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之報代代相傳:你的磨難,是否源於一直在承負祖先的過錯?

2021-01-19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

《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甲看中乙的妻子,想納為妾,便告訴了丙。丙看中了甲的財富,便找了一個同邑的浪蕩子,用金錢買通了他,用陰謀幫甲達成了心願。過了一年多,丙的陰謀敗露,自己的女兒被杖而官賣,邑子的女兒則流落為娼。

初看這則故事,似乎是大家所喜聞樂見的善惡報應故事,行惡者得惡報,而且惡報的程度和行惡的程度剛好成正比。

但我們又會發現它和常見的善惡報應故事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故事的過錯方都是父輩,而承擔責任者卻是他們的子輩,也即父債子償,這就是道教傳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承負報應。

一、承負是空想還是確有實據?

「承負說」系統闡述於《太平經》 :「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 ,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 ,故前為承, 後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之治,比連不平 ,前後更相負, 故名之為負。負者, 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也就是說,今人要承擔先人行為善惡所帶來的後果, 名為承;同樣,今人的行為善惡也會對後人產生影響,名為負;代代相承相負 。

那麼具體什麼是承負?用古代一點的說法就是血脈傳承者之間的氣運會有所影響,同時這種影響反應在血脈往後傳承最為明顯。《皇極經世書》說,子時開天、丑時闢地、寅時生人。《太平經》所指的先人,是從黃帝時期以前上溯至寅時的人。這些先人在本質上是承天心而行的,但有小錯失,且並不自知。這種不自知的小錯失,通過血脈流傳一輩輩積累下來了。這是人間世運下降的本質原因,也是承負產生的淵源之始。

如果用現代一點的話,可以這樣來說,DNA最為相近的親屬中會出現氣運相關聯的現象,同時這種氣運關聯體現在父系往子系這個方向上最為明顯,而同輩之間的影響則較小一些。

承負與陰宅風水的作用原理是有相通之處,首先,承負是講氣運往子孫的傳遞,風水是借環境造陣來進行趨吉避兇,而承負是通過功果福報來進行趨吉避兇。正所謂善人居福地之說,大凡積德行善的之人,因有功果轉化福報的支持,故而更容易得到更好的風水,這便是「福人居福地」說法的來歷。

由於道教很看重人類自然的繁衍生息的自然性,所以從來不避忌傳宗接代之事,並在修煉之中,也強調「欲修仙,先做人」,先盡人倫之責,方可言及大道。

前人行的善,如果沒有及時轉化,則它會積累為功果(也稱為陰功),這個功果轉化為氣運後,會通過血脈傳遞到DNA角度來說最親近的人身上,然後逐次嚮往傳遞。同樣的,如果有行的惡沒有及時消解掉,那麼這個惡行同樣會轉化成不好的氣運,傳遞到子孫身上,在發生轉化後,就會體現出來。

二、天地萬物皆受承負影響

《太平經》中認為,歷史是一個時時包含著承負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社會危機的造成均非僅僅由於當世的原因, 而是歷史的長期積累造成的 , 因此不能讓一人承擔罪責 ,而是「人人有過於天地」, 但現實是「 百姓適知責天, 不知深自責也」,並認為天地和一切自然事物跟人和社會事物一樣也都有承負 。

一是人為天地「承負」 :「天地生凡物 ,無德而傷之, 天下雲亂, 家貧不足 , 老弱饑寒 ,縣官無收, 倉庫更空。此過乃本在地傷物 ,而人反承負之」 。人承負天地, 是說天地運行發生錯亂 , 人承受其災害 。

二是自然界事物間的「承負」 :「夫南山有大木,廣縱覆地數百步 ,其本莖一也。上有無訾之枝葉實, 其下根不堅持地 ,而為大風雨所傷, 其上億億枝葉實悉傷死亡, 此即萬物草木之承負大過也。」這是山川草木受到的自然承負之災, 唇亡齒寒,也是說的這個意思。

三是人為自然界事物「承負」 :「南山有毒氣 ,其山不善閉藏 ,春南風與風氣俱行, 乃蔽日月, 天下彼其咎 , 傷死者積眾多。」南山有毒氣,因為風而傳播到了其他地方,導致死傷眾多,此為人承負了自然之過。

