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2021-02-19 巨格商學院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除夕一過就是大年初一了,巨格教育祝大家牛年大吉牛年運更牛,祝牛步青雲、牛運亨通、牛轉新機,牛轉錢坤,牛氣沖天!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拜年。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燒炮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年糕。年糕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

湯圓。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別稱「元宵」「湯糰」「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糰。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春卷。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

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製;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名字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瘋瘋癲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正要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

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祟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相關焦點

  • 傳統節日--春節
    這一講前面的導言部分介紹了中國有哪些節日,然後引入四大傳統節日,最後拓展了農曆和陰陽曆,以及農曆的正月、臘月、冬月的叫法。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是幾月幾日?農曆新年的節日起源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 傳統節日春節為什麼直到辛亥革命之後才正式叫「春節」?
    眾所周知,正月初一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鮮為人知的是,春節這個名字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晚。辛亥革命之後的1913年,中國政府才正式將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因此春節在古代有上日、元日、正日、元辰等等名稱,但就是不被叫做「春節」。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民國正式以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為官方曆法,農曆正月初一也就不是元旦了。但中華民族千百年在正月初一過年的傳統不可能改變,正月初一依然還是重要節日。
  • 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是什麼?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和除夕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傳承的國家,在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其中和祭祖有關的節日就有不少,這四大傳統祭祖節日正好春夏秋冬每季一個
  • 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王安石《元日》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曆新年,傳統上的「年節」。傳統名稱分別有新春、新歲、新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過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活動演變來,其起源蘊含著豐厚深邃的人文與自然文化內涵。
  • 傳統節日綜述
    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節日、節令形成了東方式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日體系。這個國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傳統節日除了共同都過的一致部分,還有各地區各民族自已特有的節日。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節日,恐怕是個難以搞清楚的問題,不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反映特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傳承了千秋萬代,已經形成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家園。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這是四大古城之一,張飛曾在此鎮守7年,據說春節也是從這發源
    大家好,我是胖胖,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介紹一個地方,這裡是四大古城之一,當年張飛曾在此地鎮守了七年之久,據說連春節也是從這個地方發源的呢,走吧,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個地方吧。能在這不計其數的古城中進入四大古城之列,那一定是個底蘊深厚的地方。嘉陵江畔的閬中古城註定是異想天開。閬中鄰巴中,南接南,西接劍閣,北臨蒼溪,距成都約300公裡。名副其實的川東門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裡最要緊的是嘉陵江沿岸,水運非常方便,如果順江而下可以直達重慶,然後再東進。
  • 清明節裡談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的凋零與西方節日的盛行
    如今像春節這種中國傳統節日日漸凋零,越來越沒有節日的氛圍,除了多了幾天假期,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傳統習俗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尤其是在近幾年流逝特別嚴重,除了年紀大的還知道一些,年輕人已經基本不知道了,更別說去遵守了!沒有了傳統習俗支撐的傳統節日,就像被剔乾淨的雞架一樣,只剩下一個空架子,索然無味了!這也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待見的原因之一!
  • 春節和國慶節是國人在乎的2個重要的節日,哪個氣氛更濃一些?
    春節和國慶節各自有不同的氣氛,都很濃重,都是中國人最在乎的兩個重要節日。國慶節是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慶祝華誕的節日,祖國是中華兒女的大家庭,被親切的比喻為華夏子孫的母親。國慶節是祖國母親的生日,十四億中華兒女共同慶祝,是名副其實的普天同慶。
  • 春節是韓國傳統節日 韓國人會吃什麼美食?
    春節()為韓國傳統節日之一,有時亦作「舊正()」或「農曆春節()」。目前並不清楚韓文的「」說法從何時、何處流傳下來,不過,記載隋朝歷史的《隋書》與記載唐朝歷史的新舊《唐書》裡皆提到新羅國「於每年正月,王會設宴款待多位官員與外賓」。
  • 大學生實踐團隊挖掘中國傳統節日內涵之春節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圓、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
    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農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 2016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6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2016-11-30 09:45 來源
  • 節日故事 |《神奇傳說—春節由來》萬年用漏壺測時間定春節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它的時間在農曆正月初一這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代就有過春節的風俗。它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我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關於春節來歷,在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傳說,充滿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關於春節的來歷,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米今天就講給大家聽...
  • 中國傳統祭祀先祖的四大節日,各地祭祖形式各異
    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重),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 農曆新年節日起源及傳統民俗你知道多少?
    春節,即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
  •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時間:2020-10-02 13:21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中秋逢國慶,佳節雙慶。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 【傳統節日】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
    春節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