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2020-12-26 登高望長空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

幾千年來,至今能夠朗朗目上口流傳下來的描寫春節的古詩當數宋代王安石《元日》,此詩作於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有首民謠這樣說:"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都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曆年。

朝鮮族受漢文化影響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藏族在雅魯藏布江中遊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還有藏曆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曆正月過年了。

達斡爾族,達斡爾語的春節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裡身著豔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靈、拜祭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民族特色。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裡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是幾月幾日?農曆新年的節日起源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 馬來西亞各民族的宗教和傳統文化節日
    大多數的宗教和文化節日都不像聖誕節那樣有固定日期,因為它們是根據不同的日曆,如:陰曆或伊斯蘭日曆,所以,每年的節日的日期都不一樣。 今天,小編列出了一些馬來西亞主要的節日,以後有機會的話可以試著去見證與參與其中!
  • 日本的春節,文明開化盡棄中華傳統,新年卻成了披著洋裝的春節
    但是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太過深遠,這種浸淫在日本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中華文化不是一道政令就能完全去除的。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仍在日本充滿生機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新年。中華傳統在日本開花結果,其中就包括中華節日。在古代日本,上自貴族,下至平民,除了過日本傳統節日外,就屬以過中華節日為潮流。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自然也被日本學習,所以古代的日本人過春節一如中國,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到了近代,列強入侵,日本希望能迅速西化、文明開化、追上西方。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中說:「要不擇手段達到文明國家的地位。」
  • 傳統節日--春節
    人們也會將農曆叫做「陰曆」、「夏曆」在中國節日是非常多的。據統計,中國各民族從古到今的節日大約有1000多個,如果只算漢族的節日,那也有好幾百個,這些節日融入了豐富的中國文化,也具有多種社會現實功能,一是辭舊迎新,例如春節,二是懷念先祖,例如清明節,三是擴大社會交往,例如被稱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節。目前中國法律規定放假的傳統節日一共有4個,他們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 農曆新年節日起源及傳統民俗你知道多少?
    春節,即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
  • 日本新年如同春節,中華傳統的東流,維新也難以割捨的中華情懷
    但是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太過深遠,這種浸淫在日本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中華文化不是一道政令就能完全去除的。 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仍在日本充滿生機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新年。
  • 歡喜過大年一起去看各民族如何過新年
    參加過假面舞會,玩得起萬聖狂歡派對,可還真沒見識過「面具新年」。現在就來大開眼界!藏族人民過年,雖是按自己的曆法過藏曆年,但一般也和漢族春節相近。除夕那天,藏族人民會穿上豔麗的民族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大年初一,女孩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春節】大年初一各民族習俗面面觀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節日定義的比較與界定
    由曆法年、月、日和氣季時令結合構成的歲時,在一 年三百六十餘天中,因生產、生活、信仰活動的安排,漸漸形成、發展出大大小小的節日。這樣的節日定義僅能代表漢民族的心理意識。漢族傳統節日基本上是以一年從始至終近二十個節 日組成。宋兆麟先生歸納 整理這些節日及節日民俗為:1.春節。活動有迎春、祭祖、拜年、清潔、驅鬼、娛樂。
  • 中國人為什麼過不動傳統節日了?我們當反思什麼?【洋節vs傳統節日】
    萬聖節過的像「過年」引起很多人的反思。 似乎在很多人的心中,洋節和傳統節日之間的競爭和衝突一直都在,甚至每每談及必有一場激烈的辯論要為此展開。 人類社會流傳下來的節日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積澱著這個民族的風俗生活傳承和演化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風俗也會不斷變異。但節日本身總是反映著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 德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德國人向來把跨年夜這一天當作一場大型的Party,這一天在德國的各大城市的地標廣場,都會舉辦新年的慶典活動,活動包括遊行、新年敲鐘和煙火表演
  • 2018年農曆春節、藏曆新年盤點
    農曆春節、藏曆新年期間,從藏東谷地,到藏北草原;從喜馬拉雅山腳,到雅魯藏布江畔,西藏處處飄蕩著濃濃的年味,各族幹部群眾載歌載舞、歡度佳節,整個雪域高原沉浸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雙節」齊至年味濃 各族歡聚樂不停今年的農曆春節和藏曆新年「疊加」,不僅讓雪域高原的新春更具韻味,也讓高原兒女迎來了雙倍的歡樂喜慶。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王安石《元日》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曆新年,傳統上的「年節」。傳統名稱分別有新春、新歲、新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過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活動演變來,其起源蘊含著豐厚深邃的人文與自然文化內涵。
  • 過聖誕不如過春節
    在歐美許多國家裡,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12月25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耶穌降生的傳說有關。從12月24日於翌年1月6日為聖誕節節期。節日期間,各國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的節日,由於人們格外重視,它便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是西方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和新年相提並論,類似我國過春節。
  • 1928年的春節,政府為何禁止過?
    陰曆(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 春節恰逢藏曆新年,迪慶年味分外濃!
    2016年9月30日,色聰的公路通了;2017年12月,村裡告別了靠松明、蠟燭照明的日子;2018年5月,村裡有了手機信號……這幾年,色聰村的喜事一件接著一件。東旺鄉黨委書記王建功介紹,通公路前,色聰村民收入主要靠採摘松茸、蟲草,可松茸在人背馬馱中損壞不少,賣不上好價錢。現在交通方便了,色聰松茸為村民帶來了更多的收入。
  • 春節(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除夕一過就是大年初一了,巨格教育祝大家牛年大吉牛年運更牛,祝牛步青雲、牛運亨通、牛轉新機,牛轉錢坤,牛氣沖天!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
    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