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佛家人在《佛經》中講究因果報應,認為人一生的作為都是有因果鏈的,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走上人生巔峰,也不會瞬間跌入低谷。之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突發事件,但那都是有因果的。
因果報應不僅佛教是佛教倡導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論上更進了一步,提出了「承負」的概念,把因果的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團。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
道教「承負」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
《太平經》云:「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則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善惡之報的一部分是由前人決定的。
道教同樣認為,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行為的善惡,同時,今人的善惡之行也會影響後代的福禍,今人因為祖先的惡果受到波及,叫做「承」;前人的過失由其後代來承受,叫做「負」。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佛家人講究的因果與承負是一個道理,但又不同,道教闡述的承負涵蓋了因果。在社會中,我們總能見到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的故事,這可以用因果論解釋,但也有惡人逍遙法外,善人諸事不順的現象,這就可以用承負來解釋。惡人沒有受到制裁是因為其祖上做了很多善事,善人亦是如此。
俗話說「祖墳冒青煙」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的家裡出了位狀元,大家都會說「冒青煙」,他們把這種好事歸功於祖上的積德,這正是承負的道理。《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中也可看出承負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天道使然。
既然承負是天道,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自己背負祖先的過失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善積德,古語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不能依據惡無惡報的社會現象就否定積德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要放長眼光,做善人,建立好的家庭,營造好的社會環境,久而久之,我們自然能趨吉避兇。這就是道教闡述的承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