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元祭祖及遙祭流程(建議收藏)!

2021-02-08 翰墨文香苑


夏去秋來,轉眼又快到了中國傳統的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

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還與寒食節、清明節和重陽節三節

並稱中國傳統祭祖大節

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傳統節日。

在中國民間的傳統觀念中

農曆七月神秘而幽暗

地府鬼門大開,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

探視親友子孫、或尋求供奉

直到七月底關閉鬼門時才返回。

作為禁忌,

人們很少選擇在七月

舉行結婚、搬家或開幕等喜慶儀式。

而這個「鬼月」的高峰,

無疑是「七月半」也就是

被稱為「中元節」的這個日子。

「七月半」也叫「盂蘭盆節」,這個名稱體現了該節的佛教因子。「盂蘭盆」是梵語音譯,意思是解倒懸之難。盂蘭盆節是為了紀念佛祖弟子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則佛門的孝義故事,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觀念薰陶的中國民眾的口味。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蘭盆會與「七月半」的嘗新祭祖習俗合併,並開始確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國節日系統中地位。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所以中元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道士們在這一天講誦經文,為地官慶賀誕辰,為眾鬼超度,同時信眾們也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日超生。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人生百善孝為先",中元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它表達了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燈,即使是陰陽相隔,也隔不開彼此的牽掛和思念,坦然面對死亡,好好珍惜當下,是


是中元節真正的意義所在。


天堂裡的人兒,你們還好嗎?

雖然你們已經離開這個世界,

但是活著的人卻從來沒有忘記過,

還會在夢中與你相見,

還會用淚水打溼枕畔,

還會把照片看上數遍,

還會想起有你們在的日子,

那麼美好,那麼深刻。


夜深人靜時,回憶,

中元節來臨,思念。

不知道你們究竟在何處,

只知道你們永遠在心中,

願天堂裡沒有傷痛,

願你們還能更幸福。


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

我們都知道死亡在所難免,

可是真到了那一天,

還是讓人悲傷欲絕,肝腸寸斷,

離開的人沒有感覺,

而活著的人痛不欲生。


有些人一定能離開,

再也回不來了。

有些人一旦閉上眼,

再也不能醒來。

經歷生死離別後,

才明白什麼叫後悔莫及,

沒有好好珍惜,

沒有多多陪伴。

有時候常在想,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

如果生命還能重來,該多好。


可是再也不能出現,

再也不能見面,

再也不能陪伴了!

中元節,曾經在身邊的人,

早已經陰陽相隔,

再痛,也只能忍著,

再想,也只能回憶。


中元之夜樹影微微動,

折一盞蓮花燈放在水中,

閉上眼默默祈求,

希望它能把生者的思念和話語,

傳遞給遠方逝去的人。

點燃一盞長明燈,默默守護,

希望它能照亮逝者回家的路。


中元節,燃一柱清香,

祭奠逝去的親人,

中元節,念一聲佛號,

懷念遠方的逝者。

中元節,

記住先人的遺忘,

帶著逝者的祝福,

珍惜眼前,不負時光,

努力活成最喜歡的模樣!

中元如何祭祖燒紙?

有些人會連續幾天夢見去世的親人說沒錢花,然而燒點紙就果真不做這種夢了。

燒紙大多都選擇在黃昏後的夜晚,因為白天陽氣太重,所以最好還是晚上燒。在墳前燒紙例外。

都說燒完紙後離開的時候不要回頭看,如果殺氣重的人回頭的話會傷到領錢的死者,生辰八字輕的人回頭的話會看見不該看的東西容易留下影印。

都說燒紙時選擇在十字路好一點,確實是這樣,因為十字路通向東南西北,在這四通八達的情況下領錢的死者容易找到地方並且是必經之路。

很多人燒紙時畫個圈,因為在圈裡燒完紙後念叨著某某死者收,然而這個錢只屬於這名死者誰也拿不走。

走路時看見地上有燒完的紙堆時千萬不要去踩,可以繞著走或者跨過去也行,最起碼是一種尊重。

有的好心人燒紙時,會首先在圈外點上幾張紙,這樣一來是敬給那些路過的孤魂野鬼。因為孤魂野鬼很少收到錢,會嫉妒.

至今,無論敬神敬鬼,都少不了燒紙這個過程,很多時候燒紙確實能解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並且每一個燒紙的人都有燒紙的原因,這是一個能讓人心安理得的做法。

▌墓地祭祀注意事項

在這裡,首先要鄭重的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讓別人代哭代祭,這樣是不可取的!

