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福蔭子孫的道教「承負」問題

2021-01-19 玉面如川水

佛教講究「因果」,道教則講究「承負」。承負的字面意思一看便可以明了,承擔和負責,承負相較於因果範圍更大,涵蓋更廣,此文,我來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下福蔭子孫的道教的「承負」問題。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包含二方面的內容:一是道德的善惡報應,二是政治上的不太平的病根。其字面意思是「前人有過失由後人承受其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則後人無辜受過」。辯證的說「如果為善的話,則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從古至今關於「承負」的例子不勝枚舉。像我們道教的創始人、徐州豐縣的天師張道陵,大家都知道他是留侯張良的後人,為什麼張良的後人能出個「大神仙」--「中國正一派道教的創始人」呢?想當年,張良為漢劉邦打天下時立下汗馬功勞,為國嘔心瀝血、功高蓋世,他是什麼樣的人品,有什麼樣的胸懷?!《三字經》中「教五子名俱揚」可謂「婦孺皆知」,這是被眾多家庭羨慕的「教子大成」,試想想人家的家長怎麼能這樣揚眉吐氣呢?它的前提「竇燕山有義方」是什麼意思呢?「義方」乃造福一方的義士也!所以中國人注重為子孫積累陰德福報,所以才有了書香門第,累世公卿的大家族,但是也有不注重福德積累,不注重子孫培養的,就會變成「富不過三代」了。都是「承負」的鮮活案例!

「承負」自古至今都和我們如影隨形,像「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現世現報、『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等都是一種對「承負」的詮釋。《周易.坤》中的「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亦即是「承負」闡發的道理。「承負說」即道教的因果報應論,主張善惡報應前承啟後「以行為人及其子孫」為承報主體而代代相報,範圍涉及到社會、眾人、及自然的方方面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承負」的存在把人與社會、自然聯成一體。道教正是運用其「承負說」對人生死禍福及社會興衰治亂來做出解釋。像「統治者以德配天才能鞏固其統治」就是這個道理。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於「奉道守一、淨化心靈、行善樂施、濟世利人」,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教從這一立場出發,在善惡報應上建構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義,這一教義就是「天道承負說」。即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

「承負」思想在《太平經》中有大量論述,這些論述豐富和發展了春秋以來的善惡報應理論。對中國社會的民眾心理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承負」不僅對古代就是在現代社會,以其獨特的宗教視角來看待「人與家庭、社會、自然的關係」;激勵和號召人們從長遠著眼;做個好人、建個好家、治個好國;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總之,道教「承負說」這獨具特色的宗教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生和生命價值的充分肯定。與佛教因果報應相比,道教的報應世界是「本人或子孫實實在在的現實人生」!報應的終極目的是使人生活幸福,這一思想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仍啟發人們行善、積德、修道、修養身心、善待自然、造福後世。

