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大和尚開示:修行要修什麼——懂得即能修成

2020-12-26 東華禪寺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

養正堂開示

【東華禪】

以人為本,借事煉心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為什麼你會走上絕路,修行就是在修心

這次我離開半個月,1月1號下山,2號從廣州到成都。在成都昭覺寺講了一堂課,然後到哈爾濱講了四堂課,再到長春講三堂課。每堂課三個小時。

感覺幾個地方幾乎都一樣,人人都很渴望修行,但大多數人都有「病」,不僅身體有病,心理更有病。

一個個都想開悟成佛,有的不要工作,有的不要家庭,有的有了家庭又拋棄家庭。

不但親朋怨聲載道,自己修煉幾年後發現既未開悟,也未成佛,工作也丟了,家庭也失去了,甚至連生活費都沒有了。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有的人抱著「只要能修行,不餓死就行了」的想法,認為龍天護法會護持他。

他們只迷信一種口頭傳說,說釋迦牟尼佛早涅槃了二十年(本來可以活100歲),把福報留給了徒子徒孫,這是佛留給我們的福報。

真是可笑。做人就應該勞動,就應該工作,就應該付出。怕勞動,怕付出,就不要做人!

很多年輕人修了幾年後,工作丟了,沒有了生活來源,很彷徨。與社會脫離幾年後又養成了惰性,不願意去奮鬥,不願意與人交往。

人是很難把握自己的。一般人不是好靜就是好動。有些學佛的人在誦經、打坐時,有人打擾了他,他會生煩惱,甚至產生嗔恨。

一個人在靜的時候特別敏感,別人稍微碰他一下都會干擾到他,因此很容易生煩惱。

《地藏經》中地藏菩薩說:「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仔細觀察,確實如此,我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趨於年輕化。一部分人明白了佛的思想,做人做事變得積極樂觀。一部分人沒有理解,甚至曲解了佛的思想,變得消極厭世。

佛的思想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更不是避世的,而是入世的。

為什麼古時候的高僧大德幾乎都有一段時間與世隔絕,但最終還是回到紅塵中呢?

佛教有句話叫「歷世煉心」。「心」怎麼「煉」?在山洞裡固然可以煉,但坐在山洞裡無人打擾,沒有對境。

如果出去做事,與洞裡的感覺則完全不同,絕對不會一樣。最終你會發現在洞中修的一點點定力,出去碰到事情根本不堪一擊。但一般人在洞裡坐久了,幾乎都不願意出去做事。

為什麼你定力不足,修行就是在修財色名利

古人有句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同樣可以用在我們修行上,如果你坐禪一萬個小時,也要出去參學一萬個人。

平時不僅向信佛的人、有其他信仰(包括軍隊裡的官兵)的人參學,也應該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每一個人參學。

並不是盤著腿才能悟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悟道,乃至聽別人說一句話也能悟道。為什麼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多,悟道的人卻越來越少呢?

因為大多修行人一碰到事情就卡住了,尤其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一是內在的定力不夠;二是在修煉的過程中,沒有藉助財色名利來修。

一個人沒有接觸財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很廉潔;沒有接觸色的時候,都說自己很貞潔。如果你既想廉又想貞,就必須藉助財、色來磨練自己。

現在的修行人,世間上的財色名利想要,出世間的聖果也想要,兩隻手都想抓,結果一個也抓不到。弄到最後兩手空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當然就更不像佛了!

要想知道自己學佛修道學得好不好,修得好不好,可以看看自己和周圍親朋好友的關係好不好,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你修行的等級。

有些人認為自己修的層次很高了,實際上既無能又無德,更無道,連身邊的人都度不了。果真有德有道,怎麼連身邊的人都度不了呢?

我這次出門,一路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反覆地講:修行人不要放棄工作,不要脫離人群,要在工作中、人群中修煉自己的心性。

如果機緣成熟,可以關起門來一個人清修;如果機緣不成熟,強行關門清修,親人怨聲四起。這種氣氛影響你,你也無法用功修道。

為什麼你會窮困懶惰,修行就是在修功德福報

北方人學佛的多,南方人信佛的多。我想這可能與南北的經濟情況有點關係。

南方經濟發達,失業的人少。而北方經濟相對落後,失業的人多,所以學佛修道的時間也多。越富越勤勞,越窮越懶惰,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路上我反覆強調,年輕人不要放棄工作,都要回到工作中去,藉助工作修煉自己。不知道他們聽完後會不會去工作?