我們要注意的就是:

第一,服裝,不要穿大紅大綠。你要記著這是去祭祖,不是參加什麼社交活動去了。

第二,在墓地裡面不要大吼小叫,一定要嚴肅。

第三,在點香、點蠟、燒紙、供水果、供糕點的過程中,以及供完以後的注意事項。

▌如何燒香?

第一根香:禮請歷代祖先前來享祭。為什麼呢?你是來祭他的,擺上水果、擺上糕點就要點香,「禮請歷代祖先前來享祭。」請你上面的什麼曾祖父曾曾祖父,我們不知道的,禮請他們一塊來。

第二根香:禮請墓主,或者是你爺爺或是你奶奶,爺爺奶奶前來享祭。

第三根香:禮請當方城隍、土地前來享祭。

這是在墓地就要說享祭這個話。

燒完紙、燒完香、供完水果、磕完頭以後,墓地上面供的水果糕點不要扔在墓地上,不然浪費了,這個叫不惜福。把那糕點可以兩個手指掐一點下來,灑在紙灰上就可以。要有香蕉、蘋果也是,摳一點灑那兒就行了,不要全部扔在墓地。

▌供香的禮儀

供完香以後一定要跪著,不跪不足以報恩。因為我們的來處是什麼呀?就是祖先。

所以現在很多人上墳,怕把褲子跪髒了,沒事啊,去墳地可以穿一個不值錢的褲子嘛!是祭祖去了還是炫富呢?穿那麼好幹啥?所以,我們改正一下,可以穿一些不值錢的褲子,髒了就髒了,回家洗洗,現在都全自動洗衣機也不費什麼事。

還是要跪,一定要跪,這個下跪是非常好的。要不我說褲子髒了好洗,心臟了就是忘恩負義了,難洗呀!褲子髒了沒事,心臟了非常可怕。

▌燒香的注意事項

三根香可別一起插,千萬別把三根香捏到一塊就插那兒了,這樣是不恭敬的。

插香的時候,是用左手從右向左插,從右邊這面開始插。第一根香、第二根香、第三根香從右往左。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世上的人是以左為上,去世的人是以右為上,這和我們活著的人是反的。去世的人是以右為上,在世的人是以左為上,這就是我剛才給大家講的,我們在一個房間裡面,上房是給父母住的,這是對活著的人。那對去世的人是以右為上,先由右向左插。

左手是善手,插香一定用左手插,祭祖先是從右給左,這是符合禮節的。

▌燒紙的注意事項

燒紙時,要非常恭敬地開始燒紙,心裡想著祖宗所有的恩德。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把墳地周邊的雜草,一些汙穢的東西清理乾淨,就等於給祖先打掃衛生。

燒紙千萬不要著急拿棍挑,千萬不要挑!一定不要挑!要一張一張燒,你別著急嘛!我們燒一張紙,念一句太乙救苦天尊最好。你燒一張紙,念一句太乙救苦天尊,你點一下頭,就代表磕一下頭,這樣恭敬心就全有了,效果還是非常好的。這叫什麼呀?續火添香。燒紙就是續火,那火不要斷,這叫添香。▌供奉水果的注意事項

祭祀供奉五種水果,一定要供五種水果。

我們人啊和五是非常有緣的,我們都知道我們身體看五官,我們的手指頭是五個,腳趾頭也是五個,我們有五臟,我們外在有五方,妳看東南西北中是不是,我們古人講的,我們人需要的是五福,最後一福就是壽寢。

就是去世的時候非常安詳,妳看我們大家和五是非常有緣分的,所以我們經常講五福臨門,包括孔老夫子講的五倫,妳看都是與五有關係,所以我們供五種水果。

實在不方便那一種也行,那實在不方便,我覺得挺方便的。那五種很簡單,不要買多香蕉買一根也行,蘋果一個總行吧,湊齊五個不就行了,是不是?我們知道蘋果代表的平安吉祥,香蕉代表著招財,葡萄桔子,所以我們可以備五種水果,所以千萬不要偷懶,儘量備夠五種。

反正我們一年,是不是,去一下,真花不了多少錢,再說我們供完之後可以拿回家吃嘛,一樣不會浪費的啊,這也是個心意。

不能供奉的幾種水果:供梨、慄子、柿子和石榴。這幾種水果,都不要供奉。

切記備糕點,水果代表的陰,糕點代表的陽。我們祭祖的時間裡面,一定還是要落這個陰陽,祭祖一般要備的就是這兩樣,給祖先上墳千萬不要祭肉。

▌點蠟燭的作用

蠟燭叫什麼呀?蠟燭叫燈,也為陽,點蠟燭後,子孫不容易上當受騙。為什麼呀?他前途是一片光明。需要注意的是:去世三年之前是白色的蠟燭,去世三年之後是紅色的蠟燭。蠟燭使用完畢,可以熄滅帶回家以供下次使用。

