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林長老精彩開示】
出家因緣及依止禪門宗匠來果老和尚
本刊記者:長老您好,能夠得緣拜見長老,我們感到無上的歡喜。我們了解到,您祖籍河北,於1934年在高旻寺出家,同年受具足戒於隆昌寺。長老慈悲,請為我們開示您當時的出家因緣。
德林長老:
我是十九歲依來果老和尚出家的,近八十年了。談到出家,第一,出家,本來從在家走向出家,是人生一個重大轉變。在家和出家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要出家?就是對人生的一個感受。第二,是宿願所追。過去的善根,福德因緣,好像你這個人就定了。佛法講願,釋迦牟尼佛有五百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願是世出世間人的前導,你要朝前走,就要有願引導你,我也不例外,轉來轉去,就當出家人了。我也不是揚州人,但跑到揚州來出家,這是為什麼,我也不清楚,但現實的確是這樣。我們佛教裡常講,世出世間法都是宿願所追。
本刊記者:您覺得來果老和尚對您的修學方面有什麼影響?
德林長老:
當然有影響,怎麼影響?前車之鑑,前人就是給後人樹立影響的。那個時候,來果老和尚當家,高旻寺是一個禪宗古道場,有參有學,就是給天下人當參學的,過去高旻寺的口號是專門禪宗道場,既不講經,也不說法,以禪堂為主。現在對這個口號,我們做了略微的調整,怎麼調呢?我們叫冬參夏學,冬天到了,我們注重加香,打七,這是冬參。到了夏天,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就是夏天,我們要過夏(結夏)。佛門中的佛事活動,也要講究因緣時節,冬天做什麼,夏天做什麼,有適當安排。冬參夏學,這個參,它也有一定的時間,不能一天到晚老參,到了夏天就要學習,夏天怎麼學呢?講經說法。到目前來講,講經說法在我們佛教界來說,成了很重要的一個前提,要想弘揚佛法,要全社會的人都了解佛法,和尚就要講經說法,你不講,人家就不懂。講經說法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的,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就不能講經說法。在佛門,要培養一個講經說法的人才也是不容易的,不會說的,把佛法講歪了。
禪七同佛七——排除幹擾,專門精進
本刊記者:高旻寺素有「冬參夏學」的家風。廟裡每年組織十二個精進禪七,每個禪七,您都親自參與,請您給我們大概介紹一下。
德林長老:
我們高旻寺每年都會組織禪七,這是恆常的,永遠都是這樣子,組織禪七。每一個道場基本上都有這個現象,淨土宗平常念佛,平常念佛,有時候要加功進步,打佛七。凡是打七,都是精進,平常用功都是一樣,精進就要打七,禪宗也不例外。淨土宗打念佛七,禪宗打禪七,就是平常還不夠精進,還有些幹擾,到了打七的時候,專門精進。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冬參夏學」,以上是參。接下來是「夏學」。學什麼呢?高旻寺誦兩部大經,一個是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時說的《華嚴經》,一個是釋迦牟尼佛最後說的《法華經》。說完《法華經》,釋迦牟尼佛就滅度了。也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這段時間,這次來世間示現,為什麼來的呢?就是為了來說《法華經》來的。但傳道根基不行,所以必須經過五時淘汰,到最後說《法華經》,說過《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涅槃了。這些個教理要曉得。《法華經》說了七天,《涅槃經》一天一夜。我們選擇這兩部大經,就是包括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有的法在內。但要知道,說《華嚴經》不是在世間說的。這叫教理,所以,教理也要學習。教理、教義都是要學習的。
所有寺院都是最高學府
本刊記者:我看到禪堂門口寫著「最高學府」,我想問一下,這個最高學府與佛學院有什麼關係?
德林長老:
你們別的東西沒看到,就看到「最高學府」,引起注意了。「最高學府」這是高旻寺打出來的一塊招牌。你說這個佛學院,作為一個寺院,本身是不是一個佛學院?都是信佛的,學佛的。而高旻寺作為一個寺院,既然是學佛的,而不是學菩薩的,也不是學羅漢的,也不是學凡夫的,沒有比這個再高的。沒有比這個再高就是最高。但你學的成績怎麼樣?那是另一回事。我們所有在家出家的,目的都是學佛,學佛就是最高的,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高呢?沒有比佛再高的,所以就是「最高學府」。高旻寺打這塊招牌,不等於說高旻寺就壟斷了這個,只能高旻寺用。是佛教的寺院,供佛的,都是最高學府。沒有比佛再高的,就是最高學府,所有寺院都是最高學府。有些人強迫把自己壓低一點,為什麼要壓低一點?學佛的理所當然,我是最高學府,但作為你一個人不行,作為一個地方,寺院都是最高學府。我們的觀點:作為一個寺院,學佛的,就是最高學府,並不是說只有高旻寺是最高學府,而你們都是低的。沒有這個說法。
嚴持淨戒,為佛當好使者
本刊記者:我們來到高旻寺,感受到了寺院的道風是非常的嚴謹。請您就道風建設問題為我們開示一下。
德林長老:
談到道風,沒有第一。十大弟子個個第一,這是佛的道場,佛佛道同,我們是為佛服務的,這是以佛為主的。這個房誰為主,佛為主。大殿那邊,以佛為主。我們是給佛當使者的。
那麼,談到道風,自然與戒律是分不開的。戒有五戒、十戒,有三聚淨戒、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這個戒是防非止惡的。什麼是攝善法戒呢?一切善法就是戒,行樂法就是犯戒啦。做一切壞事都犯戒,這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我們佛教講三皈、講五戒、八戒、十戒、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條戒,他有那麼多律儀戒。還有一種戒叫饒益有情戒,你這個信佛的人,不能夠做饒益眾生的事,就犯戒。饒益有情戒,不是我說的,這是佛說的。攝律儀戒、三皈五戒、五戒八戒,這是律宗的。攝善法戒,所有一切善法都要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戒。饒益有情戒,凡是利益眾生的事,都要做,不做就是犯戒。你看作為一個佛的弟子的要求高不高?談何容易啊!
但做得到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不是我說得到就做得到。所以,這個要學習。誰能把佛的戒持得乾乾淨淨呢?沒有這個人。唯佛一人持淨戒,除了佛外,都犯戒,只不過犯得輕點重點,就是這個意思。起心動念都是犯戒,凡夫不起心動念是不可能的。起心即錯,動念即乖。世間法有句話,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世間法如是,佛法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