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
養正堂開示
【東華禪】
以人為本,借事煉心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為什麼你會走上絕路,修行就是在修心
這次我離開半個月,1月1號下山,2號從廣州到成都。在成都昭覺寺講了一堂課,然後到哈爾濱講了四堂課,再到長春講三堂課。每堂課三個小時。
感覺幾個地方幾乎都一樣,人人都很渴望修行,但大多數人都有「病」,不僅身體有病,心理更有病。
一個個都想開悟成佛,有的不要工作,有的不要家庭,有的有了家庭又拋棄家庭。
不但親朋怨聲載道,自己修煉幾年後發現既未開悟,也未成佛,工作也丟了,家庭也失去了,甚至連生活費都沒有了。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有的人抱著「只要能修行,不餓死就行了」的想法,認為龍天護法會護持他。
他們只迷信一種口頭傳說,說釋迦牟尼佛早涅槃了二十年(本來可以活100歲),把福報留給了徒子徒孫,這是佛留給我們的福報。
真是可笑。做人就應該勞動,就應該工作,就應該付出。怕勞動,怕付出,就不要做人!
很多年輕人修了幾年後,工作丟了,沒有了生活來源,很彷徨。與社會脫離幾年後又養成了惰性,不願意去奮鬥,不願意與人交往。
人是很難把握自己的。一般人不是好靜就是好動。有些學佛的人在誦經、打坐時,有人打擾了他,他會生煩惱,甚至產生嗔恨。
一個人在靜的時候特別敏感,別人稍微碰他一下都會干擾到他,因此很容易生煩惱。
《地藏經》中地藏菩薩說:「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仔細觀察,確實如此,我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趨於年輕化。一部分人明白了佛的思想,做人做事變得積極樂觀。一部分人沒有理解,甚至曲解了佛的思想,變得消極厭世。
佛的思想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更不是避世的,而是入世的。
為什麼古時候的高僧大德幾乎都有一段時間與世隔絕,但最終還是回到紅塵中呢?
佛教有句話叫「歷世煉心」。「心」怎麼「煉」?在山洞裡固然可以煉,但坐在山洞裡無人打擾,沒有對境。
如果出去做事,與洞裡的感覺則完全不同,絕對不會一樣。最終你會發現在洞中修的一點點定力,出去碰到事情根本不堪一擊。但一般人在洞裡坐久了,幾乎都不願意出去做事。
為什麼你定力不足,修行就是在修財色名利
古人有句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同樣可以用在我們修行上,如果你坐禪一萬個小時,也要出去參學一萬個人。
平時不僅向信佛的人、有其他信仰(包括軍隊裡的官兵)的人參學,也應該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每一個人參學。
並不是盤著腿才能悟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悟道,乃至聽別人說一句話也能悟道。為什麼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多,悟道的人卻越來越少呢?
因為大多修行人一碰到事情就卡住了,尤其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一是內在的定力不夠;二是在修煉的過程中,沒有藉助財色名利來修。
一個人沒有接觸財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很廉潔;沒有接觸色的時候,都說自己很貞潔。如果你既想廉又想貞,就必須藉助財、色來磨練自己。
現在的修行人,世間上的財色名利想要,出世間的聖果也想要,兩隻手都想抓,結果一個也抓不到。弄到最後兩手空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當然就更不像佛了!
要想知道自己學佛修道學得好不好,修得好不好,可以看看自己和周圍親朋好友的關係好不好,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你修行的等級。
有些人認為自己修的層次很高了,實際上既無能又無德,更無道,連身邊的人都度不了。果真有德有道,怎麼連身邊的人都度不了呢?
我這次出門,一路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反覆地講:修行人不要放棄工作,不要脫離人群,要在工作中、人群中修煉自己的心性。
如果機緣成熟,可以關起門來一個人清修;如果機緣不成熟,強行關門清修,親人怨聲四起。這種氣氛影響你,你也無法用功修道。
為什麼你會窮困懶惰,修行就是在修功德福報
北方人學佛的多,南方人信佛的多。我想這可能與南北的經濟情況有點關係。
南方經濟發達,失業的人少。而北方經濟相對落後,失業的人多,所以學佛修道的時間也多。越富越勤勞,越窮越懶惰,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路上我反覆強調,年輕人不要放棄工作,都要回到工作中去,藉助工作修煉自己。不知道他們聽完後會不會去工作?