給祖先點蠟燭,實際是給我們自己點蠟燭,你以為給祖先點呢!蠟燭代表著光明,在道教也稱為光明啊!這個供蠟,功德是非常大的,讓子孫走任何路都不會偏,不會走到黑道上面去,不會走到邪道上面去,不會走到違法亂紀違背倫理道德上面去,這叫什麼呀?明道啊,這是明道呀!

什麼是遙祭,如果人在外地工作生活,沒有時間去祖先墓地,又想表達一下對祖先的祭祀,就朝著老家方向,在十字路口或是方便祭祀的地方畫一個圈,在圈裡燒紙。

▌遙祭準備物品

遙祭需要準備的物品:麻錢紙,香,蠟燭,水果(五種水果,一種一個即可),糕點。

去世三年內用白燭,去世過了三年用紅燭。

如果十字路口是水泥路,可以選擇帶一個一次性紙杯放一些土當做簡易香爐用來插香。

▌遙祭流程

第一步:擺放貢品及焚香,具體如下:

首先擺好準備好的五種水果,然後開始焚香。焚三根香,第一根香禮請當方城隍、希望他們做證明,護持你的祖先前來受供。第二根香禮請當方土地,希望他們做證明,護持你的祖先前來受供。第三根香禮請祖先,前來享祭領錢。

第二步:畫圈燒紙。(以下畫五個圈燒紙時,均不需要再禮請城隍土地及祖先,因為此前已經統一禮請過。)

如果成家,就燒五堆紙,畫五個圈(詳見下圖示意):

第一個圈給自己本姓祖先燒紙。(不留口)

第二個圈給自己媽媽家的姓氏祖先燒紙。(留口)

第三個圈給太太(或者丈夫)家的祖先燒紙。(留口)

第四個圈給丈母娘家(或者婆婆家)的祖先燒紙。(留口)

第五個圈是給有緣眾生燒紙。(畫半圈)

一般都是五個,就是自己家的,自己媽媽家的,自己太太(或者丈夫)家的,還有自己嶽母家(或者婆婆家)的,還有有緣眾生。

▌畫圈具體注意事項

01. 畫第一個圈不要留口

畫第一個圈時,都流傳留一個口。但我要告訴大家,不需要留口。

為什麼不需要留口?你要畫圈,就要把它畫圓,這個叫後代子孫陽人所畫的圈。

打比方,你要是給你祖先在燒的紙,你畫的這個圈沒有口,你的祖先也能進來,因為你的祖先與你有血脈之緣。

你要是真正不明白這個理,留個口的話,反而會被外鬼偷走,甚至會被搶走。

我們民間流傳的留口,實際這個是誤傳,認為祖先進不來。你想,就像你們家裡人,哪能沒鑰匙啊!那祖先收你給他的供養,他怎麼能收到位呢?就因為跟你有血脈之通,要是沒有血脈之通,他進不來,因為有血脈之通,所以不需要留口。

