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2020-12-16 修行樂園慧海

修行樂園| 玄門親歷| 增長見聞 | 趨吉避兇

修行莫分儒釋道,也並非人云亦云,更不能自我揣測。只有通過實證,才能趨吉避兇,道業方能順勢增長!

小時候,經常聽到有人做壞事時,就有人站出來訓斥對方,說要為子孫積德。誰家遇到什麼好事後,就有人說這是祖宗積德了。那麼,祖宗積德到底有多重要?真的和後人子孫有很大的關係嗎?首先,禮多人不怪,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理解,不作聖解,大家看看即可。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捋一捋兩個觀點:因果和承負

這兩個說法,因果源於佛家,而承負源於道家,意思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在佛經中講「閻浮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從小受到「祖宗積德福蔭子孫」這樣觀念的我,第一次念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我開始犯迷糊了,難道我們的觀念不對嗎?經文大意是提醒我們閻浮提的眾生,都不要輕視了哪怕很小的惡,以為沒有罪過,其實死後,再小的罪過都要承受。哪怕是父子家人,死後都是各走各的路,就算遇到了,也無法為對方承受。

這就是典型的個人因果個人了,個人業障個人消。後來想想,經文意思是說人死後,各自的業報,他人無法代受,並沒有說子孫後代沒有任何影響。這個觀念說的沒錯,但相比道家的「承負」來講,只說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沒有提到,但並不代表經文有誤。就像道家裡會談到人有三魂七魄,而佛家裡沒有談起。實際上道家分類的更明晰,而佛家直接用「神識」來做的總稱。包含了三魂七魄所糾集的「業力」,相當於是一個行為、感覺、六識、業力、記憶等綜合體。所以也不能完全說神識就是魂魄,這也是佛家裡沒有講到的,但又確實是存在的。

我們再回頭來看因果論,在上面也說過,各自因果自己背,他人無法代受。也就是說,一個人投胎十次,他所有的善惡因果都由自己背負,和他人沒有關係,這樣就成為了一條直線下來。前世殺了一個人,今生自己投胎為人,被殺的那個人追到了今生,依然找自己報仇,這就是因果。

而道家的承負論就更全面了,它不僅包含了因果論,還會有所拓展。比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打井,後人吃水。先人造福,福蔭子孫。

這個就非常好理解了,自己並沒有造下種樹的善因,但同樣也享受了這個乘涼的果報,這是前人造的因承負下來的。有的烈士家庭,先人成為了烈士,子女上學、參軍、考試和就業等都會受到優待,定期還有相應的補貼。但該子女並未對國家和社會做任何功善之事,怎麼會有如此多的福利果報回饋呢?這些其實都是先人造的善因,最終承負到了子女身上。而這樣的人犧牲後,在另外一個世界也一定會受到重任,甚至會封個小神噹噹,給予相應的官職等等,這是他的果報。兩者是沒有衝突的。

再說到國家層面的承負,當年日本侵略中國,幹盡了壞事,國人對日本人恨之入骨。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殺我國人的日本人大都也去世了,但國人對他們的子孫卻懷有仇恨。他們的子孫並未殺我國人,為什麼國人這麼痛恨他們呢?這也是承負,祖先造惡,殃及後人。

還有更大的承負,比如天地自然的承負。像這次全球性的瘟疫,多地的重大疫情都是因為海鮮引起的。如果說這是吃海鮮而引起的報應,那麼,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吃過海鮮,勤懇善良,他也照樣成為了受害者。收入、行程都受到了影響,甚至有的人因此喪命。你能說這是他吃海鮮的報應嗎?如果只用大自然的因果報應來形容的話,未免不全面,其實這就是大自然的承負。

這些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不是一個意思嗎?這就是承負,它也可以說是因果,但又不止於因果。

這就是為什麼我經常建議大家不僅要學佛,更要學道的原因。學佛偏向智慧的薰陶和開啟,讓我們明因識果,了脫生死,當然,這些在道家裡也有。但作為我們入世修行的人來講,我們不僅要學這些,還要更明白道法自然,這樣更利於打開我們的思想格局。讓眼界、心境更寬廣豁達,這不也是智慧的開啟嗎?而且我發現普遍只學佛的人心胸非常封閉,分別心非常嚴重,排斥他所認為的學佛以外的東西。殊不知,他還生活在華夏這片土地上,他的祖先,他的累生累世善緣,他所生活的點點滴滴都離不開華夏文化的影響。很多俗語、諺語和用詞都來自道家,如果分別心如此大的話,恐怕連話都不會說了吧!再說了,這麼執著的分別心能夠成佛?

排開信仰文化方面的不說,同樣都是學佛的人,很多都以自我為中心,非常排擠其他的學佛人。痛斥別人放生不如法,鄙視會神通的人,稱之為外道,但自己內心又非常渴望擁有神通。念咒的排斥念佛的,念佛的說打坐的不能了脫生死,打坐的說念佛的枉費了三藏十二部經裡的智慧。真的是見得太多了,凡是學佛交流的群裡,大家也肯定看到過這樣的言論。這哪裡是在學佛,分明就是批鬥大會。請問,當年釋迦牟尼是這樣成佛的嗎?

