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承負」是什麼意思?帶你走進道教

2021-01-19 沐離君

我們知道,佛家人在《佛經》中講究因果報應,認為人一生的作為都是有因果鏈的,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走上人生巔峰,也不會瞬間跌入低谷。之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突發事件,但那都是有因果的。

因果報應不僅佛教是佛教倡導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論上更進了一步,提出了「承負」的概念,把因果的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團。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

道教「承負」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

《太平經》云:「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則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善惡之報的一部分是由前人決定的。

道教同樣認為,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行為的善惡,同時,今人的善惡之行也會影響後代的福禍,今人因為祖先的惡果受到波及,叫做「承」;前人的過失由其後代來承受,叫做「負」。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佛家人講究的因果與承負是一個道理,但又不同,道教闡述的承負涵蓋了因果。在社會中,我們總能見到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的故事,這可以用因果論解釋,但也有惡人逍遙法外,善人諸事不順的現象,這就可以用承負來解釋。惡人沒有受到制裁是因為其祖上做了很多善事,善人亦是如此。

俗話說「祖墳冒青煙」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的家裡出了位狀元,大家都會說「冒青煙」,他們把這種好事歸功於祖上的積德,這正是承負的道理。《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中也可看出承負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天道使然。

既然承負是天道,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自己背負祖先的過失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善積德,古語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不能依據惡無惡報的社會現象就否定積德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要放長眼光,做善人,建立好的家庭,營造好的社會環境,久而久之,我們自然能趨吉避兇。這就是道教闡述的承負。