02. 燒紙之前的禮請順序

我們擺好貢品(水果,糕點),需要第一位禮請誰呀?當方城隍,這是禮請道教的神,城隍爺。

第二個禮請的是什麼呀?當方土地。希望他們做證明,護持你的祖先前來受供。

為什麼呀?你得指望著當地的城隍和土地爺,把這個錢送給你的祖先。

當方土地,就像我們當地的郵局一樣,它起這個作用啊!那城隍是誰呀?城隍就像公安局一樣,它能起到外鬼不敢亂搶亂佔。

這是我們要祭祀自己的血脈,有直系血脈的親屬,你像爺爺呀,太爺爺呀,你歷代宗親祭祀的時間,圈要畫圓,不能留口。

先焚香禮請城隍土地,這是第一個步驟。

第三位禮請的是什麼呀?自己祖先。

03. 畫第二個圈的注意事項

那第二個步驟幹什麼呀?畫個圈給媽媽那邊。你看,我媽媽姓王,我每次燒紙的時間呢,還會再畫一個圈,這個圈我會留口。

那這個圈留了口以後,不怕外鬼來侵佔的原因,是因為我前期已經把當方土地和城隍禮請了。我們都知道,神有五通啊,你起念他就知。

因為感謝媽媽這邊的祖先對我們的保佑,所以你可以在畫這個圈的時間留一個口,給你外婆家呀,外太奶奶這些呢,也祭祀一點。

我們經常在講,紙真花不了多少錢。他要真投胎走了,那你把這個錢燒那兒以後,土地城隍就會安排可憐的孤魂野鬼給拿去用,這也算是有功。

他要沒有投胎走,你沒給他燒,他不可憐嗎?所以,對焚化紙錢這事啊,是民間意。

講到這個地方,所以第二個圈呢,給媽媽那邊的祖先,一定要燒。

04. 第三、第四個圈的由來

因為我燒紙燒的更多,跟你們可能不一樣了,我除了自己家的、媽媽家的,我還有太太家的,我每次燒還要畫一下,感謝太太家的祖先呀!

我甚至第四個圈畫到哪兒?我丈母娘家的杜氏啊!因為我嶽父姓蘇,我丈母娘姓杜啊!我還會給她杜氏的歷代宗親燒點紙,因為我想,我來一次不容易,反正又回不去,那點紙對咱們來說,花不了多少錢。

05. 第五個圈的作用

那第五個呢,我只畫半圈,為什麼畫半圈呢?給有緣眾生。

道教講慈悲嘛,我們人也講慈悲,這畫半圈以後讓他們排隊呀!這半圈只要是活人畫的,他從這半圈過不去啊!這是民間的這種文化,讓他排隊來領錢,也希望這些沒有人祭祀的,也包括很多被打掉沒人祭祀的一些胎兒,有些是孤兒,有些是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我們給他們也去焚燒一些。

