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2021-01-19 青衫菩提

中華文化流傳了幾千年,涵蓋甚廣,有琴棋書畫,也有很多匯聚了先輩智慧結晶的民間工藝。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中華的三大「教派」。

三教同源柱

道教

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

「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理也。

無為的思想,源於《道德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

「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雲笈七籤》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可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慾的境界。

佛教

佛教講因果,所以佛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叫諸法。因果可以互轉,每個人百劫千生做業力的奴隸,為業力所轉,在這裡業力就是因,這個因雖然不好,可是我們若用善緣來改變這不好的因,起佛緣,還是可以結佛果,這就是學佛弟子,當用願力法來對治業力法,業力是因,願力是緣,用願力來改變業力(就是使自己要從業力的逼迫中徹底解脫出來的意願)。

為什麼我們說百劫千生的業力也可以開出智慧的花朵?為什麼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為什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呢?這都是用願力來改變業力,使不好的因也可以開出奇花結出碩果來! 反過來也可以說願力是因(種菩提種子,得佛果),業力是緣(煩惱心生智慧果)。

所以說因緣也可以互轉,要看在什麼情況下說,亦要看在什麼因緣下說,如果惡是因,善是緣,以善止惡可以得善果;如果善是因,惡是緣,以惡去善,則得惡果。

儒教

儒教是講「忠恕」的,天主教和耶穌教他們是講「愛」,他們就「博愛」。這個「博」字也是個豎心旁,這個「愛」字也有個心,在那個愛的中間,在心裡頭。道教是講「承負」,它雖然說「清淨、無為」,要修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德經》上說的。那麼實際上呢,它的教義就是「感應」兩個字。佛教呢,是「因果」。儒、釋、道這三教,都是沒離開這個「心」;若離開這個「心」,就沒有教了。

所以儒教是講「忠恕」,忠是忠以持己,恕是恕以待人。持己,是我做什麼事情,對人要有忠心,要盡我的忠心,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個基本條件。

恕以待人,恕是原諒其它的人,其它人有什麼錯處,要有原諒、寬恕其它人的這種思想。那麼你能忠以持己,你的人格就清高了;你能恕以待人,你對人就有利人的思想,對人都不苛求,對誰也不苛求。這是儒教的,它沒有離開這個「心」,你看「忠恕」兩個字,底下都是「心」字。