不過 , 對於自然事物的承負人們並不太關注, 對人自身的承負才是大家特別關心的;而人自身的善惡承負 , 人們最擔憂的是對惡的承負所造成的災病夭死, 承負之善給人帶來蔭庇, 但這種蔭庇不是無限的 , 而是有限的 ;子孫放縱為惡 , 支付完先人蔭庇, 也難免夭死 。

三、道教承負與佛教因果,有何不同

現在我們很多談論罪福善惡的,都將道教之承負和佛教的因果聯繫起來,認為道教之承負就是佛教之因果,其實是錯誤的。佛教的因果是基於前世今生,業報輪迴的角度;而道教的承負是基於現實世界,以整體論、系統論的觀念來看待社會的。

1

產生報應的原因不同

「業報輪迴說」認為有情眾生對世界萬有的「無明」 是產生果報的根本原因。認為報應的根源在於人的貪慾和無明,由過去的無明煩惱而造作諸業,播下生死的苦因 ,於是生起種種妄念 ,因此造成了生死的流轉 ,墮於生生世世的六道輪迴之中 。

道教「承負說」主張的施報者是「天」。這個「天」不僅有自然無為的元氣的含義, 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有賞罰大權的人格神。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外力報應,其實不然。各種人的承負都有善惡積累這個內因在起作用, 是對個體或家族的過去善惡的報應,今人的禍福是先人行為的結果,如果祖先有何過失,由子孫承擔其責任。而且 , 善惡的記錄、拘校、獎罰 (即報應的執行)大多是由眾鬼神操作的。

《有過死謫作河梁誡》說 , 記錄承負的諸神包括山海陸地 、 諸祀叢社、 舍宅諸守、 司農祠官 (其他書中還提到三屍神、司命神等 ) , 還有大陰法曹每年歲末要拘校帳簿 , 核算此人的善惡累積, 「計所承負 , 除算減年 」, 地陰神 、 土府神 「收取形骸 , 考其魂神」 , 罪過多的至死 , 罪不至死的要 「謫作河梁山海 」, 其他也 「各隨法輕重, 各如其事, 勿有失脫 」。眾鬼神無時無處不在注視人的所作所為,對善惡的記錄和對承負的執行毫釐不爽。

2

受報主體不同

佛教之所以沒有承負概念,是因為「業報輪迴說」主張「自作自受」。個體所造業的果報,只能由造業者自己或其五蘊相續而生者承受, 眾生現在所受的業報 ,必然是自己前世的宿業所感 ,不能由別人替代,即使象父母子女這樣的至親,也不能互相承受 。所以佛教的出家,講究拋妻棄子與世俗切斷聯繫,在這種情況下,直系親屬的好壞完全不在自己的考慮範圍內。

「承負說」的受報主體不僅是自身, 有噁心惡跡,天就會奪其紀算 ,減少他的壽命 ,同時個人的行為還會影響到他的子孫 。「承負」簡單來說就是祖先給後人留下的一筆「遺產」。如果前人做了很多好事,就給子孫留下一筆好遺產,讓子孫能富貴、智慧;如果前人幹了很多壞事,那就會給子孫留下一筆爛帳,令子孫遭受身體、心靈、經濟上的許多磨難。《太平經》裡舉例說,比如父母失了道德,有過錯於鄉裡,後世的子孫必受鄉裡的過責,這是承負最簡單的道理。與《易經》中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同出一理。並且,「承負」有「十世一周」的性質,即十代祖宗的行為,會對後代有一定影響,警戒人們要為後世兒孫考量。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力行善事,卻沒有得到好的福報,就是因為承負了祖先之過錯;為什麼有的人做了壞事,但是卻得了好的結果,是因為承負了先人之遺澤。所以道教裡講行善,只是說行善可以有種種功德,但是卻很少宣講靠單純的積善可以獲得富貴的。

3

解脫方式不同

「業報輪迴說」提倡「業由心造、 迴轉有道」,主張通過因果法則以減少惡報,甚至消除業力的影響 。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修現世的,而對於當前的現實利益,道教不會通過消耗福報來實現,而是創造了道家五術,以五術來濟世利民,不但能解決現世問題,還能不斷積累功行。《太平經·解承負訣》說: 「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 ,雖有餘殃 , 不能及此身也 。」行大功德, 就是以忠孝等倫理道德規範為標準 , 為善去惡,得行此道者, 就能消除「承負」所帶來的災厄。

