解釋一個事件的業力,就像要把一棟房子放進一隻鞋裡,那是行不通的。

在能知曉的範圍內去檢驗因果,不管我們看不看得見,都會幫助我們比較容易接受業力。儘管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事實,並不證明因果定律關閉了或停止服務了,這不像是停電電梯就不動了,這更像大氣層內的電場持續運作著,無論我們有沒有提供動力。

沒有人生活中是毫無障礙的,但這不是行為不當的藉口。比如說,當看到每個人不同程度的受著苦,我們會想:「那有什麼差別呢?不管我怎麼做也都會有問題。」即使我們不能理解今生某些狀況,是如何被無法知曉的過去影響的,我們還是不能忘記今天的行為會影響明天。

如果分析過去帶來太大的抗拒,那麼就往前看——看未來。未來既不是一個目的地,也不是我們無意中發現的一個隨心所欲的方向,我們此刻就在創造未來。

用過去的因試圖去理解現在的果,不如對未來果承擔起責任,這樣,我們就成為了自己的護法。即使在非常困難的狀況下,我們的行為如何跟世界互動,都能成為保護我們的心遠離焦慮和不滿最可靠的方式。

相關焦點

  • 佛教不是宿命論,隨緣不是認命!
    那麼,佛教裡講宿命論嗎?隨緣是認命嗎?宿命論強調的是人生的一切禍福吉兇都已註定,無法改變。而佛教講的是業力果報,是善惡苦樂的業報差別。《中阿含經》說:「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定不定受報,在於自己,自己慚愧懺悔,努力改善,就算是重業亦可變輕。
  • 宿命通和宿命論中的「命中注定」有什麼區別?
    ◇仁波切:有很大區別:宿命通是指通達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因緣及其結果,既了知自己、他人多生所行之善惡,也了知因此即將發生的現世報、來世報和他世報的種種苦樂結果;更了知如何斷除自他一切眾生由不善業所造的種種苦果、以及如何斷除由無明所造的輪迴之苦。
  • 佛教的因果業力規律
    業力的轉變他都是在死亡到來的時候才算帳的,就像我們一般人說的,臘月三十算總帳。你現在造的業都是先保存,到什麼時候開始算帳呢?臨命終的時候算帳。總而言之,當我們的業力儲存到最後的時候,要釋放的時候都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到臨命終的時候,它由業力或思想去激發我們過去的種子,就使令來生得果報了。假設是善業被激發出來,它就成就天,人,阿修羅,安樂的果報;如果是罪業的因緣被激發出來,那麼就畜生,惡鬼,地獄,就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業到果報他是三個程式,就是第一個形成種子,第二個臨命終時,第三個顯現果報,這三塊。
  •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我分四點來說明:1、佛教認為命運不是定型的,命運是可以改變佛教雖然也講命運,但是有別於外道機械的宿命論。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空無自性,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像小沙彌增長福壽,就是有名的例子。
  • 火影:淺析從努力改變命運論變成血統論,又從血統論變成宿命論?
    而在整個過程中都是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從出生仿佛已經被確定。為了分析《火影忍者》從不斷積極努力才能得到提升,到中後期的血脈決定著人生的主要方向,再到結局宿命才是真正的主要因素,做出以下分析,請聽我娓娓道來!
  • 佛教的「命運觀」——再壞的命運,也能改變!
    念佛可以改變命運在緊急關頭的第一反應,檢驗你是不是能夠生起佛號來對治,這也是體驗你念佛功夫的真假,如果在災難來臨的瞬間你能提起信心馬上在心中生起佛號,必獲佛的護持。如果當下的反應不是念佛的話,那就表示你的功夫還差。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二):「空」的必然義與「業」論
    「空」的這一必然義,乃衍生佛教中極為重要的理論——業論。所謂「業」(karma),是指有倫理價值的行為,好的行為會產生善業,壞的行為則產生惡業。但為何我們會做壞事?佛教「十二因緣」的理論有以下解釋。引文中的「行」,即是「業」;「痴」則為「無明」。蓋吾人所以會死,因為有生;而我們今期生命是何形態,取決於前生所作的業;業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不明緣起法,亦即無明。無明不除,則吾人今期的生命對於各種事物還是有所執取,從而繼作種種惡業。所作的業,又決定來生的形態,如是者流轉不息。
  • 遠離「宿命論」,做一個與命運抗爭的人
    非命墨子基於人類必須努力才能存活,而得出另一個推論,那就是著名的「非命」論。墨子認為,人生的際遇、道路,取決於自身的努力。這一點和同期其他思想家有明顯對比:比如孔子主張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冥冥註定;而道家的老莊則認為人生短暫,一切默默接受就可以,不必考慮這些。而墨子則認為:誰也無法預判自己的命運是什麼樣子。
  • 真愛你的人,通常,有一些「宿命論」
    越是真愛你的人,越喜歡相信命運,並且將這種奇妙的感覺延展成迷信的趨勢,比如,他會告訴你,梨子不能分著吃,因為意味著分離,這種寓意不太好,所以在你們的相處中,絕對不可以有這樣的舉動,看似很苛刻,其實這都是他很珍惜緣分的表現。另外,他還會查星象,算生辰八字,簡直搞得像是宿命的感覺。
  • 學誠法師:民間的因果報應和佛教的業果定律