很多古代的大成就者們都是能掐會算,易經八卦風水也不再話下,對佛道兩家都很精通,包括當今也有很多出家僧人也都會這些。古代很多皇帝對佛道都比較推崇,其中還能深入經藏學習或道教科儀、煉丹的皇帝也有很多。很多著名的中醫名家也勤於修學道家法門,而且其中很多都還是道士。難道這些人的智慧就不如當今的這些噴子嗎?

只有學習了更多的華夏文化後,再回頭看看佛法的內容,你會發現相互的融通是多麼的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格局打開的更大,才會更容易成就。

相信大家對於因果和承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一期。我會舉幾個身邊人的例子,你就會發現,祖先的力量在子孫後代中影響如此之大。

好了,我們下期再會!

其實還有很多相關的文章,很多都是大家聞所未聞的,只是這裡發布很不方便。想了解更多的、真實的原創案例,比如求子、運財姻緣不順、冤親債主不離開、障礙很多、童子命化解等等。或者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順的具體原因到底是什麼,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你的疑問,我會回復大家!涉及到個人信息的話請私信,不要發到評論區了。

歡迎投稿您修行路上的經驗、收穫和感悟!只要是能幫助到他人並如法的文章,慧海都會收錄並發布到平臺,供養廣大讀者,同時功德也將回向給您,願您惡業消除,福慧增長!