4

作用範圍不同

佛教的功行主要是在於普度眾生,並且這個眾生指的是有情眾生,而無情眾生是成不了佛的,所以佛教關注對象圍繞的是人,其理論從人心下手,所言所論所行,皆是圍繞人的覺悟成佛來進行。

道教則大不同,萬物皆有靈性,度的是萬物成道,所以道教關注的對象則是在天地萬物及天地萬物之外的一切,而人只是天地萬物中最靈者,故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非是人為獨尊。

所以道教中沒有至尊的概念,即使是玉皇大帝這樣地位極高的神明,一樣是要聽從元始符命的,但玉皇大帝本身又是元始的一個化身,元始本身是一切的源頭,但卻不是一切的主宰。

正因為如此,道教並不像佛教那樣認為只有有情眾生才能成就,而是萬物皆可修行,皆可成就,在層次格局上比佛教要更大得多。只是世人多不察此,反認為佛教普度是大善,不可不謂之顛倒了。

四、承負的期限

那麼先人的善惡行為是否能無限期的對後代產生影響呢?《太平經》中記載,承負是有期限的,過了這個時間限制,就不受承負之苦。

《太平經》說:「因復過去,流其後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或有小行善不能厭,囹圄其先人流惡承負之災,中世滅絕無後,誠冤哉。承負者,天有三部,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皆承負相及,一伏一起,隨人政衰盛不絕。」

可見承負的大至期限是五代十世。如果只是後人無條件的承負先人的善惡行為,道教的善惡報應論就成為了絕對的命定論了,所以經中也告訴我們,只要個人能做大善事,雖先人有過失,也可以免於承負之災。