    面對一切境界,思維抉擇之前,是業力的作用;當下的選擇,是願力的作用。所以,當下是改變命運的關鍵,願力是轉變業力的核心。12、網友:法師,世間財富名譽皆是果報,福報來臨就要惜福,是前世修來的果。那麼個人努力還有意義麼,因果在上,蹦噠不出東西。學誠法師:因緣果報,宿世的因也要結合今生的緣才能成熟。
  • 佛教是不是宗教?(三)
    那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呢?到底是要用religion這個意涵來說佛教是不是宗教,還是用佛法原來的意涵來說佛教是不是宗教呢?如果說,從我們這個宗教的概念已經被religion這個意涵異化以後所產生的宗教來看的話,佛教就不是宗教了。因為所有其他的宗教都是宗教。
  • 範縝的唯物主義「神滅論」與佛教唯心主義「神不滅論」的鬥爭
    他的著作多已不傳,只在《梁書》本傳及《弘明集》裡載有他的《神滅論》,並且是被當作反面材料,供人批判而刊載的。《神滅論》反對佛教,鋒芒特別指向佛教的輪迴因果報應之說。這實際上,也就是反對封建統治階級所認為的富貴貧賤都是前生的果報的宿命論。在當時根據門第的高低,形成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的情況下,這種見解是反映了人民利益的。
  • 「佛系」和佛教有很大差距
    由於涉及宗教內容,不能印製,筆者不得不將《佛教警察》的第三集換個書名《佛系警察》。對於這種「佛系」的觀念,我一直是不聞不問甚至不理不看的。所謂『佛系』,只是一種調侃,和佛教還是有很大差距,不是一回事。靜波法師說:「佛系跟佛教的真正的認知是有距離的。比如說,佛教是要提倡四個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會逃避現實。佛教也提倡說:放下不是放棄,隨緣不可以隨便,圓融不是圓滑,負責不是負擔;要面對現實,歷事煉心,擔當負責,成就自己,利益眾生。我想,這個才是佛教中道圓融的態度,佛教確確實實跟『佛系』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 vertex宿命點,命中注定愛情的指示器、命運的轉折點
    把這個頂點看作是一個敏感的點,它與他人的宿命相遇、突然的頓悟、人生的轉折點和「命運」聯繫在一起。宿命點如何發揮作用來自火星的行運合相可能比來自天王星的行運合相更引人注目,儘管有時不是這樣。影響的大小取決於宿命點本身的狀態以及同時發生的其他行運。如果宿命點軸有一個行星或月交點合相,它通常會成為一個壓倒一切的力量,使頂點和行星比星盤中的任何東西都強大,包括一個合相上升點或MC的行星。
  • 造成人不同命運的神秘力量,不是神仙、菩薩,而是這兩字
    這句話是指,倘若不是依靠佛菩薩的威神之力,那便是因為本身所造的業力而來,除了這兩種力量,誰也無法到地獄中來。很多朋友可能不曾見過這句話,但是我相信不少人接觸過佛學文化的朋友,對於句中所提到的「業力」二字一定是耳熟能詳。
  • 佛教: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鬥戰勝佛並不是小說中所寫那樣
    但是,這個「被授予」就與佛教中的「眾生平等」的觀念相悖,這究竟是為什麼?當時,吳承恩所寫的《西遊記》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官場的折射,而真正的鬥戰勝佛,並不是由小說中所寫的那樣。據佛教經典所述,三十五佛是接受禮懺的佛,若世間有人需要懺悔,則需要到三十五佛面前去。這三十五佛各代表著不同的悔願,願力也各不相同。在《西遊記》中所描述的,並不是真實的,這裡要區分開來。
  • 量子力學可以證明「宿命論」是錯的?
    最近幾期內容我主要圍繞「多重宇宙論」講解,其中可以用多重宇宙論可以解釋「薛丁格的貓」,也就是可以解釋微觀粒子的「疊加態」,但是目前這個理論還沒辦法通過實驗來證實,所以大部分物理學家對這個理論不感興趣,但是今天我要談談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到底對我們人生有啥意義?
  • 佛教說的業力業障,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
    學佛人經常會聽到業力業障,到底是什麼意思?業就是因果,力就是動力;障就是障礙。這樣就好理解了,業力就是推動因果的動力,業障就是障礙因果的阻力。當然這樣解釋也只能是針對一些學佛人,因為業力業障都是佛教的專用詞。但是不是學佛人如何看待這些?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佛教哲學認為,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都是由於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顏色一樣,陸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子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學中稱為業力的現行。
  • 詩詞中的佛學詞彙引證(紅塵、宿命、釋悟、輪迴、苦海、六道)
    詩詞中的佛學語彙引證(紅塵、念、宿命、釋悟、蓮臺、輪迴、苦海、六道、禪、淨土、齋)◎南郭居士五律·謁官堆淨土寺經年後感◎南郭居士紅塵幾念侵,宿命廢時陰。(傳印法師)宿命——佛教認為世人過去之世皆有生命,輾轉輪迴,故稱宿命。《四十二章經》十三:「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指佛家宿命之說,猶言生來註定的命運。猶言生來註定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