相關焦點

  • 道教論承負,佛教說因果!「因果」和「承負」有什麼區別?
    現代社會,「因果」已然不僅僅是佛教徒的口頭禪,很多場合都有人在說因果,道因果。但是因果到底是什麼?這和道教的「承負」有什麼區別?在道教,為什麼又在講「承負」呢?通過對因果和承負的解釋,不難發現其實都是對報應的闡述,也就是宗教的報應觀。但是他們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我個人以為,說得就是一回事。為什麼這麼說呢?
  • 佛家的因果和道家的承負是一回事嗎?
    但是一些重大的因果案例卻往往難以用因果來解釋,例如一些人一出生就身患重大疾病,生命危在旦夕,或者早年沒看出有什麼重大過錯卻夭折了。一些人為了能繼續用因果來解釋,就強行推出三世因果,認為是前世的罪孽造成的,但這又和佛家理論衝突了,佛家認為很多重大罪孽都是難以轉世為人,能成人的應當都不存在太大的前世罪孽了,像這種情況最好從承負角度去考慮。什麼是承負?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善惡之報的一部分是由前人的行為決定的。而與佛教「因果報應」相比,道教的「承負」報應世界觀是「本人或子孫實實在在的現實人生」!至於那些所謂的上輩子,下輩子,乃至於十世百世千世,似乎有些虛談,因為沒人會知道自己下輩子是誰,或者上輩子是誰,而自己子孫後代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 談談福蔭子孫的道教「承負」問題
    佛教講究「因果」,道教則講究「承負」。承負的字面意思一看便可以明了,承擔和負責,承負相較於因果範圍更大,涵蓋更廣,此文,我來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下福蔭子孫的道教的「承負」問題。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包含二方面的內容:一是道德的善惡報應,二是政治上的不太平的病根。
  • 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段情。但是她最終要去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那個把她埋葬了的人,那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雖然我也認同因果與緣分,但對於這個故事我不認同,反而覺得這是一種荒誕,這種觀念,實在是太荒繆了。
  • 道教中的「承負」是什麼意思?帶你走進道教
    我們知道,佛家人在《佛經》中講究因果報應,認為人一生的作為都是有因果鏈的,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走上人生巔峰,也不會瞬間跌入低谷。之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突發事件,但那都是有因果的。因果報應不僅佛教是佛教倡導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論上更進了一步,提出了「承負」的概念,把因果的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團。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道教「承負」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
  • 從邏輯理論的方面來看,緣生的道理自然推演到因果的觀念
    第十四章 法爾如是水同雲《宗鏡錄》到此卷第四十二,是說明因果的問題。將世間、出世間法的因果和三乘道的修行因果都說明了。最後提出來,以《華嚴經》所標示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為徹底究竟。對於因果的問題,為什麼要討論得那麼嚴重,大家也許會覺得很奇怪。
  • 善惡之報代代相傳:你的磨難,是否源於一直在承負祖先的過錯?
    也就是說,今人要承擔先人行為善惡所帶來的後果, 名為承;同樣,今人的行為善惡也會對後人產生影響,名為負;代代相承相負 。那麼具體什麼是承負?用古代一點的說法就是血脈傳承者之間的氣運會有所影響,同時這種影響反應在血脈往後傳承最為明顯。《皇極經世書》說,子時開天、丑時闢地、寅時生人。《太平經》所指的先人,是從黃帝時期以前上溯至寅時的人。
  • 鬼腳七:為什麼學佛了還是這麼不順?
    如果你只是求世間的福報,只想讓生活過得好一點,你學不學佛,有沒有菩薩加持都不重要。只要你注重因果,自然就會好。因果沒那麼神秘。從小的方面講,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從大的方面講,因果就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如果你認同上面兩句話,也就是基本認同因果。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
  • 因果毫釐不爽 一定發自內心的對父母親近和好
    原來是這麼回事」從此不迷但是 看透了 悟了 不代表沒有因果你只要動了心 去做了那就必定少不了回應 報應因果毫釐不爽因果也隨每個人的功德積累 報應的輕重也不同就拿現實來說吧 同樣打死人 打傷人報應各自不同是吧?
  • 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信仰佛教和信仰「鬼神」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人說佛學不是宗教,而是一門高深的哲學,或者是一門學問,一門教育。而鬼神之說就完全是屬於迷信之類了。「三寶」是佛教的根本,信仰佛教必須要三寶具足,那麼「三寶」究竟是指的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三寶」其實就是指的佛、法、僧。
  • 從馬雲、騰格爾到許可馨,他們告訴你,人可以不信佛,但要信因果
    因果的顯現是有時間效應,所謂「因緣果報「,你的所作所為是因,要有一定的緣,才會引發最終的善惡報應。在現在這個末法時代中,很多人並不信佛,但並不影響因緣果報對人的作用。從馬雲先生、騰格爾居士,到最近的許可馨,都在告訴你: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一定要相信因果。
  • 學佛後一切都會變好,這是真的嗎?
    但是,的確還有不少人,在生活中依然遭遇到挫折、不順,並由此對學佛這件事產生了疑惑。那麼,學了佛,真的一切都會變好嗎?表面化的學、片面地學,和正確理解後體力行地學,在個人的智慧、定力和佛菩薩的加持力等方面,差距還是很大的。以忍辱為例,如果方法沒用對,只偏重了克制隱忍,沒有以智慧看待往昔因緣、看淡榮辱得失,沒有以慈悲觀察對方深陷無明之苦,忍到一定限度,瞋心還是會像火山一樣伺機噴發的。所以要承認,同樣在學佛,但每個人還是有差異的。
  • 學佛的人對某種道理過分敏感,就是走火入魔
    還有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裡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些都是現在佛教徒非常盛行的口頭禪了!而有的人把不辨是非,顛倒黑白,偏袒邪惡,幫那些邪知邪見,不如法的人找藉口,不允許別人批評和檢舉他們,也說成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有很多人,認為這些道理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大多數人都是愚痴的,只有自己是覺者,所以他們對這些道理都非常的敏感,只要聽到或者看到別人說的話或者做的事情裡面涉及到與這些道理相似的詞彙,他馬上就跳起來,他不聽別人說話或者所做的事情的重點和中心思想
  • 佛教:學佛要注意這「四點」,缺一不可!
    佛教:學佛要注意這「四點」,缺一不可!在我們學佛弄清楚學修佛法的次第之後,還要知道究竟修行要如何修、有什麼方法。如果我們沒有獲得這些修道的善巧方便,那麼佛法也很難學好、很難修好。這些善巧方便是不容易摸索出來的,一些人會把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養成的習慣性行為當成善巧方便,自己喜歡這麼去做,習慣這麼去做,然後就認為這樣做有利於修道。這往往是錯覺。人的習慣跟人的行為有關係,人的行為跟人的起心動念有關係,人平常的起心動念往往是跟煩惱相應的,所以習慣性的行為並不一定真正跟法相應。
  • 佛教:不學佛不打緊,這3件事的因果一件比一件重,真實不虛!
    大德曾說:「就算不學佛、不信佛,但一定要相信因果。」正如佛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因緣果報,它可不是單單只報給學佛之人,對於其他眾生來講,一樣逃脫不了。在當下生活之中,很多人並不相信所謂的「因果有報」,反而更加相信「一切皆是命中注定」。因此也就出現了很多很多亂象,什麼亂象呢?就是「不孝父母、不尊長輩、說話,行事無有底線」等等。但這些行為無論是在佛教之中,還是在傳統文化之中,無一不是被抵制的存在。就如不孝父母、說話行事無有底線而言。
  • 佛說阿彌陀經析.165 學佛了 現在能否順應因果,開始扭轉生命了?
    寶是和自性有關,德是和自性有關,華是一個外顯,粗暴看還是在講如來的果德,那麼行德在哪裡?如果把行德理解到:「我們要修持,契入自性」這就完了,這是死路。因為契入自性的手段、方法沒有找到,自然不能說是找到行德了。好在佛陀慈悲,為我們留下一個看上去並不重要的華字,華字通假花字,因為花字不夠莊重,所以就定格為華這個字了。花是因果,華也可以理解為因果的因,我們在因果裡可以找到行德的部分。
  • 萬行大和尚開示:修行要修什麼——懂得即能修成
    現在的修行人,世間上的財色名利想要,出世間的聖果也想要,兩隻手都想抓,結果一個也抓不到。弄到最後兩手空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當然就更不像佛了!要想知道自己學佛修道學得好不好,修得好不好,可以看看自己和周圍親朋好友的關係好不好,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你修行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