相關焦點

  • 道教中的「承負」是什麼意思?帶你走進道教
    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道教「承負」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太平經》云:「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則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
  • 談談福蔭子孫的道教「承負」問題
    佛教講究「因果」,道教則講究「承負」。承負的字面意思一看便可以明了,承擔和負責,承負相較於因果範圍更大,涵蓋更廣,此文,我來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下福蔭子孫的道教的「承負」問題。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包含二方面的內容:一是道德的善惡報應,二是政治上的不太平的病根。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捋一捋兩個觀點:因果和承負這兩個說法,因果源於佛家,而承負源於道家,意思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在佛經中講「閻浮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 「因果」和「承負」有什麼區別?
    佛教的《涅盤經·遺教品一》有「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的說法。三世因果,正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般,起心動念也因前世之因,也會招致後世之報。簡單地說,佛教所說的因果是站在個人(或者一個眾生)的角度。《地藏經》也有「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三教同源柱道教首先,我們來看看道教,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的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據考察道教「承負論」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也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太平經》云:「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則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
  • 佛家的因果和道家的承負是一回事嗎?
    因果理論告訴你,今天的幸福與不幸都不是偶然的,它是過去的因經過一定的積累和醞釀後的必然結果,當過去的因積累和醞釀到一定程度,果報往往變得難以改變。但是一些重大的因果案例卻往往難以用因果來解釋,例如一些人一出生就身患重大疾病,生命危在旦夕,或者早年沒看出有什麼重大過錯卻夭折了。
  • 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涅槃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這句話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大意相同,但細思就知兩者妙微之差!)
  • 佛教:善惡因果三世業報
    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那怕半點覺得不可思議的感覺呢?諸如嶽飛精忠報國和秦檜陷害忠良的事距今已近千年,為何一個人死後都那麼久了,有些人還在「流芳」和有些人還在「遺臭」呢?對於類似於這些難以解釋的現象,事實上現實之中並不鮮見,甚至有些讓人完全不能理解,就只能用佛家的「業力」來進行解釋了。
  • 為何,善人多磨難、惡人享天年,看完你就明白了
    日行一善,積善成德,善滿三千,天必降之福。諸位朋友大家好,這裡是《妙音聞聲》傳統文化平臺。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開始美好的心靈之旅。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眼所見,耳所聞,都是「善人多磨難、惡人享天年」的事,為何如此呢!難道古人所言不實,當然不是,很多人信因果,但是也質疑因果的真實性,因為看到的很多現象,確實不合乎因果規律。佛家講:「因果通三世。」本文就以佛教的觀點分享,為何「善人多磨難、惡人享天年」看完你就明白了。
  • 傳統春節,如何正確拜祖先
    說到拜祖先,少不了燒上一桌子的菜餚,這些代代相傳下來的風俗中,拜祖先多數是用雞、鴨、豬肉、海鮮等等,還有祖先們生前愛吃的一些食物。因為祖先也是有經過世習的風俗,所以他們在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念頭,死了要在家裡當祖先,而小時候媽媽告訴我的觀念中,逢年過節就是要多燒好吃的祖先,這樣祖先才會保佑我們。
  • 世上是否有絕對的善惡《雙星之陰陽師》
    《雙星之陰陽師》改編自日本漫畫家助野嘉昭原作的同名漫畫,動畫由Studio Pierrot(小丑社)負責製作。2016年4月6日首播,全50話。《雙星之陰陽師》講述曾是最強最年少的陰陽師、以拔除所有汙穢為目標的少年焰魔堂轆轤,自經歷被稱為」雛月之悲劇「的汙穢屠殺事件之後,決心放棄陰陽師身份來度過漫無目標的人生。但某天宿舍搬來一位名門陰陽師少女化野紅緒,兩人間水火不容。根據總會所占卜的結果,顯示了兩人是」雙星之陰陽師「,他們將會產下」神子「終結這千百年來的人魔之爭,於是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了,男女主講走向何方。
  • 「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送給熱愛足球的每一個人
    如果在外面你碰見一個科長你會相信他家裡全是錢嗎?大家的所思所想會和我一樣,那就是不可能!但現實永遠和你心中的那些三六九十八完全不一樣,因為現實中人情、人心、人每一個你都不能把控。就像《三國演義》中劉備一樣,他錯了嗎?沒錯,為了給關羽復仇他的一切都可以變成對的,因為書寫歷史的人會把他的功績蓋過他的迂腐。現實不就是這樣的嗎?
  • 了凡四訓:要得到福報,需要正確的分辨善惡,這五點很重要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了凡四訓》早已告訴我們一切,善惡並非像表面上那麼簡單,要分辨善惡,得到福報,你必須了解五個很關鍵的問題。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卻很不高興,他對子貢說:「做事不能圖自己舒服,現在魯國窮人很多,你這樣做不就表示收了賞金就是貪財嗎?這樣還有誰願意去贖人呢?」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明辨是非,看起來做了好事的人其實做的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有可能犯下了過錯,也就是說分辨善惡不要只看表象。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常有這幾種善行的,恭喜你,福報要來了
    不過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他正廳中間掛的那幅字畫,上面寫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顯得特別蒼勁有力。朋友說,那是他祖先的手墨,後輩們一直將它傳承下來,如今生活都過得挺好,家族也日漸騰達了。想想也是,朋友都七十了,退休後兩口子的日子,過得舒服自在,特別是兒女們也成家立業了,有所作為和建樹,讓人好不羨慕。那麼,何為「積善之家」呢?
  • 中國人祖先給出了證明
    很多人把這些故事看作是神話,就像西遊記、封神演義一樣,區別僅僅在於這些聖經神話不是像西遊記一樣源於中國而是源於西方。真相如何?事實果真如此嗎?很多人研究了聖經之後,發現聖經裡的故事可能真的發生過,一些證明就存在於在漢字書寫裡。
  • 家族祖先對子孫之牽連,導致的興衰貧富之命運|先祖|觀世音菩薩|...
    當時我正和他談及冥報之事,他說起了此事。  哎!狄明府只知道發財之快意,卻不知道種禍之深,到了這個地步!  傾蓮池:此案例中,狄某的子孫幾乎都死於怪病,顯然是因為狄某狂虐富翁之妻引起的,他直接拖累了子孫。  若深入探究因果,這些子孫必定過去世有類似的殺業、拖累親人之業,這個惡業,借父親的缺德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