道修今生。常懷敬畏之心敏思善行,一生平安、福蔭子孫是順理成章的

相關焦點

  • 道教中的「承負」是什麼意思?帶你走進道教
    因果報應不僅佛教是佛教倡導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論上更進了一步,提出了「承負」的概念,把因果的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團。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道教「承負」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善惡之報的一部分是由前人的行為決定的。而與佛教「因果報應」相比,道教的「承負」報應世界觀是「本人或子孫實實在在的現實人生」!至於那些所謂的上輩子,下輩子,乃至於十世百世千世,似乎有些虛談,因為沒人會知道自己下輩子是誰,或者上輩子是誰,而自己子孫後代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 道教論承負,佛教說因果!「因果」和「承負」有什麼區別?
    這和道教的「承負」有什麼區別?在道教,為什麼又在講「承負」呢?不論是佛教、道教的信士還是傳統文化愛好者,問起來很多人也都會說點,本人分享一些個人理解,歡迎諸網友、道友批評、指正。到底什麼是承負?根據老子「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承負」可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報應現象,也就是說「承負」是道教的報應觀。《太平經》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為系統闡述的道教經典。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 善惡之報代代相傳:你的磨難,是否源於一直在承負祖先的過錯?
    三、道教承負與佛教因果,有何不同現在我們很多談論罪福善惡的,都將道教之承負和佛教的因果聯繫起來,認為道教之承負就是佛教之因果,其實是錯誤的。佛教的因果是基於前世今生,業報輪迴的角度;而道教的承負是基於現實世界,以整體論、系統論的觀念來看待社會的。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捋一捋兩個觀點:因果和承負這兩個說法,因果源於佛家,而承負源於道家,意思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在佛經中講「閻浮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 佛家的因果和道家的承負是一回事嗎?
    在佛教大談因果的同時,作為本土最大的宗教的道教則強調道家也有因果理論,叫做承負,然而兩者是一回事嗎?在這裡可以很肯定地說不是一回事,兩者有明顯區別。一些人為了能繼續用因果來解釋,就強行推出三世因果,認為是前世的罪孽造成的,但這又和佛家理論衝突了,佛家認為很多重大罪孽都是難以轉世為人,能成人的應當都不存在太大的前世罪孽了,像這種情況最好從承負角度去考慮。什麼是承負?承負說的是前代的所作所為給後代帶來的影響。當然,這種前後代可以是血緣關係的父子,也可以是利益相關的其它傳承關係,例如師徒關係,收養關係等。
  • 道教解密,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這說明了我們道教很認同宗族祭祀。要弄明白宗族祭祀的實質意義,而不僅僅是社會所能宣傳的思念寄託,就非得明白道教的承負觀。 承負從字面上看,可簡要理解為上承下負,承接祖輩的福禍,影響下輩的福禍。 一、承負觀說的是啥
  • 破譯:道教基本教義中的中國符號
    道教基本教義中的中國符號(圖片來源:資料圖) 道教(Dào Jiào):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教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尊道貴德、清靜無為、齊同慈愛、抱樸守真等理念不僅對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有著深遠影響,對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也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從道教的基本教義中,我們看到最純正的中國符號。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 道教文化問答小知識
    道教強調:修身、治家、統治天下,都應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以達到太平和仁愛的理想境界。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於人,小以及於物,修身積德」。問:何為道教三寶?
  • 受命於天,下教此道:《太平經》是道教一切理義的總綱領!
    《太平經》中宣傳倡導的天人合一與善惡承負思想的結合、帝王統治之術與傳統道德觀念的融合以及對實現「太平世道」的目標理想,促使其成為了道教早期重要的經典文獻。想要實現這一圖景,君王就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臣民就要盡忠盡孝;舉國上下尊奉以敬奉天地、忠孝、慈仁、誠信為道教的宗教倫理道德。這是因為天人之間具有冥冥的感應力,如果人們違反了天地間的法則,就要受到「承負」的報應。「承負」思想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具有特殊意義,而代天行化、天道承負也成為道教教化的基本理念。
  • 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這句話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大意相同,但細思就知兩者妙微之差!)因果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因,也可能成為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佛教以因果緣分為世界的發動機,帶動一切事物的運作。
  • 道教為何要勸人廣積陰德呢?
    這即是佛家的因果業力之說,也是道教的善惡承負之意。道教認為,在修行的同時也要與人為善,道教處處都有「善」的存在,《道德經》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為了奉勸世人廣積陰德,道教編著了許多勸善的書籍,如《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陰騭」一詞,其源蓋出於《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意謂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們,陰騭就是陰德的意思。
  • 有關道教文化的六個知識點,一般人最多答上兩個
    一、道教四大名山,北方一座也沒有道教的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的齊雲山、湖北的武當山、四川的青城山和江西的龍虎山。作為道教的聖地,這四座山都是位於中國的南方。齊雲山作為道教全真派的聖地,歷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齊雲山的風光秀麗,是道教的洞天福地。
  • 道教是中國之根
    道教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修道成仙為終極追求目標,尊奉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       道教以它的清靜無為、修道成仙的特質,使現世的人們求得了生命的寧謐和圓滿。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是學究李白、蘇東坡等都對它如痴如醉!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中華民族的心靈救治良方,是漂泊無以的靈魂的精神家園。魯迅先生也如是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
  • 道教經文
    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