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祭祀先祖的四大節日,各地祭祖形式各異

2021-02-08 謝姓文化中心

關注公眾號謝姓文化中心

看各地謝姓文化及時訊報導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重),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陽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

除夕是指農曆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

陽曆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陽曆七月十五,中元節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陽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是什麼?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和除夕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傳承的國家,在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其中和祭祖有關的節日就有不少,這四大傳統祭祖節日正好春夏秋冬每季一個
  • 冬至祭祖祈福|飲水思源 緬懷先祖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承載和滋養之恩;祭祀祖先,是感謝祖先的生養和開化之恩。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祭祖日子。今年12月21日,為中國傳統節日的冬至,是中國人每年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之一。祭祖,就是讓人飲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本。
  • 祭祖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漢族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春節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鬱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祭祖風俗盛行的潮汕,官方倡導網絡祭祀,網友炸開了…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重大的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清明的習俗。但今年的春天,掃墓祭祖卻顯得有些棘手。由於新冠疫情形勢嚴峻,廣東多個地區的年會廟會和民俗活動宣告取消。清明節如何祭祀成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 清明祭祖儀式參考
    謁陵掃墓、祭祀先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人遵循「慎終追遠」的古訓,每當祭祀節日來臨時,都會把家譜家規、遺像靈位等供於家中或親往墓地,擺好香爐供品,焚香叩拜,祈願先祖安息永固,福佑後輩幸福安康。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 11月29號下元節,農祀節日習俗多,祭祖打餈粑,4個禁忌需知曉
    下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叫下元日、下元,是祭祀先祖的好時期。下元節這天,道觀要做道場,而民間則是要祭祀亡靈,工匠們也會在這天祭祀爐神(太上老君),祈求水官讓這一年風調雨順。古代皇帝大赦天下,或禁屠緩刑死刑執行日期也會選擇在這天。
  • 春節(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冬至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清明節祭祀習俗和祭祖旺運
    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陽曆四月五日。(此節日現已列入國假1天)。  清明節祭祖、改善命運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其中以祭祖掃墓規模最為龐大,各地均有進行。   祭祖掃墓的習俗,所以它又與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一日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所謂鬼節,是祭祀祖先、悼念亡靈的節日,它是相對於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而言。清明節與其他兩鬼節相比較,清明節祭祀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親人及祖先,是生者崇尚慎終追遠、持守孝道的表現,表達了對故世親人及祖先的懷念。
  • 除夕 (中國傳統節日)
    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 李氏(六箴堂)庚子重陽祭祖典禮紀實
    ——重陽節,它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上午9時,李氏宗祠鐘鼓齊鳴,全體參祭人員在宗祠四柱九樓前的廣場上整裝淨手列隊,在族長李士發的率領下沿祭祀大道緩步走向祭祀大廳。9時9分,全體參祭人員抵達祭祀大廳,祭祀典禮正式開始。主持人:庚子重陽,我李氏始祖先祖之子孫,舉行祭拜先祖儀式,恭迎列祖列宗前來入座,享用子孫香燭祀物。一叩首——(忠孝為本,勿忘祖恩!)。再叩首——(團結和順,振興家門!)。
  • 農曆新年節日起源及傳統民俗你知道多少?
    春節,即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文化習俗?堅持這些文化特色的意義與價值何在
    02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節日中的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1、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下元節,小年,除夕等十二個節日。2、節日時間及傳統文化習俗1.春節:是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又稱陰曆年,老百姓叫「過大年」。
  • 歲時節日丨生者與亡者的對話——七月十五亡靈祭祀禮俗
    七月十五,又稱中元節、鬼節、七月半等,是對亡靈進行年度性慎終追遠的節日,也是很多地區民眾生活中處理生者與死者關係不可忽略的途徑之一。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歲時節日,融合了儒家、道教及佛教的思想,是三方共同影響的結果。雖然七月十五的節日習俗在各地有所差別,但節日主題和核心內容基本一致,即追念先人與普度無主孤魂。民眾根據自己的傳統過節,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一次與亡靈世界的接觸。
  • 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報,使人們在節日中感受傳統道德的力量,心靈得以淨化,思想境界得以升華。 傳統節日是被賦予了特殊的社會文化意義並穿插於日常生活之間的,是由一系列信仰和習俗形成的,都與祭祀、神話或佛、道信仰有關。
  • 鳥山覃家丁酉年清明祭祖活動圓滿成功!
    來自隆回、邵東、邵陽市區,邵陽縣金秤市、黃荊鄉;湖北恩施、貴州黎平以及谷洲鎮鳥山、古樓、大塘、羅聲、灣裡等村,分屬旻公支系榮、華、賢、亮四大房的覃氏後裔800多人參加,共同祭祀邵陽覃氏「繼」「宗」「必」三輩先祖,傳承忠寬德孝,共敘血脈親情。因邵陽覃氏「繼」「宗」「必」三輩先祖,目前只有三世祖大房必榮公、二房必華公兩位先祖墓地保存完好。故集體祭祖地點定在鳥山村爹祖山覃氏三世祖大房榮公墓地舉行。
  • 冬至,是中華民族緬懷感恩先賢,祭拜先祖的傳統節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表達對祖先的緬懷,秉承佛陀慈悲孝親情懷.
    冬至,是中華民族緬懷感恩先賢,祭拜先祖的傳統節日。冬至過後,白晝日益增長、陽氣開始回升。
  • 中元祭祖話源頭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