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照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民國《洪洞縣誌·風俗》巻中記載,「中元,展墓祀先」。明初,洪武帝一聲令下,一場聲勢浩大的移民在洪洞拉開帷幕,百萬槐鄉兒女被迫遷移他鄉。六百年來,移民先祖披荊斬棘、辛勤耕耘,使得中原大地呈現一片繁榮之相。六百年來,槐鄉兒女、古槐後裔時刻不忘先祖功德,每逢中元,都會舉辦隆重的祭祖大典,慰藉先祖神靈。
2020年9月2日,一場規模壯大的中元節祭祖大典在洪洞大槐樹景區舉辦。本次中元節祭祖大典以尋根祭先祖,回家悅生活為主題。旨在以百萬移民後裔尋根的恢宏大典來告慰列祖列宗,以千年以來洪洞歷代沿襲的鄉味民俗慰藉歸鄉遊子。銘記滄桑歷史,更道桑梓情深。
上午十點到十二點,中元節祭祖大典按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槐樹祭祖習俗傳統議程逐項進行,由主祭人和來自各地的移民後裔代表,共同完成了迎請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敬獻供品、奠酒獻禮、敬致祝文、敬獻樂舞、飲福受胙、鞠躬辭神等九項議程。大典現場莊嚴肅穆,彰顯出濃重的傳統文化氛圍。
據了解,本次祭祖活動的舉辦是推動「遊山西讀歷史,講大槐樹故事」活動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保護、傳承、弘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槐樹祭祖習俗」,助力「回家·悅生活」服務品牌創建活動,推動建設有根祖特色的洪洞旅遊線路,進一步構築文化自信,強化大槐樹的品牌特色,彰顯全社會崇宗尊祖、敦親睦族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