什麼叫成佛?功德圓滿就成佛了。功德怎麼來?關起門來打坐僅是一小部分因素,大部分因素都必須出去「歷世煉心」,才能使功德圓滿。

然而,歷世煉心又有幾個不會失敗呢?100個人有99個沒有把心煉好,最後又躲進了山洞!只有一個倖存者功德圓滿,也就成佛了。

好多人以為出家人不工作。但經常到寺廟的老居士就知道寺廟裡的工作更多,出家人更忙,也許有些出家人真的不幹活。但是,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修福報的機會。

功德福報不是先天就俱足的,而是修來的,修圓滿的。好多學佛的人看上去沒有一點福報。

這次出去,有兩個人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以前只跟他們通過電話,從未見過面,他們在電話裡稱我為師父。這次一見面,看到他們一點福報都沒有。

其中一個男的是畫家,腦門又寬又高,看上去很有智慧,但兩腮又薄又窄沒有一點肉。我叫他出去多做事,到任何一個團體都要主動多幹活。別人不做的事你去做,福慧具足了就圓滿了。

他們給我的印象很深,心裡默默祝福他們:願佛菩薩加持他們,給他們點福報。

一個學佛的人必須福慧雙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些人確實很精明,但生活卻窮困潦倒。

而有些人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太會講話,但一做事就成功,這樣的人就有福報。

現在學佛的人總喜歡一個人躲起來修,長期如此,功德福報怎麼圓滿呢?

修行,隨著層次的提高,對於相學、命學自然會通達,對於因果自然會深信,會越來越感受到因果的存在是真實不虛的。

為什麼你要逃避紅塵,修行就是在修人道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悟的是什麼呢?既然六祖講「菩提本無樹」、「自性本自圓滿,本自清淨」,我們還修什麼呢?

六祖24歲拿到衣缽,為什麼又躲到我們東華山(當時的靈鷲山)這一帶,在我們這個三聖洞(過去叫慧能洞)裡潛修了15年39歲才出去講經說法、度化眾生呢?

現在學佛的人都想脫離人群,離開人道,跑到佛道裡去。結果人生的許多樂趣沒有體會和感受到,因緣一旦成熟,還得回過頭走人道這個過程。

都說學佛的人要「放下」,請問你放下了什麼?他又放下了什麼?

就像萬行常說自己的:我什麼也不用放下!因為我從小出家,既無妻兒,又無家產,放下什麼?

所以,當一個人說「放下」的時候,一是要放下對外在色、法的執著,二是要放下心中的欲望。

大家都說極樂世界好,娑婆世界不好。原來我也這樣說。現在才真正認識到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一樣好,甚至比極樂世界更好、更完美。

無論你想要學哪種法門、哪種功課,娑婆世界都有,而極樂世界根本沒有。

現在我滿腦子都是這半個月出去後的所見所聞,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學佛的人都不要工作,不要家庭。

如果本來就沒有工作,沒有家庭也就罷了。已經有了,為什麼又要放棄呢?你若真讓他放下,他又不是那麼乾脆了,所以活得很累。

當一個人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時,是最苦最累的。就像有些人出家當了和尚又想還俗,但又沒有勇氣還俗一樣。

別小瞧了還俗的勇氣,還俗所需要的魄力比出家還要大。出家後又還俗的,無論男女,沒有一個下場不慘的。

就像學佛的人不願與世俗的人打交道,但是為了生活又不得不去應酬一樣。

對一件事,只要不是全身心投入,你就不可能完全得到。好多學佛的人學了幾年後,一無所得,便退了道心。

為什麼會一無所得呢?誰考慮過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全身心投入。如果全身心投入了,怎麼可能沒有成就呢?

借事煉心,借人檢心,人道修成,佛道自成

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修道,實際上根本沒有把修道當成「主食」,只是當成「零食」。

我不知道你們到這裡(東華禪寺)後,每天有幾個小時在用功?幾個小時在幹活?

如果每天有4個小時在用功,還有20個小時在做其他事情,沒有辦道。那麼,憑這4個小時的力量,又怎麼抵得過那20個小時的力量呢?

祖師們講:「用功辦道,晝夜六時不能間斷」。大家根本做不到,但要想成就,就必須如此。

就像燒水一樣,一壺水燒開需要20分鐘,如果你燒了10分鐘,才到60℃就把火熄了。明天再燒,還是要從0℃燒起。

古人之所以夜不倒單地修煉,就是為了中間不停火,一鼓作氣把「這壺水」燒開。

修行不只是盤腿打坐,其餘時間專心做事同樣是在修道。例如做飯時,心放在做飯上;掃地時,心放在掃地上。如此,做飯、掃地也是在修道。

但是我們都做不到,都是處於顛倒的狀態。打坐時想著外面的事,做外面的事又想著打坐。總是活在顛三倒四的狀態裡。

大家這麼急切地想修行成就,實際上都是一種扭曲的心態。

如果真給你找個地方,給你一個法門、一個護關的伴侶,也即法、財、侶、地都俱足了,修上一段時間後,你又懈怠了。

為什麼凡夫總是渴望得到得不到的東西?只要得不到的都認為是好的,得到了,又覺得不好。

大家要學會把散亂的心收回來,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如果平時做事都無法集中,想通過打坐集中就更難了。