什麼叫成佛?功德圓滿就成佛了。功德怎麼來?關起門來打坐僅是一小部分因素,大部分因素都必須出去「歷世煉心」,才能使功德圓滿。
然而,歷世煉心又有幾個不會失敗呢?100個人有99個沒有把心煉好,最後又躲進了山洞!只有一個倖存者功德圓滿,也就成佛了。
好多人以為出家人不工作。但經常到寺廟的老居士就知道寺廟裡的工作更多,出家人更忙,也許有些出家人真的不幹活。但是,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修福報的機會。
功德福報不是先天就俱足的,而是修來的,修圓滿的。好多學佛的人看上去沒有一點福報。
這次出去,有兩個人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以前只跟他們通過電話,從未見過面,他們在電話裡稱我為師父。這次一見面,看到他們一點福報都沒有。
其中一個男的是畫家,腦門又寬又高,看上去很有智慧,但兩腮又薄又窄沒有一點肉。我叫他出去多做事,到任何一個團體都要主動多幹活。別人不做的事你去做,福慧具足了就圓滿了。
他們給我的印象很深,心裡默默祝福他們:願佛菩薩加持他們,給他們點福報。
一個學佛的人必須福慧雙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些人確實很精明,但生活卻窮困潦倒。
而有些人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太會講話,但一做事就成功,這樣的人就有福報。
現在學佛的人總喜歡一個人躲起來修,長期如此,功德福報怎麼圓滿呢?
修行,隨著層次的提高,對於相學、命學自然會通達,對於因果自然會深信,會越來越感受到因果的存在是真實不虛的。
為什麼你要逃避紅塵,修行就是在修人道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悟的是什麼呢?既然六祖講「菩提本無樹」、「自性本自圓滿,本自清淨」,我們還修什麼呢?
六祖24歲拿到衣缽,為什麼又躲到我們東華山(當時的靈鷲山)這一帶,在我們這個三聖洞(過去叫慧能洞)裡潛修了15年,39歲才出去講經說法、度化眾生呢?
現在學佛的人都想脫離人群,離開人道,跑到佛道裡去。結果人生的許多樂趣沒有體會和感受到,因緣一旦成熟,還得回過頭走人道這個過程。
都說學佛的人要「放下」,請問你放下了什麼?他又放下了什麼?
就像萬行常說自己的:我什麼也不用放下!因為我從小出家,既無妻兒,又無家產,放下什麼?
所以,當一個人說「放下」的時候,一是要放下對外在色、法的執著,二是要放下心中的欲望。
大家都說極樂世界好,娑婆世界不好。原來我也這樣說。現在才真正認識到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一樣好,甚至比極樂世界更好、更完美。
無論你想要學哪種法門、哪種功課,娑婆世界都有,而極樂世界根本沒有。
現在我滿腦子都是這半個月出去後的所見所聞,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學佛的人都不要工作,不要家庭。
如果本來就沒有工作,沒有家庭也就罷了。已經有了,為什麼又要放棄呢?你若真讓他放下,他又不是那麼乾脆了,所以活得很累。
當一個人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時,是最苦最累的。就像有些人出家當了和尚又想還俗,但又沒有勇氣還俗一樣。
別小瞧了還俗的勇氣,還俗所需要的魄力比出家還要大。出家後又還俗的,無論男女,沒有一個下場不慘的。
就像學佛的人不願與世俗的人打交道,但是為了生活又不得不去應酬一樣。
對一件事,只要不是全身心投入,你就不可能完全得到。好多學佛的人學了幾年後,一無所得,便退了道心。
為什麼會一無所得呢?誰考慮過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全身心投入。如果全身心投入了,怎麼可能沒有成就呢?
借事煉心,借人檢心,人道修成,佛道自成
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修道,實際上根本沒有把修道當成「主食」,只是當成「零食」。
我不知道你們到這裡(東華禪寺)後,每天有幾個小時在用功?幾個小時在幹活?
如果每天有4個小時在用功,還有20個小時在做其他事情,沒有辦道。那麼,憑這4個小時的力量,又怎麼抵得過那20個小時的力量呢?
祖師們講:「用功辦道,晝夜六時不能間斷」。大家根本做不到,但要想成就,就必須如此。
就像燒水一樣,一壺水燒開需要20分鐘,如果你燒了10分鐘,才到60℃就把火熄了。明天再燒,還是要從0℃燒起。
古人之所以夜不倒單地修煉,就是為了中間不停火,一鼓作氣把「這壺水」燒開。
修行不只是盤腿打坐,其餘時間專心做事同樣是在修道。例如做飯時,心放在做飯上;掃地時,心放在掃地上。如此,做飯、掃地也是在修道。
但是我們都做不到,都是處於顛倒的狀態。打坐時想著外面的事,做外面的事又想著打坐。總是活在顛三倒四的狀態裡。
大家這麼急切地想修行成就,實際上都是一種扭曲的心態。
如果真給你找個地方,給你一個法門、一個護關的伴侶,也即法、財、侶、地都俱足了,修上一段時間後,你又懈怠了。
為什麼凡夫總是渴望得到得不到的東西?只要得不到的都認為是好的,得到了,又覺得不好。
大家要學會把散亂的心收回來,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如果平時做事都無法集中,想通過打坐集中就更難了。
因為,一個人在忙忙碌碌地做事的時候,注意力還比較容易集中;當鬆弛下來後,更容易散亂。
靜下來的時候,妄念會更多。悟到這個道理的人會拼命地做事,在動中求靜。
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做到靜中求靜,只有擁有相當功夫的人才能達到靜中生靜,進而在靜中入定。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