相關焦點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善惡之報的一部分是由前人的行為決定的。而與佛教「因果報應」相比,道教的「承負」報應世界觀是「本人或子孫實實在在的現實人生」!至於那些所謂的上輩子,下輩子,乃至於十世百世千世,似乎有些虛談,因為沒人會知道自己下輩子是誰,或者上輩子是誰,而自己子孫後代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 道教論承負,佛教說因果!「因果」和「承負」有什麼區別?
    現代社會,「因果」已然不僅僅是佛教徒的口頭禪,很多場合都有人在說因果,道因果。但是因果到底是什麼?這和道教的「承負」有什麼區別?在道教,為什麼又在講「承負」呢?說起因果,最常聽到的便是「因果報應」。到底什麼是因果?
  • 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涅槃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這句話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大意相同,但細思就知兩者妙微之差!)
  • 道教中的「承負」是什麼意思?帶你走進道教
    我們知道,佛家人在《佛經》中講究因果報應,認為人一生的作為都是有因果鏈的,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走上人生巔峰,也不會瞬間跌入低谷。之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突發事件,但那都是有因果的。因果報應不僅佛教是佛教倡導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論上更進了一步,提出了「承負」的概念,把因果的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團。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道教「承負」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
  • 談談福蔭子孫的道教「承負」問題
    佛教講究「因果」,道教則講究「承負」。承負的字面意思一看便可以明了,承擔和負責,承負相較於因果範圍更大,涵蓋更廣,此文,我來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下福蔭子孫的道教的「承負」問題。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包含二方面的內容:一是道德的善惡報應,二是政治上的不太平的病根。
  • 佛家的因果和道家的承負是一回事嗎?
    在佛教大談因果的同時,作為本土最大的宗教的道教則強調道家也有因果理論,叫做承負,然而兩者是一回事嗎?在這裡可以很肯定地說不是一回事,兩者有明顯區別。因果強調同一個體過去的所作所為會給現在帶來什麼,以及現在的所作所為將來會有怎樣的命運;而承負說的是利益相關的不同個體之間的前後傳承關係,比如父母祖輩等的所作所為會給子孫後代帶來什麼影響等,或者同一部門前輩的做法給後來者帶來的影響。什麼是因果?
  • 西遊明講佛教取經故事,暗指道教更勝一籌!孫悟空妖精不過是幌子
    提到西遊記,大家都知道講的是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唐僧是個和尚,也就是個佛教故事。故事裡妖魔鬼怪,神仙凡人非常吸引人。一般人看完,就覺得孫悟空好玩,唐僧細皮嫩肉,豬八戒老色鬼,沙和尚老實人,妖精們個個美豔動人,欣賞一番也就洗洗睡了。其實深究一下,裡面道教,佛教穿插出現,兩派勢力是明爭暗鬥。
  • 善惡之報代代相傳:你的磨難,是否源於一直在承負祖先的過錯?
    那麼具體什麼是承負?用古代一點的說法就是血脈傳承者之間的氣運會有所影響,同時這種影響反應在血脈往後傳承最為明顯。《皇極經世書》說,子時開天、丑時闢地、寅時生人。《太平經》所指的先人,是從黃帝時期以前上溯至寅時的人。這些先人在本質上是承天心而行的,但有小錯失,且並不自知。這種不自知的小錯失,通過血脈流傳一輩輩積累下來了。這是人間世運下降的本質原因,也是承負產生的淵源之始。
  • 陝西省舉辦道教「玄門講經」華山講壇
    佛教在線陝西訊 由陝西省道協主辦、省社科院道教研究中心協辦、華山道協承辦的陝西省道教首屆「玄門講經」華山講壇於2010年11月25日在華山隆重舉辦。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在致辭中,任法融首先代表中國道協對講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
  • 喜歡講「淫穢」之詞的人,現世的因果,報應迅速
    避色如避箭,富貴子孫興,對於「色慾」一事,古人常講:「萬惡淫為首,」淫亂的危害是很大的,而且令後代遭殃。如漢朝趙飛燕謀害皇孫,導致漢朝國運衰微。漢代司馬相如,用琴心撩逗卓文君,讓萬世譏笑品評。一個人「貪色」的因果,報應迅速。犯了邪淫之罪,從近處講,會導致家道敗落,事事不順。遠了講,會遺臭萬年。壽終後,還會墮入惡趣,受盡苦報。做了錯事不可怕,只要肯回頭,懺悔改過,能夠保持我們的法身慧命不斷滅,尚能消除罪業,有一個美滿的人生。
  • 一期一問|佛教講「業力」是指什麼?
    佛教講「業力」是指什麼? 「業力論」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若想進入佛學智慧殿堂,必須要明白什麼是業力。 業力,英文是Karma,梵文是 कर्मन्,依佛學的解釋:「業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現象之因果律也。」 一是指行為、言語、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現的能力;二是指不可抗拒的善惡報應之力。 佛家講的三業包括:身、口、意三業。
  • 《地藏經》講什麼?
    有很多不了解的人一聽《地藏經》,憑直覺就以為是講一些冤魂惡鬼的東西,事實上也確實有很多人接觸《地藏經》就是從超度開始的,以為有人往生了,或者要超度冤親債主等,就需要誦持《地藏經》。確實,《地藏經》裡介紹了地獄的狀況,但如果僅僅這樣去理解這本佛教經典,把它當成是祭度幽魂的佛經,就全然違背了佛祖當初講這部經的初衷。那麼,《地藏經》到底講了一些什麼呢?
  • 聖境資訊 | 2019五臺山佛教講經交流會開幕式
    2019年7月31日,由五臺山佛教協會主辦的「2019五臺山佛教講經交流會」在五臺山棲賢閣迎賓館隆重開幕。來自五臺山各寺院推薦的23名法師,以佛教三藏教典為根本,立足十六部漢傳佛教最基本、最流行的經典,圍繞如何安頓身心、如何建立信仰、如何認識因果、如何利益眾生、如何依教修學五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作精彩講經。
  • 佛教講的因果,真的存在嗎?
    想了解更多佛學內容與因果故事,請關注 淨慧梵行。在佛門中,有這樣一個眾人熟知的觀點,那就是因緣果報。因果是佛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是整個佛法最基本的價值觀。如果沒有因果的存在,佛說的很多東西就都不成立了。虛假的東西不會長久保存,只有真理才會延續不斷。佛法既然能夠流傳千年之久,我想這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古往今來無數比我們有智慧的文人、比我們有錢的大富長者,比我們有地位的皇室都對佛法以及僧人非常恭敬。單單從這一點來看,佛教所講的因果就很不簡單。
  • 《淺談道教如何講經》——樓嘉詠道長
    一、如何把自已煉成一名講經大師1、要學好古代漢語道教的經典是以古漢語的方式傳承的。要通讀道教經典,學好古代漢語對於正確理解經文字面上的意思和句讀有著重要指導作用。道教有幅對聯寫的好:「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誰家遇到什麼好事後,就有人說這是祖宗積德了。那麼,祖宗積德到底有多重要?真的和後人子孫有很大的關係嗎?首先,禮多人不怪,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理解,不作聖解,大家看看即可。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捋一捋兩個觀點:因果和承負這兩個說法,因果源於佛家,而承負源於道家,意思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
  • 如何建立信仰 |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獲得者普濟法師講經
    如何建立信仰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獲得者如律法師講經11月7日,以「慈悲·圓融·宏博」為主題的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在雪竇山浙江佛學院圓滿閉幕。佛門才俊集聚一堂,呈辯才無礙,宣蓮花妙法,可謂盛世法筵僧才璀璨。
  • 聖境資訊|2020五臺山佛教講經交流會開幕式
    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及中國佛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將「新時代佛教中國化」與佛教講經相結合,積極引導五臺山佛教全體教職人員和佛教信眾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2020年12月19日,由五臺山佛教協會主辦的「2020年五臺山佛教講經交流會」在五臺山棲賢閣迎賓館隆重開幕。
  • 聖境資訊 | 2020五臺山佛教講經交流會開幕式
    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及中國佛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將「新時代佛教中國化」與佛教講經相結合,積極引導五臺山佛教全體教職人員和佛教信眾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2020年12月19日,由五臺山佛教協會主辦的「2020年五臺山佛教講經交流會」在五臺山棲賢閣迎賓館隆重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