因為,一個人在忙忙碌碌地做事的時候,注意力還比較容易集中;當鬆弛下來後,更容易散亂。

靜下來的時候,妄念會更多。悟到這個道理的人會拼命地做事,在動中求靜。

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做到靜中求靜,只有擁有相當功夫的人才能達到靜中生靜,進而在靜中入定。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日明王上師慈悲開示
    我開示不要為了一個兩個眾生,一個兩個父母而失去了那麼多的父母。所以我們一切即一,為了一切法界眾生,我們都是一體的,都是虛空法界本性當中,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都是同體無別的。所以我們要為了法界的一切眾生去修行。先有眾生的父母,再有自己父母,先有眾生兒女再有自己的兒女,反而是真正懂得孝道。
  • 六祖慧能開示:靜坐不動、不起妄念,是一種修行障礙
    六祖慧能開示:靜坐不動、不起妄念,是一種修行障礙 | 文 青衫文齋《六祖壇經》記載了禪宗六祖慧能得法、弘法的經歷,以及對世人的教導,是漕溪佛學思想的傳承。在《定慧品》中,六祖慧能大師開示大家,定與慧為一體兩面。
  • 萬行大和尚開示:這才是最高最究竟的「法門」
    能守住自己的真心,降伏自己的妄心,還需要修什麼法門呢?守住真心才是真正的法門!好多學佛的人連這個道理都不明白。最近我聽到外面好幾個人說自己的法門高,是來自某某某的傳承!說這些話的人都是還不懂這個道理。修行要克服的不外乎散亂、昏沉這兩種現象。一個人如果心裡掛著一件事,就不會昏沉,甚至會睡不著覺。一個修行人如果真的把「生死」掛在心頭,把用功的力量放在心裡,靜坐的時候是不可能昏沉的。即便昏沉,最多也就是二十分鐘,二十分鐘後又很有精神了。
  • 佛法開示:萬遍彌陀不知義,合掌即禮一切佛
    佛陀即開示我們,在各種險難卒起的時候,眾生運盡,人身難得。時刻面臨著無常到來,唯有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而行依持,能脫苦厄。這裡佛陀說的行法是什麼呢?這個法有兩種,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世間法也稱之為方便法和有為法,而出世間法則是究竟法和解脫法。比如說我們知道這個塵世中一切無常變異,生老病死。
  • 德林長老:開示禪與教的關係
    記者:您開示時說,做功夫要綿綿密密,怎麼樣才能做到綿綿密密呢?德林長老:所謂綿綿,就是功夫要做細。眾生的心都是粗的,心粗。心粗的人,不能用功。做早晚課就是練心。心要細,細了還要細。細了還要細,心不歇,這個心怎麼能細呢!心歇以後心才能細啊。記者:我們禪宗講要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 廣欽老和尚關於念佛、修行之精要開示
    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絲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你們看,螟蛉無子,每次揀選小蟲,放入黃土塊中,天天對小蟲嗡嗡價響,你們知道,它在說個什麼?它在與小蟲說: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這樣把別人的小蟲,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塊壘亦成螟蛉。我們念佛修行,當學螟蛉,專心一意,超凡入聖。
  • 2.3修行到底修什麼?實質是積聚能量
    我們肉眼所看見的,光是人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高有矮,有胖有瘦,這是能是強弱的差別。 你們明白這些東西後,不去執,不去著,不去分別,立馬進入究竟涅槃,進入不生不滅,你乃至現在活得好好的,你也沒有病,你乃至馬上癌症要死了,你明白當下這個東西,你癌症馬上消除。你身體非常虛弱,能明白這個道理,你也立馬健康。只要明白當體即空,你立即健康。
  • 請聽蕅益大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27(蕅益大師著)【經文】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 萬行大和尚開示:佛法的最高境界是萬物一體
    讀書是為了更好地在社會上發揮自己的才學與智慧,但是要到社會上發揮,機會和舞臺未必由你說了算。如果你是自學,是向內修正和完善自我,大體上你能自主,自己說了算。凡是向外尋找的,主動權都不在自己手裡。你到一個地方,別人一旦用了你,是想給你機會鍛鍊,讓你成長。
  • 萬行大和尚答疑解惑:修行應該怎麼邁步怎麼用功
