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是什麼?

2021-02-19 電商售後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和除夕

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傳承的國家,在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其中和祭祖有關的節日就有不少,這四大傳統祭祖節日正好春夏秋冬每季一個。

春季祭祖節——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夏季祭祖節——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海外華人華僑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這四節會寄批銀,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秋季祭祖節——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冬季祭祖節——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祭祀先祖的四大節日,各地祭祖形式各異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重),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 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重陽節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踏秋」。同時,重陽節也是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 中國傳統祭祀先祖的四大節日,各地祭祖形式各異,快來了解一下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 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介紹 中元節是其中之一
    在我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氣之中有四個祭祖節日,大家要了解清楚,對先人的尊敬本就是我們的本分,這一點一定不能忘了。   1、農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祭祖   除夕是指農曆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
  •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文/炎炎談歷史清明節,又稱踏春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氣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作為傳統的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良傳統。關於清明節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 難忘祖先,難忘根基,中華民族四大祭祖節日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 鬼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它是我國傳統祭祖節日
    大家都清楚,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也就是民間所稱呼的鬼節,在這個節日期間有很多傳統活動大家要記住。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因此鬼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
  • 重陽節: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眾神成道日!九九並陽,故曰重陽
    素材:網絡 配圖:網絡編排:小易 審核:蔡一慧版權歸原作者 有問題請聯繫後臺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曬秋節、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鬼節」:來歷與傳統
    中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記者侯豔)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今天(14日)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個節日有什麼來歷和傳統?傳統「中元節」是農曆7月15日,它是源自佛教典籍,講的是目蓮在陰間看到去世的母親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準許他每年7月15日設素筵給母親享用,以後傳承開來。
  • 中國傳統節日表格 中國傳統節日一覽表
    導語:在我國有很多的節日,上千年的歷史,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節日,基本上每個月都有節日,而且這些節日經過了那麼多年的時間經久不衰,一直備受我們的重視。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中國傳統節日一覽表,下面就是中國傳統節日表格的詳細內容。
  •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馬上就要清明節了,對於小編來說是三天美好的假期,相信各位讀者也會在清明節和家人一起踏青享受生活,但是大家對於清明節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吧。清明節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個節日,它其實融合了多個不同的節日並不斷變化才形成了今天的樣子,清明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改火節,北方冬天寒冷人們需要生火取暖。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其他祭祖節
    彝族的祖先崇拜意識十分濃厚,除了本章「西南氐羌系民族的天神神話與祭天」中所述在祭天時兼有祭祖的內涵外,彝歷年、火把節、密枝節等也是重要的祭祖節日,或者說在其節日活動與觀念中,祭祖位居首要。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分每年為十個月,每月三轉,共三十六日;每年十月中有過年之俗,相當於農曆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間。具體過年日期由畢摩擇吉而定。
  • 重陽是我國傳統祭祖四大節日之一(全文)
    原標題:重陽是我國傳統祭祖四大節日之一(全文)   「中秋過後又重陽」。流年碎片,輕指微彈,時光如流水般,再次將春色洗盡,夏顏抹去,用一種濃烈卻又頹廢的色彩塗抹成季節在凋零之中的輝煌。   歲月霜河,風風雨雨,紛紛擾擾,又到重陽日。
  •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重陽節
    關注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和除夕、清明節、中元節合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豐收祭天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當時已有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 中國傳統習俗——祭祖:追思、感恩先輩!
    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雖然國人承襲了祭祖的傳統,有著多重的心理作用,但最為重要的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古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的時候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有著很高的意義。
  •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春節
    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新一年的起始春節是傳統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
  • 祖先崇拜與中國傳統節日
    這種如宗教般的崇拜,在特定的日子,逐漸形成儀式,最後演化成節日。因此很多傳統節日都源自於祖先崇拜,相應地祭祀活動也是敬奉祖先。圖片來自網絡首先是除夕和春節,作為歲末年尾,在整個中國特別是農村地區男人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祖,人們尋找自己的祖墳,燒紙錢、上貢希望祖先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吃飽飯,有錢花。
  • 【韓國文化】韓國四大傳統節日
    大家知道韓國人鍾愛的四大傳統節日都是哪四個節日嗎?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也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因此,像中國一樣,韓國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是令人目不暇接。
  • 端午節一一我國最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在我國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等,時間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古人對天象的一種崇拜,是由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春節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鬱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