相關焦點

  • 談談福蔭子孫的道教「承負」問題
    佛教講究「因果」,道教則講究「承負」。承負的字面意思一看便可以明了,承擔和負責,承負相較於因果範圍更大,涵蓋更廣,此文,我來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下福蔭子孫的道教的「承負」問題。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包含二方面的內容:一是道德的善惡報應,二是政治上的不太平的病根。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善惡之報的一部分是由前人的行為決定的。而與佛教「因果報應」相比,道教的「承負」報應世界觀是「本人或子孫實實在在的現實人生」!至於那些所謂的上輩子,下輩子,乃至於十世百世千世,似乎有些虛談,因為沒人會知道自己下輩子是誰,或者上輩子是誰,而自己子孫後代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 道教論承負,佛教說因果!「因果」和「承負」有什麼區別?
    但是因果到底是什麼?這和道教的「承負」有什麼區別?在道教,為什麼又在講「承負」呢?不論是佛教、道教的信士還是傳統文化愛好者,問起來很多人也都會說點,本人分享一些個人理解,歡迎諸網友、道友批評、指正。到底什麼是因果?佛教的《涅盤經·遺教品一》有「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的說法。三世因果,正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般,起心動念也因前世之因,也會招致後世之報。簡單地說,佛教所說的因果是站在個人(或者一個眾生)的角度。《地藏經》也有「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 破譯:道教基本教義中的中國符號
    道教基本教義中的中國符號(圖片來源:資料圖) 道教(Dào Jiào):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教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尊道貴德、清靜無為、齊同慈愛、抱樸守真等理念不僅對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有著深遠影響,對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也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從道教的基本教義中,我們看到最純正的中國符號。
  • 道教集大成的手訣,什麼是手訣?帶你走進道教
    道教著名研究學者劉仲宇說:「訣,是從古代的氣禁之術中繼承下來的。道教在發展中依據自己的神譜和法術理論,作了增益、改進,形成龐大的手訣系統」。手訣的基本成份是「訣文」(即所謂的訣目)。訣文是指在掌指上的某一固定部位象徵諸天星鬥、十天幹、十二地支、九宮、八卦、五行、四相、方位、二十八宿以及萬事萬物等。每掐該文,即象徵把握住它的本身最原始、最關鍵的主幹。
  • 道教文化問答小知識
    問:什麼是承負?答:道教講「承負」即「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也。「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
  • 道教為何要勸人廣積陰德呢?
    什麼是陰德呢?「陰」是暗地裡的意思,「德」就是善行,陰德即暗地裡行善而不為人知,行善為人所知則是陽善。分粥賑饑、築橋鋪路,這些都是屬於陰德,有陰德的人,上天必將賜福於他。行善是出於真心,而不是為了揚名立萬,沽名釣譽,也不是為了求得福報,這才是真正的積陰德。《周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積德行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慶;作惡的人家,則必多禍殃。
  • 善惡之報代代相傳:你的磨難,是否源於一直在承負祖先的過錯?
    那麼具體什麼是承負?用古代一點的說法就是血脈傳承者之間的氣運會有所影響,同時這種影響反應在血脈往後傳承最為明顯。《皇極經世書》說,子時開天、丑時闢地、寅時生人。《太平經》所指的先人,是從黃帝時期以前上溯至寅時的人。這些先人在本質上是承天心而行的,但有小錯失,且並不自知。這種不自知的小錯失,通過血脈流傳一輩輩積累下來了。這是人間世運下降的本質原因,也是承負產生的淵源之始。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 你一定不知道,在道教中穿著這些顏色的衣服,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道士,是宗教道教中的修行人士的稱呼,關於道教的文化有許多值得我們深究的地方。而道教服色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很多讀者一定會疑惑,不過就是衣服顏色,能有什麼稀奇的。其實這是道教文化的理解而產生的。在道教中,道士的服裝一共有七種,而這七種前顏色的服裝又分別對應相對的場合及道士在道教中的地位,有些道服是不能隨意穿著的,故而了解這些,對於我們日常在瀏覽或是了解道教都會有一定的意義。黃色在我們的認知中,道士除了最常穿的青色常服之外,黃色就是最常見的。其實黃色道服在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不是誰都能隨便穿的。
  • 道教三寶指的是什麼,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出自老子三寶章中的「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三、皈依三寶的來源及其意思:    道教主張,「道」為三教之宗,萬有之祖;「經」為度世津梁,「師」為人天眼目,故學道者當敬之,並以之作為皈依道法之三寶。
  • 道教中有沒有「奪舍」這個術語?到底是什麼意思?
    近年來,奪舍一詞常常出現於各類修真小說中,修真小說的題材基本上都是借鑑的道教文化,那麼在道教中有沒有「奪舍」這個詞呢?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奪舍」呢?這能算得上一種續命術嗎?奪舍的含義奪舍最早記載於《左傳·昭公七年》中,其中寫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
  • 道教術語中的天官賜福是什麼意思?天官是誰?
    近期有一部叫做《天官賜福》的動漫火了,某評分榜9.1,看來還是比較熱門的,該題材也是像《魔道祖師》一樣,屬於古裝動漫,畫風確實好看,所以我們今天也來蹭一下熱度,看看這個所謂的天官賜福到底是什麼意思。其中所講到的「上元」、「中元」和「下元」就是三個時間段,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當然這些日子都是農曆,傳說在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正是天官賞賜福運的日子,其中的天官也就是天神的意思,在古代,關於三官的信仰是非常普遍的,這種信仰主要源於道教的轉世觀念。
  • 道教中的「守庚申」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庚申」代表是「庚申日」而道教的守庚申源自於斬三屍!道教認為人的身體中有「三屍神」,三屍為:上屍名彭倨,它使人好色。中屍名彭質,它使人多思。下屍名彭矯,它使人淫慾。更不利於道人修行,所以道教修行之人就想方設法要除去「三屍」,一種是「去欲」正所謂「欲生則三屍生,欲滅則三屍滅」。還有就是服符誦咒,以及厭勝、服藥、服氣。
  • 受命於天,下教此道:《太平經》是道教一切理義的總綱領!
    藉助於神仙信仰,開啟了道教以教化世人為目標的宗教理想。《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中蘊含著比較濃厚的天人感應思想,其希望借陰陽災異等事來使人間的統治者能夠遵循天帝和真人的意圖去治理國家。因此,可以說《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已經具備了宗教政治神學的特徵。《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中深含的祈求太平世道的願望和天帝使神仙下凡度世度人的道教理念,在《太平清領書》中有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和發揮。
  • 道教的五種神仙,到底是什麼,道教兵解又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陽按:大家都知道道教裡面對神仙的分類,大概有大羅金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這裡面到底咋一回事呢,再比如道教的兵解,又是個什麼意思。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今天看見的南懷瑾先生的一段話。那個時候沒有佛經,魏伯陽真人著書時,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所以你就曉得中國文化之偉大,書中的內容,完全用中國文化陰陽五行這些來講的。但是他修煉的方法,同後來佛法進入中國做工夫的方法一樣,不過表達不同而已。佛家用九次第定來說明禪定,就是四禪、四空定再加一個滅盡定。滅盡定等於道家的粉碎虛空,以伍柳派慣用的話叫「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還不行,你證到了還是小羅漢,要變成大羅金仙,才是大阿羅漢。
  • 道教修行要求禮貌謙遜是什麼意思?
    那麼無論做什麼也很難深入進去,沒有那個精力,只能流於表面。被情緒和不良心態捆綁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構想的人情世界裡,狹隘偏激,也不會有啥大出息的。「君子周而不比,有禮有節,以道義行事,不會苟且行事。」四、最差的小人是比而不周,則反之也。和自己利益掛鈎,就是勾肩搭背,苟且行事,威脅到自己利益,不管好壞就會構陷陰賊之。
  • 道教是中國之根
    道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其神仙信仰和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對中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然主義審美觀的形成影響尤深,民俗神仙崇拜活動與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水乳交融,服藥煉丹術對中國古代化學和藥物學有傑出貢獻,行氣、房中、存神、內丹等養生方術對中國傳統醫學和人體科學有密切關係……總之,道教中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至今仍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中國民眾。
  • 道教符咒中的「敕令」和「急急如律令」是指什麼意思?很少人知道
    道教經文、符咒,乃至令牌上或者法師行儀中,經常出現「敕令」的字樣。那麼,「敕令」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符咒中的「敕令」:敕令:chì lìng,也寫作"勅令"、"敕諭"、"法旨"。詞典上的解釋是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敕令」一詞用於道教文書時,借鑑了這一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