    問:請問師父,修行應該如何用功?萬行大和尚:你對佛法認識不到位,所以不知道如何用功修行。昨天晚上講了「為什麼學佛的第一步,是見地要正確」。如果你是邪知邪見,根本無法用功辦道。你連學佛的次第都沒有掌握,對佛法都不認識,能成什麼佛呢?往生西方淨土哪是那麼簡單的事?!今天晚上給你們一個話題回去參一參:一個對佛法不了解、沒概念的佛教徒,能不能往生西方淨土?也就是說一個沒有見地的學佛人,能不能往生西方淨土?
  • 幾篇有關持誦咒語的開示及殊勝的修行成就
    也不會忘記咒音,這也是咒的加持力之一。在藏地很多老人念了很多咒,年齡很大了,但頭腦很清醒。持一輩子咒的人是不會得老年痴呆症的。    噶舉派《持誦超過12億遍六字大明咒的竹旺仁波切〉開示:      聖僧說:「一天最少要五百遍至一千遍的六字大明咒,如果每天誠心的持誦六字真言,你的生活將會逐漸獲得改善,同時也會如意吉祥。」    試著去完成一億遍的六字大明咒    即使是出家過單身的生活,要修行成功都很不容易,何況在家居士有工作和眷屬,這些都會增加困難。
  • 萬行大和尚開示:觀香念咒打坐可開啟自性之光 擴大能量場
    當心能隨時靜下來時,就不需要方法了,也即可以拋棄方法,直接讓心靜下來。如果你還需要方法,說明你的功夫還不究竟。如果在這個山洞裡無人打擾,很安靜,你才能靜下來。離開山洞,到了十字街頭,你就靜不下來了。說明你的靜是靠環境生起的。這樣的靜心功夫又有什麼用呢?
  • 釋迦牟尼佛的開示:一個故事,揭開了人生的真相
    世尊開示這旅者之相說:「這就是所有人類的『人生之真相』」。即是旅者,應該知道我們旅行的目的地。那麼如今我們是以何目的來到人間的呢?如若不知,豈不就和這愚痴的旅者一樣了。秋天的黃昏:比喻人生的孤寂。沒有信心、信仰、信念的人生不就像是秋天的落寞嗎?因為我們是孤獨一人旅行之故。
  • 苦行僧開示(好東西要收藏,學而時習之)
    但修行特別好!在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在浙江溫州淨社寺,對全寺僧眾開示,意義深遠!講述如何修持淨土法門的殊妙過程與體會!著實對於淨土法門的所有出家在家人,都是一個極好的因緣!若您不看這篇慈悲開示,真的會遺憾。
  • 念菩薩能明心見性【宣化上人開示錄】
    編按:開示錄 (三) 收錄宣公上人一九五八年在香港觀音七的部分開示,七、八十年代在金山聖寺、萬佛聖城禪七、地藏七的部分開示。重點在強調修道要「斷欲去愛」。內容包括:修行在行不在說、修行四階段、修德與造業、愛欲是修道的絆腳石、六大宗旨即五戒、出家的殊勝與修行等,以及對當前教育的感慨及呼籲。
  • 修行就是在能所上下功夫.
    ☝點擊藍字關注遍吉祥網修行就能所兩個,要放棄妄能,妄所,要把真能、真所給兌現,然後真能跟真所合一,合一以後還要無限的放大,因為他要成熟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學佛修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修成圓滿,消除業障,禪修者就必須堅持學佛,保持發展,絲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
  • 你修行的是什麼?
    在紅塵中修行。在深山老林中修行。怎麼修都可以,不要拿環境當成修行的必要條件。你是在修環境還是在修心境?不管你是修仙修佛還是練魔,是誰在修?想清楚了嗎?要修什麼?想明白了嗎?什麼是修行?斬斷紅塵煩惱,出離三界,有此一念,即是套上了緊箍。六祖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世人求菩提心,卻躲避煩惱,你躲的開的煩惱不是煩惱。求菩提心本就是煩惱,此心是以解脫煩惱而得。金剛心菩提心都是要用心去斬斷煩惱,面對魔你要去戰鬥才能戰勝,你躲起來他就會去霍霍別人。躲起來修行的,在凡夫我稱之懦夫。
  • 「禪」的修行正道——《楞嚴禪心》之修行2個重點
    年初筆者參加話頭禪修,有幸聽到法師關於心性及修行的開示,獲到不少啟發,但是吉光片羽,未窺全豹。現在感恩法師將多年的心得,輯集成《楞嚴禪心》一書,除了闡述《楞嚴經》的十番顯見,即真心的十大特質,最難得教導我們如何結合禪觀和生活實踐,有助真正做到活用楞嚴,走向修行的正道。
  • 有關持誦咒語的開示及殊勝的修行成就
    轉自《聖行與妙果——藏傳佛教密宗奇蹟》往昔在不丹有個老太太, 活到了九十多歲才往生 這位老太太年輕時結過婚, 也有子女 晚年以念誦六字大明咒為主要修行的方式!老太太晚年眼睛瞎了,但是依然一心持誦六字大明咒!於是在老太太精進的念誦之下,成就了不可思議的治病能力。在地方上如果有人生病難以治癒,都會來找這位老太太想辦法. 依著這位老太太的加持幾乎都能治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