相關焦點

  • 中元祭祖話源頭
    凡有新喪的人家,照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 中元祭祖,你需要了解的中元節
    古人選擇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 [1-2] [6]這個節日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 【中元祭祖】如何祭?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
    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 所以每年的清明時節時,人人為了讓逝去的親人不孤獨,也讓他(她)們的安息之所安全,便紛紛上墳掃墓,焚黃掛白,也就燒紙錢,掛紙錢,藉以紀念先靈,證明此地安息者還有後人牽掛,旁人就不敢在墳頭動土、欺負;而中元時候,人們勤勞兩季之後,不管什麼作物的新鮮產品都要出市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孝順的民族,有好東西自然先讓先輩品嘗,所以就請先輩的靈魂回來品嘗鮮品,所以就有了秋祭
  • 祭祖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中元祭祖必讀)
    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 ,所以就有了秋祭。按時間來論,春祭主祭祖者上半年的運勢、秋祭主祭祖者下半年的運勢。每當清明、中元兩節的時候,我們就要到祖墳前燒紙,給逝去的親人送錢,這是中國的習俗,是孝順子女悼念親人的方法。但有一點,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給親人上墳燒紙錢,以孝舉來寄託哀思的同時,自己的運氣也會改變!
  • 臺灣民俗系列 一 【中元普渡】
    >今天是農曆八月初一,昨天是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對於中國來說農曆的七月是鬼月,而整個農曆七月在臺灣會有各種關於「鬼月」的各種活動,而各項民俗的舉辦要以七月十五的中元最為盛大●基隆中元祭 遊行(基隆中元祭、桃園平鎮中元義民祭、宜蘭頭城搶孤活動...全臺灣都有活動)圖片來自於Taiwan.travel.com.tw
  • 【雪峰詩聲】第212期 中元專輯
    詠中元節      劉倫武   武岡古節中元祭祖先, 焚香點燭化冥錢。我尊宗祖先蔭後, 子孝家和國運綿。中元節狼峰竟秀 正值中元月朗天,孤燈燭影對愁煙。千山隔斷歸途遠,遙祭親人化紙錢。中元祭祖曾令堂 綏寧中元祭祖故鄉行,燃紙焚香紅燭明。三省誠身承祖訓。一圈鞭炮報昇平。
  • 【藍氏文化】基隆中元祭由來
    中元之祭有本有源,千載流傳約定成俗,依據道教說法,中元祭源起於農曆 七月十五日地官生日,掌管地獄的地官大帝一時興起慈悲心,行大赦旨令,使地 獄釋放眾鬼囚;從農曆七月初一起,孤魂幽靈得以重返陽間接受一個月的祭祀施 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
  • 七月逛臺灣——基隆中元祭
  • 中元節 中元普渡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 中元 慎終追遠,祭祖積福
    中元鬼節有許多禁忌自有它的說法和來歷。只是如今的中元節僅剩下驅鬼一說,就連祭祖也鮮有人為,讓人不免心生恐懼惶惶遠離。然而明末文學家張岱《西湖七月半》最後也有句「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裡荷花之中,香氣拘人,清夢甚愜」。可見當時人們並不懼中元夜遊。
  • 疫情若持續 臺灣基隆中元祭擬取消花車繞境
    臺灣基隆中正公園山頭的主普壇,為每年雞籠中元祭普度場所,市府今啟動補強修復工程,市長林右昌指出,如果疫情持續,今年祭典會縮小規模以民俗科儀為主,考慮取消市區大型花車遊行遶境,至於重頭戲「放水燈頭」仍維持傳統,為市民、臺灣祈福。
  • 祭祖有多靈?祭祖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附中元節祭祖方法)
    即使在外面工作不能回去,也可以遙祭,朝老家的方向燒點兒紙,燒點兒香,這叫不忘根本。而且只有發此等虔誠之心,才能改變自身的運勢及磁場。往往,超亡度孤法會也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天師府的一場法會下來很多人的運勢和現實情況得以改變?往往道理就在這裡:懂得感恩圖報,才可以獲得祖先的護佑和眷顧,家族的運勢才會更好。如果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沒有顯露紀念祖先的心意,那就是不孝的一種表現。
  • (附祭祖流程)
    春秋兩祭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 ,中華民族是一個孝順的民族,有好東西自然先讓先輩品嘗,所以就請先輩的靈魂回來品嘗鮮品,所以就有了秋祭。按時間來論,春祭主祭祖者上半年的運勢、秋祭主祭祖者下半年的運勢。祭祖是改運的最快途徑每當清明、中元兩節的時候,我們就要到祖墳前燒紙,給逝去的親人送錢,這是中國的習俗,是孝順子女悼念親人的方法。
  • 上元、中元、下元——古代的「春節」
    中元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 祭祖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中元節祭祖必讀)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中華民族是一個孝順的民族,有好東西自然先讓先輩品嘗,所以就請先輩的靈魂回來品嘗鮮品,所以就有了秋祭。
  • 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史前時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炎帝 ) 、黃帝(軒轅氏)  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 祭祀文化——祠堂祭祖流程
    祭祖的一般要求和十個程序。祭祀祖先有兩種主要形式:祭「身」,三月清明在墳前;祭「神」七月十五在祠堂。現在不少新祠堂蓋起來了,卻有些人不懂得祠堂祭祖。因不同地方、不同姓氏,祭祀方式有所差異,這裡只講講祭祖的一般要求和十個重要程序,大家可結合實際採納;(1)擺設香案:司儀、宗親代表(工作人員)、樂隊先到場準備;(2)焚香明燭:司儀宣布儀式開始,宗親代表點燃香燭、鳴炮、奏樂;(3)主祭進祠:主祭族長,各房中排行歲數最長者,由族人攙扶,以紅燈籠為前導,在陪祭(理事長,族長同輩等)陪同下,一起步入祠堂
  • 三教一源話中元|悟道法師主法:臺塑麥寮中元普渡三時繫念法會
    【三教一源話中元】   民間七月祭祖習俗,與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會,皆以孝敬為根基,以供養、懺罪、普度為主題內容。三教一源,祖德流芳,中元普度,如今的中元節已成為儒釋道三為一體的華夏民族傳統節日。   何以故?因為「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所以世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
  • 臺灣民間重要習俗"中元普渡" , 竟可祈求改運?
    基隆市長林右昌4日表示,金松宴是中元普度時,擺在主普壇前的公普三連桌,是最考究的傳統民俗藝術展演,邀請米雕國寶大師謝源張操刀重現,讓民眾一睹金松宴風採。基隆市文化局為能讓民眾能了解中元祭淵遠流長文化底蘊與堅持,舉辦「好祭好散.雞籠中元祭科儀大解密」特展。
  • 傳統民俗臘月除夕祭祖——文/王啟珍
    傳統民俗臘月除夕祭祖——文/王啟珍我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象徵了團圓、喜慶、新生和希望,而過年祭祖也是春節的重要內容。祭祖之習俗,也有由來。此舉流傳民間,形成日後人們祭祖之習俗。臘月三十是過大年的最後衝刺日。在集上忙碌了半天的父輩們,陸續趕回家中。午飯一吃完,立即準備晚上的祭祖和年夜飯。常言道:「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