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摩尼佛在《佛譬喻經》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們開示「人生究竟是什麼?」讀來如醍醐灌頂,頓然冰釋。
在一個寂寞秋天的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上,一位旅者急匆匆的趕著路。旅行者突然發現,在昏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些白色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骨頭。
旅者正驚慌疑惑的思考時,忽然從前方傳來驚人咆哮聲,一隻大老虎躥了出來。看到這隻老虎,旅行人頓時明白了那些白骨的原因,立刻拔腿沿著來時的道路往回逃跑。
但是驚慌中顯然迷失了道路,旅行人竟然跑到了懸崖的邊上。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他發現懸崖頂的峭壁上生長著一棵松樹,並且從松樹的枝幹上向下垂著一條藤蔓。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旅者毫不猶豫,抓著藤蔓攀了下去。
老虎看著馬上到口的食物,居然逃脫,懊惱地在懸崖頂上咆哮不已。
謝天謝地!幸虧有這藤蔓,終於救了「寶寶」一命,旅行人心裡想著,安下心來。
但是當他朝下一看,不禁「啊」了一聲,原來下面是波濤洶湧、深不可測的大海,波浪拍打著懸崖,在波濤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著大口等待著他的墜落。旅行者不由得渾身顫慄起來。
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命的藤蔓上面,出現了一黑一白的兩隻「老鼠」,正在啃噬這藤蔓。
旅行者拼命地搖動藤蔓,大聲驅離著老鼠,可是兩隻老鼠一點也不為所動,沒有逃開的樣子。這時候隨著藤蔓的搖動,在樹上的蜂巢裡,有「蜂蜜」滴落下來。又渴又乏的旅者忘記了危險,貪婪的享受起蜂蜜來。
世尊開示這旅者之相說:「這就是所有人類的『人生之真相』」。
一、孤獨的心靈
旅者:這個旅者是指我們自己。
荒野:無盡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們的人生之路。我們從下生,就成為在人生旅途上的旅者。
即是旅者,應該知道我們旅行的目的地。那麼如今我們是以何目的來到人間的呢?
如若不知,豈不就和這愚痴的旅者一樣了。
秋天的黃昏:比喻人生的孤寂。沒有信心、信仰、信念的人生不就像是秋天的落寞嗎?
因為我們是孤獨一人旅行之故。雖說有親屬、朋友,但並沒有相隨一生的心靈之友。人生的孤寂 就是心靈的孤獨。
白骨:路邊的白骨是指我們人生旅途中,家人、親屬、朋友等的死亡。我們活到現在,應該失去了太多親人、朋友,變成了路邊的白骨。
老虎:飢餓的老虎所比喻的,既是我們的死亡。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不知道死亡什麼時候到來。因為死亡是恐怖的,所以世尊以老虎來做比喻。
我們雖然對死亡會寂寞深,但是每一個人又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是逃避不了的。唯有正視它,獲得解脫之法,才能得到絕對的安心和圓滿。
作為人生的旅者,這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
二、無力的松樹
松樹:承接我們的松樹,是指: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等。這些東西是世間人追求的聲色犬馬,即使擁有的再多,在人生的終點也無能為力。
佛說:萬物皆不去,唯有業隨身。
三、人生是夢
藤蔓:所譬喻的是人生的僥倖心理 ,眾生被這個「藤蔓」當作人生的救命稻草,以為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希望。
但是你認為到底人生幾何呢?已經過去了十年、二十年,你以為生命還早嗎?生命呼吸之間啊!轉瞬即逝 ,很多人不敢想,不願意想,可是又不能不想。
老鼠:啃噬藤蔓的黑白老鼠是指時間,指白天和晚上,時間在吞噬著我們的生命。等「黑白鼠」把藤蔓啃斷也就是我們離開的世間到了。
四、遇到真正的自己
揭開生命的真相,遇到真正的自己才能從人生如斯的恐懼中覺醒。我們要面對現實,面對人生究竟是什麼?來反省。
也就是說唯有修行才是真正的希望,才能超越生命本質,脫離人生虛幻之相。
佛陀開示的目的也是如此。知道了這個故事譬喻的真相,我們接下來要解決後生大事。
作為旅者的我們,此時唯有墜入深不見底的毒龍業海中,才知道人生的歸宿原來是這樣。
深海:所比喻的是「三途」也就是地獄、畜生、餓鬼之道。必須承受「八萬劫中大苦惱」,這一件事情便稱為--「後生大事」。
毒龍:是顯現三途的三條惡龍,亦指我們身口意三業,還指我們貪嗔痴三毒的可怕之心。
由於「貪慾」在我們心中積累了太多的殺、盜、妄、淫意惡之罪;「嗔怒」也讓我們產生了「心殺」惡念;「愚痴」也使我們有貪戀、嫉妒的罪業。
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等欲望。一天之中,一生之中,我們不斷所想的,持續的,無非就是這五欲的滿足。然而就是為了這五欲才有了無明煩惱,有了執著妄想,才在物慾橫流中不斷墜落。
佛陀的開示告訴我們解決了「死」,才能獲得「生」。能夠解脫打開通往安心之門的唯有我們自己啊!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
人生本是過客,何必太過執著。紅塵中的五欲六塵時刻在誘惑著我們,保持本心方能不亂,福氣是自己修來的,人生也是修來的,自己能修成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在這一生的修行中遇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